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麦克卢汉的理来媒介的延伸

摘 要:手机媒介是人类听觉的延伸,助长“口语文化”的成长,将人类重新塑造成一种偏重“感觉”而非“判断”的生物.本文致力于在麦氏理论的框架内分析手机媒介的性质,研究手机媒介和中国都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让手机使用者明白手机在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并对此影响做好准备.了解媒介如何主动的重塑着社会的文化,对于生存与社会中的每个个体来说,都无疑是必要的.

关 键 词 :麦克卢汉;手机;媒介;器官延伸;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2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个研究英美文学的教授出版了一本书名为《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的书,引发了一个新生的学科――传播学――的地震.这场地震跨越时空,席卷了东西文明.无论是否能理解,无论赞同还是反对,在传播学的领域内,没有人能绕过“麦克卢汉”这个名字.同时,麦克卢汉的理论不仅仅局限于狭义上的“传播学”.他的理论为广义上人类的社会文化活动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法论.

笔者谨出于对先贤的敬仰和对麦氏论的倾心,撰写此文,试论麦克卢汉理论框架内手机这一工具的媒介属性和对其部分使用者――中国都市人群的影响.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手机是人类哪些器官的延伸?

(一)听觉的延伸

无疑,手机是听觉的延伸.人们用手机通话,手机如同它的前辈一样是人类的顺风耳.手机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的用口语交流.没有人会在讲的时候之乎者也,手机是口语文化的助推器.在中国都市中,短信是和通话等量齐观的重要功能.短信是以视觉文字的形式出现.然而仍然是听觉的延伸,也就是说,拥有口语文化的属性.手机短信并非视觉的延伸.

(二)非视觉延伸

短信虽名为“信”,但并不具有印刷文化,也就是视觉延伸的属性.根据麦克卢汉的理论,印刷文化,即偏重视觉延伸的文化,是一种“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条性”的传播方式.该种文化强调“高清晰度”和主观意识“低参与度”.视觉文化是机械工业时代的文化,强调理性和线性逻辑思维.而短信这一形势更倾向于口语和诗性的,所以不具备视觉文化的属性,不是视觉的延伸.

(三)手机不是人类整体意识的外置

麦氏认为,人的意识器官:脑,在“电力时代”将整个的被外置.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电脑和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可能会让人觉得整体意识外置的时代已经到来.手机逐渐具备了电脑的各种功能:文字,图片,音乐,信息的传播,感情的宣泄,无界沟通的实现.

因此将手机看做是“人类整体意识的外置”并非匪夷所思的结论.但是从本质意义上看,整体意识的外置强调的是人本身的无意识性.因为某种媒介的作用,即某种工具带来的器官延伸造成了人整体的无意识状态.信息具有极高的清晰度因而人不在介入信息的分析.人在使用手机的时候还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的,在使用手机的时候我们要深度的参与交流和传播,并且不断的对粗糙的信息进行主观的理解和加工,因此手机并没有让人的整体意识麻木,手机从整体上说是一种冷媒介.

二、手机是一种冷媒介:助长了口语文化社区的迅速成长

(一)手机是一种人际传播的形式

在传播学意义上: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之间的交往.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我们将此称为“人际传播”.

马丁库珀先生于1973年在摩托罗拉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手机,而今手机已成为全球最普及的便携式通信设备.在几乎人人都有一部手机的中国都市,手机的传播,特别是短信传播几乎具备了一切人际传播的特性.手机短信的情感色彩浓厚,越来越强调“表情”,用文字的形式构造画面的效果,这些特性都在高感官参与度和信息传播符号的多样化.

(二)手机培养的是感情而不是理性

当用搜索“短信”这一词汇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如下图的结果.这一结果最直观的让我们明白短信绝不是用来传道解惑的,短信是“段子”,强调的是“心领神会”.

根据麦氏的理论,手机本身的传播方式就决定了手机只能是培养感情的媒介.手机擅长传播短促的,分散的信息.首先:“讲”是一种冷媒介.人们在打的时候,接受和发出的信息其实都是相当低清晰度的.人们不会在讲的时候详细的叙述自己的说话的背景环境,也不会详细的阐释自己做出结论的根据.“讲”是一种基于口语的低清晰度的传播方式.其次:短信是一种冷媒介.短信输入相对费时费力,手机的一屏一般只能显示70以下的汉字,人们在看短信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很可能是嘈杂的公共场所.这一切都决定了手机短信传播的内容只能是非逻辑的,低清晰度的.

(三)手机强调的是整体感知

随着手机硬件的不断改善,手机越来越致力于成为一种非专一器官延伸的媒介,虽然本质上手机只能成为数字网络时代文化的一部分,永远无法回归到线性和逻辑的严肃领域内.手机从来都只在助长同一种思维和感受的方式,那就是人整体的感知.

时至今日,手机其实已经进化到完全的反哺它所属于的文化领域的地步.手机开始可以传播一个集合了诗性文字,强烈视觉冲击力和强烈感染力的音乐的信息.将各人体的听觉视觉,思维和感情全面调动同时接受一组信息的手机时已经来临.

(四)手机是一种新的社区划分方式

虽然总体上手机是属于口语文化范围内的媒介.但是手机本身因为其硬件性能的差异和更新换代的惊人速度,手机本身也更加强调了各种人群的划分.这种划分的条件同样是基于非理性的因素的.手机以自己的方式强化着人们本身个性化的感情诉求.

