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口头文献“博帕”的搜集与整理的重要性

[摘 要]彝族是口头文献非常丰富的一个民族,口头文献也是彝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博帕”主要是以口头的形式流传在彝族智者和毕摩的口中的关于万物来源说的一种口头文献.它追溯了物种生产、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描述了物种的特性及功能,体现了彝族先民的根源思想和创造意识,反映出了一种独特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它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一手好资料.但博帕是以口头形式流传和发展的,由于口头文献的口头性、变异性和断传性的特征,博帕也存在着有可能断传而消失的危险.所以对博帕进行全方位搜集与整理,并编订成册,使口头文献向纸质文献或者电子资源转变,从而使博帕始终有足可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紧急的一项工作.

[关 键 词 ]彝族;口头文献;博帕

一、彝族口头文献博帕传承现状

彝族口头文献博帕是应广大彝族民众的需求而产生的,是广大彝族民众劳作、生活的产物.在其产生之初及后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化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文化占据了人们生产、生活文化的重要位置.彝族口头文献博帕地位逐渐下降,在某些方面甚至出现消亡.口头文献博帕地位的下降,传播范围窄,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现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以简单分析:

(一)彝族口头文献起源的影响

彝族口头文献最早是与广大彝族民众的劳动、风俗、宗教祭祀紧密相连的,彝族博帕更是与彝族民众生活劳动、风俗、宗教祭祀以及生活生产环境息息相关.鲁迅曾经形象地描绘过口头文化与劳动的关系,他说:“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等”[1]彝族口头文学博帕内容包括几个主要方面:微生物来源说、动物来源说、植物来源说、各种物类起源说等;随着社会高度发达,科技的进步,娱乐设施方式丰富多彩,人们大多以当今科学思想去解释事物的起因来源,大多以现代新的时尚去休闲、去消遣,去所、上网、看电视等.很少有人再去讲或听事物来源故事.

(二)传承者的影响

彝族口头文献“博帕”是口耳相传的.传承者至关重要.彝族口头文学博帕产生之初,是在广大民众间广泛流传,是广大彝族民族的共同创作,随着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专门的职业传承者,大多是毕摩和彝族智者.毕摩和彝族智者在特定的场合通过口耳的诵传.大随着科技的发展,毕摩这个职业越来越少,能诵博帕的彝族智者也越来越少.使传承者群逐渐萎缩,导致某些方面的缺失,影响了口头文学的流传.

(三)流传环境的影响

彝族口头文学博帕与一定的活动或仪式相关.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地提高,宗教祭祀活动也逐渐在简化,毕摩的宗教活动也越来越少,导致博帕被诵传的场合越来越少.一些仪式活动的庄严性也在淡化,在婚丧嫁娶场合几乎无人再去比诵彝族博帕,趋于娱乐性,大多新时代彝族新青年终于流行歌曲的比唱,冲击了彝族民间传统的娱乐方式.那么最初因此而产生的“牛牛”、“博帕”、“克智”和歌谣等也就很少再被大范围传播.

二、彝族口头文献博帕的实用价值

(一)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

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发展和繁荣的支柱.每一个民族都只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自己的文化,才能使自己民族的历史不断延续.口头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创作和传承的口头性与群体性,即所谓`民族文化记忆'.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是十分顽强的,历久不衰的.许多少数民族,特别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族源,其所经历的战乱、劫难、迁徙,民族的英雄和头领的业绩,民族的历史,差不多都是靠口头的史诗、传说、经书,甚至靠头脑等文化记忆,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的”.[2]人类发展的历程是十分坎坷、曲折的,当人类面临各种灾难的时候,文化的传承往往就会遭受到各种的阻碍,尤其是以书面文字记载的历史文本,常常首先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决定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当一种新的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和立国之本时,往往会对与之相背的或它认为有违正统的思想进行制.在这过程中,传播思想的“文本”往往成为重点打击的对象.因此,当书面文字的文化传承功能受到各种人为因素、政治因素的干扰而不能发挥其功能时,口头传统就成为惟一可以用来记忆历史的方式.口头传统对历史的记忆是一种“无形”的记载,它只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中.只要人的生命在,人的生理正常,历史总会在记忆中保存,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实现在代际之间的传承.

