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学其对审美理的挑战

摘 要:环境美学研究已经明显地扩展了审美理论.环境具有交融性、包容性、动态性等特征,它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比体验艺术时更直接、更有力的欣赏体验方式.这种新观念既对艺术欣赏提出了挑战,也对审美理论提出了挑战,促使我们重新反思传统美学中的审美静观说与审美无功利概念.环境美学能够作为一座桥梁,将审美欣赏的传统形式与其他领域的审美价值密切联系在一起.如果自然美学、环境美学和艺术美学能结合在相同的理论框架中,那么我们就必须发展一个充分开放的结构,既尊重三者各自独特特征,又适应各个领域,从而重新改造美学学科.在对审美欣赏的尊重中,我们能够尊重地球及其所有栖居者,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因而走到了一起,美学与学也因此而达到了根本契合.

关 键 词:环境美学;自然美学,艺术美学;道德价值;审美价值

作者简介:阿诺德·伯林特,男,哲学博士,国际美学学会前主席,美国长岛大学荣休教授(美国布鲁克维尔11548)

译、校者简介:赵卿,女,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100);程相占,男,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B8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3)02003905收稿日期:20121118

从传统上来看,对于艺术的哲学研究一直被认为是美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分.尽管在18世纪末,现代美学理论的奠基者伊曼纽尔·康德就几乎完全参照自然发展出自己的美学观点;但事实上除了一些例外,20世纪的美学一直以艺术为主要关注对象,并且几乎把自然排除在外.从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后直至最近,美学主要应用到艺术上,它的概念的独特性、艺术不同于其他智育的独立性,一直都是美学的鲜明特征.艺术被当作独特的创造,它的研究对象不同于其他事物并有着特殊的地位.艺术欣赏要求观赏者采用一种独特的、无功利静观的审美态度SeemyArtandEngagement(Philadelphia,PA:TempleUniversityPress,1991)..因此,艺术尽管获得了其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却付出了被孤立的代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康德提出的关于自然的审美愉悦理论一直对艺术理论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同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恢复对自然美的兴趣激发了与康德美学相悖的观点.同时,艺术与自然在传统上的分离状态也被打破了.当代美学家们对环境的关注使他们跨越了界限:此界限一直使得艺术和审美欣赏同其他对象以及日常生活体验无关.把审美观念应用到环境之中的做法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而且,环境美学作为哲学研究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已经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美学的研究范围因此得到扩大,并被注入了新的内涵——除了自然,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活动,甚至包括社交关系.此外,为了研究环境中的美学,许多其他研究领域也参与了进来,其中包括一些过去曾被坚定排除在美学理论之外的领域,比如学、心理学、文化理论、艺术史、认识论、形而上学等.环境美学研究目前集中在审美兴趣与人类学、社会理论、政治科学的密切结合上,该领域中的其他文献也把环境美学与观念史和生物学联系在一起.就像艺术自身已经大大扩展了那样,审美理论也已经被大大扩展.

一、欣赏自然与欣赏艺术

不过,目前仍有一中心焦点.尽管环境美学的边界可以与其他学科合并起来,但它的核心依然可以根据其名称得到辨识——把审美关怀应用到环境中.然而,这种说法尚不够充分,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思考:应该如何推进研究?是运用经验的、概念的还是形而上学的方法?另外,我们应该借鉴哪些学术资源呢?——批评、艺术家们的论断、艺术本身、哲学传统,或者最近的思想文化运动?是否存在自然美学的环境源头?Mypurposehereistohighlightsomeofthemostimportantissuesconcerningartandenvironment,butIheproposedwaysofunderstandingmanyoftheminvarious.

