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大学内涵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结合学校发展实际,以提高质量为主线,提出了“稳规模、优结构、强特色、重创新”的发展战略,明确了以素质教育为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专业教育为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拔尖学生培养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突破口,文章还就提高质量的具体举措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 :质量;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6-0082-05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一年多后,教育部决定实施《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两个重要文件,两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质量正成为高等教育的时代最强音.作为一所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师范大学,理应领会《若干意见》和“2011计划”精神实质,发挥传统优势,弘扬教师教育特色,把握提高质量主线,紧扣素质教育主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一、领会《若干意见》和“2011计划”精神实质,把握提高质量这条主线

《若干意见》和“2011计划”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文件,但却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这条主线就是提高质量.

《若干意见》主要针对当前影响和制约质量提高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围绕高等学校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政策举措.文件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阐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也就是文件的第1条和第2条;第二部分重点阐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措施,包括第3条至第11条;第三部分重点阐述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第12条至第18条;第四部分重点阐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包括第19条至第25条;第五部分重点阐述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政策措施,包括第26条至28条;第六部分重点阐述加强条件和经费保障,包括第29条和第30条.可以说,《若干意见》提出的这30条,每一条都是提高质量的硬招实招.

“2011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这里的关 键 词 是“创新能力”.它同提高质量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们把质量视为生命的话,那么创新能力就是生命的血脉.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的目标又怎么实现呢?这就是“2011计划”提出的一个新理念,也可以说是一个新思路和新举措,即“协同创新”.就是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可以说,“2011计划”是当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将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落实为具体政策的重要举措,可以将其定位为“探索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新平台、探索高校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探索高校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载体”.

可见,无论是《若干意见》,还是“2011计划”,都贯穿提高质量这一主线.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来看,在这样一系列提高质量的“组合拳”政策背景下,既给我们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对我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和考验.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笔者认为,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具体地讲,就是要围绕“稳规模、优结构、强特色、重创新”12个字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是稳规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将增至3 550万人,毛入学率增长到40%,达到大多数欧洲国家20世纪后期的水平.实际上,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9%,据权威部门的测算,随着18~22周岁人口数量的下降(将从2009年的1.23亿人减至2020年的8 900万人左右),即使维持目前在校学生规模不变,毛入学率会自然提高到34%.也就是说,只需增加6个百分点,大约年均增长50万人左右,即可达到40%的目标.每年50万的增量用来做什么呢?《若干意见》的第一条有针对性地对此进行了明确,“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这条规定至少蕴含了3点政策含义:第一,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个高位平台后稳步增长的趋势;第二,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一个新的起点,即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关注硬性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提高质量已经凸显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第三,可以预测,未来8~10年,普通本科院校不会有扩招的硬性任务,我们应自觉地把办学规模稳定好,把握好发展的节奏.实际上,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更是发展.内涵式的发展,应该也必须是一个更高质量的发展.

