中国劳动力就业模式与社会养老制度的互动演变

摘 要:我国建国以来劳动就业模式的转变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之间存在多重互动关系.城乡隔绝的劳动就业模式是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二元分割的重要基础和强化剂,1978年以来的劳动就业制度市场化改革及其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新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是1980-90年代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持续改革的主要动因之一,而当前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困境也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密切相关.

关 键 词 :劳动力就业模式;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演变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6-0128-03

现代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依赖劳动者在岗期间缴费的积累(预先积累制模式)或在职劳动者与退休者之间强制的代际承诺(现收现付制模式)得以持续运行.因而,经济体中不同劳动者群体的劳动收入状况、年龄结构以及就业模式等劳动力市场因素便成为影响现代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深入探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演变中的劳动就业制度及其劳动力市场结构等因素,从而更透彻地把握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演变的动力、规律和趋势.

一、城乡隔离的劳动分配制度奠定了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分割的基础

1953年,政府颁布《劳动保险条例》,建立了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它主要针对城镇国有企业职工,而由于当时国有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城镇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经济形式,《劳动保险条例》实际上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城镇职工.该制度具有明显的单位(企业)社会养老保险特征,即主要由单位(企业和其他单位)为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职工社会养老保险费的缴纳以及退休人员退休金的发放都由单位自身负责.

在农村,与发达国家开始建立社会养老保障时一样,中国政府并未建立专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而是根据农村劳动就业的特征形成了以公社和家庭共同承担养老责任的集体养老制度,它以土地集体所有和集体劳动为基本特征.通过土地改革和公社化运动,中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以公社为基础的集体劳动,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劳动成果也主要归集体所有,并由集体分配,个人和家庭失去了从事个体劳动的基本条件.因而,在农村劳动者无力劳动,退出集体劳动之后,将由公社集体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家庭内部只能提供一些老年照料服务,难以在金钱上和物质上提供更多支持.除此之外,据1954年宪法“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资帮助的权利”的规定,政府建立了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户籍制度的实施和严格执行导致城乡劳动力隔绝,进而造成了城乡二元养老保险制度事实上的分割.1958年以前,中国并未建立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们拥有自由迁徙的权利.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它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人口登记制度.户籍制度以法规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就业,并限制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城镇劳动者在国有企业实现充分就业,乡村劳动力则只能在农村集体劳动.劳动者流动异常困难,除了非常有限和狭窄的几种渠道之外(上大学、结婚等),农村劳动力被隔绝在城镇之外.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就是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的二元隔绝,也就是农业就业和非农就业的二元隔绝,而这种隔绝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

二、1978年以来的劳动力市场变革催生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逐渐建立了劳动力市场制度,改变了城乡隔绝的劳动力就业模式,进而提出了改革传统社会养老方式的要求.从宏观上讲,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劳动力要素的城乡配置.农民工规模从改革初期不足2000万上升到2010年的超过1.5亿,这些在城镇工作的劳动者也需要进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城镇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大量新增城镇劳动力往往只能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就业状况与国有企业就业者差异明显,以正规部门就业模式为范式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障模式难以真正有效地覆盖他们.城乡劳动者就业结构与就业形式的转变从多方面对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带来冲击,推动城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变革.与前一个时期不同的是,中国城乡二元的劳动就业结构出现了次二元化特征,即城镇出现了国有集体企业就业(正规就业)之外的外资、个体私营企业就业(非正规就业)形式,农村就业出现了农业就业、乡镇企业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从而使得原有的城乡二元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出现了层层漏洞.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劳动力城乡分布与就业模式的转变,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进行了持续的改革.在城镇,一些地方于1984年开始展开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主要目标是减轻国有企业负担,保证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持续发展.之后,各地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逐步提高统筹层次,从原有的单位统筹逐渐向地方和行业统筹,并进而实现了省级统筹;同时,不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将非国有企业职工以及农民工等纳入城镇职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范畴,并建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模式.2011年,国务院又决定在我国实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从而最终迈出了覆盖全体城镇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步伐.在农村,民政部于1992年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规定农民个人和集体共同筹资,参与农村社会保险,政府给予一定政策优惠.这是政府制定的最早的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虽然它的商业性质较为突出,但仍然反映了在中国农村人口与劳动力结构逐渐转变等经济社会背景下,农村传统养老体系改革的迫切需求.2009年,国务院开始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并制定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国家补贴的筹资模式,成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里

程碑.

三、劳动力市场持续变革导致了当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困境

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与劳动力市场变化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几个突出问题,首先是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偏低,特别是非正规就业者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比例偏低,而这又主要是由于非正规就业者的就业和收入特征决定的;其次是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突出,这也直接源于劳动者年龄结构老化而导致的在职者(缴费者)与退休者(退休金领取者)之间比例的日益失衡.

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老龄化时代,随着而来的是劳动者年龄结构趋于老化.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社会,60岁以上人口达到10%,而到200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2.5%,老龄化速度前所未有且不可逆转.随着人口年龄的老化,劳动者的年龄也逐渐老化.2000年我国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35.6岁,据估计,到2030年将达到41.1岁,比2000年增长5.5岁;同期,中高龄劳动者的比重也将迅速上升,2000年全国40岁以上劳动者占全部劳动者的比重仅为35%,多数劳动者属于青年劳动力,但到2050年该比重将迅速攀升至60%,届时大多数劳动者将成为中年或者高龄劳动力.

人口老龄化导致在职职工与退休者之间比例下降,进而导致养老金财政可持续问题日益严重.劳动者年龄老化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退休人员的增长率和退休金支出数量提高.2000~2009年中国参与城镇职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人数逐年增加,但离退休人员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参保职工数,特别是2009年以后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再从2000~2009年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养老保险收入总体上大于支出,且收入的增长速度要快于支出的增长速度,但从2007年开始,由于退休人员的增加和退休工资的持续提高,养老保险支出的增长速度开始高于养老保险收入的增长速度.而随着离退休人员的逐渐增长,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养老金财政的收支平衡问题便将不断凸显出来.

类似论文

德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中国的

摘 要 德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背景,具有一系列特点如: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协调、保障水平较&。
更新日期:2024-6-6 浏览量:15133 点赞量:5039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 要: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冲击到中国经济,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就业 本文从正面和负面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简述,着重。
更新日期:2024-12-2 浏览量:21334 点赞量:609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

一、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1992年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
更新日期:2024-4-26 浏览量:59551 点赞量:14105

社会保障制度的中国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李迎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过20多年的改革,特别是经过新世。
更新日期:2024-8-10 浏览量:104847 点赞量:22738

中国古代社会特权制度成因

[摘 要]封建社会法律共有的特性就是特权制度,这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必然形成的产物 我国古代特权制度௚。
更新日期:2024-9-1 浏览量:16673 点赞量:4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