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人格权的进化路径其内涵

摘 要 人格权是法律人格内涵和法制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法律工具,其内涵经历了由身份→纯粹精神利益→→物质利益→相对非财产性法益的多元“进化”路径,并仍处于丰富和发展之中.因此,现代民法上的人格权内涵可界定为:“以非财产性的精神利益为原则、财产性的物质利益为补充,通过直接调整人格法益,间接保护内在的相对非财产性法定权利.”

关 键 词 法律人格内涵多元进化路径人格权

作者简介:张广浩,兰州大学法学院201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5-253-02

一、引言

现代民法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格权制度的兴起.这一制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确定基础权利;二是提供救济方式,包括人格权请求权和侵权请求权.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实施无疑在人格权救济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但人格权制度的建构仍然任重道远.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民法学界对该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仍存在分歧,问题聚焦在人格权的内涵、客体、范围和独立成编等方面,这些争议的背后,实质上是对人格和人格权内涵的认识分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人格权的内涵进行诠释,有学者强调:“自然人的人格权属性权利,而所谓的法人人格权仅具有财产性,故法人亦无人格权.”这一观点是从人格与人格权的关系上界定人格权的内涵,认为具有性人格才享有人格权,本文称这种观点为说;另有学者主张:“人的价值外化是人格权概念存在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就是说虽然人格包括性和利益性两方面,但现代民法上的人格权应是外化为利益的产物,此说称为利益说.还有学者采折中说认为:“人格权的内涵具有二元性,兼具性和利益性.”诚然,上述观点均有合理之处,但是立足于人格内涵的历史演变路径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诉求,人格和人格权的内涵究竟应如何界定呢?正如从“法”概念本身很难解释法是什么,从人格权本身探究其内涵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其具有不同于物权、债权和婚姻继承等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因此本文尝试通过人格内涵的“多元进化”路径揭示人格权的现代法律内涵.为我国民法典中人格权制度的确立提供微薄的理论支持.

二、人与人格的分离

关于“人是什么”早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孜孜追问的斯芬克斯之谜.如果说人是神的创举,那么人格则是人的发明.最初人与人格不可分,人即人格,反之亦然.但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出现,统治者为实现身份等级制的“合法化”,则需要通过法律创制一种“标签”或“面具”区分不同阶层的人.据史料考证关于“人格”概念的缩影古已有之,如古巴比伦时期的《汉穆拉比法典》已有记载,但通常认为,人格概念是古罗马法的发明.在罗马法上关于“法律上的人”的概念有两个:一个指称权利义务主体(Caput),即法律上的人格;另一个指称法律主体的身份(Persona),即含有“面具”之意.在那时,一个人生物意义上的人(Homo)只有同时具备自由人、家父和市民三种法律身份(Persona),才享有法律人格(Caput).通过登记获得《市民法》的承认和保护,否则将沦为奴隶、物或非罗马人.于是人格不在是原本意义上与人不可分离的抽象,在法律领域其已被植入“法律人”的载体之中,并赋予“身份”的内涵,成了法律的“标签”,以满足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需求.从此,生物人(Homo/Man)是否能成为法律人(Caput/LegalPerson)获得(国家)法律的保护,便有了一个界定标准——“适格”,并且此“格”的内涵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获得了多元的丰富和发展.

三、法律人格内涵的多元化

(一)精神利益性人格

在欧洲封建社会的中世纪,受自然法和宗教思想主导的宗教法学家从人格外在的利益层面出发,借鉴罗马法上有体物和无体物的分类思想,将利益分为精神利益和财产利益,将法律人格解释为纯粹的精神产物.由此,法律人格这一“标签”具有了表征纯粹精神利益的功能.标志着法律人格的内涵由一元迈向多元的开端.

(二)性人格

此后,欧洲社会进入了自由资本主义初期,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大背景下,理性法学家将学和哲学意义上的“人格”移植到法学中,其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潮将人的性与法律人格紧密结合起来,丰富了法律人格的内涵,从而形成了性人格.这种人格所蕴含的哲理法(学)思想,对当时欧洲大陆的民法典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史上第一部具有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性质的《普鲁士邦法》第83条规定:“人的一般权利建立在天生、自由的基础之上”和第一部资本主义社会性质的《法国民法典》第8条规定:“所有人均享有民事权利.”都体现了将人的平等人格、自由和尊严等作为价值予以保护.但是,由受传统罗马法理论以财产权为核心体系以及商品经济不发达涉及人格权的法律保护和社会需求并不强烈等因素的影响,当时的法典尚未产生现代意义上的人格权概念.

(三)物质利益性人格

进入自由资本主义全盛时期后,经济基础方面,市场经济和商品交易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思想根基方面,随着自然法思想的淡漠和实证法思想的崛起,历史法学、功利法学、分析法学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为法律人格的内涵丰富和功能转型铺平了道路.无疑,德国民法在超越性人格限度上迈出了第一步.首先,受潘德克吞法律理论的影响,德国民法并未采纳法律人格的概念,而是借助“权利能力”这一创举取代了人格的表达.这一历史性的“替换”,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上的“同义转述”.它将一切法律形态的人(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团体)在私法的“物质利益”天平上置于“人人平等的地位”,而不在强调法律人(格)的.由此,人格的内涵在实在法上被掩盖了.其二,“团体人格”的创设进一步证明了德国民法为满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诉求,而超越人格底线的野心.学者将其描述为:“德国民法在创制团体人格的同时,小心翼翼地避开人格这一概念中的性,以“权利能力”替换了人格的表达,使法律人格从人格中解放出来.”在德国人看来,法律上的“利益”就像经济学上的“货币”,在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交往中充当“一般等价系”,而权利就是利益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即使像自然人人格权这样的特殊权利,也需要通过直接调整和保护外在的物质利益而间接的保护内在的价值.这样才能建构法律主体制度的开放性,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德国民法典》第823-825条将保护“人格”法律条款规定为生命、身体和自由等,而未将其内在的价值规定为权利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其后的《日本民法典》在此基础上明确规定:“侵害物质性人格权的双重赔偿制度.”至此法律人格又从性中解放出来转型为物质利益性人格.