彝族虽然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文字的被接受程度和覆盖面是非常狭小.彝文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往往只被极少数人所掌握,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是不易掌握的,覆盖面极其狭窄.尤其在奴隶社会里,教育的极其不发达、汉族中心主义、封建主义专制的影响,以彝文书写的彝族文化往往受到统治阶级的压制.但口头传承则能够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并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散布于民间,流传于普通老百姓之间.口头传承对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冲破阶级的藩篱,淡化人的知识差别,因此,它具有更为广泛的传播范围和自由度.彝族民间口头文学博帕作为人们现实生活的再现和历史的记忆,“弥补了文书的不足,记录了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地理、发展等可贵材料”.[1]彝族口头传统中的传说、故事、神话、史诗、博帕等就是这种能够传承文化和记忆历史的无形符号.“艺术能够描述历史,艺术又能从独特角度出发,用特定的方式给历史带来后者缺乏的东西,提供一般历史常常忽略的成分,从而对历史形成了补充”.它们要么记录了某个历史事件,要么记载了一个人物,甚至记载了一段历史.通过它们,我们能够回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彝族社会,可以和彝族的祖先共鸣.如“大小凉山广泛流传的《生子不见父》、《石尔俄特找父亲》等传说反映了彝族原始氏族社会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历史面貌.《火烧松明楼》的传说可以看到唐时南诏国的蒙舍诏吞并越析诏时的史事折影”.《勒俄特依》在彝族中广泛流传,“勒俄特依”就是“历史之书”的意思,可见彝族人民把它作为口头历史来对待.彝族歌谣中的“《创世歌》、《门咪间扎节》、《洪水滔天歌》、《洪水淹大地》、《诺谷造人神》等都是彝族史诗类型的歌谣,具体地反映了彝族先民对人类万物起源、民族来历、社会形成的观点,这些传说荒谬、怪诞、有趣、神奇真实地描绘了初始阶段的人类社会风貌”. 彝族口头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告诉当今世人,也能在不断的语言交流中传递到下一代的记忆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任总干事马约尔在《文化遗产与合作》的前言中说:“保存与传扬这些有历史性的见证,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我们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记忆.事实上,我们必须继续唤醒人们的记忆,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创造,这也是我们这一代必须肩负的责任,对未来一代要负的责任.”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对神话的社会功能作出过精辟的分析.他说“神话的功能,既不是解释的,也不是象征的.它乃是一种非常事件的叙述,这事件的发生,从此建立了一部落的社会秩序、经济组织、技术工艺,或宗教巫术的信仰和仪式.它的功能就在于它能用往事和前例来证明现存社会秩序的合理,并提供给现存社会以过去的道德价值的模式、社会关系的安排,以及巫术的信仰等.其功能在于追溯到一种更高尚、更美满、更超自然的及更有实效的原始事件,在于作为社会传统的起源而加强这传统力量,并赋予它以更大的价值和地位.”彝族的神话也能够起到这样的社会功能,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彝族远古社会的历史画面,透过这些史诗和神话,能够追溯彝族社会的历史发展线索.“流传在哀牢山区的双柏县新街一带,讲述天地万物、日月星辰、风雨、人类、民族、衣食起源的创世史诗《查姆》;流传在姚安、大姚、盐丰一带的又一部文采斑斓的创世史诗《梅葛》,讲述了天地开辟、人类起源、盖房狩猎、畜牧农事、婚姻丧葬;流传在金沙江南岸小凉山一带的《阿鲁举热》则是一部从原始神话向英雄神话发展的神话;《洪水泛滥》、《三女找太阳》、《开天辟地的故事》以及《里燕林提斯八库儿》等,用诗的语言,记叙彝族有关天地形成、人类起源、民族迁徒等重大事件”.《祭祀歌》、《创世歌》描绘了彝族先民在万物有灵观念支配下的祖灵崇拜的意识的觉醒.从最初的火崇拜,天地、日月、山石、动植物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所以不但祭火神、天神、地神,也祭山神、树神、龙神;不但叫牛魂、羊魂,也叫养魂、人魂.彝文经典的《西南彝志》,老彝文的创业史诗《查姆》,还有流传于彝族人民口耳之间的创世史诗《梅葛》、《阿细的先基》等农业诗章的优美神话,它所反映的历史时代与考古资料所鉴定的历史时代基本吻合.再如《阿细的先基》这部史诗反映了撒尼人民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生活画面,神话和现实交织,理想和事实融合,既是文学,也是历史.威宁地区流传的一首诗歌阐述了彝族先民对宇宙、人类起源的认识,认为天地形成是由清浊二气的发展变化出现的,描绘洪荒时代原始人群的生活实况等.如:人们在当初,不曾住地面;野兽花斑斑,跑在森林里.人居住树上,兽与人同处,人与兽相随,传到以后呢,大地有疆界,人到地上来,没有粮食吃,吃草根树皮,没有衣服穿,穿的是兽皮.男的不知娶,女的不知嫁.