二是优结构.优化结构是内涵发展的应有之义.就每一所大学而言,其内部结构的优化对提升办学质量的促进作用是不需证明的.比如,一所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是否合理,就直接影响到这所大学的办学质量.如果这所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与人才市场的需求不吻合、与自身的办学定位乃至办学能力不相匹配,这样的大学最终将被社会所抛弃!国内有些大学甚至提出了“招生跟着就业走,办学跟着市场走”、“办学围绕社会需求转,教师围绕学生成才转”的办学思路,这些提法是否科学有待进一步讨论,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大学,虽然市场不是万能的,但漠视市场的需求肯定是万万不行的.质量不是一个泛概念,离开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谈质量是没有意义的,也是难以操作实施的,我们应当树立高度关注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意识.实际上,招生、就业和学科专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结构,是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招生的重要前提,合理的招生规模及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高质量的就业又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主要体现.教育部即将颁布新的学科专业目录及设置管理办法,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调整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具体来说,就是关、停与时展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专业,大力发展“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专业,超前开办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近年来,我们(湖南师范大学)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增设了电子商务、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启动了临床医学、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认证试点,等等.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把专业建设的质量作为专业资源配置、招生计划调整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总之,优化结构涉及到方方面面,除了学科专业结构以外,还有师资队伍结构、师生比结构等,这些优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好的,需要我们持续不断的改革与探索. 三是强特色.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多方原因而导致的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倾向,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国家提出要强化特色.《若干意见》的第二条明确提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以扶需、扶特为原则,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我校(湖南师范大学)的特色是什么、如何弘扬和强化?学校在第九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强调教师教育是我校宏观层面的办学特色.所以,在办学方向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强化教师教育特色.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进一步把这些好的理念和思路落实到我们的具体工作中.学校对教师教育工作做了一次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调研,发现主要的问题有教育实习经费投入偏少、教学空间偏小、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偏老、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偏弱、同基础教育接轨偏后、教师教育管理偏散、师范类本科招生人数偏多等.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针对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偏弱这一问题,今年上学期末学校出台了《关于制订2012级师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学校将对本科师范生的培养作比较大的改革:一是将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单列.加大教师教育课程比重,由原来的19个学分增加至28个学分;二是跟以往只有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相比,我们将增加教师教育选修课程.从2012级开始,我们将面向全校师范生新开10门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增加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总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三是加大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力度.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由原来的8周延长至18周,并且规定,师范生参加教育实习前必须通过教师技能考核,考核合格才能参加教育实习.这些举措的落实,将会促进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偏弱问题的解决.

学校在新年伊始就明确提出要按少而精的思路办教师教育,办精品师范,培养卓越教师.弘扬教师教育特色,培养卓越教师,应拒绝“平庸”与“平常”,追求“少而精”,力戒“大而全”,与其有一个平庸的“面”,不如拥有一个精致的“点”.总之,特色的强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做到情况心中有数,工作有的放矢.

四是重创新.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高校而言,关键是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若干意见》和“2011计划”对此作出了部署,即“协同创新”.笔者理解,协同创新,创新是目的,协同是手段.通过高校与地方、科研院所、行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协同攻关、协同创新,实现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不断提升高校创新能力,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质量的全面提高开拓更大空间.结合学校实际来看,其意义关键是要实现“三个转变”:我们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要超越学科导向,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创新组织管理要改革个体、封闭、分割的方式,逐步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机制转变;创新要素与资源要突破孤立、分散的制约,逐步向汇集、融合的方向转变.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紧扣素质教育这个主题

《若干意见》里还有两个重要思想.第一,人才培养是提高质量的重中之重.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4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核心;第二,要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文件特别强调,大学要高度重视本科教学.本科生是大学最大的群体,大学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本科教育的质量,因为它不仅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没有优秀的本科教育,就没有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是以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为主要标志.因此,将人才培养置于高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就要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为此提供支持.

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呢?结合我校实际来看,关键还是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一篇大文章,这篇文章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写法,关键看谁写得精彩.笔者认为,要把这篇文章写好,至少应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3个方面达成共识.若指导思想不对、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模式不新,教育教学改革就会陷入事倍功半甚至误入歧途的境地.

1. 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坚定地推行素质教育

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全国高校提法不一,存在一些分歧.我们认为,我校应坚定把素质教育作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

第一,我们是国家办的大学,理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素质教育思想自20世纪80~90年代提出,到2010年国家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把其列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这就是说,素质教育不再是要不要实施的问题,而是必须贯彻并落到实处的问题.

第二,是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现实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于面临各种升学考试的压力,不太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到了高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这一课就必须补上.要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涵养大气品格,追求一流学问,创造精彩事业,践行责任人生.

2. 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明确要强化专业教育

在高等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中,如何处理好“博通”和“专精”的关系是我们长期面临的一对矛盾.本科教育一般只有4年,如何在4年时间里做到既“博通”又“专精”,实在不容易.这里不仅涉及如何界定两者适度的比例问题,还涉及界定的原则和如何衡量的问题.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编制教学大纲时经常会遇到这个难题.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矛盾,有没有一些可以遵循的一般原则?

