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需施教:大学经济学教学的挑战

摘 要:传统教育的“因材施教”教学方式在新形势下,面对受教育者的需求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大学经济学教学面临“因需施教”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探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因需施教”具有现实意义.


关 键 词:因需施教经济学教学挑战

一、问题的提出

“因材施教”一词源于朱熹对孔子教学手段的总结,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对于大学经济学教学而言,关于财富生产、分配的经济学教学,有经济基本知识、基本经济规律、基本原理和个人认知经济现象、经济规律、驾驭经济事物之分,前者可谓是学生的共性需求,后者是学生的个性需求.如果教学只满足个性需求,而不满足共性需求,我们的本科教学就应该全部研究生化——以指导学生进行个性认知开发和建设为主的教育.而显然,我们的传统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并没有这样做,相反,沿着传统教育体制刚性方向,培养模式化文化群体的道路,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在许多情况下抹杀着学生的个性需求,远离了因材施教.导致因教材施教也就在所难免.要求体现“因材施教”,而实际难以“因材施教”的教育实情,在另一方面还存在着教师和学生的中心地位问题,教育应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展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而传统教育的“因材施教”主动权掌握在学校和老师手里,许多情况下,学生是在被动接受教育.即使你是千里马,若不被承认或认可,照样没有千里马待遇,你只能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

如果我们把“因材施教”下降到因“教材”施教,其效果就更堪忧了,因为按“教材”施教完全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然忽视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功能,同时抹杀受教育者的个性之“材”.

二、大学经济学教学“因需施教”的必要性

首先,“因需施教”是大学经济学教学实现以人为本教育功能重要途径.“教育的本体是教育活动或教育体系的基点、远点”①.“对教育的本体性功能的认识不同,导致出现不同的教育功能观.认为教育以社会发展为鸱的,我们称之为社会本位的教育功能观;认为教育是以个人的发展为指向的,我们称之为个人本位的教育功能观;认为教育是以促进知识进步为目的的,我们称之为知识本位的教育功能观”②笔者认为,大学教育的本体性功能应以人的发展为基点,传统的纯粹政治化和社会化功能都是泯灭了人的本体需要,企图将人“政治工具化”是左倾思想的产物,是与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相冲突和矛盾的.因而笔者认为,大学经济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教学顺应人的全面发展功能观,理应以满足大学生的本体需要(创业、就业、投资理财、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判断市场状况等)为目标.“因需施教”强调以受教育者的合理需要为中心开展教育活动,而大学生的最迫切需要是就业需要,如果经济学教学不能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不能满足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会排斥该学科.如果为了拿文凭不得不被动学习,应付考试,那么开设该学科教学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追求快乐就业是现代大学生合理需要.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是“因需施教”的具体表现,仍然沿着传统的惯性保守“因材施教”,不管不问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是推卸责任和不负责任的表现.

其次,大学经济学教学“因需施教”可以达到满足社会需要的教育目的.对于实施教育的教育者而言,满足受教育者需要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表现.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瓶颈问题是大学教育满足社会有形需要的表现,引领社会文化前进方向,为社会精神生活指引方向是大学教育满足社会无形需要的表现.在追求物欲的旋涡中,许多人已经认识到自己已异化为物质的附属品和奴隶.社会风气败坏、精神危机、部分社会人群行为紊乱迫切需要教育者给出治理答案.大学的功能已经不只在于输送人才,更需要承担提供社会精神食粮的责任.如果这种需要成为社会迫切需要,大学就应该成为制造社会精神食粮的加工厂,承担起引领社会精神生活的责任.大学经济学教学在这方面一定有所作为.

