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回归生活

摘 要“教育要回归生活”是教育界甚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呼声.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应试教育的大潮中被知识化、科学化和边缘化的危机,“回归生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奠基性介绍,德育与生活关系的探讨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德育”两个典型生活德育论的阐发,论证“德育回归生活”需要从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和道德生活的实践体验这两个方面以道德内化和外化的方式来实现.

关 键 词道德生活德育生活德育论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ki.kjdkx.2015.05.041

MoralEducationReturningtoLife

――RealizationPathofMoralInternalizationandExternalization

FANYalan

(CollegeofPhilosophyandSociolog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

Abstract"EducationShouldReturntoLife"isthemonvoiceofthemunityandeveneducation.Moraleducationasanimportantpartofeducation,examination-orientededucationiacingthetideiseducated,scientificandmarginalizationofthecrisis,"ReturntoLife"isveryimportant.BasedonHusserl"life-world"ground-breakingintroductiontoexpl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moraleducationandlifeandDewey"Educationislife"andTao's"LifeisMoral"TwotypicalLifeMoralelucidationtheory,argumentation"moralreturntolife",studentsneedtopracticethedominantpositionofmoralandethicallifeexperiencewiththesetwoaspectsofmoralinternalizationandexternalizationofways.

Keywordoral,life,moraleducation,lifemoraleducation

“现代德育由于其知性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是悬挂在空中破碎而又抽象的德育,这正是现代德育陷人困境的主要根源之一.”①因此,德育要回归生活,打破其原有的知性框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悟道德、深化道德,实现道德的内化和外化,让学生知行合一、内外兼修.“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②生活是德育的根基和土壤,德育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又回到生活,生活与德育密不可分.本文所探讨的生活德育论就着眼于生活与德育的紧密关系,试图解决当前德育困境、为现代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1奠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理论上,德育回归生活,受到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极大影响.胡塞尔针对实证主义的科学危机,将生活世界作为与科学世界相对立而存在,提出“回归生活世界”.生活德育论的研究也需要以此为基础展开论述.

胡塞尔对“生活世界”是这么定义的:“生活世界总是预先给定的世界,它总是有效,并且预先就作为存在着的东西而有效,但并不是由于某种意图,题材范围,或按照某种普遍的目的而有效.每一种目的都是以它为前提,即使是在科学的真理中认识这样一种普遍的目的,也是以它为前提,并且已经是以它为前提.”③生活世界不同于理论化、抽象化的科学世界,它是一个具体的、直观的世界,与我们的体验直接相关,是切切实实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日常的、可感觉的现实世界.

首先,生活世界是一个日常的人们生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是绝对的中心,没有人生活世界也无存在的意义可言.“人们就是生活于这样的世界中,经验着这个世界,感觉着这个世界.它是人的世界,只有在其中,人的地位和价值才得到充分的彰显.”④其次,生活世界是一个奠基性的丰富世界,作为对立面的科学世界也必须建立在它的基础上.人是靠实践活动感知自己的存在、体验与他人沟通的过程并接触与感官直接相连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就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实践的场域.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生活世界是人的活动的基础.也因为人的活动的存在,生活世界是丰富的,充满着无限可能性.最后,生活世界是主体间的世界.胡塞尔十分注重生活世界中人们的交往活动,提出了“交互主体论”,认为人们的交往活动分为互识即相互认识、相互理解与共识即相同的理解两种.由此,胡塞尔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提高到了生活世界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为“德育回归生活”作了很好的铺垫.它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人是生活世界的绝对中心和价值主体,生活世界是所有活动的基础,是人们实践的场所,也因此更加丰富多彩,它也应该是交往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为依托的生活德育,也注重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道德,实现道德的从内化到外化再从外化到内化转换过程.生活德育论继承了“生活世界”理论,认为生活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和宝贵的德育时机,学生从生活中习得道德.当然,道德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是一种动态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生活德育论要求学生必须积极参与交往的生活世界,在交往中感受道德的实现.2德育与生活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为生活德育论作了基础性的解释,那么德育与生活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进行德育与生活关系的深入剖析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生活德育论的理解.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是德育的手段.因此,探讨德育与生活的关系需要以道德与生活的关系为基础.

首先,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从历史的源头来考察,道德从根本上源于生活的需要,源于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社会往.”⑤世界本无道德,因为有了人,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进而创造了道德.生活实质上就是由人与人的交往活动和社会关系组成的.因此,道德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是在与人们共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道德作为一种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规范,在维持交往性和互动性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生活需要道德.“道德与生活具有同一性.生活都是道德的生活,尽管不一定都是良善的生活,但一定蕴含着道德的因素.道德是生活的内在规定,是生活的魂灵.”⑥社会不论是螺旋式的上升还是波浪式的前进,总的趋势总是发展的.而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善需要道德,道德是实现社会良序发展和美好生活的保障.最后,道德在生活中实现.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⑦实践性 是生活的基本属性,道德通过实践外化出来,也是通过实践化为内在的德性,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因此,实践于生活既是道德的目的也是道德的手段,道德的价值是通过生活的实践来体现的.