使用者和手机之间相互哺育,强化了使用者的某种感情取向.比如相对于和被动建立起联系的人(如同学,亲人)交流,更愿意与自己选择的对象交流(如网友);比如交流不受时空限制的需求.麦氏的理论认为,两种媒介的联姻会产生一种新的媒介.这种新的媒介又有着自身的特殊属性.在手机和互联网联姻之后,事实上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媒介,这种媒介强调了传统的社交和网络时代的社交的无缝结合.在这样的时代“虚拟世界”这样的词汇已经失去了意义. 三、基于麦氏的理论手机媒体将带来的影响

本节着重论述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终端的手机的一些属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本文将对作为大众传播终端的手机做如下一些定义:

手机媒体:是指通过手机终端,进行各种(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媒体内容的传播.

手机报:是指基于移动网络传输,并在手机上进行阅读的特殊包装后的报纸,目前的包装形式主要是短信和彩信.

对于希望通过手机进行大众传播的媒体而言,受众的需求或者本媒体一贯的传统将更直接的影响媒体选择传播何样的信息.但是本文因为立足于麦氏的理论,所以将从媒介本身的属性出发,结合实际来讨论手机“命中注定”适合传播何种信息.

(一)在中国手机媒体产生的社会背景

本文讨论的社会文化背景现定于中国都市人群.根据麦氏的理论,中国都市是在走向机械化和印刷文化的道路上中途遭遇了“口语文化”新形势的反攻.也就是说,中国都市在正在走向机械化的途中就遭遇了“电子时代”的来临.因此手机媒体面对的是这样一种文化氛围:“游牧民”尚未完全变成“市民”,感情上对“市民”的文化还怀抱着憧憬.但“市民”的文化却在新技术的刺激下日趋衰落,“游牧民”的文化又以一种似乎“更现代”的方式反扑.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一方面追求者印刷时代的一些道德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毫无防备的顺从自己民族尚未完全消失的,传统上的“整体感知”的能力.

(二)手机媒体本身的媒介构成.

手机媒体是由手机――图片;手机――文字;手机――声音;图片――文字――声音;这几种媒介联姻产生的新媒介.在《娱乐至死》中,伟大的波兹曼已经详尽的说明了图片,音乐这些富有娱乐性的媒介的传播习惯将如何打败依赖线性逻辑的文字媒介的传播习惯.这种娱乐性媒介的胜利其实是人回归“完整自我”的一种体现.在线性逻辑的文化中社会将人划分成服务社会的各种工具,人们为了使社会需要自己而强化了自己某一种功能,形成某种“小小的宗教崇拜”.麦氏认为这种划分将被电子时代“完整的人”取代.而取代的直接表现就是人们不再崇拜那些分割的,职业化的,线性的,逻辑性的传播方式,而更加倾向于发展自身整体感知的能力.

(三)基于麦氏的理论手机媒体将带来的影响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手机媒介将大力的助长“游牧民”文化的成长.手机与其他电子媒体一起塑造着中国都市市民的生活环境――正在自觉走向“印刷文化”的人群中途由不自觉的被“口语文化”的媒介阻碍的道路,产生了不自觉的反转.因此形成了一方面仍然追求“印刷文化”,另一方面又自然的产生对“口语文化”的重视.也就是说,中国的市民,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因为知识分子阶层最为重视对“印刷文化”的追求.)应该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同时重视小说和漫画;同时重视内容和包装;同时重视科学和艺术;同时重视形而上的思考和感官愉悦.


四、结束语

本文致力于在麦氏理论的框架内分析手机媒介的性质,研究手机媒介和中国都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让手机使用者明白手机在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并对此影响做好准备.麦氏预言的时代是否真的已经完全到来尚无定论,“新时代”对于人类来说到底是“美丽新世界”还是“娱乐至死”也尚未可知.但是了解媒介如何主动地重塑着社会的文化,对于生存与社会中的每个个体来说,都无疑是必要的.希望本文可以对中国都市的手机用户更清楚的认识手中的那个小小“宠物”有所帮助.

类似论文

犯罪心理学角度解读《麦克白》

【摘 要】学术界对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的评论研究已持续了几个世纪 本文试图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解读麦克白这。
更新日期:2024-8-16 浏览量:106654 点赞量:23433

跟着麦克·凯利看世界

自1993年以来规模最大最全面的麦克凯利作品展正在美国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进行 这次的展出将从3月31日一直持续至。
更新日期:2024-3-4 浏览量:8876 点赞量:3086

波德里亚与麦克卢汉的学术纠葛

摘 要 本文从波德里亚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梳理波德里亚理论与麦克卢汉理论的关系 指出波德里亚理论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麦克卢汉的理论。
更新日期:2024-6-13 浏览量:81731 点赞量:18380

塔尔德与麦克卢汉舆传播

【摘 要 】塔尔德作为19世纪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对于机制及技术的偏爱在后人――麦克卢汉那里发展到了极致 本。
更新日期:2024-2-15 浏览量:31620 点赞量:7852

技术员麦克尔,管理者麦克尔

周日一大早,戴姆勒公司CIO麦克尔格里兹如期来到了约定的咖啡厅,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的专访。
更新日期:2024-7-3 浏览量:14635 点赞量:4543

阿迪达斯就贝克汉姆退役发表声明

贝克汉姆宣布将在本赛季结束后正式退役,阿迪达斯做出如下声明:一位阿迪达斯发言人说:“我谨代表阿迪达斯对贝克汉姆在整。
更新日期:2024-4-20 浏览量:58347 点赞量:13733

麦克白人物形象

【摘 要】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中麦克白这一主人公尤其引人关。
更新日期:2024-1-28 浏览量:19292 点赞量:4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