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与实践

【摘 要】

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是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数字化学习社区的运用,为城乡社区教育的全面推广,在理念、手段与方式上赋予了全新内涵,它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灵活、开放、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福建终身学习在线”运用现代互联信息技术,整合优质资源,探索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有力的学习支持与服务,使学习型社区建设更具生机与活力.未来的行动策略,将进一步走向完善学习网络、丰富学习资源、优化学习平台、贯通线上线下、培育专业队伍、完善机制保障等路径.

【关 键 词 】 移动互联技术;数字化学习社区;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1—0074—05

一、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是推进

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重要趋势

(一)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倡导全民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迫切需要社会成员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探索数字化学习模式,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学习(E-learning)、新媒体移动装置学习(M-learning),可以把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每一个角落,为广大学习者构筑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的个性化、智能化学习环境.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创建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在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过程中可以为社会成员的自主学习注入极大的动力.[1]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为社区数字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中国已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见图1).

图1 中国移动互联用户及上网设备比例图

据中国电信研究院出版的《移动互联网白皮书》定义,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从终端技术到业务全面融合的产物.随着3G、4G、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社区数字化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移动互联学习将成为社会成员学习的主流

移动互联网既有开放协作、去中心、自由、互动等特征,又具备了移动网络的移动性、可识别性、可控性、实时性、便携性、准确性、可定位性等特点,满足了广大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生活化的服务需求.目前的移动互联网采用三种形式:① B/S方式,即通过移动设备的浏览器访问网页;② C/S方式,即有联网功能的客户端如移动、手机电视、手机邮件、音乐随身听等;③ Widget方式,即客户应用的部件,实现自动化和可化.移动计算设备(移动终端)实现了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的学习,即移动学习(M-learning),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打破了学习行为在空间上的局限,近乎无限地扩大了教育平台的地域性,使学习者得到一个可自由发展个性的空间,极大地促进了施教者与施教者、施教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由此成为社会成员学习的主流手段.

二、“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平台推展

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架构与模式

建设数字化学习社区是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或途径.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紧跟时代步伐,发挥自身的办学及系统优势,整合各类优质学习资源,建设“福建终身学习在线”,以数字化平台的推广应用带动全省城乡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各类数字化学习与培训.


(一)“福建终身学习在线”的技术架构与特点

“福建终身学习在线” 于2009年11月正式开通运行,其理念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网上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基于网络的“一站式”学习服务,实现广大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学习.

1. 平台的技术架构

“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平台基于.Net技术开发,采用MVC三层架构,并采用模板引擎实现自定义的个性化方案,引入Web2.0技术提升用户体验.平台自下而上分别为:① 数据层,包含系统数据库、知识库和资源库.该层通过各类数据的水平分割、纵向分割实现数据可伸缩.② 通用接口层,包含知识提供、创作、分享、搜索、聚合以及系统运行维护等通用应用接口,实现系统松耦合,也为子站构建或克隆提供必要的技术准备.③ 应用模块层,通过统一接口集成构建相应的模块,比如:教与学全过程模块、空间/社区模块、知识/资源的开发建设模块、子站克隆模块等.④ 统一门户,用户的各类终端由此访问系统.统一的认证和统一的规范标准贯穿整个系统,从而保证系统安全、稳定和平台可扩展(见图2).

图2 平台技术框架图

2. 平台的功能

·以学习者为中心.训练能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提供一体化、深度交互、断点续学的学习方式.

·以知识为核心.根据知识学习需求,匹配学习资源,管理学习过程,实现闭环控制和个性化推送. ·以互动探究为特色.实现人与知识互动,包括学习内容的探索、实验、训练、游戏、评价、协同合作、发现等,同时实现人与人互动,设置活动流程,配置活动型组件和学习资源.

·以移动终端的使用为手段.通过开放通用接口,最终将实现用户开发APP,订制用户个体的手机软件.