同样的,德育源于生活,德育是与道德相伴随产生的,美好的生活需要道德,当然更需要实现道德、进行道德教化的德育,德育的过程不是符号化的知性记忆,而是实践中的生活体悟,学会做人、将道德践行才是德育的最终目的.生活承载着德育,德育引导着生活,德育与生活融为一体.

3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的两个代表教育家是杜威和陶行知.他们都十分重视教育与生活的结合,消融了教育与生活人为建立的分界线,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希望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而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德育为“五育”之首,生活教育论的思想对生活德育论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3.1杜威:“教育即生活”

美国主义教育家杜威是教育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标志着一个时代.“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是他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立足于生活的实践性,认为教育是生活经验的积淀.“一切真正的教育是来自经验的”,“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⑧杜威强调“做中学”的思想,认为经验只有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才能取得,因此,杜威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就是强调生活中实践的重要性.人们所接受的教育不仅来自老师和书本上知识,更多地来自经验的习得.知识是外在于身体的符号,通过生活实践中的视听触味嗅――“五觉”的感官经验将这些符号知识内化、掌握,有些知识更是直接从生活实践中获得.例如,老师和书本传授的道德知识即“我们应当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应当在生活中通过实践来直接体验,转化成道德经验、道德事实.因此,德育的过程就是一种生活的道德经验积淀的过程.另一方面,他的思想立足于生活的社会性,也就是“学校即社会”.“教育是社会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生活的预备.”学校是一个小型社会.杜威认为,应当把现实的社会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将这样一种状态应用到学校生活中,让学生在学校中也能体验社会的状态,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贯通.

总之,无论是实践性还是社会性,都是“教育即生活”思想的体现.

3.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结合中国的实际,继承和发展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主张.

陶行知对生活教育下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更多地强调教育应当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体悟,生活在这里处于从属地位,不同的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将生活放到首要位置,认为生活才是中心,给生活以教育.“从整个生活出发,过整个的生活,受整个的教育”,陶行知强调生活重要性,突破了以往生活教育论的保守倾向.“社会即学校”的思想突破了狭隘的学校教育的限制,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⑨这是对教育场所和空间的拓展,旨在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的范畴.“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原理的方法论.他是这样阐释三者关系的:“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它体现了“教训合一”、“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理论.他不仅强调“生活”的中心,而且强调“做”的中心,将生活教育论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3.3德育的生活化与生活的德育化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两位思想家的生活教育思想有所差异、也各有侧重,但是都以生活为基点、以实践为根本、以人为主体.其实,他们的生活教育论应用到德育中更为切合,也正好满足了德育的需要.德育就是一种生活德育,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实现道德,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杜威与陶行知分别强调的是德育的生活化与生活的德育化.前者要求德育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后者要求以德育来改造生活,使社会生活成为道德的生活.无论是德育的生活化还是生活的德育化,都是德育回归生活、融入生活的体现,无论是经验的积淀还是做的中心地位,目的都是通过道德的生活实践体验,实现道德从内化到外化、外化到内化的转化,无论是“学校即社会”还是“社会即学校”,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通过个体亲自参与生活体验,发挥人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体悟道德,指向德育的目标.4总结

经过胡塞尔“生活世界”的铺垫、德育与生活关系的讨论和杜威与陶行知这两个典型生活教育论思想家思想的解释,我们对生活德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生活德育论的最终指向是德育课程,希望能解决当下德育课程“直接道德教学”的困局.杜威对于“直接道德教学”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可惜的是,在以杜威、陶行知为代表的生活德育理论思想提出许久后的今天,德育教学仍无法走出应试教学、知性教学的怪圈,道德教育效果仍不明显.幸而,近些年来,生活德育理论又重回人们的视线,也取得了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相信,实现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将指日可待.

注释

①高德胜.生活德育简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

②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中国教育改造.东方出版社,1996:150.

③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0:558.

④王文鹏.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德育启示.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⑤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理论论证.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⑥冯建军.“德育与生活”关系之再思考――兼论“德育就是生活德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4).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56.

⑧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50.

⑨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80,633,408.

类似论文

让德育回归生活

编号:G40(2014)12-02-03作者:何力传统的德育教育立足于课堂,满足于道德知识的传授,无视学生道德能力&。
更新日期:2024-6-21 浏览量:79779 点赞量:17134

关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

【摘 要】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为基础,提出德育过程就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德育的根。
更新日期:2024-2-20 浏览量:31567 点赞量:7665

回归生活的生和谐德育综述

摘 要:现有关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学术道德”三个方面,而忽视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更新日期:2024-2-22 浏览量:32546 点赞量:8082

关于初中英语课堂回归生活的

摘 要:教育即生活,生活化是一种理念,一种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重视生活实际,用学生中现实中的思想去整合教材,寻找课本与学生实。
更新日期:2024-11-13 浏览量:142517 点赞量:30546

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出现,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而对于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当改变传统的。
更新日期:2024-3-20 浏览量:44978 点赞量:10721

回归生活原型

青年画家刘玉椿的山水作品,扑面而来的是一种鲜活的现实气息,他笔下的山水画是在写实与写意表现之间确立自己的风范与神采的,用以传达自然与。
更新日期:2024-2-22 浏览量:30370 点赞量:6992

回归生活2023年4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更新日期:2024-8-28 浏览量:105630 点赞量:2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