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从总体上讲,不仅不能淡化专业教育,而且要强化专业教育.

第一,这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或专门的教育,专业性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从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知识是无限的,一个人在有生之年要穷尽所有知识,既不实际,也不可能,更无必要.一个人不可能无限度地什么都“通”.过度的“通”,必将影响“专”的深和精.求 “通”最终是为求“专”、求“深”、求“精”.这种“通”是在追求“专”、 “深”、精”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来扩大涉猎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以“专”求“通”,以“通”达“专”.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社会分工的细化和职业技能的高度专业化正在日益加深,“博而不专、杂而不精”的人将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高度专业的业务素质才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品质的最核心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种需求.

第三,对于高等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国家的定位非常明确.《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国家对高等教育培养规格的一种强制性要求.

第四,少数学校目前尝试全部按大类招生按大类培养,我们不能盲目照搬.这些学校主要是部分“985”高校,他们没有承担扩招的任务,本科生的培养规模不大,他们的本科教育主要是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生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偏向“博通”是符合实际的,走的是一条先博后专的道路.地方高校的情况同这些学校相比,情况有些不同.地方高校承担了国家扩招任务.我校每年“一本”大约招5 000人左右,每年的考研率(包括保送)稳定在25%左右.大约四分之三的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压力.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并不是否定素质教育.恰恰相反,专业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才能成为其所学专业的主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不是某种知识分类或教育分类,与专业教育并不是同一范畴.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专业教育改革,就是要看到专业教育“专”的特点容易使我们的人才培养陷入过分狭隘的分科教育,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尤其要防止一叶障目的片面、盲人摸象的偏见、鼠目寸光的短视以及孤陋寡闻的浅薄.所以,我们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特别强调专业教育是知识、能力和品格(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使我们的学生既要专业成才,更要精神成人.

那么,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中如何处理好“通”与“专”的关系,实现“专”“通”相济呢?

第一,从学校层面上,要进一步落实“厚基础、宽口径”.主要措施是进一步搭建好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深化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建设好文化素质教育校选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共必修课的文化素质教育功能,注意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等隐性课程的文化素质教育作用,着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二,从学院层面上,要搭建好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进一步强化专业主干课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方面我校大多数学院已经采取了一些好的措施,比如公共管理学院经过反复研究,遴选了8门课程构建了学科专业核心课程组,在现有的6个本科专业中共同开设,强化了专业基础.

第三,在学生层面上,要加强分类指导,实行分流培养.各学院可根据学院定位、学科专业服务面向及社会需求等特点进行多途径培养.对于基础学科专业,大部分学生应走“专→通→专精”的道路;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大胆尝试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走“先通后专”的道路;而对于医学类、工学类等应用型学科专业,则应坚定走专才教育的道路.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蕴含着教育理念、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它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纲”,“纲举”则“目张”.

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大难点.为此,国家已将其纳入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教育部已经遴选了19所“985”高校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全国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如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设立了本科生院,试图从管理体制上突破;北京大学举办“元培实验班”、清华大学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等等.我们对这些改革暂不作评论,因为改革的效果最终要通过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出来,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但这种改革探索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下一步,我们应在拔尖学生培养方面迈出更大的改革步伐.也就是说,我们要对全校大约四分之一的拔尖学生给于特别的关注,实行特别的培养.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探索.如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和生命科学与技术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实行了不同的培养方式,在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了教育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开办了化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即化学化工学院的“浩青实验班”,等等.这些新探索还要进一步深化.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深入:

一要强化领跑带动的理念.所谓领跑,一是要跑,二是要领.“跑”就是通过我们的教育,培养一批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让这一部分学生成为大学生中的佼佼者,率先跑起来,跑在别人的前面.“领”就是让“跑”起来的学生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全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跑”起来,进而促进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从根本上讲,领跑带动的理念十分契合我校“仁爱精勤”的校训精神.“跑”要求学生追求真理,崇尚卓越,在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以学习的“勤”实现知识的“精”,“领”则要求学生追求高尚、追求和谐,在引领带动他人的过程中践行“仁”、践行“爱”.领跑者必须通过自身过硬的素质来领跑,领跑不是光环,不是荣誉,不是娇宠,不是圈养,不是孤傲;而是使命,是责任,是磨练,是放飞,是引领.

