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367.8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9-0013-01

一、问题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着重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句话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建构,也就是健全人格的培养.

然而,直面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似乎不是那么令人乐观.记得医学界的一位朋友有一次向我诉苦:“我的女儿每次作文都能得高分,可文章的内容几乎都是编造出来的,这真让我担忧.”仔细回顾,这样的现象在小学生中还真是大有人在.


二、现状分析

1.陈旧的作文观.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新概念作文运动的兴起,在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自主创新方面功不可没,但在为什么写作文的问题上仍然没有给广大师生以明确的指向,“某地又出少年大作家”“一篇作文上北大”等新闻报道使个别有作文天赋的少年一夜成名,也使多数作文成绩平平的学生更加困惑:作文好等于一切吗?新概念作文运动从反对应试作文开始,可惜不久又不知不觉滑向了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轨道,还留下一个后遗症,过分强调张扬个性和审美情趣,弱化作文的实用交际、社会批判功能,把学习作文从学会生存、塑造人格中分离出去,使作文越来越像“才子才女”的语言游戏.这个后遗症已经影响到了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

2.陈旧的教师角色观.一直以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成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在人们的观念中,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是教育的主宰者,学生是待教育、待发展的,而教师就仅仅是使学生进步、发展的实施者,自身的人格水平、知识水平不值得重视,忽视了“教师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也就忽视了教师本身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中的影响.

3. 陈旧的作文训练.近年来,人们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构建了“乐于写(1~2年级)→自由写(3~4年级)→学会写(5~6年级)→独立写(7~9年级)”的训练序列.这种训练把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与乐于表达自己真实需要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与以往教材相比,这种训练序列确实更科学,但是,新课标仅仅给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理论框架,至于具体如何操作依然是未知数.于是在具体的作文训练中,出现了教师人为地拔高习作目标、片面追求习作数量等现象.“立意要高,要有意义”“构思要巧妙,描述要精美,辞藻要华丽,要讲究修辞的运用”等等标准无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令广大小学生可望而不可及,对作文无形中产生了恐惧心理.强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甚至要求学生一个暑假交五、六十篇日记,学生在老师的高压下,整天为没事可写而愁眉苦脸、忧心忡忡,在紧张和焦虑中度日.这不是在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吗?孩子的人格又将向何处发展?

三、解决措施

1. 树立正确的作文观,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关于作文,我想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学作文.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写作文.”叶老先生这番话言简意赅,点明要义.学会写作的本领,等于掌握了社会交际的工具.这种工具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日趋重要,对于任何人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终身受益.也许这就是作文教学的目的吧.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还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这句对写作的要求来看,强调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竭力教育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树立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好学风.记得在一张小测试卷上,我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

一件令人讨厌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在学校里我非常气恼、愤恨.

我叫邴建雷,同学们常常说我:“大饼!大饼!哈哈等我要吃大饼”!同学们每次说完,我都会很不开心,也会找一个理由来安慰自己.在学校里,没有一个人会喜欢我,甚至都讥讽我.

还记得有一次,我匆匆地来到了学校,同学们正在教室里等着嘲笑我,我走进教室,他们就大喊:“哈哈等大饼!你家是卖烧饼的,明天给我们多带来几个,给我们尝一尝等”.我总是说:“我不是卖烧饼的,你们要吃,去小摊买,我家没有!”可能这样可以让我的心里会好受一点.我不知道我应该怎么办才好,只好遮盖起来.

为什么我会姓邴?为什么我会在这个学校里读书?为什么同学们不来安慰我反而讥讽我?

点评:说实话,该同学平时的作文并不怎么流畅,没想到这次的文章却能一气呵成.究其原因,这件事取之于他自身的生活积累,长时间的心理压力,产生了一吐为快的创作.内心思想的独白和真实情感的倾诉,使本文独放光彩.笔者以此为契机,再次对学生强调:作文是一种自我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自我心灵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真实就是美.

2.端正教师的角色观,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人格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育者人格的作用.”

3. 优化作文训练,发展学生的人格教育.

(1)阅读中渗透写作,陶冶学生的人格.通过阅读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具体地说就 是在文本解读活动中达到沟通与默契,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让语言激流宣泄出来.如在教学《气象学家竺可桢》一文时,笔者在“日记数量”后的“日记情怀”板块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桢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天气吗?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那么,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们还看到了什么?请从文章中找到依据.”随后的精读文本中,竺可桢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霎时间,学生情不自禁欲以文字倾诉感情: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日记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

(2)生活中生成作文,升华学生的人格“生活作文”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同时,通过以生活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学生能够做到关注生活,有感而发.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表现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亲身经历,描绘内心世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情感个性的印记,涂上独特心灵的色彩.

(3)让作文成为载体,及时关注人格教育.每一篇作文都可以成为师生沟通的载体,一行行、一段段文字无处不隐含着孩子的思想、灵魂,教师若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学生的思想感情,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去体验,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某种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和学生取得共同语言,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及时采取谈心、沟通等方式,矫正学生的一些人格上的不良适应、人格双重倾向问题,以防患于未然,这不失为进行人格教育的最佳渠道.

类似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人们谈到新世纪现代青年时,更多想到的是如何成长的问题,但却忽略了人格问题的思考,甚至感到陌生,这是极其危险的 &。
更新日期:2024-2-27 浏览量:33469 点赞量:8332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摘 要】目前,不少学校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和进行心理咨询来实施心理教育,这无疑是学校加强心理教育的两条重要。
更新日期:2024-3-19 浏览量:44693 点赞量:10588

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践行赏识教育

摘 要:新时代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就是通过作文教学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现在的小学乃至高中。
更新日期:2024-7-17 浏览量:95320 点赞量:21371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义务教育的生物新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只有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进行人格教育,৔。
更新日期:2024-3-23 浏览量:45346 点赞量:10765

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 要 ]审美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来看,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是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促进学生。
更新日期:2024-7-23 浏览量:93721 点赞量:20354

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践行赏识教育

摘 要:新时代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就是通过作文教学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现在的小学乃至高中的语文写作课都存在着一个急迫的问。
更新日期:2024-2-20 浏览量:34189 点赞量:8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