四、人格权的现代法律内涵

(一)法律人格的权利化

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侵犯人格权的现象日渐凸显.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的尊严、价值、安全等才是法律要保护的最高法益.这一时期的社会法学和比较法学的思想开始崭露头角,进一步丰富了法律人格的内涵和促进了人格以权利的形式在法典中固定下来.诚然,现代意义上的人格权理论是由多诺(Hugues Doneau)提出的,《市民法评注》证实了他以权利为枢纽建构了民事法律体系并把“人格权”称为“人对自己的权利”.同时,多诺的人格理论将人本身作为其广义的财产,在法律构造上人与人身之外的物并无本质区别,这一点与现代法律上的人格法律构造具有形似性.在理论上,人格利益上升为了一种权利.但是,人格权理论并未完成它的任务,这种理论必须转化为现实的法律才具有保护人的实际效力.据考证,尽管在制定法中最早规定“人格权”的是《瑞士民法典》第29条的“姓名权”(德国、奥地利也作了相关规定).但是明确专章规定“人格权”的要属《魁北克民法典》和《埃塞俄比亚民法典》,后者明确规定了:“住所权、自由权、人身完整权等”由此,多元化的人格内涵才以权利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人格权,并且仍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

(二)对现有理论学说的评析

1.说:此观点受自然法思想影响,认为人格权是一种权利、消极权利,绝无财产(物质利益)内涵,如将自然人人格权与法人相提并论有悖人性和民法精神.无疑,该观点揭示了自然人与民法的内在联系,但问题是学者仅从自然人本位出发,未能动态的理解发展中的人格权内涵和社会生活诉求.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人格权已远远超越了人格的限度,许多国家的法律不但承认法人具有人格权,非法人社团也在法定范围内享有人格权.

2.利益说:诚然,利益说从权利保护模式的角度揭示了人格权内涵的主要方面(法益性),但却忽视了人格的内在价值和发展中的现代法律内涵.

因此,本文认为折中说较为前面的揭示了人格权的现代法律内涵.但是,在现代民法权利保护模式下,利益与两种价值在人格权的内涵中并非绝对均等,而是有主导和辅助之分.

(三)人格权的现代法律内涵:相对非财产性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法律领域人格权与人格的概念不是同时出现的,它是法律人格内涵和法制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法律工具(标签),其内涵经历了由“身份→纯粹精神利益→→物质利益→权利”的演进路径.是一个由抽象到具化、由纯粹精神到广义财产、由到利益再到权利的动态“进化”过程.同时,在现代民法上,权利是可享受法律上的力保护的特定利益.且依据是否具有财产性,将权利分为财产性权利和非财产性权利.从现实社会生活出发,现代民法上的人格权内涵可界定为:“以非财产性的精神利益为原则、财产性的物质利益为补充,通过直接调整人格法益,间接保护内在的相对非财产性法定权利.”这并非作者主观臆断,杨立新教授指出:“人格权冲突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不是完全同等的,利益冲突是主要方面,价值冲突是利益冲突的折射.原因在于利益决定于社会的经济结构,而价值取决于社会文化发展.”

注释:

尹田.论人格权独立成编的理论漏洞.法学杂志.2007(5).

马俊驹.人格和人格权理论讲稿.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78-81页.


梁晨.二元人格权论——关于人格权内涵的法哲学解读.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

周枏著.罗马法原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06-111页.

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138页.

曾凡昌.西方人格权的历史线索及其启示.现代法学.2011(2).

尹田.论法人人格权.法学研究.2004(4).

马俊驹.人格和人格权理论讲稿.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173页.

徐国栋.寻找丢失的人格.法律科学.2004(6),徐国栋.人格权制度历史沿革考.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1).

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39页.

徐国栋.人格权制度历史沿革考.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1).

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48页.

杨立新,曹英博.论人格权的冲突与协调.河北法学.2011(8).

类似论文

区域金融协调互动的内涵实现路径

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十二五”时。
更新日期:2024-5-8 浏览量:13755 点赞量:4644

高校学生自主管理的内涵引导路径

摘 要:学生的自主管理是指同龄群体主动探求共同利益,形成集合体,遵守共同秩序,解决行为和。
更新日期:2024-2-10 浏览量:32612 点赞量:8521

基础教育内涵的价值目标与实施路径

【摘 要】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是基础教育阶段发展的两种不同方式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走内涵式的发展路。
更新日期:2024-2-4 浏览量:9997 点赞量:4005

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路径探析

[摘 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对于形成内部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 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
更新日期:2024-4-27 浏览量:58501 点赞量:13546

普通日记账演变逻辑其进化路径

《普通日记账的演变》(TheEvolutionoftheJournalEntry,以下简称《演变》),最早于1928年在TheAccountingRe。
更新日期:2024-10-7 浏览量:19404 点赞量:5680

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其完善路径

【摘 要 】在私法领域,诚实信用原则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地位,它是民事立法的一种价值追求,在我国债权法和物权法中均有其体系 当前,社。
更新日期:2024-12-14 浏览量:157238 点赞量:34188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内涵路径

[摘 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文化育人起到重要的作用,。
更新日期:2024-9-4 浏览量:18275 点赞量:5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