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与生的共生

王进,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导学关系”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石.加拿大心理学家赫伯(Donald Olding Hebb)说:“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老师说教,也不是在学习研究方法的课程中被教会的,而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徒关系而具体习得的.”在“师道尊严”不断遭受质疑的新形势下,导师与研究生的共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态势.

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1879年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提出.共生被定义为合作者之间稳定、持久、亲密的组合关系,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寄生也是一种共生.在科研系统中,共生单元即是导师与研究生,促进共生单元维度增容(数量增殖)及密度增容(功能改进)的共生能量表现为学术成果的产出,研究项目的获取,学术知名度的提升以及师生情感的增进等.

共生行为模式包括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四种情况.

寄生:无新能量产生,属“损人利己”型的零和博弈.

偏利共生:新能量被一方以“助人为乐”的方式无偿馈赠给另一方.

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双方符合“各取所需”的原则,新增能量依据共生双方投入大小而分配,对称性互惠共生能达到“互惠互利,共生共赢”的最理想状态.

依据共生单元间联系频率的大小,共生组织模式可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据此,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共生模式,可分为八种:

一是寄生型共生模式.学生不具备论文写作能力,只能眼巴巴指望导师的宽宏大量.导师迫于无奈(害怕学生采取极端行为)或基于利益考量(学生为导师提供科研项目),动用个人学术资源提供帮助,予以放行.此模式下,导师与学生既无科研合作关系,也无师生情分,只在论文答辩环节产生交集,属典型的“一锤子买卖”.这种极端情况在专业硕士的教育中最为常见.

二是寄生型间歇共生模式.导师通过不定期的学术研讨会加以引导,学生借此能达到基本要求.但学生对从事科学研究毫无兴趣,读研目标始终定位在获得学位和培训职业技能上,导师再怎么努力,都换不来学生卓越的科研绩效,最终的局面是:哪怕学位论文质量低下,学生也能凭借“宽出”的制度缺陷,绑架导师“强行冲关”.


三是偏利型共生模式.导师与学生互为“局外人”.导师从不指导学生,只在学生毕业答辩无法通过时才稍加点拨,甚至导师亲自操刀为学生提升论文质量;而学生对导师既产生疏离感,又必须寄望于导师的怜悯.双方都抱持“满不在乎”的态度.

四是偏利型间歇共生模式.此模式下,导师一方面采用“做课题、发工资”的雇佣方式替代学术指导,另一方面“导师不导”,任由学生“放羊”;而学生抱怨导师“严重滥用”权力强迫自己从事“例行化劳动”“被剥削的感觉”极为强烈.例如,学生长期被导师派遣至施工现场,承担数据采集和试验监控任务,即属此类.学生自身学习意愿不强,在现场百无聊赖,所做工作学术含量低,来回往返于学校与工地间降格为简单重复劳动者.等到现场试验完成时,距离毕业时点也为时不远了,导师大多同意学生以项目数据作为基础完成学位论文,以此作为利益交换的筹码.

五是非对称互惠型间歇共生模式.这一模式大多出现在研一阶段.导师会定期指导新生并审查工作完成情况,学生因科研实力不强尚处于入门阶段,双方在教与学的意愿上都较为强烈,为下述三种模式奠定良好基础.如果学生跨越不了这个阶段,对科研无意愿无无能力,导师大多选择放弃,转而寻找更值得培养的对象.

六是非对称互惠型连续共生模式.这一模式大多出现在研二阶段.导师会采取细致入微的规范管理,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平台,放心地将工作安排给学生,产出成果大部分为导师所有,学生的所获重在科研素养的历练.那些成天在实验室辛苦劳作的学生,一方面迫于导师的“权力性影响力”与之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耳濡目染地从导师处“隐性”获得“缄默知识”进而认可了导师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但这一模式极易将学生变成“数据的奴隶”,且导师习惯性地将自身利益置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利益之上,如果不加警觉,“学生正在成长的独立性与导师的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诸多紧张关系”将使得师生关系沦落为“彼此埋怨、相互指责”的腹诽心谤,甚至升格为隔空骂战.

七是对称互惠型连续共生模式.学术达人往往能和导师构建这一模式,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这一模式符合托马斯戈登(Thomas Gordon)提出的良好师生关系应具备的五项特性:坦白或明朗(彼此诚实无欺)、关心(彼此都知道受对方所重视)、独立性(一方不依赖另一方)、个体性(一方允许另一方发展其独特的个性与创造力)、彼此适应对方的需要(一方需要的满足,不以另一方需要的牺牲为代价).通常学生在所钻研问题上较导师更为熟悉甚至精通.导师善导,学生好学,双方都从中获得科研乐趣,同时产出丰硕果实解决了“饼如何分”这一尖锐矛盾,对称互惠局面能长期维系直至学生毕业.学生凭借科研练就综合能力,获得学业成就感并求取心仪职位,这算是读研的最大收获.

八是对称互惠型一体化共生模式.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研究生毕业留校,继续作为研究团队的“二号人物”辅佐导师,其职能不仅包含保质保量完成科研任务,更承载团队“传帮带”的科研管理工作,同时,由于身份的转换加上合作时间的无限延长,师生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甚至生存共同体的局面得以长期维持.

良性的师生关系带给彼此互信、互赖、互助、互敬、互密的温馨感.“日处而不觉”的导师与研究生,需要深谙上述八种共生模式各自的前提条件,才能努力促进共生系统的持久稳定性和共同进化性,进而确保师生关系进化到“相看两不厌”的境界,形成更具张力的共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类似论文

导师与生的共生

王进,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导学关系”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石 加拿大心理学家赫伯(DonaldOldingHebb)说。
更新日期:2024-11-28 浏览量:142410 点赞量:29915

导师对生管理模式的

【摘 要】随着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师在研究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导师负责制”௚。
更新日期:2024-8-7 浏览量:15238 点赞量:4323

导师与生之间的导学关系探究

【摘 要】当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导学关系存在着认识误区,对教学实践产生了不良影响 影。
更新日期:2024-7-8 浏览量:15597 点赞量:4832

导师在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摘 要:在导师负责制的教育机制下,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导师在研究生德育的发展、。
更新日期:2024-11-3 浏览量:20165 点赞量:5841

生导师在生深度辅导中的作用与实践

摘 要: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近些年来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奖学金制度改革和专业型硕士开始招生之后,。
更新日期:2024-11-6 浏览量:21244 点赞量:6272

导师促进生就业之我见

【摘 要】就业问题,关系着每个研究生的前途和千万家庭的幸福,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理应得。
更新日期:2024-11-12 浏览量:141622 点赞量:30104

当前导师与生之间的关系

摘 要: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应以教学相长、平等为基本特征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
更新日期:2024-9-12 浏览量:117354 点赞量:2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