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MFA)生培养模式

[摘 要]文章依据我国艺术硕士(MFA)培养的基本方针,分析了艺术硕士及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的特殊性,明确了设计类专业硕士培养的基本目标,并从五个方面探讨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互融互通式的教学模式、校内强化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校外建立有效的校企联合教学的模式、实行校内导师加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将各类权威性的设计比赛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一部分.

[关 键 词]艺术设计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侯志刚(1974-),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品牌设计;薛聪锐(1978-),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动画设计.(河北保定071002)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20-02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完善我国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发展符合我国产业结构特点的艺术专业学位势在必行,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3月发布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以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同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发出了《关于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32所院校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2009年,全国有35所院校具有招收艺术硕士(MFA)的资格,2010年又新增了68家艺术硕士培养单位.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是我国艺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艺术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打造一支高水平、应用型的艺术人才队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繁荣和发展我国文化事业有着积极作用.虽然我们在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面已确立了一些有效的培养模式,但绝不能把这种模式套用在艺术硕士(MFA)的培养上.这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艺术硕士(MFA)的培养路径.

一、艺术硕士(MFA)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ofFineArts,简称MFA)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戏剧、戏曲、广播电视八大艺术领域的所有实践类专业.首先,艺术硕士的培养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性、专业技艺与实践能力,以培养运用艺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艺、满足特定社会需求、创造性从事艺术专业工作人才为目的.其次,艺术硕士的培养方式重在以职业所需的知识体系来组织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尤为突出.在学期间必须完成一定学时的职业实践,并将职业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最后,艺术硕士的评价标准重在考查其艺术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专业领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软实力,而艺术无疑是文化的主要构成因素.当前,中国正迈向新型工业时代,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及产业变更时代.艺术设计成为现代社会视觉变革与发展的主力军,并为当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提供着智力服务.随着我国经济及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对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艺术设计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解决艺术设计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上述培养目标规定条件下,艺术设计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专业特点,强调以实践为主并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

2011年艺术学升级为门类,设计学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设计专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手工艺设计等.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的教学强调解决现实中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包括:发现设计问题的能力、设计信息的获取能力、综合思考设计对策的能力、准确表达思维逻辑及思维内涵的能力以及视觉表现的能力.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必须符合设计学的特殊规律,结合我国经济及文化发展对设计专业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教学模式的创新构想与路径

(一)互融互通式的教学模式

设计学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集多种学科智慧、创新、研究为一体的新兴学科,设计教育的方向要以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依据,那么未来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首先,应具有较为系统的设计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掌握设计学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标准,合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学术研究或设计实践;其次,具有整合多种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更强调对人文精神的把握,并以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生态保护为责任.具体的方法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专业方向孤立的模块计划,共享教学资源,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整合优化教学模块单元,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打破专业、院系的界限.这种互融互通教学模式的实质在于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科学与艺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渗透.整合跨学科优势资源,实行互融互通的教学模式是解决未来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互融互通的教学模式就是要融合科学与艺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人文特质与工程特质.通过学科的交叉互通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的高级设计人才.


(二)校内强化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

1919年德国包豪斯(Bauhaus)成立,成为现代设计的摇篮.包豪斯办学模式对当前设计教育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包豪斯在工作室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场所,工作室的工具先进、设备齐全,对应学校开设的各个专业,设有丝网印刷工作室、木工工作室、金属工艺工作室、陶瓷工作室、玻璃制作工作室、摄影工作室等.工作室由一名设计教师负责,同时配备一名技术教师和两名助教,传授设计的理论与技法,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快速的转换.“Design”在汉语中被译为“设计”,实际上指创造性地运用艺术的技术手段将形而上的完美“理念”转化成为现实的物与像,即庄子所谓“技进乎道”的意思.各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引进实际的设计项目,模拟设计公司的管理和设计流程,在校内和校外导师的指导下,设计完成整个项目.例如视觉传达专业建立的工作室,可以进行如企业形象设计、广告设计、产品包装策划设计、书籍设计等项目实训,通过实际项目的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

(三)校外建立有效的校企联合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的专业应与当地或周边地区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项目的开发及产品或相关物料的设计和研发.英国的蓝开夏大学与三百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教学的关系,具体的合作方式是企业每年提供一定的资金作为项目的运作资金或学生创作的奖学金,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企业提出的实际项目策略单展开设计和研发,引进企业的实际项目,把项目下达到工作室,工作室模仿设计公司的项目操作流程和规范,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职场经验和设计师的职业化合作精神,强化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综合训练,缩短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的人才需要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与校方项目的合作发现和选拔优秀的设计人才.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极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级设计人才,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拓宽了就业的渠道.例如河北大学艺术学院与长城汽车、中国巨力集团、小洋人生物科技、永亮纺织、锦绣金山、鑫鸿源包装印刷等多企 业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

(四)实行校内导师加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

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采用双导师制可以有效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问题.校内导师要求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与高度的责任心;有扎实的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在学术上要有一定的成果;了解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以上职称.校内导师负责规划学生的中长期学习计划,讲授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指导学术论文的选题和写作等,辅导学生参与设计前沿课题,配合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实践项目的操作.而校外业界导师则负责讲授设计实践类专业课程、指导学生参与的实际项目和毕业设计等.被聘为校外导师的,必须从事一线的设计工作,具有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完成过重大项目的策划、设计或操作,且在业界的知名度较高,有专业类的奖项,能够给研究生提供一线实践指导.双导师制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社会培养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双导师制有利于学校开拓教育视野,更好地发掘社会教育资源,同时也能为联合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

(五)将各类权威性的设计比赛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一部分

种类繁多的设计类奖项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学习平台,例如,有被学生们称为“大学生四大创意大赛”的“ONESHOW中国青年创意大赛”“时报金犊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还有“学院奖”.这些比赛有国际专业机构主办的,有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也有高校联合举办的.学生参加这些专业的比赛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开拓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了学生项目的整体控制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项目实操的能力,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创新思维、项目设计和工艺制作等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洞察力和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有利于营造积极创新、勤奋好学、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例如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多年来一直将学生参加专业设计比赛作为学生实践课程的一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科学的培养模式是高层次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用我国设计教育的老前辈庞熏在《关于怎样办工艺美术学院的建议》来衡量现在设计类艺术硕士的培养标准很为贴切,即“要使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传统进行学习,并有心得体会;要使学生具有精确而熟练的描绘对象的技巧,这是从事设计工作必须具备的技术基础;要使学生掌握图案的原理法则,同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的运用和变化,这是创作方法上必须具备的技能;要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并掌握专业的科学理论和技能;要使学生通过生产实践,熟悉我国固有的技术传统并掌握现代的材质处理和生产技术;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曹意强.MFA学位建设与艺术的智性模式[J].美苑,2008(12).

[2]郑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研究型发展定位[J].装饰,2010(6).

类似论文

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

摘 要:随着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其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 文章。
更新日期:2024-12-22 浏览量:155229 点赞量:32923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探析

摘 要文章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探讨的角度出发,结合我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践,提出了教学模式的构想 关。
更新日期:2024-4-28 浏览量:59526 点赞量:14051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

摘 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培养的是高素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教学工作要想取得好的结果õ。
更新日期:2024-9-6 浏览量:17602 点赞量:5206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探析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已经步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由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
更新日期:2024-6-3 浏览量:15055 点赞量: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