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幼儿德育教育之我见

摘 要:文章从幼儿学前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幼儿学前的德育教育进行了分析.

关 键 词:幼儿学前德育

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对于幼儿品德的教育的重视往往都不及智育.以至于在幼儿中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社会适应性差,成为非个别现象,并令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感到十分担忧.

一、幼儿学前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内容不完整.德育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在我国传统的德育中,它一般被概括为思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和道德教育三部分.近年来,有的学者又提出,德育的内容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亲社会性行为培养等四个不同层次的部分构成.这四个层次的教育内容分别反应了人的社会特性构成的四个方面:政治特性、哲学特性、道德特性、和合群性.其中合群性(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是整个德育中最基础的层面,也是幼儿教育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但在我们调查中发现,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得将普通教育学领域中的德育内容投射到幼儿教育德育领域中,即为“幼儿德育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幼儿教育是“用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对幼儿进行思想意识与道德品质的教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教育学范畴中,道德品质教育甚至是思想意识教育构成了幼儿德育的基本内容,合群性教育没有被引入到幼儿教育中.

2、教育主体的责任不明确.幼儿教育不同于其它层次的教育.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主,因而,在这些层次的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而幼儿教育则更多的是一种行为教育,这种教育的主体既是教师,也是家长.即在校是教师,在家是家长,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既缺一不可,也不可相互取代.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与家长间都有很好配合,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我们同时也发现,有的学校与家长间则明显缺乏应有的沟通与配合,学校不管孩子在校外的一切,家长也是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就把一切责任都交给了学校.甚至有的学校还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家长个人的事,或把家长看作是教育的主体,自己则只有配合之责.而有的家长则认为子女进了学校,教育子女的事就应该是学校了,自己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配角.这种学校靠家长,家长靠学校的现象,必然引起幼儿教育中出现真空地带.

3、教育目的不当.在目前的幼儿在教育中,教育目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受片面的成材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学校和家长都错误地认为,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成材.这原本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样的标准才叫成材?那么,在许多家长(甚至是一些学校)眼里的成长标准是什么样的呢?在他们看来,成材就是要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考上大学、研究生,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能出人头地,能挣大钱,能光宗耀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不少学校和家长都把向幼儿多灌输文化知识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即重智育而轻德育.有的学校和家长甚至还错误地把德育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有的则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还不到教育的“时候”,这种自觉、不自觉的重智育而轻德育的思想观念,必然带来对德育教育的轻视.

4、环境教育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教育.幼儿活动的范围虽然比较单纯,一般都是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地方,与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受社会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大,识别能力差,他们对于来自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学校、家庭和周边环境中的许多不良行为的吸收则比较容易.因而,家长、老师的正面教育往往抵挡不住这些来自环境的负面影响,使正面教育的作用被大大削弱.

二、加强和改进幼儿学前德育教育

幼儿德育教育的现状说明,加强和改进幼儿德育教育已势在必行.那么,怎么才能加强和改进幼儿德育教育呢?

这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实践问题.但是,我们认为无论如何复杂和艰巨,尊重幼儿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按幼儿教育规律办事则是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则.即我们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设计都必须适应儿童身心理的特点.具体地说,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教育的启蒙性.幼儿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德育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即人性的启蒙.因而,我们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必须围绕“启蒙”这一核心.近年来,有的教育工作者把这种启蒙教育进一步细分为:主体性启蒙、情感性道德启蒙、养成性道德启蒙、活动性道德启蒙、协调性道德启蒙.这种细分对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幼儿教育的实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所谓主体性启蒙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塑造和建构幼儿的道德主体.情感性道德启蒙就是要使幼儿获得对人对事的正确认知和态度,使之逐步积极的情感经验.养成性道德启蒙则是要教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活动性道德启蒙,则是指将经过筛选的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的德育准则和价值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各种实践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或活动促进道德的发展.而协调性道德启蒙则是要教会幼儿正确地与周边的人和谐相处,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由于幼儿的可朔性强、识别能力差.因而是家长还是老师,在日常生活中,都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地进行教育.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为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事情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净化了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让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3、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导师,为幼儿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也是幼儿生活最为重要的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

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俗话说得好:孩子的行为表现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因此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好友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此外,父母 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作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孩子指明方向.有条件的家长带孩子去旅游,去认识我国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等.使幼儿认识到我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激发幼儿从小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

4、德育教育渗透于各个教学领域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领域进行德育教育.如: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了要呵护他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因此,当与生活中的弱小者,如小弟弟、小妹妹及需要帮助的同伴交往时,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并付诸于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


三、结语

幼儿德育教育是整个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性环节.这一阶段的教育将对整个社会的德育状况和幼儿自身的发展产生直接而又重大的影响.

类似论文

低年级学生德育教育之我见

低年级学生大多喜欢跟同伴交往,但对友谊的认识还是相当肤浅的 他们认为朋友就是能够一起玩耍、能够满足自&。
更新日期:2024-7-19 浏览量:93669 点赞量:20504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之我见

近几年来,我校在管理上,内容上,教学上及形式上,大胆的实施和改进了小学德育工作,使校容校貌变化很大 形成了“团结、进取、勤政。
更新日期:2024-8-16 浏览量:105383 点赞量:22817

幼儿德育教育之我见

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基石,如何搞好幼儿的德育是关系到祖国繁荣和发展的千秋大业,为了进一步深化幼儿的德育教育,。
更新日期:2024-1-4 浏览量:5866 点赞量:2334

如何开展幼儿德育教育

古往今来,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 新时期德育应该包含素质教育的基。
更新日期:2024-5-17 浏览量:68113 点赞量:15098

幼儿挫折教育之我见

摘 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即所谓“碰钉子” 为了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培。
更新日期:2024-5-1 浏览量:10394 点赞量:3248

幼儿德育教育

摘 要: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儿童心灵的活。
更新日期:2024-11-9 浏览量:17808 点赞量:4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