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校教育公正氛围

摘 要 学校教育公正是教育公平的微观方面.本文阐释教育公正的内涵,通过学校教育中诸多的不公正现象,揭示学校教育对学生道德形成的影响.并针对学校教育不公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建立教育公正氛围的可能性办法,以此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学校教育公正的氛围,创建和谐的校园.

关 键 词 教育公正 学校公正氛围 正义教育

近年来,教育公平越来越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不少学者围绕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实,教育公平具体到学校教育实践,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公正氛围体现出来.

一、教育公正的内涵与本质

在人们习惯意识里,甚至在教育界部分人士意识里,往往把平等和公正等同起来,问题讨论的焦点也大都集中在“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权利平等”上.然而,公正和平等是有区别的.简言之,平等强调“无差别”,是一种对权利分配的政治要求;而公正突出“无偏袒”,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对合理差异的反应.从广义上说,教育公正是指每个人、每个阶层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从狭义上说,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人正直和处理各种关系符合公认的道德准则,特别是要合情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和全体教育合作者.

教育公正在本质上表现为教育关系公正,教育公正问题是具体教育关系的产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教育公正实质上是追求教育关系公正.我们应当建立公正的教育关系,维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肯定教育参与者的社会价值,建立良性的教育竞争秩序.

二、透析学校教育不公现象

学校是整个教育体系运行的基础,怎样保证学校教育制度、学校行为和教师行为的公正性,是学校教育公正的首要问题.

(一)学校教育不公现象.

1.教育制度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

目前,社会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全社会所有人的需要,绝对意义上的教育公平难以实现.有学者指出,“我国现阶段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效率为主’的原则,即承认差别教育的合理性”.因此,在效率优先、功利主义的价值导向下,人们往往因效率和功利牺牲教育公平,忽视教育的平等权利,淡忘了公共教育的公正性.最为严重的是在教育机会、资源、利益的分配中,功利主义者往往青睐那些少数被认为对社会发展或经济增长特别有用的‘精英’.这种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观,造成了重视高等教育轻视基础教育,重视城市教育轻视农村教育的现实.也使得经济发达地区的“重点学校”占据了优势教育资源,引发了学生和家长们的“择校热”.在各学校内部,由于恶性竞争所使,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日渐功利化,分数至上占据了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思想,人为地将学生分层划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致力于培养少数的“尖子生”.

2.教学过程、学校生活中的不公正.

在学校生活中出现的不公正待遇,许多学生深有体会:班级里排座位本应是按照高矮顺序排列,但现实中却暗藏一个潜规则,即坐前排的基本是成绩好的学生,靠后的大都是成绩差的;课堂提问往往只点成绩好的同学回答;“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也只给成绩优秀、表现积极的同学.即便是成绩不好的同学,通过一些背后的权钱交易后,也一反常态地受到老师的格外重视和优待.而那些成绩既不好、表现差又没有走后门的差生,经常是老师们厌恶之极的对象.社会热点问题“有偿家教”也是学校教育不公正、师德师风不廉洁的表现之一.它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学校、家庭背景:社会片面热衷升学率,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怪圈,教师教学压力巨大,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等第.随着家教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很多老师从中名利双收,家教从最初的辅导方式逐渐成为创收牟利的工具.甚至出现少数教师逼迫学生参加家教、歧视不参与家教的学生的行为,严重地败坏了师德师风,违反了教育的平等原则.“正常的师生关系逐渐丧失,学校里、课堂上,不再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商品买卖关系——教师们出售着与其他商品同质的知识与劳动,学生出钱购买,师生关系蜕化为商品交易关系.”

3.教育目标不明确.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目前的学校教育普遍存在正义教育的缺失.由智育至上引导的日常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重分数轻能力,忽视道德教育的现象.教师自身缺乏正确的道德教育观念,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观念偏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流露出的不公正也势必会引起学生正义观的偏失.譬如教师以成绩好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会引导学生一切向分数看齐;教师人前赞扬雷锋行为,背后自私自利;教师口头宣扬人人平等,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生,实则重点关照尖子生或“关系户”等等都潜移默化影响到了学生正义观的形成.

(二)学校教育不公的原因背景分析.

1.教育政策因素.