3. 平台的特点

·采用分布式管理系统

平台按照“一体设计,分层管理”的设计理念,采用分布式的管理系统,主站和子站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同步和资源的共建共享.各个子站可根据自身需要灵活设置栏目,支持多级栏目设置.平台为用户配置个人学习空间,实现社区(空间)、资源和用户的三位一体(见图3).

图3 平台要素关系图

·汇聚海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平台资源丰富,设置了综合资讯、课程中心、学习空间等栏目,为广大学习者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筛选出有针对性的资源.资源动态更新,每个学习者也可以是资源的提供者.目前各类学习资源已达4万多学时,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实现了纵向和横向全“覆盖”,即实现从儿童教育到老年教育各个年龄段的全覆盖和社区教育、农村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全覆盖,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

平台以学习者为主体,根据社会成员的学习特点,提供人性化的学习系统管理.如查找课程资源,平台提供了多种检索方式,可根据主讲人、课程分类或课程名称对课程资源进行检索;学习记录灵活,学习者在学习系统课程过程中,计入学时,还能查看每次登录系统的学时以及历次登录系统的累计学时;提供在线咨询,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随时在线进行咨询、师生互动.

·支持多样化的学习项目

平台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积极开发多样化的学习项目.如开辟了以“关注女职工身心健康发展”为服务宗旨,提高女职工整体素质的“女职工周末学习网”;将学习资源进行颗粒化、碎片化处理,使学习者可以用五分钟时间就能掌握某个知识点,扩大知识面的“社区教育五分钟微课程”;集专业技术人员、机动车教练员、驾驶员、标准化考评员等继续教育与技能鉴定、学历教育、企业培训于一体的“交通人才职教平台”等项目.

(二)引入移动互联技术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

1. 灵活设置栏目

平台根据需要灵活设置资源栏目,特别是针对各类移动终端对各类栏目进行扁平化设计,让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较快地访问到需要的资源.

2. 颗粒化资源管理

平台所有学习资源以知识点为单元,实行颗粒化处理,提供适应移动学习的微课程,微视频.

3. 模板个性化

各个站点根据需要自由站点的模板显示,同时也为移动终端生成多个模板.

4. 信息管理灵活

站点之间的信息互相同步,主站可以提取各个子站的信息内容,移动终端也能同步相关信息.

5. 智能答疑

利用短信、微信机器人实现智能答疑.用户通过手机将问题以短信息形式发送到答疑系统服务器,服务器分析用户的短信息后转化成数据请求,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再将做出的回答发送到用户手机,完成答疑过程.微信机器人指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接口及一定的数据逻辑和数据库实现在微信平台上的智能对话.简单的机器人如天气查询、交通查询等,高级的如陪聊机器人、对话机器人、智能查询等.

6. 设置移动社区(SNS)

通过移动终端实时分享所见所闻,最终实现用户在网站中上传原创的课程、视频等,与他人分享,甚至可进行销售;在网站中形成用户之间知识交流的强大平台.用户不只可以当学生,也可以做老师(见图4).

图4 平台个人空间

(三)平台推广应用的成效与不足

1. 推展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成效

·确立终身教育发展战略,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深度发展

“福建终身学习在线”的建设是落实福建省委省政府“把电大建设成为福建省发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主体力量和支撑平台”的战略要求,作为福建电大开展终身学习与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作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目前平台已初步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五级数字化学习平台,在福建省的8个地市、30个县市和2个村、4个社区开通了“终身学习在线”子平台.数字化学习网络的覆盖为社区教育深入机关、行业、企业、农村、社区奠定了基础,全省各地依托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探索了一条开展城乡数字化学习的有效路径.

