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材具有科学性、政治性、创新性、综合性和现实针对性.教材为了提高“基础”课教学效果需将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国家必须切实采取措施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独立地位,实现思政课教师专职化和专业化;严把思政课教师准入关,确保那些专业素质好、教学能力强、富有爱岗敬业精神的教师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实践专题化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灵活开展现实案例教学法.

关 键 词 :教材优势;教学优势;转化

时下不少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探讨如何将“基础”课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但现实表明,广大“基础”课教师对“基础”课教材有没有优势、优势是什么等问题尚未形成共识,有的甚至想离开教材另搞一套.因此,探讨“基础”课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必须先搞清楚“基础”课的优势所在.

一、“基础”课教材确有优势

“基础”课教材编写组是由全国高水平专家学者组成的,编写组的组成既考虑了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也考虑了地域分布,坚持了出成果与出人才的统一.可以说,“基础”课教材编写组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整合了多学科的优势力量,为编写好“基础”课教材提供了重要条件.另外,“基础”课教材实行不断修改更新的机制,从2006年正式出版以来,至今已经修订过四次,其最新版本是2010年修订版.“基础”课教材这种不断修改更新的机制保证了教材优势的与时俱进.“基础”课教材优势的具体表现为:


(一)科学性

“基础”课教材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上.“基础”课教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基础”课教材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材内容和教材体现的科学性上.“基础”课教材内容在理论阐述方面力求权威性和共识性.教材不是学术专著,教材旨在告诉学生权威性和共识性的观点,而不是要引起学术争鸣.因此,“基础”课教材在理论表述方面尽量引用文件或者文献的相关表述,尽量采用理论界已经达成共识的表述,竭力避免歧义和不必要的争论.另外,“基础”课教材体系严谨、逻辑性强,充分体现出教材体现的科学性.

(二) 政治性

“基础”课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材必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在教材编写提纲的编写过程中,全体编写组成员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认真学习领会同志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批示和有关论述,认真学习领会李长春等领导同志的有关讲话精神.应当说,教材编写提纲的指导原则、逻辑思路、基本内容等都是在精神的指导下完成的.教材的编写更是如此.在教材编写期间,编写组成员深入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反复学习了同志《在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教材各部分内容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展开.从绪论到全书八章和结束语,各部分都充分体现了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的宗旨.在教材的修订过程中,编写组更是及时根据最新精神对教材作出修订,力求教材内容与精神时刻保持一致,体现出“基础”课教材具有高度的政治性.

(三) 创新性

“基础”课教材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教材内容安排和教材体例重构上.“基础”课教材不仅要反映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特色,而且还要在内容融合中有所发展、在体系重构中有所创新. “基础”课教材的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内容,形成了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正确的人生目的、端正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人生价值标准为基本内容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体系;第四章至第六章主要结合主要阐述道德观教育的有关内容,着重帮助大学生认识道德的本质、功能及其历史发展,明确道德意识,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第七章和第八章集中阐述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法律制度,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知识体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五章和第六章集中体现了道德素质教育和法律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因此,在教材编写的体例上,“基础”课教材力求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把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提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紧紧结合在一起,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养育优秀的思想品德.

(四) 综合性

“基础”课教材由绪论、正文八章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内容涉及到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创造性地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体现了 “基础”课教材具有高度综合性.

(五)现实针对性

“基础”课作为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的课程,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既要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要强调在理论逻辑中凸显问题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紧紧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问题,重点解决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诚实守信、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问题等,强调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基础”课教材的现实针对性.如教材中关于“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远大理想、树立崇高信念”以及“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等内容紧紧抓住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度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出科学回答和阐述. 二、“基础”课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教材优势不等于教学优势

“基础”课教材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但“基础”课教材优势不会自动转化为教学优势,因为教材不等同与教学,当然教材优势也不等同于教学优势.“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是指“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讲授提纲等”,狭义的“教材”单指教科书,我们常说的组织编写教材、某些内容进教材,一般是从这一意义上理解的教材.[1](P.690)本文中所涉及的教材,是指狭义的教材,即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统编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前文中谈到的教材优势,也就是指这本统编“基础”课教材的优势.“教学”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2](P.691)相应地,教学优势应该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过程具有的优势.相对于“基础”课而言,“基础”课的教材优势具体体现在教材的科学性、政治性、创新性、综合性和现实针对性五个方面,相应地“基础”课的教学优势也应该体现在教师教学活动和过程具有科学性、思想政治性、创新性、综合性和现实针对性,最终体现为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在于,“基础”课教材优势要转化为教学优势,一方面离不开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另一方面更离不开具有较高教学素养、较强教学能力和爱国敬业精神的思政课教师.

(二)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尽管全国各地高校都在争相探索实践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但结果还不如人意.笔者多年从事“基础”课教学,以笔者的亲身感知而言,“基础”课教学效果一般,教学实效性没有明显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照本宣科、照PPT宣科式教学现象并不罕见

眼下,不少高校“基础”课教师还习惯于照本宣科式教学.这些老师在上课时一般就是带着一本统编教材,课堂上就是带着学生读教材,划所谓的重点,偶偶东拉西扯一番.眼下提倡多媒体教学,但现实中的多媒体教学主要就是PPT教学,即老师将本来要板书的内容事先做成PPT,课堂上主要是全程播放PPT.在照PPT宣科教学中,老师变成了播放员和讲解员,学生变成了纯粹的观众和听众,看起来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现代化了,但其实质还是照本宣科式教学,没有创新,完全扼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现象较为普遍

与照本宣科式教学不同的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中,老师毕竟是十分认真备课的,老师在课前是做了十分充分的知识储备的,否则课堂教学中就可能出现没有内容可填、可灌的尴尬场面.“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虽然老师讲得很认真,也很辛苦,但这种教学模式片面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即使能从“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中获得知识,但无法内化为自身的情感和品德,无法形成内心确信,从而无法实现“基础”课的育人功能.

