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台港文学选修课教法

【摘 要】台港文学选修课20世纪80年代首次出现在大学课程中,至今很多高校开设了此门课程.本文针对本科生的特点,台港文学选修课可从经典与新锐相互搭配并突出重点、教与学的互动结合、多媒体因素的适度运用等三个方面展开.

【关 键 词】台港文学选修课新旧搭配教学互动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47-02

台港文学选修课从20世纪80年代初次出现在大学课程中,至今很多高校开设了此门课程.台港文学选修课的开设,能够帮助学生改变对台港文学的某些误解,如部分学生对台港文学的了解只停留在金庸、琼瑶等少数知名通俗文学作家上.台港文学选修课也能弥补学生在基础课学习中的欠缺.现代文学史教材已包含台港文学的部分,但相对简略,对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明显不足,故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在学生的知识视野中形成完整的20世纪中国文学版图.

台港文学作为本科生的选修课,在教学方法上与研究生的选修课应有所不同.针对本科生的特点,台港文学选修课可从经典与新锐相互搭配又突出重点、教与学的互动结合、多媒体因素的适度运用三个方面展开.

一新旧搭配,突出重点

选修课一般安排在一个学期内结束,一周2个课时,共36个课时左右.时间有限而内容繁多,在有限的时间内若安排过多的内容,必将泛泛而谈没有亮点,导致学生印象不深,学习兴趣降低.越想鱼与熊掌兼得,反而鱼与熊掌越易兼失.因此,台港文学选修课的课程安排一定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本科生台港文学选修课的内容设置,适宜在掌握台港文学大脉络的前提下,突出重点作家作品.史的意识的建立,对学生全面把握作家作品的艺术成就以及文学史地位都有重要意义.若史是脉络,作家作品则是肌理,是文学史的主体.选修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自主选择主讲部分,如对台湾乡土文学有深入研究的教师可详细深入地讲解赖和、陈映真、黄春明等乡土作家,而对香港南来作家有独到认识的教师则可突出陶然等南来作家.在授课过程中做到点面结合,既能让学生掌握台港文学的基础知识,也在详细、深入的专题讲授学习中养成发现问题的意识,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选修课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应注意经典与新锐的搭配.以台湾文学为例,乡土文学、现代派文学等颇有成就的文学流派以及白先勇、余光中、陈映真、黄春明等文学大家非常重要,同时新兴的流派与新锐作家也不可忽略,原住民文学、眷村文学、自然写作、饮食文学等台湾文学新地景都应纳入视野中.如此可使学生在品味经典的同时也了解文坛新动态,全面把握台港文学.

除了文坛新动态,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应进入课堂.选修课的开设对象一般都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至少已进行了一年的基础课学习,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知识与学习能力,已经可以开始接触学术前沿,提高学术素养.

在台港文学的教授过程中,也应穿插对台港历史、社会、文化风俗等的讲解,增加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台港文学的理解.另外,也应适当添加大陆与台港文学的比较,在同与异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台湾文学、香港文学的独特性.如讲到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时,可与同时代叶圣陶的《倪焕之》相比较,比较两个身世经历相似的小知识分子如何在殖民与大革命的不同背景下演绎出不同的内涵,他们共同的彷徨心态又有何本质上的不同.

二教与学的互动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初学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但不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易僵化思想.台港文学选修课的开设一般面向高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知识,脱离了需要老师手把手教的阶段,可采取教与学互动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体现在每一堂课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主动发言阐述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的观点要大胆勇敢提出,与老师、同学讨论.不管是针对台港文学整体还是具体的作家作品,老师在课堂上都要多提问,鼓励学生发言,最终养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良好习惯.比提问更重要的是在师生互动中促使学生自主发问,建立问题意识,“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不管是否偏颇或浅显,教师都应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顺势引导学生养成纯正、高尚的鉴赏眼光,学会用本学科的理论方法分析作家作品.

根据学生人数以及课程教学情况,还可安排4~6周的分小组讨论活动.根据学生人数分成数个小组,每个小组共同负责一个选题,在指定时间向教师和全班同学汇报研究成果并展开讨论,最终形成论文.小组讨论活动涵盖一篇论文完成的全过程,从选题、搜集阅读研究资料、形成观点、构建论文框架,直至完成初稿、修改、最后定稿,还包含一个小型讨论会.整个过程以学生独立作业为主,教师从旁指导.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活动不能局限于个别优秀学生,而要调动全体同学的参与,发挥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全员都得到最大锻炼.

