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育的联动机制

摘 要: 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的首要任务.为此,学者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高校管理、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研究鲜有从系统的角度进行的.本文以联动的相关概念为切入点,运用系统分析法,探讨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运行机制.

关 键 词 : 创新人才 联动机制 形成条件 形成路径

一、引言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兴国的主力军,在全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其发展中必须全面地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多年来,国家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开发.由于实施这一战略及对技术和教育的重视,各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院校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比较多,如何使它们顺应时代的要求,推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高校管理、评价标准的不断创新,适应培养创新人才新的机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创新潜能,以达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20世纪初,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提出大学教育应该培养社会精英.近年来各国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罗哈利,洛伦佐麦格纳尼,保罗萨伽德,南希圭J,霍华德E和丹尼尔等从不同角度着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研究理论及研究方法的技术创新,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模型的研究.当前,学者们更加注重教育的目标是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整性的统一,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与他相关联的整体发展意识.

进入21世纪,在知识经济的背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更是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在我国,“创新教育”、“创造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创造学”等有关创新的研究轰轰烈烈,先后出版了一些专著及学术论文等.比较典型的如:孙吉力等人基于人才学的视角对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及影响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张武升(2001)、燕良轼(2002)、丁纲(2000)、段继杨(2000)、朱卫国、王廷山(2003)等在创新教育方面,着重对创新人格的涵义、作用、影响因素、培养路径等内容进行了研究.佟景才(2000)、刘凤泰(1999)、王英杰、刘宝存(2005)等人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展了研究.

当前的研究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及有待改进的方面,本文基于系统理论,从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的建立出发,探索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运行机制.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育的联动机制的形成条件

本节将从系统的观点,利用熵理论讨论创新人才培育系统构建的路径.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系统不需要特定的外部效应时,系统会通过某种内部机制进行交互,从简单到复杂,由粗到细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其复杂性和精细度,动态地形成自主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有序结构.以自组织理论为基础,联动机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效路径,其组织运行必须符合下列条件的特定外部条件.

1.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式系统可以与外部环境连通,并通过与外面世界的交流,维护他们的功能和结构,系统的熵值(熵值是对系统无效、无序、混沌的一种常用度量)正在减少.令deS表示创新人才培育系统与外界交流的熵,diS表示创新人才培育内部产生的熵值,那么系统总熵值为:

dS等于deS+diS (1)

当deS等于0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封闭的,由于内部的熵值产生的影响,联动机制并不会形成;当deS>0,创新人才体系增加了系统的混乱;当deS<0,但│deS│diS,即创新人才培育系统在与外界交流过程中所获得的负熵绝对值大于系统内部的熵值,使得总熵dS<0,联动机制形成.

2.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系统与外界的沟通必须是有限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受到来自外部的影响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即通过合理的开放获取来自外部的负熵.超过或是未达到这个阈值势必将对系统熵产生影响.如果开放程度不够,自身的熵增加不能被通过熵交换从外部得到的负熵克服,则创新人才培育的联动机制仍然不能形成.

3.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是非线性系统.如果它是一个线性系统,那么包括它的元素必须是少于三个的(此时,耗散结构不会出现,因为耗散结构内部应不少于三个元素).

4.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经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在开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时,这将是远离联动机制的状态.该系统只有远离联动状态,系统才能不断从无序到有序,从初级到高级.开放的系统能够继续投入到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中,使系统维持原有的序状态,或者迈入一个更高级的有序状态.

5.建立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功能和机制.建立组织结构,适应环境的变化,避免系统结构退化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了系统在不同环境中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从而使系统保持稳定和有效的运行效率,降低管理熵的影响.

6.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通过建立健全畅通的沟通渠道,一方面是实现培养系统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和通信,另一方面理顺各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准确的指令、计划或政策的变化可以及时、准确地传达,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使系统的熵减少.

7.自适应的制度体系.老旧僵化的制度体系将会阻碍系统目标的实现,而形成自适应的、自调节的弹性制度体系则具备适应外部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的可能,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发挥应有作用,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和性能水平,帮助管理熵减少.

四、创新人才培育联动机制的形成路径

根据自组织理论对创新人才培育系统构建的分析,遵循系统发展的规律,努力建立自适应的制度体系和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的信息化建设.创新人才培育联动机制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信息交换.在多方面合作模型中,校企合作是由高校技术供给与企业技术需求之间的碰撞产生的,高校、企业双方的供需都需要“信息”来传递.高校和企业都应建立专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一管理系统应包括高校的资源投入、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还包括企业的主营产品、知识储备、技术创新等.通过信息系统可以了解高校的技术供给和企业的技术需求.在合作过程中,信息系统应具备信息披露机制,使合作双方在信息透明的状况下合作,进一步减小系统内部的管理熵.通过竞争与合作,建立横向的信息传递渠道,可以使高校之间创新人才培育的信息得到流通,实现整个系统熵的交换.特别是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方法,以合作竞争与合作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促使团队产生协同效应.通过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指导、支持与合作建立信息垂直传播的渠道,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大学实践创新项目,并从宏观层面对高校进行指导,同时让高校学生参与当地政府的一些活动.

2.建立一个第三方平台以服务双方的合作.第三方服务平台是一个为大学、研究中心、企业、政府部门在开展人才培养、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合作过程中进行管理服务的专门机构.或者成立一个独立的具有法律管控能力的技术和技术合作服务机构,为校企合作双方提供技术方面的存储和合作条件缺口信息,管理校企双方合作的协议、合同.提供双方合作的担保、协调管理合作双方的利益分配是第三方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之一.第三方服务平台作为外力的一方面,可推动高校集中精力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企业寻找技术合作伙伴的效率.

3.自组织的合作机制的运行.系统的功能,通过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系统的功能可以由运行的校企合作机制的自组织实现,促进系统内部链接的改进.在操作过程中,自组织机制能够继续交流内部和外部环境作用的结果,满足外部环境需要,推动内部组织结构的制度和自律的职能分工,从而优化校企合作制度.

4.加强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推动系统联动的必要条件.各参与主体的合作,需要由激励分配制度和沟通渠道来保障.约束机制由目标约束和行为约束构成.目标约束是以明确合作双方应达到的目标为前提,以目标实现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约束;行为约束要求双方约定特定的条款,以指导双方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能推进校企合作管理熵的减小,达到自组织的联动效果.

五、结语

创新人才培养的不是仅仅由学校或者政府或者企业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需要相关方面共同面对、共同努力、相互合作才能有效实现.因此笔者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由高校、政府部门和企业(或行业协会)参加的系统,研讨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途径,协商提高校地、校企、校校合作中如何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的问题,即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信息的交流,从而实现各子系统和整个系统负熵的增加,最终达到高校、政府和企业协调联动、共赢发展.


类似论文

关于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探索了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办学特色是应用型本。
更新日期:2024-5-13 浏览量:70862 点赞量:16589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课程体系构建

摘 要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严重影响学校招生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以应。
更新日期:2024-2-14 浏览量:32928 点赞量:8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