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不可轻训诂

20年前,见《现代汉语词典》(如1983年版)与1989版《辞海》中俱无“赏析”一词而颇为憾然.

我想,纵然古籍中无“赏析”这一合成词,但欣赏与分析是自古就有的事,如陶渊明有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今年才知道现汉词典已列这一词条,觉欣然可喜.时下就有许多古代诗歌赏鉴、译释、赏析之类文章.想到“欣赏与分析”并重最好,标题就用了“赏析”二字.又想到赏析之类文章不可缺失古人传下的训诂学风,不可轻视古人留下的训诂成果.于是,拙文以《诗经·秦风·蒹葭》的一篇译文为例,意在说明翻译之同于赏析那样,是多么需要训诂.下面照录原诗首章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依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我们知道,原诗三章,每章八句,可谓一意三叠,“其实首章已成绝唱”(方玉润《诗经原始》).至于诗歌的“主题”,或谓招隐或谓求贤,或谓刺襄公等.时迄现代,则多谓为求爱(情歌),最早者或当见于郭氏译文:

我昨晚一夜没有睡觉,

清晨往河边上去散步.

水边的芦草依然还是青青地,

草上的白露已经凝成秋霜了.

我的爱人明明是站在河的那边,

我想从上渡头去赶他,

路难走又太远了.

我想从下渡头去赶他,

他又好像站在河水的当中一样.

啊,我所追逐的只是一个幻影呀![1]

拙笔认为,译文词语多为情歌主题服务,不免“主题先行”.

首先,把“蒹葭苍苍”作“芦草青青地”就成问题.先看《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八月萑苇”,朱熹《诗集传》:“萑苇即蒹葭也”.按秦风地域,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近深秋,还会“芦草青青地”吗?时下,有书籍译作“芦苇色青青”的,同样值得商榷.单说“苍苍”,非谓草色青青,正如后面章节之“蒹葭凄凄”、“蒹葭采采”那样,皆言其茂盛之貌.再结合“芦草青青地”来看,更能明白其症结所在.

再,论者或谓陆机云:蒹葭“水草也,牛食之令牛肥强”,可译作芦草吧,但须说明,“牛食之”之时,当在春夏,断非“为霜”之秋.孔颖达疏:“郑以为蒹葭在众草之中苍苍然强盛,虽似不可雕伤,至白露为霜则成为黄矣”.有谓蒹葭为水草、泽草者,是就其生长于水泽之地的草本植物而言,非译文之“青草”也.秋后蒹葭,郭璞谓为“高数尺”者——我考之,乃我成都平原习见之“水芦竹”也(论据此略).其别名(书名)较多,如“萑、薍、藡”及“芦荻”等,向无芦草之称.王念孙《广雅疏证》说蒹葭:“故诗疏云,薍谓荻,至秋坚成谓之荻”.这里需要提及《世说新语·任诞》篇有刘遗民应邀与张玄对饮的故事说:“(刘)便先起云:今正伐荻,不宜久废”,可见这是不能怠慢的劳累活,伐荻不是在割草.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蒹葭所示的意象,杜甫有咏“蒹葭”的诗:“暂时花带雪,几处叶沉波”云云,原标题《蒹葭》后注:“此伤贤人之失志者”(《杜诗镜铨》).此后,刘禹锡有诗“故垒萧萧芦荻秋”,白居易有诗“枫叶荻花秋瑟瑟”,蒹葭与秋思密切,几成文化事象.而郭译“芦草青青地”颇如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那样,其意象已远非秦风蒹葭了.当然,谓芦草,谓青青——“伊人”就谓为“爱人”了.(于是,郭译的“幻影”其实就是爱人的幻影.)