· 提供全新的学习模式,促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数字化学习社区模式区别于传统的教室式的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为全民学习提供随时随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学习环境,满足社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同时该模式突破了传统社区教育在固定时间、地点开展教育活动所带来的局限与不足,引导社区居民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与普惠性.[2]

·优化数字化学习环境,提供形式多样的数字化学习项目

数字化学习社区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系统、开放、个性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环境,它整合了各类优质学习资源,并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的不同进行资源分类,方便学习者在线搜索、系统学习.如与多所高校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为开展职业认证培训提供了全面支持;与福建省农科院合作开展农村技术人员培训,把农村实用技术推送到农民手中. ·探索学历与非学历的沟通衔接,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

平台引入“学分银行”和“课程超市”概念,按照学习者所学课程累计学分,达到规定量学分,由相关学校发给“课程证书”或“荣誉证书”.结合学历教育专业课程学习要求,对学习者在平台参加非学历教育培训时通过的课程考试,在参加学历教育时,可以免修该课程.如在全省社区工作者岗位培训中,已经实现4门课程的免修免考,初步实现了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与衔接.

借助“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平台在全省开展各类数字化学习与培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3年10月底,平台注册人数达17万,累计访问人次突破3710万,最高日访问人数达71万人次.平台开发的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培训、全省网络信息安全人员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广告人员培训等20多个分平台,已培训各类从业人员达60万人次.

2. 推展数字化学习社区存在的不足

·数字化学习社区发展不平衡

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建设是以数字化的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的机会,因此不仅仅表现在平台建设上,还体现于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建设上,是“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由于福建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社区教育机构和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目前,福建全省已依托电大成立社区大学、学院64所,开通“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分平台38家,但从表1中可以看出,“线上”建设东南部地区占65.9%,明显优于西北部地区的39.3%,占了总数的71%;全省69所电大分校、工作站已有64所成立社区大学、学院,“线下”建设基本覆盖全省,但东南部地区占95.1%,仍然优于西北部地区的89.3%,占了总数的60.9%.

表1 福建省社区大学、学院与“福建终身学习在线” 分平台分布图

[

数量 地区\&福州\&莆田\&泉州\&漳州\&宁德\&龙岩\&三明\&南平\&合计\&电大分校、

工作站\&9\&2\&10\&10\&10\&7\&11\&10\&69\&依托电大已成立社区大学、学院\&8\&1\&10\&10\&10\&7\&11\&7\&64\&依托电大已开通在线分平台\&5\&1\&6\&10\&5\&4\&5\&2\&38\&]

·数字化学习资源总量不足

目前,“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平台已经拥有了4万多学时的资源,但资源总量仍然不足,离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已有的资源中存在部分资源陈旧、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等不足,需要进一步更新、补充和完善.

·数字化学习平台功能有待于完善

目前,平台存在互动性偏弱、资源类型单一、兼容性较弱、布局不够合理等问题,以及对社区居民学习需求分析不足等问题,导致了学习持续性、有效性弱化,这些都是数字化学习平台功能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应用移动互联技术推进数字化

学习社区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应用移动互联技术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是创新社区教育的有效载体,提升社区教育品质的重要举措,也是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它有利于消除社区居民实际存在的“数字鸿沟”,缩小城乡“知识落差”,满足信息弱势群体获取知识的需求,推动社会成员的开放、远程与灵活学习.[3]

(一)完善数字化学习网络

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学习网络是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基础.因此,要发挥政府的统筹领导作用,把其纳入当地城乡数字化建设规划,推动数字化学习网络的全覆盖;同时要利用遍布城乡的“线下”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推进“线上”数字化学习网络的建设,让数字化学习深入基层社区.[4]下一阶段,“福建终身学习在线” 平台将通过建设遍布全省各市区县,特别是乡村与社区的分平台,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学习网络,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全省城乡,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二)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开展数字化学习、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核心.因此,要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整合各方资源,通过购买、合作与自建等方式丰富学习资源.要强化资源的深加工、碎片化,增加微课程、微视频的存量,满足移动学习需求;要加强资源的共建合作力度,挖掘社区自有和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分类,开发出可供居民学习共享的本土化社区教育资源.“福建终身学习在线”还将依托电大系统办学优势,发挥平台的资源聚合功能,网罗多方资源,凸显地方特色,打造福建省终身教育资源高地.

