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学素养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暴力倾向

摘 要:当社会有了急剧变化,语言便开始迅速变异,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当语言受到社会变革、社会阶层的影响后语言的暴力现象就极有可能出现.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我们跳出单纯关注语言结构的局限,而是从科学语言哲学的角度反思,并引入跨学科的视野,只有如此才能获得颇具创新性的语言理论.我们需要尽量培养独立批判的学术精神,应该有自己的声音,培养争鸣意识,加强深度思考,完善科学语言哲学素养对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关 键 词:语言哲学科学哲学素养语言暴力语言研究社会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59-02

一、引言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成果最为卓著的一个哲学流派.加强对语言哲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研究对于哲学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而低龄语言暴力,就是限定了施暴者或受暴者是青少年.很多情况下,语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相互关系,受害者通常缺乏自卫的力量,未成年人遭受的语言暴力就属于这一类.从表面上看,语言暴力比体罚显得文明,但它带给学生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学生的身体,其痛苦可能是短暂的,但语言暴力的伤害却是长久的,不仅侮辱了孩子的人格,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残学生心理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引发厌学、逃学、违法犯罪、等严重恶果.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邹泓说,“同伴或老师实施的语言伤害,还会给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种阴影,致使他们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觉得这个社会是冷漠的、恶毒的,对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等”语言暴力,主要有两方面的来源:一是老师对学生.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但采用讽刺、挖苦、揭短、当众出丑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的现象却呈上升趋势.二是同学之间.比如给别人起绰号、公开别人隐私、讽刺挖苦他人、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等等.“语言暴力”是时下倍受人关注的话题,有许多人给出了不同的界定或描述.有人说:“语言暴力就是用不合逻辑和法律规范、欲通过不讲逻辑、不守法度的语言风暴,从而以语言霸权的形式,孤立和剥夺他人的某种权利,对他人造成伤害.”还有这样的界定:“是以语言为武器进行人身攻击与生命摧残的暴烈现象,也可界定是暴力在语言的表现.”还有人描述为“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蔑视、恐吓等不文明的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从表面上看语言暴力是软暴力,它所带来的伤害往往不是身体上的,但它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人的精神和心理伤害,伤害时间持续更长,往往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很快弥合的.语言暴力这一语言现象给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因此,研究这一课题对深刻理解语言与语言所描述的现象之间有一定的意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现象,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与社会生活是互动的.一个处于常态的社会,人们依照常识使用语言并做到尽量准确,这样的社会生活和语言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是最好的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语言暴力仍会在某些领域存在.当社会有了急剧变化,语言便开始迅速变异,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当语言受到社会变革、社会阶层的影响后语言的暴力现象就极有可能出现.一个处于动荡时期的社会,语言必然是混乱的,在这样的状态下,社会生活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恶性的互动,动荡的社会导致语言的激变,暴力语言促使社会生活更加畸形.根据社会语言学理论语言现象同社会现象是共生、共存、共亡的,语言变异同众多社会因素有关.

二、语言哲学素养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暴力倾向研究

哲学是美好的.一个人的哲学修养,标志着他的文化品位;一个民族的哲学理论思维如何,关系到它的前途命运.马克思称有价值的哲学犹如“闪电”,犹如“头脑”,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黑格尔曾把哲学喻比为“庙里的神”.他说,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所以,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礼仪之邦,追求德性完美始终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导向.

哲学的一般规定与科学的一般规定是不同的,它具有更广泛的“宽容性”和“历史性”.关于哲学的规定应该体现它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这种领域和范围亦有其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亦不应该企图以一种哲学思想代替全部哲学,除非这种哲学思想确实可以含盖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哲学.因为哲学的问题和对象根源于人类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达无限之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就人类有理性而言他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理想,但是就人类的有限性而言他又不可能现实地实现这一理想,虽然他无法实现这一理想但他又不可能不追求这一理想,哲学就产生于这个“悖论”之中.由于在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暂时与永恒之间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我们命中注定要千方百计地去尝试各种方式以图超越这一界限,所以真正的哲学问题不仅是没有终极的答案,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而哲学就表现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们面对共同的哲学问题而采取的不同的解答方式.由此可见,哲学不可能存在于“一种”哲学之中,而只能存在于所有哲学之中,因为任何一种哲学都只不过代表着哲学问题的一种解答方式,而不可能代表哲学问题的所有解答方式.我们之所以坚持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作出区别,就是为了说明所谓哲学归根结底乃是哲学史这个道理.