长期以来,自然一直是审美兴趣的对象,此类表达可以追溯到古老神话和哲学思想史的发端SeemyentryonenvironmentalaestheticsinTheEncyclopediaofAesthetics,(eds.)M.Kelly(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vol.2,pp.114-20..但是,环境美学不同于自然美学.“环境”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术语,它涵盖了各种场所和对象,而不仅仅是那些所谓的自然世界中的现象,诸如景观、建筑、城市等.此外,不同学者关注环境的方式也千差万别:有的将环境客观对象化为全景景色,有的将个人周遭物囊括其中,有的甚至将环境视为一种语境性环境——包括审美知觉者这一发挥作用的因素.然而,使这个问题更为复杂的是,环境可以针对特殊的环境类型和场合,比如独具风貌的荒野、海洋环境、购物中心;也可被看作是一种具有普适性、包容一切的范畴.事实上,无论自然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不同(无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它们理所当然都是美学本身的重要问题.这些术语在根本上是同义词,还是包含着截然不同的研究领域?环境美学与自然美学的意义及其关系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它们与艺术美学的关系也值得探讨.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阿诺德·伯林特,等:环境美学及其对审美理论的挑战审美欣赏的意义是美学上一个反复论及的主题,然而,当把它应用到环境中时,却引起了特别关注.环境美学把欣赏的观念发展成为一种更包容、更交融的体验,一种不同于我们通常遭遇艺术时的体验.正如沃尔特·本杰明所说,在电影体验中持静观态度是不可能的.在当今,对其他艺术的体验亦是如此——对电影来说,不仅其中的运动对象无法使我们采取静观的审美方式;而且,电影吸引观众参与,至少会把一方变成一个“偷窥狂”,或类似希腊合唱队中的一位参与性观看者.其他当代艺术经常对观众施加相似的情境,使静观变得与此类欣赏无关,甚至不可能WhatWalterBenjaminsaidaboutthechangesinperceptionforcedonusbyfilmappliesevenmoreinsistentlyinenvironment.See“TheWorkofArtintheAgeofMechanicalReproduction,”inWalterBenjamin,Illuminations(NewYork:SchockenBooks,1969),pp.238-40..在环境体验中,所体验的不再是传统欣赏的对象,而是对整体区域的关注.我们体验环境并非主要地通过一种感官,而是通过知觉意识的全部感官.而且,这种意识不是静止的——它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太阳东升西落、昼夜更迭、季节交替以及岁月的变迁等一系列因素,都影响着环境的变化.由于环境具有这种交融性、包容性、动态性的特征,它迫使我们采取一种比体验艺术时更直接、更有力的欣赏体验方式.这种观念对审美理论提出了挑战:如何使审美理论与对自然、对环境&# 30340;审美欣赏相协调;更普遍地讲,对艺术欣赏也提出了挑战:因为从传统上来说,艺术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的、静观的、具有审美距离的、独立的并自我限定的对象.

此外,尽管我们欣然认为环境欣赏经常不同于艺术欣赏,但它们的差异性或许只存在于表面.对于自然或环境的审美欣赏是否与艺术欣赏明确不同,这实际上已被回答.如果二者的确存在着不同,那么,对于二者的欣赏是否还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假如确有相似,这些相似性对传统美学又有何种意义?另一方面,这些不同可以从根本上视为那些在特定场合、以独特方式所发生的、审美交融的相似形式.欣赏个体艺术与特殊环境都是一种亲密的融入——使我们的多重感官能力瞬时融合,我们对相关事物的知识参与进来,我们过去的记忆得以重现,我们在想象中扩大这些体验,如此等等.我们借用这些能力对艺术与自然进行欣赏,而这些能力会在我们对某物进行审美欣赏时被培养、被拓展InArtandEngagementIexemplifiedaestheticengagementbyawiderangeofarts.ManyofthesequestionsreceiveadifferenttreatmentinAllenCarlson,AestheticsandtheEnvironment(NewYork:Routledge,2000);AllenCarlson,NatureandLandscape:AnIntroductiontoEnvironmentalAesthetics(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09);andGlennParsons,AestheticsandNature(LondonandNewYork:Continuum,2008)..至少,我们不能满足于对审美欣赏的那些未经反思的假设.环境美学提出的这个问题,迫使我们考虑用其他备选观念去替代传统观点Ontherelationbetweentheappreciationofartandofbeautyinnature,seeR.W.Hepburn’sclassicpaper,“ContemporaryAestheticsandtheNeglectofNaturalBeauty,”in“Wonder”andOtherEssays:EightStudiesinAestheticsandNeighboringFields(Trowbridge:EdinburghUniversityPress,1984),pp.9-35.ReprintedinA.CarlsonandA.Berleant,(eds.),TheAestheticsofNaturalEnvironments(Peterborough,ON:Broadview,2004),pp.43-62..

