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摘 要: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所有大学生必修的课程,它面临着高新科技日新月异和教学课程研究的不断开拓.教学课程的改进越来越趋向于与科技的结合,同时显示出教学效益的人性回归.教学的生命在于与教育人,育人与理,引导教学,因材施教.针对计算机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对大学生专业课程的重要性,教学方案改革势在必行.

关 键 词: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革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7-0000-02

1教学目的明确,思路清晰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内容、技术和方法,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具备实用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建立必要的保障.以理论为基础,目标为导向,实践为依托,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理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与工作原理;理解计算机的软件组成与其中一些重要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基本概念、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

2教学内容充分,因材施教

老师应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编写不同方案的教材,分门别类讲授,避免死板的“一锅出”.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频繁的今天,必须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才能适合学生实际,激发学习热情,并保持其持续性.通过对计算机基本理论的讲解,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能力;通过对计算机编程的讲解,使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计算机信息工程的讲解,使学生具有信息素养;通过对计算机相关软件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针对新生计算机基础不同的问题,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必须有层次、目的明确.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是为了把它当作工具来使用,只要求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简单操作能力即可.但是目前的教程内容偏多,一本书讲了很多的内容,同时课时还少,一学期就几节课,对教与学都是很大的挑战.在教材中过于着重理论讲解,稍微有深度的东西都只是泛泛叙述,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自学阻力也很大.同时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课时较少,学生将枯燥的理论转换为实践专业课程中的应用难度很大,因此需紧密结合专业应用实际才能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3革新教学观念,有的放矢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忽视,认为可学可不学,缺乏学习原动力,同时老师也对这部分学生不够重视,课件老套,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始终在沿用,造成无的放矢.这应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重视,要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引领我们进入更高领域的地基,基础不牢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将受到影响和威胁.计算机的普及要求高校学生必须掌握这门基本技能.教学不应仅仅是理论基础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需要的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拓展欲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需要转换角色,课堂不是教学的唯一场所,同时课件内容也不应该守旧,要随时更新,要建立一个轻松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应把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生协作学习、主动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明确教师不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工具,而是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

4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

4.1增设网络平台.针对我国贫富差距仍较大的基本国情,大学招生区域的扩大,教师在编写教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入学基础层次,可以根据知识基础编制网络综合基础教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知识量进行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就不必在课堂上浪费学习时间.对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来说如果从非常简单的知识开始学起,很可能造成学生厌学或听课不积极的现象.网络平台的出现,使学生不再被动,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情况,可在网络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学习.如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在线辅导,既解决了学生知识构架层次不一的问题,也解决了时间调配问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网络平台内容需随时更新,保证知识和信息的先进性和准确性;网络平台可设自主考评系统,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学习以后对自己的接收情况进行检测,以完善知识结构;网络平台还可以增设论坛,让老师明确教学的重点与深度,从而保持问题交流的持续性;促进学生的知识交流,提高学研互动时效性;拓展学生的知识维度和挖掘知识深度;增强老师与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反思意识;使学研内容公开化、共享知识成果,促进知识的良性有效交流,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4.2多媒体软件的教学应用.多媒体软件教学具有模拟性、互动性、针对性、重复性和高效性等特点.按“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实施课程的教学、编写教材,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制作学生们感兴趣的“精讲”和“多练”的数字资源,从而获得显著的教学效益.可以把教学课件的内容做出Flash等动画形式,模拟操作程序,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本专业课程进行课程重组,例如机械学院的学生,可以穿插一些如UG、CAD等绘图软件,把绘制成功的工程图作为课件,顺应专业方向,教导合一,大胆实施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专研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从而发挥计算机作为基础学科在专业课程中的辅助作用.

4.3增加互动环节.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致使了学生课堂出勤率低、听课率低和听不懂等问题始终严重,为此,教师就应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性和学习的可持续性.教师可以增加课堂和课下互动环节.课堂上要打破死钻课本的现象,避免只听讲不积极思考的被动接受模式,在学生端正态度,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的同时,也需要讲授与接收的一种自主互动.课堂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分析原理,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制教学模板等形式.老师再不是机械的传播手,而是与学生互相学习探讨进步的学者,求知的使教师变得更加多元化,向全面型教师发展;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机体,享有课堂上的主动权,从而达到教师与学生共赢的目的.

4.4建立课外活动平台.高校可设立计算机创新学习知识平台,定期举行计算机新技术、新概念的讲座;设立研发基金或奖金,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提供基础保障,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定期组织与大企业间的合作,让学生感受计算机在实践中的地位,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5变革考试机制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各高 校均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考核评分可由原来的理论七分、实操3分的模式改为五五分制,毕竟学习的目的就是实际应用.考核系统需将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创建以能力主导型课程考核机制,破除“一张试卷死记硬背就过关”的传统模式,不断升级“机考系统”版本,丰富考试内容,并自主研制适应新的教学内容的“机考系统”,不断更新题库,融入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试题,增加创新试题.同时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积极参与计算能力水平等级考试.

6结束语

就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其培养目标应该是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具备简单使用技能、专业应用能力和创造革新能力.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提升非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效益,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的改革,深化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和实用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与学相承,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辅的目的.

类似论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和实践

【摘 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已经跟不上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本文通过对目前现在的大学计算机基。
更新日期:2024-7-12 浏览量:94680 点赞量:2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