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西兰文学:1976—1989

摘 要:1976年至1989年是中国新西兰文学研究起步阶段.总的看来,这一时期中国新西兰文学研究呈现如下特点:研究范式从阶级论转向审美分析;以普及宣传为目的综述新西兰文学;毛利文学研究横空出世;同步追踪新西兰当代文学;曼斯菲尔德译评热潮.虽然研究成果绝对数量不算太多,但从纵向发展看,1976至1989年间新西兰译评构成了中国新西兰文学研究史上重要的一环.

关 键 词:新西兰文学;文学研究;曼斯菲尔德

中图分类号:I61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5-0153-06

一、引言

新西兰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23年徐志摩《哀曼殊斐儿》①的发表.此后,陈西滢、沈雁冰、凌淑华等人也纷纷在报刊上或翻译或评介曼斯菲尔德,由此掀起了译介曼斯菲尔德和新西兰文学的一股小小热潮.建国之后,由于政治原因,新西兰文学在国内的传播步入了几近于无的沉潜期.随着1976年结束,新西兰文学译介和研究重新起步.1990年以来,中国新西兰文学研究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1976年至1989年的十多年时间在中国新西兰文学研究历程中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正处于过渡阶段,另一方面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开始步入正轨.学科起步和历史过渡的交融在这一时期中国新西兰文学研究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二、研究概况

根据中国知网、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的检索信息,1976年至1989年国内共出版新西兰文学译著8部②,推出大洋洲文学丛书9部,各类期刊杂志发表新西兰文学译文35篇、论文32篇.新西兰文学在中国的研究,由此才真正起步.既然是蹒跚起步,那么此时的新西兰文学研究必然会面临诸多第一次:1980年,《世界文学》第5期刊登莫夏波特著、张禹九译《房间》和乔考雷著、余德予译《丝绸》,这是结束之后国内期刊杂志上登载有关新西兰文学最早的译文;1981年,《长江文艺》第9期刊登杨江柱《捕捉瞬间的印象——曼斯菲尔德和印象派》,这是新时期以来国内以新西兰文学为题的第一篇期刊论文;1982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唐宝心、王嘉龄、李自修三人合译的《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曼斯菲尔德小说集.

20世纪80年代,国内翻译新西兰文学的主要译者有文洁若、任荣珍、萧乾和陈家宁四人.文洁若与荔子合作翻译了曼斯菲尔德小说集《蜜月》曼斯菲尔德《蜜月》,文洁若、荔子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8年.,另撰有论文1篇、译文8篇,其中1篇译文为与萧乾合译;任荣珍发表论文5篇、译文1篇

这个数字不包括任荣珍在大洋洲文学丛书中发表的大量译文和论文.;萧乾发表3篇论文和1篇译文;陈家宁发表译文3篇.仅从译者的角度加以考察,会发现此时译者身份与解放前新西兰文学译介者身份有所不同.1949年前,翻译新西兰文学的徐志摩、陈西滢、凌淑华和冰心等人多为作家型翻译家.而1980年之后,除了萧乾和文洁若仍属于作家型翻译家之外,任荣珍、陈家宁以及下文将会提到的安徽大学评介者多属于学者型翻译家.如此观之,作家型翻译家的逐步退场和学者型翻译家的陆续登台是此后中国新西兰文学译介趋势.


这时期还出现了一批刊登有关新西兰文学方面论文、译文的主要刊物,包括《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篇)、《外国文学》(7篇)、《外国文艺》(5篇)、《译林》(3篇).四大刊物在此期间登载与新西兰文学有关的论文、译文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此期间《外国文学》对新西兰文学的追踪最为持久,该刊物在1981年、1982年、1987年、1988年和1989年都曾发表新西兰文学方面的译文或论文.《外国文艺》虽然刊登了5篇新西兰短篇小说译文,但均集中在1986年第3期.80年代后期,《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译林》杂志开始涉足新西兰文学译评,其中前者译评力度更大,仅在1989年第4期,《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就刊登了1篇译文和4篇论文.

1976年至1989年间,国内还涌现出一个致力于新西兰文学研究的学术团队——安徽大学大洋洲文学研究所.安徽大学大洋洲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将大洋洲国家与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区域,进行全面系统的文学研究,研究范围涵盖了新西兰文学、澳大利亚文学以及南太平洋岛国文学.经过多年积累,安徽大学大洋洲文学研究所现已成为国内公认的大洋洲文学和文化研究基地.

在教学和研究之余,大洋洲文学研究所从1981年开始编辑出版大洋洲文学丛书,开始大规模翻译新西兰小说、诗歌、传说和民间故事,并登载一定数量的介绍性或研究性论文.20世纪80年代出自安徽大学的大洋洲文学丛书共有9本,它们在栏目设置中均为新西兰文学译评留下了不少篇幅.这套丛书包括:《自由树上的狐蝠》(1981年)、《街上的面容》(1981年)、《安着木腿的人》(1982年)、《烟草》(1982年)、《拘留所里的图书馆》(1983年)、《大洋洲民间故事集》(1983年)、《盛宴前后》(1984年)、《古老的植物湾》(1984年)和《病骑手》(1985年).

前面提到的任荣珍就是安徽大学大洋洲文学研究所成员,除了在其他刊物上发表涉及新西兰文学的译文、论文,她还在大洋洲文学丛书中留下了不少文字.在中国新西兰文学研究起步期,安徽大学大洋洲文学研究所曾做的这些译介工作,为国内其他研究者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并有力推动了国内新西兰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特点

此时国内新西兰文学研究处于真正意义上的起步阶段.既然处在起步阶段,那么此时的新西兰文学研究必然以介绍普及为主,这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数不少的小说、译文的出现为此提供了极好注释,毕竟译本才是国人了解进而研究新西兰文学的主要渠道.另外,这一时期还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研究者思想的转变也在此时新西兰文学研究成果中打上了深深烙印.总的看来,从1976年结束到1989年,中国新西兰文学研究呈现如下特点.

类似论文

新西兰文学杂志中的中国文学

摘 要:讨论了新西兰近百年来几家重要文学杂志对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新西兰本国华人作家英文作品的介绍,以及中国文。
更新日期:2024-10-15 浏览量:130702 点赞量:28188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大纲

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湖北师范学院自命题考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名称:古代汉语科目代码:613)一、考查目标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
更新日期:2024-9-11 浏览量:116868 点赞量:25065

中国女性文学与西方女性文学批评

引言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哲学思辩的文学批评理论,是因为中国文化观念中儒学思想对文本的“言志”和“载道”。
更新日期:2024-1-12 浏览量:20481 点赞量:6035

如何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

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了悠久灿烂的文化,文学作品在中国丰富的。
更新日期:2024-7-5 浏览量:15460 点赞量:4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