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9-000-02

摘 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事业单位管理财务风险的理念和手段也在同步发展,要想规避财务风险,事业单位就必须提高其本身的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水平,只有恰当评价这种信息化程度,才能正确引导事业单位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本文针对财务风险,建立了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并进行实施.

关 键 词财务风险管理评价指标建立与实施

一、不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是产生财务风险的直接原因

1.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应对复杂的财务管理环境.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环境又称理财环境.是指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事业单位外部条件.财务管理环境是事业单位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事业单位财务决策更多的是适应它们的要求和变化.财务管理环境涉及范围很广.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事业单位之外,但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事业单位带来财务风险.目前,我国许多事业单位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在机构设置、管理人员素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的滞后性.事业单位作为一个财务主体必然面临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在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中,有许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概念狭隘,缺乏正确地市场风险意识,这也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财务管理方法落后造成风险可控的局限性.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财务管理依据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事业单位进行财务预测.决策和控制所依据的会计报表、财务分析、经营分析、市场分析等信息都只可能尽量接近真实情况而不可能完全反映事实,管理依据的不可靠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存在.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常常会遇到不同财务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的情况,这时决策人员就要判断哪个方法更科学,哪个方案更可行,大量的判断也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存在.

二、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指标的设计原则

1.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

任何指标体系都应该建立在特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科学性是制定指标体系的最基本原则,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依据的是信息化和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同时,管理信息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化工程,事业单位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就要把事业单位信息化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借鉴成熟系统的先进思想和做法,保证测度结果能够反映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信息化的实际水平.

2.代表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指标体系应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所组成的统一整体.构成指标体系的指标,立足于将复杂现象简单化、数据处理少环节,既可以是直接从原始数据中得来的,用以反映子系统的特征,也可以在对基本指标的抽象和总结的基础上,用“比率”、“程度”等表示指标,用以说明指标子系统的内在联系.描述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因素很多,但并非越多越好,因此要在众多可用指标中筛选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的主导指标.这些主导指标不仅要有相对明确的含义,比较准确地描述所要表达的内容,客观反映问题,还要能够容易取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数据,具有统计的可操作性,以达到用尽量少的指标完成综合评价的目的.

3.可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原则

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比较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此通过指标值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是设计指标体系和实际运作中的重要环节.选用指标时要将不可比因素转化为可比因素,并保证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使指标体系不仅能进行事业单位间横向比较,而且可以针对某事业单位进行某一时间序列上的纵向比较,以利于对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探索.从而充分发挥指标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促进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水平的快速提高.

三、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1.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总体水平指标

(1)信息化投入比重.信息化投入主要包括软件、硬件、网络、信息化人力资源、通信设备等投人,这项指标反映了事业单位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它用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来度量.

(2)风险管理人员计算机拥有量.计算机拥有量的计算口径为:能够正常运转的大、中、小型机以及服务器和工作站,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总分最高为100分):

(本事业单位能够正常运转的计算机总量/员工总数)×100

(3)风险管理系统的网络性能水平.网络性能水平反映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可以按事业单位网络的出口带宽进行分级打分.

(4)风险管理平台的计算机联网率.计算机联网率反映信息化协同应用的条件.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

(接入事业单位内部网的计算机总量/本事业单位能够正常运转的计算机总量)×100

2.事业单位信息化应用水平指标

(1)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利用率

本指标反映了事业单位有效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主要从事业单位在进行政策法规、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等4个领域信息采集时是否运用了信息化手段等方面来评价打分的.

(2)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

本指标反映了事业单位在协同网络上办公自动化水平,它主要从是否实现信息流程的跟踪与监控、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换、文档共享等功能来评价打分的.

(3)财务决策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术对重大财务决策的支持水平,比如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方案优选系统,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等.

3.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经济效果指标

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功能或期望功能是提高资金效率或降低资金成本、更好地支持管理决策、更快地响应风险管理用户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压力是事业单位应用包括MRPII、ERP在内的风险管理平台的直接动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应变能力是事业单位提高竞争能力的两个基本手段.计划(预算)控制水平表现为事业单位的内部监控能力,监控能力是市场适应能力的基本保障.更好的决策支持和信息系统特征可归结为“应达结果”和“应做事项”两方面能力.以制造业为例,可以设置如下具体指标,在应用时同样采用百分制为每个指标打分,便于比较和综合.


4.财务风险管理竞争力指标

(1)系统集成性

系统集成性是管理信息化对事业单位竞争力得到提高的一个重要反映.由于财务风险的外部性和联动性,致使内部风险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必须在充分集成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和控制.

(2)风险管理信息化人才开发

可以从以下指标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事业单位员工素质的提高程度、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信息化人员队伍培训状况等等.

(3)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完成信息技术对信息的方便、高效地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质的飞跃提供可能.在组织保障方面,对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工作等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与提升功能.

四、评价指标的实施

1.数据收集和准备指标体系的测度必须建立在翔实、准确的数据基础之上.一般采取的方式为调查问卷形式.调查问卷的设计要根据体系中的各个指标的具体内容来考虑,需要准确数字的以回答提问式为主,并标注好数据的单位;对定性方法评估 的内容以选择回答为主,在选项中列出相关的程度序列,为量化打好基础.

2.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实施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反映事业单位信息化的指标不仅数量多,而且属性不同,量纲不一,要使众多的指标能够构成一个数值,对事业单位信息化程度进行评估,就要对多指标进行综合测评.计算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方便分析.数据标准化的方法有:最高值法、最低值法、级差法(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法、标准差法、理想值法、特定数据法.具体的标准化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总之,财务管理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是无止境的,掌握先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信息化发展趋势,及时跟进、缩短距离.注重财务人员的培训,造就一批财务管理和信息化水平双高的复合型人才,保证事业单位的可健康发展.

类似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摘 要:针对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量大,而毕业生又不能满足的现状,本文运用改进AHP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通过递。
更新日期:2024-5-20 浏览量:71136 点赞量:16499

关于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筹资渠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高校财务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挑战,财务风险也日渐显现。
更新日期:2024-5-15 浏览量:70590 点赞量:16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