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的中国之旅

走过二十个春秋,中国MBA通才教育正酝酿一场新的革命

从1991年到2011年,MBA在中国已走过了整整二十个春秋.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9所高校开始试办MBA教育.2010年,中国拥有MBA招生和培养资格的院校已达233所,和1991年相比,扩张了26倍.在1991年,MBA招生人数尚不足百人,最终有94人入学.到了2010年,有超过3.6万人进入了MBA课堂,和1991年相比,扩张了383倍.

二十年来,MBA教育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同时,也承受着来自各界的“质疑”.在二十年间,中国MBA教育经历了从摸索到模仿,再从模仿到本土化的转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风云变幻,中国MBA教育也在不断求新求变,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即便如此,中国MBA教育究竟是否扩张得太快?到底怎样才能规避甚至革除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对MBA教育的不良影响,培养出国际化的商务人才?如今,这些问题越发清晰和突出.

尴尬的宿命?

“每个MBA的毕业生,都应该在自己的前额烙上骷髅图标记,并写上‘我不适合做经理人’的警告词.”作此惊人之语者,乃是世界著名的“经理角色学派”管理学大师亨利明茨伯格.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明茨伯格就提出:“是时候停止流行的MBA课程了.我们必须创造真正的经理,而不是在教室里假装创造他们.”明茨伯格和他的助手曾跟踪1990年出版的《哈佛商学院的奥秘》列举的19名MBA校友,看他们在CEO位置上到底干得如何.结果发现:截止到2003年,这19个人中有10人很明显失败了,在给公司带来灾难后被扫地出门、无所作为,另外4人的能力被质疑,仅剩下5位合格者.

另一位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百般无奈:“把MBA课程教给23岁的人,这让我很吃惊,我认为这基本上是浪费时间.他们缺少经验背景.你可以教他们技能,比如会计,但你不能教他们管理.”在《财富》杂志某年评选的“全球500强”最高层前三名领导中,只有20%的人拥有MBA学位.最具反讽意味的是,由《财富》杂志在1999年所报道的38位最失败的CEO中,40%都有MBA学位.

在大洋此岸的这个古老国度里,中国的MBA更是问题多多,劣质MBA过剩现象已成危机.就像当初新闻媒介不遗余力地追捧MBA一样,时下关于MBA尤其是国内MBA教育的媒体评价,贬多于褒.

中国MBA最受诟病的有两点.一是MBA的教学质量,一是MBA的入学考试.前者属于国内外普遍存在的问题,后者则是中国特色的问题.中国MBA存在的问题,的确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有人甚至宿命地指出:MBA这个舶来品一进入中国,就难以逃脱沾染中国教育弊端的尴尬境地.

这个问题实在是块禁区,在中国,有管理经验的人未必考得过刚刚工作的人,而管理经验又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中能够学习的.问题是,谁能就此给出一个解决方案?有人宣称,这将是中国的MBA能否真正国际化的一大障碍.

国际血统中国病

具有国际贵族血统的MBA教育,在中国出现的种种问题是否因水土不服?轻易做这样的结论并不科学,有必要先来了解其“症状”之一二.

逃课,是中国大学课堂教育一大现象,老师往往要靠点名签到来维持到课率.而在MBA教育里,逃课是根本不存在的问题,因为大家不用“逃”,就读MBA的学生,不去学校上课是个普遍的现象.那些在读MBA的人,通常还在做着自己的工作,不少还是企业老板、经理,为了生意,根本无暇他顾,他们的目的就是交钱,拿文凭.

如果说,MBA学员不去上课让学校感到无奈的话,上门服务则成为中国MBA教育的另一大“特色”.一家企业的MBA学员陈先生谈到自己在山西某大学读MBA,学校给他们企业开设了MBA教育上门服务,他们在两年的时间内每个月拿出两个周末到公司的会议室上课,课程结束之后他们只要通过国家的MBA联考就可以拿MBA学位了.

学校热衷于开办MBA教育是“上门服务”的前提,而这个前提的前提是:MBA是一项赚钱的教育.高昂的学费自然吸引了要创收的学校,于是许多高校想尽办法也要开设MBA教育.开设MBA的院校多了,招生竞争也激烈了,“上门服务”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种走过场的教育,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中国MBA还在教育方式上受到社会的根本质疑.

“参加MBA联考的很多人不过是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考不上的,从专业素质来说比任何其他研究生都差.”多年前,中国人民大学成人工商管理研修中心副主任张民教授曾如此评价.他还认为,MBA的教育者同样不合格.