(二)具有较高的哲学意味

彝族是一个勇于探索世界奥秘的民族,并且在探索世界奥秘的过程中,创作出了自己优秀的各类文化.博帕就是这优秀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博帕即是彝族独具特点的诗韵文学,又是对彝族认识世界的历史记录.博帕在叙述事物起源的来历时,虽然把源头追溯到天上,视为一切都是天降之物.但是,在关于事物起源的整个过程叙述中,没有天神地灵的影子,博帕里所出现的都是普通的凡人和身边所熟悉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普通动植物.因此,在博帕里,就哲学意义上的人神消长来说,人们已经走出老人过去的神灵崇拜世界,结束了神话思维的历史,而把人类视为世界的主体.这就告诉我,博帕所反映的认识论、世界观所有不成熟的一面,但是可以视为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三)传授知识

彝族口头文献博帕是解释微生物、动物、植物、格物类以及各建筑用具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的一门学科,反映了个物种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状态以及各物类的发展演变.体现了各动物以及各植物之间具有息息相关的.给我们传授动植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发展演变的知识、建筑农具的发明创作知识、给我们传授物类的来历知识等.是一门具生物科学、历史发展,物理常识、建筑创造的发明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婚礼中比赛说“博葩”互相考问典故,讲房子、酒、鸡、狗、牛、山羊、荞子的起源;讲吹风、疾病、洋人、对山歌的来历,传承着彝民族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知识和技能.其中如“铁的起源”说天上掉下铁石头,土司、毕摩、老人都不认识它,而“工匠见识广,认识铁石头”,几经实验终于“炼出三堆钢和铁”,“用铁铸铧口”“用铁打镰刀”,牛耕、铁镰使荞麦“结籽多又多”.故事高手们还会讲《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斑鸠和公鸡》等童话,教育人们谦虚谨慎勤劳.


三、彝族口头文学博帕的传承措施

彝族口头文学博帕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价值,在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当代社会文化的影响,口头文学受到了很大冲击,它们应该如何发展,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呢?

(一)民众的思想价值观念要有所改变

一种事物要被民众接受,就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而要建立氛围,人们就要从思想上给予一定的支持.现代社会以高科技发展为主要特征.现实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科技产品的出现,现代传媒的发达以及教育方式的变化,民众不再注重口头文化,而以高科技文化为先导,因而要复兴口头文学,人们要从思想观念上有所改变,营造一个良好的客观氛围,对此,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

(二)从教育上入手

尤其是儿童教育.在儿童读物、选修课本等读物上适当穿插一些口头文学,如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在课堂讲课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口头文学,或者在课余定期举办一些小专题活动,激发儿童的兴趣.国家、地方政府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应对一些老艺人给予肯定、支持,以便其技艺能够流传.适当培养该方面一些骨干,加大保护力度,完善保护制度.国家教育部已经设了一些试点,在北京、天津等地方,将京剧纳入课堂,这就是保护、传承京剧的一个很好的实例.

类似论文

凉山地区幼儿教育与彝族文化的融合

【摘 要】彝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在漫长历史长河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
更新日期:2024-4-18 浏览量:58510 点赞量:13886

微博在图书馆文献宣传方面的应用

〔摘 要〕本文通过对微博的特点及图书馆文献宣传困境的分析,提出了将微博运用到图书馆文献宣传方面的基本设想、实施步。
更新日期:2024-9-6 浏览量:18503 点赞量:5636

当代凉山彝族舞蹈的现代性嬗变与

凉山彝族当代舞蹈创作发展至今已逾60个年头 在一个甲子的时间跨度里,凉山彝族舞蹈创作历经了三个时期:20世纪50、。
更新日期:2024-9-15 浏览量:119263 点赞量:26122

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

【摘 要】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现象,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正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
更新日期:2024-11-27 浏览量:145694 点赞量:31600

微博营销文献评述

摘 要:本文从微博诞生入手,梳理微博及微博营销在国内国外的实践及学术上的研究进展,将有关微博和微博营销的文献。
更新日期:2024-10-10 浏览量:128164 点赞量:2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