语言暴力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语言暴力,即语言暴力指向明确,多体现为直接的攻击性语言.显性的语言暴力一般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一方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恐吓、挖苦、贬损等侮辱歧视性的不文明语言对另一方进行言语攻击,是一种企图对他人或者已经对他人造成精神和人格伤害的暴力宣泄,其背后也往往体现着说话者的某种权利或优势地位.隐性的语言暴力,其内容未必涉及暴力因素,但其使用者试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限制他人的行为或思想自由,造成一种不明显间接的精神伤害.下面列举两种语言暴力现象:

1.针对妇女的语言暴力.语言暴力,尤其是针对妇女的语言暴力,其产生和存在既有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也有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既有来自社会个体的内在因素,又有社会环境这一助推力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传播途径的日益丰富,尤其是网络的发展,语言暴力的传播越来越显现出自由性、恶意性等特征.一些暗含暴力和色彩的影视,总会有意或无意地被观众所接收,产生潜意识的暴力倾向.同时,在网络技术发达į 40;今天,一些人以之为载体,产生了网络上的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传播扩散除了由于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以外,法律法规的欠缺和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现在,我国几乎没有一部完整的有关语言暴力的法律,仅在少数法律里面涉及这个问题,也缺乏具体的方案对策.研究小组在调查中还发现法律的权威性和威慑力不够,“火炉效应”发挥不佳.

女性与男性一样,同样撑起了社会的半边天.当前,我们正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净化语言环境,保护和尊重女性,使广大女性免受语言暴力的伤害刻不容缓.针对妇女的语言暴力对妇女造成的伤害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根据研究小组的访谈可以归纳出以下两种妇女遭受语言暴力的途径:一方面,针对具体对象的语言暴力.这种直接的语言暴力主要表现为对女性的直接的言语伤害,如“你这个贱女人”.另一方面,针对妇女的语言暴力还有更为隐蔽的表现形式.其一是针对“妇女”这个群体角色的语言攻击,另一种是对他人的言语攻击间接造成了对女性的攻击.前者并非指向某个具体的妇女或者妇女群,而是说话者所说言语本身带有对“女性”这个整体概念的歧视、侮辱等意味.如“他妈的”,其指向对象也有可能是男性,但也属于针对妇女的语言暴力.后者是通过对与某位妇女或者某几位妇女有社会关系,通常是有正面感情的社会关系人的辱骂,而造成对妇女的伤害.当别人骂“你这个小兔崽子”时,伤害最深的可能是小孩的妈妈,一位无辜的妇女.这种无意识的伤害行为使得针对妇女的语言暴力这一概念的外延更广了.这种伤害的广泛存在,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针对妇女的语言暴力问题.研究小组在调查中发现,女性遭受语言暴力与其社会地位有着密切联系.报告显示,有63.79%的人认为服务场所的工作人员最易遭受语言暴力的伤害,工厂女工则以43.68%居于第二位,办公室女职员和家庭主妇所占比例也分别达到了31.52%和32.76%.这些女性,大多数或处于社会底层、地位低下,或处于相对劣势的环境,因而,她们也更容易遭受来自强者的语言暴力.妇女遭遇语言暴力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报告显示,80%的职场女性更多的是遭遇“黄段子”的侵扰;服务性场所或其他社会地位较低的女性则直接承受语言暴力,语言内容包含妇女的隐私部位,人格尊严的侮辱、人生价值的否定等.相对于工作场所,家庭中的语言暴力同样不容忽视.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家庭暴力,是指身体上的残害,而忽略了语言在家庭暴力中扮演的角色.妇女如果长期处在一个充斥着语言暴力的环境里,将严重影响心理等诸方面的健康发展.调查报告显示,妇女在遭遇家庭语言暴力后,有高达86.43%会与对方发生“冷战”,不理对方,52.23%的人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也有38.58%的人将以同样的方式回击对方,而只有19.68%的人会与对方进行沟通.在针对妇女语言暴力中,女性在某一场合,如工厂、集市、办公室等场合,遭遇语言暴力后,或者是立马回击,以同样的方式攻击对方,这就造成了语言暴力的连续性;或者是当时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但又没有得到合理的排解,在另一场合,转而实施到他人身上,这就造成了语言暴力的循环性.这种循环性、反复性体现在语言暴力结果的恶性影响上,特别是作为家长的父母,如果把语言暴力带到家庭中来,潜移默化,小孩会不自觉地深受其影响,在其以后的生活中,无意识地表现出来,从而使得语言暴力又具有延续性.语言暴力就在这样一种不断循环、反复、延续的状态中,得以扩散发展.