在张民看来,那些从西方引进的经济理论和管理模型也早已跟不上经济环境的变迁和企业实际情况的复杂变化.如此,怎样能够教会学生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去完成各种工作?

MBA教师似乎也得不到学员的认可.不少MBA学院觉得在课堂上也确实学不到有价值的东西,很多授课老师从来没卖过一件东西,整天忙着上课、评职称,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无法更新.上课的时候,总是灌输一些西方的经典理论,或是拿一些遥远而没有实用价值的案例胡乱分析一通,懂的东西还不如MBA学员多.

问题的出现,往往导致一系列链状的连锁反应.表面繁荣的中国MBA教育,虚热之下引发了MBA人才严重贬值的恶性后果.

可以说,MBA一度是世界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在中国也是这样.但近年来,伴随着MBA的质疑声浪,MBA人才也逐渐褪去明星的光环,甚至开始一路走低.

对许多正在攻读MBA的人来说,有了MBA的入场券,并不意味着必然拿到学位,也不意味着一定能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这些不定因素迫使更多的人思考,整个MBA的求学历程究竟是一次学术提高呢,还是一次职业训练的新体验?

李先生是某高科技公司的业务副经理,他认为即使将来拿到MBA学位,也未必意味着就是一个好人才.李先生坦言,他现在最担心的是,教育界人士将MBA教育作为一项学术教育来抓,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上.尽管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尽心尽力,在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上也相当可观,但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与国际顶尖商学院的差距还是相当大.

一个在业界广为流传的事实是,创维集团曾在全国引进了8名MBA,但一年内他们几乎都离开了创维.这样的经历使创维在今年的招聘中不得不更加谨慎,人事主管感慨地说:“MBA给我的感觉确实一般!”事实上,企业需要的是那些能做事情、有实际管理经验、有行业背景的人才,而遗憾的是很多MBA除了有一张明之外,并不具备这些东西.

MBA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真正的商务经验,教材落后,教学模式不合理、门槛太低;许多学校将之视为敛钱之道;而对于学员,大多视之为取得研究生文凭的好平台;同时期望与实际的落差市场太大,工作要价太高等等,最终导致这个本该得到社会认可的MBA文凭大大缩水.

教育模式

看病还需先把脉,要探究MBA的中国积弊也不太难.国内教育的许多弊病,在很多方面不利于通才式MBA的培养,首先一条就是国内教育清规戒律过多,十分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而国外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注重于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培养.

此外,国内教育是一个高度集中的管理和规划体系,千百万学生都受同一个教育大纲的制约,每年都读一样的课文,做一样的数学题或物理、化学实验;写作文是同样的格式,引着同一段鲁迅的 话,背着相同的名言警句,同样的思维方式,高考用同样的试题.政治理论中学学了,大学又要学,研究生还要学.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对付考试.这种教学体系十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特别不利于那种有独到见解,注重创造性、个性,思维多元化的人才.

直至今日,中国大学的教育整体上还是学术导向,不管是老师还是教学方式、课程内容,都还没有摆脱以理论为主的模式.要想把老师转为以案例教学为主,或者其他方式,对老师的训练难度非常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另外,在一些软技能的训练上,师资非常匮乏.

出现这种情况,和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关,即学校里面的整个制度,整个激励的指向,不是太鼓励老师花很大力气在教学上.

韦伯在《中国的宗教》中说:“中国的考试是要测试考生的心灵是否完全浸淫于典籍之中,是否拥有在典籍陶冶中才会得出的并适合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思考方式.”有位学者说,在韦伯的发现中,其实还发现中国教育的一个秘密:所有的教育都让人去掉鲜活的个性.

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还有一个弊病就是“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各大学的教师和教授大部分都是本校毕业后留校的老师,“杂交优势”不明显.而在国外,这种现象十分少见.北美的商学院,其教授大部分都来自其他大学,大家都带来了独到新颖的教学经验,有益于人才的培养.

其实,中国历来都有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渊源.在古代教育中,对通才教育也很重视,比如孔子所提倡的六艺,只是这个传统渐渐褪色.古人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在近代也有演绎.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里有四大强国主张: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尽其才.也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同样,也应在培养通才式MBA过程中有所侧重.

中国的MBA教育真的病入膏肓了吗?不容置疑,二十年间,MBA教育遇到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对MBA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经济的崛起将会对MBA教育有什么要求?现代社会对管理者全面素质有了新的要求,MBA教育又怎样适应这种要求?

对策是逼出来的,更是识时务者想出来的.

寻找变革契机

也许,正是因为上述问题的存在和迫于相关压力,国内开设MBA课程的各商学院已纷纷开始行动起来,与国际著名商学院联手开拓国际合作项目.