本科生刚开始学习写学术论文,此种小组讨论活动对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科研能力十分有效,为学生写毕业论文、继续进修读研打下坚实基础.即便不再继续从事科研相关工作,小组讨论活动对团队合作、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也有很大的锻炼与提高.

三多媒体因素的适度运用

现代社会多媒体发达,传播工具的改革致使阅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相对于早先单纯的文字阅读,年轻学生更倾向于图像阅读.现在高校中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也日趋完善,PPT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运用,这非常有利于教师将文字之外的图片、声音、影像等因素加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记忆以及激发思考.

文字是课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应重点突出,字数少而精,而不是教师教案的简单复制.文字之外,课件中应适当增加图像资料.作家肖像应是图片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过程中,很多时候读者都是识书不识人.这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作为本专业的学生,读作家作品同时知其容貌也是应有之意.再者,肖像的出现,也可打破对作家的刻板认识,人如其文或人不如其文等都可引发讨论,如吕赫若的英俊可能出乎多数学生的意料.另外,地图、风俗照等图片都可以进入课堂教学.如讲到台湾原住民文学,可以给学生放映一些原住民的生活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住民的衣饰等生活和文化形态.

讲述原住民文学时还可以截取电影《赛德克·巴莱》的部分内容播放给学生观看.《赛德克·巴莱》是由原住民抗日历史事件——“雾社事件”改编而成的,教师可以根据授课重点选择其中部分内容播放,让学生了解原住民的身体与精神之美.教师还可引导及鼓励学生课后观看整部电影,学习之余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样的,讲述眷村文学时,可选用台湾电影、电视中有关眷村题材的部分.因为历史的原因,台湾、香港社会与大陆可谓同中有异,大部分大陆学生对其较陌生,图片、影像的加入,可突破单纯依靠文字进行想象的局限,更加接近作家笔下的真实世界.

台港文学中也有很多经典作品被拍成了电影,雅文学中诸如钟肇政的《鲁冰花》,黄春明的《看海的日子》《儿子的大玩偶》,萧丽红的《桂花巷》,朱天文的《小毕的故事》等;俗文学部分更是举不胜举,金庸、古龙、琼瑶等已是人尽皆知,琼瑶的《还珠格格》播出时甚至有万人空巷之说.在进入学习前,大部分学生都是对台港电影的了解多于对文学的 了解,将电影引入课堂,一方面可以由电影引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另一方面,亦可以在电影与文学的同异中激发思考,加深理解.另外,如金庸、琼瑶等耳熟能详的作家,可以开放给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音频文件也可适时插入PPT中.如讲到余光中的诗歌,可以播放一段《乡愁》的诗朗诵,并且可以让学生参与朗诵,体会诗歌感情.另外,作家的采访实录也可播放给学生收听或观看,对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面深入了解作家作品十分有益.

多媒体因素的适当应用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但不宜过量,应避免喧宾夺主,以防迷失重点反而降低教学质量.

台港文学选修课的开设,其主旨一方面是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务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能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责任编辑:李继孔〕

类似论文

19812004《台港文学选刊》大事记

一、1984年9月,《台港文学选刊》创刊 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同志撰写刊词《窗口与纽带》,指出:。
更新日期:2024-6-23 浏览量:82720 点赞量:18512

《当代台港文学概》后记

20年前,拙著《台港朦胧诗赏析》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后,遭到对岸资深诗人向明的痛批 这场论战从大陆打到台湾,又从台湾打到大。
更新日期:2024-12-12 浏览量:154205 点赞量:32755

台港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随着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海峡两岸多方面交流的不断扩大,大量优秀的台港文学作品先后被介绍到大陆,有些作品。
更新日期:2024-1-7 浏览量:9179 点赞量:3858

19812004《台港文学选刊》大事记

一、1984年9月,《台港文学选刊》创刊 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同志撰写刊词《窗口与纽带》,指出:。
更新日期:2024-1-7 浏览量:8182 点赞量:3362

文学选修课教法改革

[摘 要]大学课堂中的“讲授法”有其存在的内在根据,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其中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弊端最令人诟病 在。
更新日期:2024-10-10 浏览量:128626 点赞量:27338

文学史视野下的台港文学

祖国大陆学术界对台港文学的研究,大致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1978年,活跃于港粤两地的曾敏之先生在广东。
更新日期:2024-11-20 浏览量:142866 点赞量:3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