2.针对学生的语言暴力.案例链接:2009年,某高中二年级的两名学生上课时看小说,被班主任发现后,当众用语言侮辱并打了两个孩子.孩子被老师批评得无地自容,结果扑向老师将其摔倒.学校得知此事后要求学生退学等家长打来咨询时说:“孩子多次自残,并企图,幸好被家人发现等”目前,《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语言暴力”没有明确规定,因此立法明确禁止“语言暴力”势在必行.应通过立法明确语言暴力的概念以及禁止语言暴力的规定,并规定有效的惩戒方式,同时建立起“学生投诉机制”,以有效预防发生此类暴力事件.

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说,随着教育管理责任的不断完善,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呈下降趋势,而变相的“语言伤害”却在我们的身边时有发生.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成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教师如何避免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语言暴力”和如何在不伤害“问题学生”的情况下达到教育的效果是需要教师用语言哲学素养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结束语

提起暴力,人们想到更多的是行为的暴力,而事实上,语言暴力也是非常广泛的存在于生活中的.所谓语言暴力,就是直接地或间接地对他人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性、歧视性语言,致使对方的人格尊严、精神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家庭或学校,都有语言暴力的现象,可以说它充斥着现实生活和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毒化着社会环境,损害着社会文明.许多人在生活中经历过语言暴力,当别人侮辱、嘲讽时,会按捺不住愤怒的情绪,采取“以其人之道还之以其人之身”的方式,并且认为回击他们是天经地义的.久而久之,我们会对那些骂人的脏话没感觉了.成为被伤害者的同时也有可能感染上这种病毒,然后对一些并没有伤害过自己的人使用语言暴力,这种恶性扩散的力量是强大的.语言暴力有强大的杀伤力、伤害性,能损害人的自尊心,相信许多人对语言暴力是颇具反感的.但是生活中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拿语言当武器,去伤害其他人呢.难道不能平心静气的好好说话,通过正面语言来以理服人吗?为什么偏要通过辛辣、带有讽刺的言辞来挖苦别人以宣泄心中的不满呢!或许跟现代社会人们心态的浮躁、人际关系的紧张、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缺乏理解与宽容等等因素有关吧!可能他们的生活并不如意,曾经在语言暴力的环境中也受过伤害.但很遗憾这种伤害没能成为他们珍惜生活中美好东西和追求美好品德的理由,相反,激发了他们人性中丑陋、卑劣的一面,然后去欺负别人,自以为这算是生活中小小的满足,但这种建立在伤害别人自尊心上的满足是虚幻的,也是可怜的,不值得的.当别人对我们使用语言暴力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回击,但是对于一笑置之,视而不见的人,那些企图伤害我们的人还能怎么样呢.不要因为我们忍受不了他们的恶意攻击而变本加厉地反唇相讥,那样,当他们知道我们的怨恨使自己心情烦躁、不安、郁闷时,他们一定会拍手称快的.面对语言暴力,或许脱离接触,不跟想伤害你的人搅在一起并与之正面对抗是最好的办法.不因为那些语言暴力而影响自己一天的好心情,相信总会有一天让那些伤害你的人停止攻击并感到惭愧.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使用语言暴力,不但使别人的心灵受伤害,而且也损坏了自己的品德.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要学会尊重,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努力去做一个文明的传播者,而不是语言暴力的散布者.

注:[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导项目,项目名称:“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暴力倾向研究”,项目编号&# 65306;11554176]

类似论文

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

摘 要: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日常生活和游戏为学前儿童提供了大量的语言交往机会 本文主要论述在。
更新日期:2024-10-2 浏览量:17832 点赞量:5104

科学改变了日常生活

人与工作 工业革命诞生了一种新的集体协作精神,这种精神把工作与收入、收入与物质生活、物质生活与幸福联系在一起 从前,工。
更新日期:2024-1-26 浏览量:19673 点赞量:5148

初中班主任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育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获得知识的重要时期,所以德育教育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初中班主任௚。
更新日期:2024-6-20 浏览量:82657 点赞量:18610

高中团委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

【摘 要】本文重点谈谈如何将高中团委德育工作有效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实现教育的潜移默化,并提出若干意见。
更新日期:2024-4-19 浏览量:58828 点赞量:14029

艺术和日常生活的融合

丁乙先生是上海工艺美校的一名教师,近年的艺术创作在艺术圈颇有名气 最近,他以卖画所得购买了一套锦秋加州花苑的单元房,作为新婚之居 这。
更新日期:2024-1-22 浏览量:19697 点赞量:5303

书信在商务英语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现代的人们似乎存在一个共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已把全球比作一个小山村(Globalvillage) 更有人描。
更新日期:2024-4-3 浏览量:12488 点赞量:4585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边界问题

“文学性”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中 英美的“新批评”学派把这个概念继承下来,成ߒ。
更新日期:2024-10-22 浏览量:132172 点赞量:2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