二、超越无功利性

审美无功利概念是传统理论的另外一个信条,但环境欣赏的交融性特征向其提出了挑战InRethinkingAesthetics(Aldershot:Ashgate,2004),Idevelopanextendedcritiqueofaestheticdisinterestedness..无功利概念出现在18世纪,它首先用于学,而后引入对艺术的探讨.正如判断应该无功利地采取公平、正直的态度一样,审美判断也应该如其所是地欣赏客观对象而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审美无功利性试图甄定一个明确的审美欣赏领域:该领域应建立在珍视事物自身内在特性的基础上,不受任何实用兴趣和利用的玷污;如果我们采用实用观念,那会混淆和扰乱我们从欣赏艺术中所认识到的那些审美特性.


然而,艺术自律的信念在环境欣赏中却几乎没有用武之地——环境欣赏经常与具有实用兴趣的诸多问题无法分离,无论是建筑的位置、公路和花园的设计,还是简单地沿着林荫小径的旅行.康德的经典论述指出:“唯有对于美的鉴赏的愉悦才是一种无利害的和自由的愉悦,因为没有任何利害来对赞许加以强迫——既没有感官的利害,有没有理性的利害.”ImmanuelKant,CritiqueofJudgment(1790),trans.J.H.Bernard(NewYork:Hafner,1951), 5.Seealso 43and 45.这个论断可能对艺术有某些价值,但却很难符合欣赏自然美的很多事实.

那么,我们能否让无功利概念在一些方面继续发挥作用吗?有一种主张声称,美学能够适用于各种实用场合和事物——但这种主张迫使我们要么坚持审美的纯粹性,建构两种可备选的审美价值理论;或设法用一种单一的包括性解释,来调解不同形式的审美欣赏.事实上,环境美学能够被视为一座桥梁:它把审美欣赏的传统形式与其他领域中具有极大审美价值的认识密切关联在一起,比如设计、城市与区域规划、日常生活环境、民间与流行艺术,以及其他构成各族人民文化生活的各类活动.当然,这些领域通常被排除在纯艺术之外,诸如陶器和其他工艺品.但我们仍要面对与环境评估联系起来后产生的诸多问题——在那里,从实用考虑出发所涉及的历史建筑的保存、景观保护、资源保护和使用等等,都与诸多审美考虑密切相关.艺术自律有着一个崇高而浪漫的光晕,它可以鼓励和支持一种方式,来保护艺术远离政治和社会的干预.但是,在环境这样的实践领域中,这种分离则变得困难重重甚至不可能.我们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越密切、越亲近,我们在效益、权利、利益、目标的网络中就越陷越深.事实上,环境中的审美价值和价值经常是截然对立的,甚至比在艺术中的冲突更加明显.这种冲突表现在:保护历史建筑、古老街区与对充足供应的住房的需求;或者在保护优美风景的同时,又要适应商业建设、强大交通和高速公路的需求.

三、环境中的审美价值

另一方面,价值和审美价值能够相互支持.或许,环境中的审美兴趣的确能有助于达到道德目的.无疑,日益增长的审美价值提高了人类生活.不断有证据显示:富有肯定性审美价值的环境不仅能够增加人们的幸福感,而且能够降低肉体与精神疾病、社会疾病的发生率,比如犯罪和对公物的恶意破坏.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领域.

而且,因为审美价值本身是善的,即使不总是一种独有的、孤立的善,它也值得支持,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它也因此转变成为了道德目的.特别是,环境既具有社会价值又具有个体价值,是审美兴趣的重要聚焦点.认识环境中的内在审美价值,不要求它与非审美的利用和意图相分离.实际上,在某些十分有趣的情境中,环境利用和环境之美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一条风景优美的公路,或者一处恰当利用的农场景观.出于保护农业景观而购买开发权的诸多项目,保护优美景色的分区规划,表达道德义务和政治意愿等,都会服务于审美目的.保护和提高审美价值的确能成为道德目标.