(三)优化数字化学习平台功能

数字化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因此,要优化平台的学习功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如简化注册程序,方便初学者参与;增加互动交流功能,让居民通过该功能将学习心得或碰到的问题与在线学习者相互交流学习;增强移动学习功能,学习者可利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观看学习资源等.目前,“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已推出手机版移动学习平台.下一阶段,将进一步拓展多终端应用,优化平台学习空间,重视学习者在移动环境中的学习互动与交流,引入“人人教”理念,实现学习者既是学生也是老师的功能,加强学习个体在平台中的参与度与粘合度.

(四)推进“线上”与“线下” 贯通

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建设不仅仅是网站建设,而是应该与现实社区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推动居民数字化学习.[5]如组织开展各种活动,通过专题讲座、社区活动、社区培训等多种形式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教育,同时将该活动制作成相应资源上传到数字化学习平台,供社会居民共享,实现“线上”与“线下”、现实社区与虚拟社区的互补互动.“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将利用平台无限覆盖功能,不断拓展终身教育线下活动,如开展“茶香进社区”、“人与茶--微生活”、 “终身学习课程进社区”等活动,将数字化学习推向社区,并建立长效机制,面向全省城乡社区推广和应用. (五)培育数字化专业队伍

数字化学习平台管理、维护、运营、推广需要有专门的队伍,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外引内培,加强社区数字化人才队伍配备,同时结合采用市场“外包”方式,由第三方公司负责维护;要加强专队伍建设,选聘各社区大学、学院及社区内的技术人员,招募社区热心居民组成平台管理和推广志愿者团队,协同做好数字化学习平台维护和推广工作.目前“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平台的管理人员主要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全省各社区大学或社区学院的工作者组成,今后要不断招募社区志愿者参与平台的管理与服务.

(六)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推展数字化学习社区,体制机制是保障.要逐步建立“政府领导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各级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要加强制度和政策保障,将其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中,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数字化学习的可持续进行;要加强运行机制建设,如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互认制度、资源整合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建设,推进数字化学习的深入开展.[6]“福建终身学习在线”正在探索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与学校非学历教育或学历教育相对接,实现学分转换,换取相应的继续教育证书或文凭,激励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厉以贤. 社区教育原理[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2] 谢巍. 多元交互支持下的数字化学习港理论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1,(3):21-25.

[3] 严冰. “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08,(4):22-27.

[4] 关注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终身教育专家各抒己见[J]. 发展论坛,2009:28-30.

[5] 张尧学. 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J]. 中国远程教育,2007,(1):5-8,19.

[6] 宋亦芳. 社区数字化学习概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收稿日期: 2013-12-15

作者简介:沈光辉,教授,副校长,社区教育研究院院长;吴盛雄,副研究员,社区教育处副处长;熊月林,助教.福建广播电视大学(350003).

责任编辑 三 川

类似论文

盐城一小:立足学科教学推进数字化学习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深入贯彻国家关于“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指导思想,把。
更新日期:2024-7-20 浏览量:96070 点赞量:21640

数字化学习网站对社区教育的推动作用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提升和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发展,数字化应运而生,同时发展的还有数字化校。
更新日期:2024-12-16 浏览量:156906 点赞量:33955

数字化学习港在实施社区教育中的问题与

摘 要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海珠区分校(以下简称海珠电大)在开展和探索“数字化学习港”示范点的工作中获得了较好的。
更新日期:2024-9-14 浏览量:120345 点赞量:26693

生物技术实验室在医学院校建设的与实践

摘 要:针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特点,结合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特色,探讨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并。
更新日期:2024-4-25 浏览量:60152 点赞量: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