美国小伙Sun曾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澳大利亚一所商学院的合作项目中,像他这样的外籍学生班上还有5名,这也为这些项目增添了许多国际色彩.曾经在美国波音公司工作的Sun,他的目标是在中国开设一家贸易公司,而在这个课堂中有许多中国同学,对他而言也是个收获.

引入各种原版洋教材也成了各个商学院工作的重点之一.许多教授开始操练起英语授课.而实力雄厚的商学院更早一步起飞.

早在2000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成立并举行了第一次会议.这个顾问委员会包括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些跨国公司和中国几家顶尖企业的最高企业领导人,其阵容之强、层次之高,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家商学院.“成立这个顾问委员会就是要通过这些世界一流的公司,了解经济的新动向,相应调整我们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杨斌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这种作用是显著的,清华同哈佛商学院在高层经理培训方面的合作,就是在顾问委员会的推动下成功进行的.

有业内人士提出,应改革MBA的培养体制和考试录取制度,如向国外的GMAT考试方式靠拢,减少考试科目,用综合考试代替某些单科考试,将靠拢性考试改为资格性考试,重视面试在选拔机制中的作用,研究适合MBA专业特点的、有效规范的面试方法.在此基础上设立全国最低录取分数线,让更多的考生取得复试资格,为招生学校创造更大通过面试或其他测试选择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管理人员的空间.

对于中国MBA的质量问题,中国的MBA教育家们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清华每年都在派出教师进修,我们还在案例教学上下大功夫.其实每一家试点学校做的工作都不止这些,毕竟MBA在中国还未成年.”杨斌说.

近年来,伴随着世界MBA教育的变革,中国MBA教育也在不断做出改变,掀起了一股改革的浪潮.2008年9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正式推出了“新版MBA”,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上进行了重大变革.2010年7月,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又推出了申请材料评审、面试在前,笔试在后的招生方式改革.2011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对外宣布,从2012年起将全部采用“全年面试,提前申请,联考底线”的录取制,以及从本校应届本科生中接收少量通过推荐免试取得入学资格的学生.此外,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等院校也推出了各项改革措施.


应当说,惟有商学院的老师能更多地深入企业,更多地研究中国企业创造的经验,能够将中国企业创造的经验凝炼出来并带到课堂,或者通过案例以及其他方式,把它传播到世界上去,中国MBA教育,才能由追随者变成引领者.

今日中国,正在走上重视商务通才培养的主轨道.当然,念正式的商学院并非成为一个商人的必经之途,也并非一定要留学才能成为一名通才式MBA.其实,不管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是培养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的是一种悟性,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果能有很好的实践机会,即便不接受MBA系统教育,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商人或企业家.

这些理念上的转变,昭示着MBA通才教育正在酝酿一场新的革命.

类似论文

MBA遭低估:中国雇主不愿为MBA埋单等

猎聘网CEO戴科彬发现,现代雇主对MBA并不“感冒”,原因是MBA求职群体的能力特色在市场上未得到验证,“一。
更新日期:2024-2-1 浏览量:9374 点赞量:3808

2023奇瑞汽车中国爱心城市发现之旅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一支由新闻媒体和华东五省一市主要新闻媒体组成的10辆奇瑞A5汽车自驾车队,对华东五省一市(山东。
更新日期:2024-9-13 浏览量:119182 点赞量:26152

中国MBA:拉近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MBA教育从无到有,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史 一所所高等学府开设了MBA(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
更新日期:2024-3-9 浏览量:10122 点赞量:3524

中国MBA的战略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MBA的起源和在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结合在MBA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对当今世界范围内MBA教育的。
更新日期:2024-5-20 浏览量:67154 点赞量:14486

谁是2023中国最佳MBA?

清华经管第五次蝉联第一,中欧位列第二,上海交大安泰首进前三甲2012年11月,历时五个多月调研,“2012中国最佳MBA排行榜”终于在各。
更新日期:2024-9-18 浏览量:117208 点赞量:24984

读中国MBA值不值?MBA学子网上争忙!

始于1989年的中国MBA教育,经过十余年发展,全国具备颁发MBA证书资格的高校已由最初的9所发展到56所,目前全国MBA入学人数。
更新日期:2024-9-6 浏览量:18393 点赞量:5579

名校风采:中国MBA教育风起大连

时至今日,中国的MBA教育正以始料未及的速度向越来越多的人群覆盖,相对于每年20%的报名增长速度,。
更新日期:2024-8-23 浏览量:107264 点赞量:23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