第三,“因需施教”是培养差异性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途径.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上看,社会需要多样性、不同能力的经济人才,社会有专用的需要,大学就应该朋培养专业性的人才,这也是大学设立不同专业的初衷.社会业态既然是多样性的,需要必然是差异性的,大学培养人才的努力方向也应该是输送差异性人才.细化到某个行业内部,差异性仍然随处可见,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正是因为社会的需要是多层面多层次的.大学经济专业传统的培养方向比较模糊,按照传统的方法培养出的人才存在着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象,大学生大学毕业后直接创造财富的能力比较低,大学生自身信心不足,社会对大学生的实际创造价值的能力不认可,出现了专业技术学校学生比大学生抢手的现象,大学生们感叹,大学四年学习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用上的比较少,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去应聘,即使学习成绩全部优秀,也不怎么被用人单位看.用人单位往往看重的是应聘人直接创造价值的能力.在此情形下,如果大学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实行“因需施教”——因社会需要施教,因大学生的需要施教,按人才个性特点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建设,适当调整教育资源结构,满足“因需施教”的需要,将对大学生能力培养提高起到一定高度,定会受到社会和大学生的欢迎.笔者认为,“因需施教”应该成为我国大学,特别是经济管理学院改革的努力方向.

三、“因需施教”对大学经济学教学的挑战

多样性的社会需要和差异性的受教育者形态向大学教育提出了“因需施教”的客观要求,面对社会和大学生双向需要的压力,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急需进行改革.对于大学经济学教学而言,来自“因需施教”客观要求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需要尽快确立.这属于大学运行模式层面的高端课题,需要教育部门的高层决策者发起改革的号令,但也可以采取从下至上的探索性改革方式.在大学探索适合人群多样性特点,实行差异化教学的探索有利于快出人才和提高人才质量.在承认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依据个体需要实施差异化人才培养方式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由之路.

2.大学经济学教学适应“因需施教”应改变教学方法.满足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满足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应依据这两方面的需要对经济学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转换,除了依据社会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外,根据每个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着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执行能力的培养,应成为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3.教育资源按个性化方式进行配置面临教育公平的挑战.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大学人才培养满足差异性的个体需要,必须重新配置或适当调整教育资源,这种配置将面临受教育者对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质疑.但社会人群本身自然存在差异性,是任何人无法改变和抹杀的客观事实.承认社会人群存在差异,具体的教育方式就应该差异化进行,这能够被公众和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大 众满意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教育资源充分供应的教育,是一种公平的教育,是一种优质的教育③.而公平应体现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公平上④.就此论之,“按需施教”是相对公平的.

4.“因需施教”对大学经济学教师的挑战首当其冲.要实施“因需施教”大学经济学教师首先必须知道社会和学生两方面的“需”是什么.满足他们的“需”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恰当的.这对经济学教师的阅历、知识量、观察社会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实施教学的能力、解答学生为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所提出问题的能力等都提出了挑战.施教者能够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是检验教育者水平的重要尺度.

类似论文

昆士兰大学经济学教学的与

摘 要: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其特点是理论抽象、图形多且复杂、数学知识运用广泛,昆士兰大学采用了分阶段学习。
更新日期:2024-12-16 浏览量:154969 点赞量:33009

微课:大学英语教学的挑战与机遇

摘 要: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从先前的单纯文字游戏层面转换成为传递信息时所使用的工具 微课这一新型网络授。
更新日期:2024-10-7 浏览量:19352 点赞量:5681

英语寝室: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模式

[摘 要]多年来,传统的语言教学课堂令英语教与学缺乏重要的衔接环节---语言的实践 “英语寝室”这。
更新日期:2024-3-28 浏览量:46581 点赞量:11228

数理经济学教学的与实践

摘 要:我国数理经济分析开展相对较晚,目前以学习和模仿国外为主 由于国内外的经济体制和环境存在差。
更新日期:2024-4-16 浏览量:56145 点赞量:12798

新时期政治经济学教学之我见

【摘 要】在近年来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课程不受欢迎,学生兴趣不大的现象 许多政经教。
更新日期:2024-4-21 浏览量:57608 点赞量:1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