环境学和环境美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值得深入探讨.比如,我们可以追问:审美价值是环境学总体结构的一部分吗?它是否是我们要寻找和捍卫的因素之一?如果是这样的话,审美关怀将在环境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就像学术界已经讨论过的那样,由于审美价值的传统焦点关注内在价值,它可以为环境价值提供内在价值的基础.如果是这样,那么,价值就可以视为来源于审美价值.这样估价审美价值对理论有着很多意义——这样的理论将超出它在环境上的应用而应用到其他领域.显而易见,学和美学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正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Thereisagrowingliteratureontheinterrelationofethicalandaestheticvalues.SomeusefulsourcesareMarciaMuelderEaton,“Aesthetics:TheMotherofEthics?,”TheJournalofAestheticsandArtCritici55(1997),pp.355-64,areplybyArnoldBerle ant,“MotheringandMetaphor,”TheJournalofAestheticsandArtCritici57(1999),pp.363-4,andEaton’sresponse,“TheMotherMetaphor,”TheJournalofAestheticsandArtCritici57(1999),pp.365-6.SeealsoHolmesRolston,III,“ValuingAestheticNature,”inEnvironmentalEthics,DutiestoandValuesintheNaturalWorld(Philadelphia,PA:TempleUniversityPress,1988),pp.232-45;andEugeneC.Hargrove,“AnOntologicalArgumentforEnvironmentalEthics,”inFoundationsofEnvironmentalEthic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89),pp.191-201..

艺术已经通过许多方式参与到环境之中.比如,雕塑经常展现在户外场所,它的环境可以从一处草坪、一座花园扩展到起伏的群山和“借景”.环境雕塑利用广泛多样的自然事物、材料和背景.音乐通过音乐家或扬声器在音乐大厅不同的表演位置,利用户外的声音和背景与环境特征融于一体.希腊和罗马有着在圆形剧场中露天表演的剧院历史,今天在街头依旧可以看到此类演出.舞蹈表演也已经借用包括海滩在内的多种自然背景.

但是,在艺术美学与环境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我们仍面临许多挑战和复杂问题.认识不同的环境领域,诸如自然、荒野、乡村、农业、沙漠、海洋、城市和建筑环境等,都会提出它们各自的疑问.相对于传统美学中那些不同的艺术门类诸如诗歌、绘画、音乐和舞蹈,如此多样的环境类型之间存在什么不同?假如的确存在不同,那么,在探讨审美价值、审美欣赏和审美判断时,这些不同的环境领域之间有着什么关系?环境美学的核心问题是艺术欣赏与环境欣赏的异同,它在这里以颇为不同的形式重现在我们面前.例如,自然景观唤起的欣赏与城市景观唤起的欣赏有无不同?若有不同,严格地评判如此不同的环境有什么可利用的审美标准?而且,这些不同的环境欣赏模式与艺术欣赏怎样关联在一起?再者,我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否依然包含着对于欣赏的传统阐述,比如,仍然将欣赏视为无功利的、静观的?这些环境领域对审美理论是提出了新问题,还是仅仅体现了不同的价值?

四、重建美学

上述这些问题不但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它们,而且,它们对美学学科也有着重大意义:环境美学和艺术美学之间是否存在根本差异?是需要两种不同的理论来分别解释它们,还是仅需一个理论就能涵盖两者?这对美学理论有巨大影响.本文并不希望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本文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考察这些看法之间的共适性,寻求某种方式把两种看法整合在一起.如果自然美学、环境美学和艺术美学能结合在相同的理论框架中,那么,我们就必须发展一个充分开放性的结构,既尊重三者各自独特特征,又能适应各个领域.非常清楚,对美学学科来说,这个问题具有深远意义.不过,连接环境和艺术的规范性问题还有一个更为广泛的语境.在20世纪,将它们制度化的诸多价值和理论之进展不尽人意.科学知识的霸权主义使理论权利、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凌驾于思想文化之上.哲学家们尤其受到了这种影响的巨大冲击.历经20世纪最后四分之一时间的繁荣活跃后,许多哲学运动以某种科学的立场、方法、范围和方法论塑造了自身.一些哲学家只接受量化的、真实的数据作为重要的认知方式,并把他们的研究局限在自身以及相关的反思、区分和公式之上.面对这种状况,价值已被贬为无逻辑性的东西,或被视为非认知的、主观的、情感的、完全无理性的东西而遭到摒弃.但是,紧迫的实践需求迫使我们面对诸多规范性问题,迫使哲学思想努力走出“死胡同”;同时,知识分子和活动家们需要提出一些方法,来解决目前日益紧迫的、多重规范性之间的冲突.