3.学生对“基础”课缺乏兴趣者大有人在

在“基础”课教学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看电子书、趴在桌上睡觉的现象十分常见.“基础”课一般是大课堂教学,100多个学生挤在一间教室内上课属于正常现象.面对100多个学生,老师尽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科学教学方法,但收效甚微,收到启发的和参与讨论的毕竟只是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游离于启发和讨论之外,他们在少数学生被启发和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悠然自得地玩手机、看电子书、趴在桌上睡觉,他们对“基础”课的学习兴趣近乎于零.

4.“基础”课教学内容难进学生头脑

“基础”课主要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和法律素质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基础”课教学内容进教材和进课堂都已经实现了,现在最关键的是要进学生头脑,是要使学生真信.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几年对“基础”课教学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和考核改革的力度,课堂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显著上升,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几乎没有.但是那些考试成绩不错甚至很好的学生并没有真懂,更没有真信.在学校开办的考研政治免费辅导班教学中,笔者发现参加考研辅导的绝大多数学生对“基础”课的内容已经没有记忆了,基本上要重头再学,这足以说明他们以前没有真学和真懂,当然也无法真信.在笔者的调查了解中,学生们坦言大一时候学习“基础”课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且是开卷考试,很容易通过,所以当时没有真学,也就没有真懂.学生对“基础”课没有真学、真懂和真信,因此“基础”课教学内容也就无法进学生头脑,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就难有真正提高.离我们远一些的马加爵和离我们近一些的药家鑫,他们都是接受过“基础”课教育的,但当他们残忍地杀死受害人的时候,他们的道德和法律素养到哪里去了?这难道不是我们“基础”课教育的悲哀吗?

“基础”课教学现实警醒我们,不要沉醉于所谓的“教学效果总体良好”这一或者半评价中,真实的“基础”课教学效果只有一线教学老师最清楚,最有发言权.笔者以为,在“基础”课教材优势没有转化为教学优势的情况下,教学效果是不可能有根本好转的.

三、实现“基础”课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的几点建议

时下,探讨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的途径、方法等之类的文章较多.笔者只想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谈谈以下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专职化和专业化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课题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眼下全国高校普遍缺乏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优秀的教师也普遍不愿意从事思政课教学.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没有真正确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独立地位,没有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职化和专业化.现在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来源很复杂,有科班出身的专任教师、有做党政工作的管理人员、有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甚至还有做后勤服务工作的管理人员.思政课教师队伍专职的和的几乎各占一半,有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它们的思政课教师几乎都是外聘的.另外,当前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不乏缺少专业知识的人,如有的“基础”课教师对法律知之甚少.当前“基础”课教师的化和非专业化严重制约这“基础”课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的转化,为此国家必须切实采取措施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独立地位,大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待遇,吸引优秀教师专心从事思政课教学,加大思政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实现思政课教师专职化和专业化,实现“基础”课教师专职化和专业化. (二)尽快扩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实现中班教学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思政课教师队伍人员不足、思政课教师工作量过大的问题.教育部规定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和学生的师生比不低于1:350-400,这个要求本来已经很低了,但现实中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达到规定的师生比.好多高校思政课教学都是大班上课,一个老师同时给100多个学生上课,连教学纪律都难以保证,教学实效性从何而来?国家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专任教师与学生的师生比达到规定的最低要求,对不达标的高校要限令其尽快达标.通过扩大思政课教师队伍,也就扩大了“基础”课教师队伍,力争实现“基础”课一个教学班平均为70-80名学生,绝不允许超过100人的“基础”课教学班存在,真正实现中班教学.

(三)严把思政课课教师准入关

在实现思政课教师专职化和专业化的同时,必须严把思政课教师的准入关.如果什么样的人都能当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也就毫无地位和价值可言了,要保证思政课教师的独立地位,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必须让思政课教师“稀罕”起来,因此必须严把准入关.各高校要在坚持国家标准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本校更严格的思政课教师准入标准和条件,然后严格执行之.要确保那些专业素质好、教学能力强、富有爱岗敬业精神的教师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要采取切实的政策优惠措施保证思政课教师不流失或者少流失.

(四)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根本不适应“基础”课教学的现实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是不断改进“基础”课教育教学,增强“基础”课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的重要环节.如苏州大学的“主――客――主”教学模式即以教师、学生为双主体,以教材体系、语言体系等教学资料为客体的模式,以及与之相应的人格魅力法、渲染法、案例教学法、视听共振法、主题研讨法、实践体验法等教学方法.大连理工大学的多样化案例式专题教学法与“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新模式,其中“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新模式以“小班研讨”配合“大班授课”,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空间,深化了教学实效.

笔者多年来坚持在“基础”课教学中实行专题化教学模式和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因为“基础”课涉及的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总体分为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三个部门,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经济学、学、法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基础”课教师往往都是学有所专的,有的是法律专业,有的是学专业,有的是哲学专业,有的是思政教育专业.应该说,“基础”课教师学有所长、学有所专.专题化教学正好可以发挥不同“基础”课教师的专长,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学团队.通过专题化教学,各位“基础”课教师都把自己最擅长、最拿手一面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领略同一门课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享受各位老师最优秀的教学大餐.在专题化教学中,我们坚持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我们还灵活采用现实案例教学法,即选用生活中真实的案例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分析思考,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类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