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与

[摘 要]随着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加强专业建设,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已是当务之急.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在专业结构、学生就业及专业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控制本科生招生规模、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等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水平的建议.

[关 键 词]公共管理类专业专业建设专业目录修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4-0009-03

教育部已正式颁布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本次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根据新修订的目录和专业介绍,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公共管理类人才.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目录修订的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分设12个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到506种,新目录分为基本专业和特色专业两大部分,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色专业154种.[1]公共管理类专业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修订后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等5种基本专业和海关管理、交通管理、海事管理、公共关系学等4种特色专业,其中海关管理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中,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4种基本专业,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和公共管理专业均为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在本次专业目录修订中,目录外专业中的公共管理专业和公共政策学专业被取消,新设城市管理专业为基本专业,公共关系专业为特色专业.从修订的结果来看,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减反增,基本专业由4种增加到5种.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旨在促进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化,必将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发展起到明显的引导和调节作用.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专业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中,公共管理类专业重复设置专业的现象较为严重.据统计,到2009年,我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321所,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472所,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已达143所,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82所.[2]

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上,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同样表现出了趋同现象.表1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中对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专业的介绍,从中不难看出这两个专业之间存在同质化现象.

表1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专业比较[1]

(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

一般来说,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攻读硕士研究生,二是报考公务员,三是到企业就业.就攻读硕士研究生而言,出于研究生毕业后就业的考虑,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大都选择跨专业报考,通过激烈的笔试竞争,最终能够参加复试,进而考上研究生的更是凤毛麟角.理论上说,公共管理类毕业生重要的就业渠道就是报考公务员或应聘事业单位.但由于公务员招考实行“凡进必考”,事业单位对新录用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2009-2013年间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可报职位数与招考人数统计如表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比例较低.表3为2009-2013年间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可报职位数与可招考人数统计,除行政管理专业外,其余各专业可报职位数与可招考人数均较低.需要说明的是,报考职位和招考人数的专业为管理类、文科以及不限的专业不在该统计范围之内.

表22009-2013年间招考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职位数与招考人数统计

表32009-2013年间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可报职位数与可招考人数统计

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是无奈的选择,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相比,就业竞争力严重不足,所从事的也只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专业可替代性较强的工作,例如人事、前台等.

(三)专业社会认知度普遍不高

公共管理类专业社会认知度普遍不高被认为是造成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城市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原是教育部专业目录外增设专业,现修订为公共管理类五个基本专业之一.不少学校都打算新增该专业,或将其他专业调整为城市管理专业.理论上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为应对城市问题所带来的挑战,确实需要大批城市发展规划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从2001年开始,先后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包括云南大学、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在内的20所普通高等学校设置了城市管理专业.从云南大学已毕业的三届城市管理专业学生的去向来看,10%的学生考研继续深造,25%的学生考上地州公务员,而另外60%多的学生则只能选择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企业工作,甚至有人长期待业.[3]


培养城市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是城市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然而,城市管理部门却并不招收城市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表2可以看出,除2011年度外,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简章中明确需要城市管理专业的职位数为零.该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报考文科专业、管理类专业、公共管理类专业或不限专业的职位,这样一来,最终能够考上公务员的城市管理专业毕业生比例一定很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不知道甚至不认可城市管理专业被认为是造成城市管理部门不招收城市管理专业学生的怪现象的主要原因.随着城市管理专业从目录外增设专业修订为基本专业,社会对该专业的认知度是否会得到提高仍不得而知,但当初为了配合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借鉴西方国家经验而设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如今在就业方面所面临的尴尬地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三、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水平的对策

控制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招生规模

近年来,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究其原因,大都是出于降低办学成本和扩张的考虑.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是由教育部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正式设立.1999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开始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截至目前,全国已有400多所院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然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出口”问题一直没有得当解决.

面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部分学者表现出了担忧.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娄成武认为,在现有发展规模的基础上,不应再扩大专业规模建设,要根据市场需求、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办学,保持教育的协调发展,尽量不要造成专业规模的失衡,以致产生就业及社会稳定问题,给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负面作用.[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董克用认为,我国在今后公共管理教育的发展中,不宜再增加本科生培养的数量,特别是那些研究型的大学,更应当有意识地控制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培养数量,以培养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为主.[4]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应当从数量增长转变到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适当控制招生规模是一个总的趋势.控制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不仅可以缓解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且可以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

专业设置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设置自然要把目标定位在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上.目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大学培养的专业人才总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下,人才市场对大学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导向作用更加明显.因此,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已是大势所趋.

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优化高校专业结构、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是从宏观上调整高校的专业招生结构,促进高校专业教育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例如,教育部启动的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必将对其后的高校专业设置数量产生明显的调节作用.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对部分本科专业实施预警,实施预警的专业一般都是高校中重复设置多,连续多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低,调剂和征求志愿录取率高,且毕业生签约率和就业率低的专业.上海市教委已将18个本科专业列入2012年度预警专业名单;15个本科专业列入2013年度预警专业名单.与此同时,减少预警专业的招生总量,本年度原则上不再接受高校备案增设预警专业的申请.在2012年度18个预警专业中,就包括了公共管理类专业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3年度15个预警专业中,管理学类专业占三分之一,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要求,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实行备案制度.未列入的新专业则需要报教育部审批,批准设置的新专业列为特设专业.就公共管理类专业而言,如果拟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调整为城市管理专业,按照备案程序,被调整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按撤销专业处理;而如果拟设置电子政务专业则需要教育部审批,获得批准后,电子政务专业列为特设专业.

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结构

在专业确定的情况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通过调整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使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需要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的特点,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保证专业课课时量的同时,需要增加选修课的课时量,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

其次,增设反映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核心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体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已列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每个专业均设有8-10门核心课程.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和学校自身的优势,选择一个或两个方向,增设部分针对性强、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专业课程,适时更新课程内容,但不能面面俱到,其他方向的专业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再次,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和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等均为该专业的主要课程,如果去掉其中任何一门课程,则整个课程体系就显得不够完整.如果全部开设,必然会造成部分内容重复.如果管理学原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内容以管理的职能为主线;公共管理学从管理的主体、客体、过程和手段等来展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侧重于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这样一来,三门课之间的逻辑关系便理顺了.

最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缺少实践环节或者实践环节不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快包括电子政务实验室在内的相关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应逐步降低验证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增加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重,使实验内容更具挑战性.与此同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实现优质实验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娄成武.我国当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0,(5):4-6.

[3]徐建平,马春.从毕业生就业状况探讨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云南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33-35.

[4]董克用.关于公共管理学科体系与专业设置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5,(11):54-56.

[责任编辑:雷艳]

类似论文

西部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建设现状

摘 要:在物流基础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进程的逐年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和技术得以快速发展,这些区域&。
更新日期:2024-6-21 浏览量:82803 点赞量:18646

公共管理类专业《社会学概》教学

【摘 要】“社会学概论”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为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更新日期:2024-6-14 浏览量:82057 点赞量:18526

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

摘 要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不仅在品质素养和理论素养方面提出要求,更是在能力素养方面提出更高௚。
更新日期:2024-2-25 浏览量:34668 点赞量:9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