我们的赏析真要重训诂,就很难说《秦风·蒹葭》是求爱的情歌之类了.“蒹葭苍苍”一唱三叹,其景象为苍莽、为苍茫,秋水时至,伊人难寻,一派迷茫意境.窃以为,与其说是青年追求爱人的情歌,不如说是士人悲秋抒怀的咏叹.再说“所谓伊人”,宋代朱熹早就说得非常中肯:“犹言彼人也”,“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诗集传》)其实,真要有所指,也许就不叫伊人了.古人解诗,早有汉宋之争,然其重训诂,却是一致.所以,拙笔以为《秦风·蒹葭》是一篇虚无缥缈而美妙绝伦的文字,是《诗三百》(也是古今)之绝唱.可见,“诗无达诂”而重诂可矣.

对传统经学研究有所突破而卓有贡献、堪称大师的当首推闻一多.他以“诗经时代”的眼光看《诗经》,立足于乾嘉学派之重训诂,用甲金材料,以民俗、人类学观念研究《诗经》.[2]同一时代,郭沫若用唯物史观、阶级理论进行研究.其最为著名者,如《豳风·七月》有云:“等养织出来的成果呢是替公子做衣裳,而自己多是无衣无褐等女子好像还有别的一种公事,就是在春日艳阳的时候,公子们的春情发动了,那就不免要遭一番蹂躏了.”[3]这不免让人觉得证据不足,训诂有误.

本文谈古诗(其实也包括古文)赏析及训诂的重要,有必要再申说何谓训诂.前人已说得很好,就是训释古字古言,即“古书作者当时通行的用字之义”,“不但一语一字之音义畅晓无阻,即句读篇章之义也都了然无疑.文通字顺,而后昔贤著述之情意始得大白于永世,不因古今南北语言变易而生隔阂.这种工作——顺释故言的工作便叫作训故或训诂”.[4]

看来,古诗(文)的欣赏审美——“情意”,须臾离不开分析审美——“训诂”;否则,“昔贤著述之情意”就难以“大白于永世”了.陶渊明早就用诗句说清了今日之所谓审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拙作谈了《蒹葭》诗中的蒹葭、伊人,没有说那上下求索的“主人公”.

这里拟用一位当代大学生对《秦风·蒹葭》“欣赏”的一段作文来作结(他们学过这篇课文,系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让笔者偶然赏读到,特摘录之):

等他还朝上走朝下走往河这边往河那边,连个都拿不到手,简直是个瓜娃子!可笑可笑.

(按:“瓜娃子”,方言,讥骂语,义如傻瓜.)

注释:

[1]朱自清古典文学研究之二《古诗歌笺识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59页.

[2]参见《闻一多全集·诗经通义·风诗类钞》.

[3]转引自《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

[4]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页

类似论文

训诂学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摘 要:中华民族几千年辉煌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被传承,被全世界人民所了解,主要传播媒介是文献资料 几千年来,从甲。
更新日期:2024-9-8 浏览量:17557 点赞量:5083

钱钟书训诂理的实践意义

钱钟书并不以训诂名家,但是训诂却是阐发他的学术思想的重要支撑,他的重要学术著作《管锥编》,。
更新日期:2024-5-14 浏览量:68462 点赞量:15349

古诗赏析2023年9期

台城①[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②六朝如梦鸟空啼 ③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今译:江雨蒙蒙,江草萋萋,六朝繁华已如梦。
更新日期:2024-9-8 浏览量:16057 点赞量:4330

道教文献语言与训诂学

摘 要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献艰深晦涩,目前的道教文献语言研究非常薄弱 训诂学从语言的角度。
更新日期:2024-1-18 浏览量:19422 点赞量:5282

古诗赏析,怎一个“讲”字了得

摘 要:赏析古诗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可以从了解时代背景、人物阅历,认知文化知识、历史故事,想象情景、当时意境,品。
更新日期:2024-7-11 浏览量:93644 点赞量:20748

高考古诗赏析方法举隅

诗歌鉴赏既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试卷中的得分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老师讲了很多的技巧,答题规律同学们也。
更新日期:2024-7-3 浏览量:13749 点赞量:4091

《本草纲目》释名训诂

《本草纲目》(下文简称《本草》)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竭尽毕生精力而写成的一部中药学巨。
更新日期:2024-10-19 浏览量:130199 点赞量:2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