与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一道,环境问题在这里已经处于前沿位置.即使这些领域存在的争执并不能总用量化方法得到解决,它们也不能因此就像过去经常发生的那样被摈弃,被视为任意的、主观的.20世纪的终结是这些价值冲突的一面鲜红的旗帜:民族战争蔓延到地球上的许多地区,全球经济制度和政策威胁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与此相关的民族冲突滋生着排外性和偏狭性.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合理的方式来解决此类冲突,我们就要为冲动、无理性以及的强权扫清道路而让其大行其道.环境美学和艺术如何在这里找到恰当的位置?两者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由于规范性环境关怀已经促使公众和政府都采取了行动,它们因此会诱发出一些崭新的方式,来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围绕着环境价值的诸多争论迫使我们认识到,这些价值不是纯个人的、任意的、无理性的,而是处于人类生活的中心.人类的福祉并非主观问题,它高度依赖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社会、经济条件:我们生存所依靠的政府,我们消费的食物,我们呼吸的空气,以及组成社会结构的各种关系,等等.这些条件是客观的、真实的,它们主要被我们采取的各种制度和实践所塑造.我们的环境和艺术观念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文化制度之中.它们的重要性超过了它们自身,因为它们集中关注我们体验的活生生的质量,集中关注任何解释人类福祉的核心问题.

如果人类价值观是实践的核心,它同样也是理论的核心.它将富有启发性地转变哲学的逻辑,把规范性哲学视为根本.这里,积极的体验将成为价值评判的试金石.不过,如何界定积极的体验呢?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是:积极体验就是那种内在地令人满足和愉悦的体验,同时,它不削弱其他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审美体验堪称此种体验的典范,因为它的完满实现并不损害其他生命体的福祉.环境价值参与进来,并且包括尊重地球及其各种特征——很大程度上既是审美的也是的那些价值.认识到这些价值,并不要求我们放弃对各种环境的人为干预;相反,它促使我们形成一种有节制的、慎重的和深思熟虑的判断.而且,它也包括对于诸多审美价值的本质考虑.

那么,我们对于艺术和自然的审美体验,就在于认识它们性质上的价值.这种体验首先是知觉的,它同时可以被理解为这种价值的具体化符号——艺术品、场所、甚至人们自身所拥有的内在价值.也就是说,就像是它们的审美价值符号一样,审美也是它们道德价值的符号.因为事物是根据其自身而被审美地评价的,我们因而认识到,这一点使得它值得尊重.同时,对于审美价值的体验让我们懂得那种价值,并且指导我们认知它、欣赏它.在这个事例中,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走到了一起:在对审美欣赏的尊重中,我们能够尊重地球及其所有栖居者.

这里,美学与学达到了根本契合.因为规范性体验的条件和内容都受到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包括来自各种习俗、各种传统、各种社会结构与动力以及教育௚ 0;影响,所以,它们不是绝对的,而是变异的.我们开始认识到,笛卡尔所期盼的那个绝对的阿基米德点,根本无法在我们这个充满过程和变化的世界里找到.这种“绝对”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可取的.因此,对于价值或一般哲学而言,根本不存在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基础.不过,这不是可悲的命运.因为在环境的丰富多样性中,在对于知觉领域的艺术的不懈追寻中,我们既发现了那种丰富性的展现,也发现了作为它一部分的生活模式.(责任编辑刘传红)

类似论文

美容整形科护士的美学修养与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亦称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
更新日期:2024-9-9 浏览量:19498 点赞量:6026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摘 要:生态美学是美学的一种新维度,为美学与艺术带来新的视域,产生了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生态音乐、生态。
更新日期:2024-9-14 浏览量:116811 点赞量:24933

当代西方环境美学

摘 要:美学是一门神秘的学科,而美学的不断发展也深刻的影响着这个世界的面貌 由传统的自然美学到现。
更新日期:2024-10-26 浏览量:130301 点赞量:27588

环境美学对西方现代美学的拓展与超越

谭好哲在《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撰文指出,当代环境美学不仅重申了自然作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性,还把以环。
更新日期:2024-1-13 浏览量:21358 点赞量:6442

环境美学是什么?

摘 要:环境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环境就其本义来说,是人的家园 环境美学的主题是以“。
更新日期:2024-6-19 浏览量:79781 点赞量:17188

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

内容摘 要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有着基本共同的文化立场,而。
更新日期:2024-12-13 浏览量:154630 点赞量: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