二是要大力实施优势转化战略.因为从人才培养的过程来看,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一个优势转化的过程.教师通过教书育人,将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和人格、人品转化给学生,成为学生的学识、德性和能力.我们要将学校一切有利于学生知识增长、品格养成、能力提升的办学优势,如综合性的学科、高水平的科研、高素质的师资、杰出的校友、美丽的校园、优良的办学传统等等,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优势无处不有、转化无处不在”的良性循环.

三、重点抓好提高质量的几件大事,突出项目申报建设这个主要抓手

1. 认真做好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培育等系列工作 2012年是“2011计划”启动实施之年,教育部、财政部已经启动国家首批中心认定工作.虽然这次“2011计划”面向各类高等学校开放,不限定身份,不固化单位,不搞论资排辈,只要符合计划申报规定条件的高校都可以申报.但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的实际情况,肯定主要是在极少数的、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实施.竞争将异常激烈.我们一定要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用新的工作理念、新的精神风貌、新的工作作风奋力争取.

2. 认真抓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项目立项及建设等工作

这个工程是国家面向中西部高校推出的重大建设工程.其建设任务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方面是夯实办学基础,改善办学条件.将围绕本科人才培养,加强基础教学实验室、专业教学实验室、综合实验训练中心、图书馆等基础办学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建设教学实验用房和配置必要设备,提高本科教学的实验基础能力.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工程”面向全国23个省市和生产建设兵团所属普通高校,以5年为一个周期,滚动实施.一期实施年限为2012~2015年,国家财政将安排100亿资金支持100所高校.国家实施的“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对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今年7月,学校已经正式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湖南师范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规划》.规划建设项目批准后,我们将按照有关要求按质按时按量建设好.

3. 继续抓好“本科教学工程”的项目申报与建设工作

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正式启动了“本科教学工程”二期建设.主要包括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5个建设领域.第二期“本科教学工程”虽主要面向部属高校,但我们也取得了不俗成绩.如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方面,我校英语和化学两个专业被推荐参评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方面,我校张怀承教授主讲的“船山哲学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和邓学建教授主讲的“中国鸟禽文化”两门课程入选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选题;在刚刚结束的首批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评选中,我校法学院成为全国60个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之一等.


下一步,我们要一手抓项目申报,一手抓项目建设,做到两手都要硬.要充分发挥这些国家级项目在教学改革方向上的引导作用、在教学改革项目建设上的示范作用、在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上的激励作用和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辐射作用.

类似论文

提升企业文化内涵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作为企业要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关键是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 造就这样的质量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
更新日期:2024-7-22 浏览量:95927 点赞量:21493

加强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在社会变化越来越快的今天,在感觉学生越来越难教的时候,原有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教育的改革。
更新日期:2024-8-27 浏览量:108727 点赞量:24063

发挥教育督导职能推动教育内涵

笔者在地处纯山区的乡镇从事教育督导工作多年来,深刻体会到教育督导的尊严、神圣和荣耀 目前,在山东省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就。
更新日期:2024-7-10 浏览量:93741 点赞量:20837

企业大学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实践

企业大学与普通高校相比较,其共性都是为了培养人;其特殊性在于企业办大学不是按照专业、学科体系培养人,೎。
更新日期:2024-6-26 浏览量:83626 点赞量:1884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必要性实现途径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包括富裕、公正、和谐与文明四个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是我。
更新日期:2024-6-24 浏览量:85431 点赞量:198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其解读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十八大提出的“24字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社会、&。
更新日期:2024-12-14 浏览量:155973 点赞量:33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