以功利主义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必然导致教育政策向“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倾斜.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部已决定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实行就近入学.但事实上,这种明令取消的制度仍变相存在.1995年国家教委提出在全国建设1000所示范性高中的政策,成为新一轮创建重点学校、拉大学校差距的强大动力,出现了新一轮建造大校园、豪华校园热,以及盲目攀比、铺张奢华的不良风气.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人们一个习惯意识里的理由是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智力好、学习积极性高,给他们提供较多较好的资源,可以获得较大的教育成效,或者说教育投资效率比较高.乍看上去似乎合理,可是我们忽视了由政府斥资办的公立学校的资源提供者正是广大的纳税人.作为平等的公民,公立学校就应该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2.社会与家庭因素.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们更加注重教育对一个人发展的重大作用.因此各地区的教育团体和受教育团体纷纷展开教育资源争夺大战,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会出现种种暗箱操作和不公现象.家庭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也会影响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教育程度高、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会想方设法为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例如选择好学校、好班级、好老师.而受教育程度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则难以顾及到子女的受教育情况.

3.自然环境和所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因素

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也影响教育公正的实现.一般来说,边远地区或落后地区的孩子难以享受均等的教育条件与教育机会.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学校教育相比东部地区要相对落后.现阶段,要实现东、西部地区学校教育的真正意义上的公正还有很大困难.

三、建立学校教育公正氛围的可能性办法

(一)改变现有教育制度的价值取向.

一种教育制度不仅是满足现在的需要和欲求的制度手段,更是塑造人们精神品质、形成公共文化、公共理性的方式.只有以正义价值为制度的基本导向,才能保证公平的教育机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道德标准的公民,构建和谐社会.

1.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罗尔斯提出过一个解决公平问题的差别原则,即在分配教育资源时对弱势地区、弱势学校和弱势人群一方倾斜,实行对弱势群体的‘优先扶持’并保障其具备国家教育政策和法律所规定的基本标准的办学条件和享受符合基本标准的充分教育.”这就是说,要改变现有教育资源向发达地区、优势人群倾斜的倾向,缩小城乡教育投资的巨大差异,改变教育领域内的“效率优先”,实行对弱势地区的优先扶持,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均衡发展.同理,在各学校之间,应改变现有分级划分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学校内再分层划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的倾向,公正地给予每个受教育者相同的待遇.


2.建立公开公平的入学考试制度和多元的评价机制.

在考试制度尚未完善的今天,学生的入学机会、受教育条件以及将来的发展都寄托在入学考试上.目前的入学考试比重最大的仍为笔试,尤其是高考,一纸决定考生分数及命运.这样的考试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在改革考试制度的呼声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教育先进大国的经验,建立多元、多次、公开、透明的考试体系.如美国大学招生的主要录取依据是SAT或ACT成绩、AP课程、考生高中成绩、特长、推荐信等.在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进入到普及化阶段的国家,高校招生考试形成了“国家统一入学标准、提供评价信息、高校自主选拔与学生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大学的招生录取不以单次考试成绩为唯一的依据,而是全面衡量学生的发展情况.

(二)提高教师素质,端正教育过程公正观.

“教育过程是涉及每个人生存状态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事业,社会和道德确立上的失误都可能会引发社会局部乃至整体的动荡等 ”我们要鼓励教师潜心研究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以公正合理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学生.主要做到:

1.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对待不同性别、年龄、民族、籍贯的学生,不论其智力水平、个性差异、家庭背景如何,都一视同仁,不偏袒,不徇私,不歧视,不用粗暴的言行打击、惩罚学生.懂得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保护其身心健康成长.尤其对待学习上落后的学生更要有耐心,有信心.

2.采取合理的方法教育学生.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很多教师一门心思想教好学生,却因没有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令学生与其疏远,导致相反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水平、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灵活采取宽严有度、奖惩结合的教育手段,同时应避免“教师中心论”,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3.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

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受教育者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实践教育公正,是教师从教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只有做到公正、无私、善良,才能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公正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他们成长的健康心理基础.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当前要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在教育行业中,尤其要纠正“关系风”、“人情风”以及“一切向钱看”的“腐败风”,杜绝托亲送礼、有偿辅导等现象.同时,由于教育成果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学生许多隐性的 素质如道德品质、政治素养、社交能力、工作能力等无法用显性的标准来衡量.因此,评价一个学生不应唯分数是从,而应综合考察多方面的表现.

(三)丰富教育内容,将正义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必要条件.

杜威指出,教学中最大的失误,可能就是认为一个人学到的仅仅是他在特定时间里学习的东西.他认为“伴随性学习”,即学校里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比课程内容的学习更为重要.公正是学校生活中的首要德性,正义感是一个人理解、运用和践行公共生活中正义原则的能力基础,是学校生活的道德基础.学校受应试教育与功利主义的影响而日渐忽视正义教育,这对学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都不利.因此,提倡德育教育中的正义教育,有助于塑造社会公民的品行,维护社会正义、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教育公正是学校道德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系统,对全体师生都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基础.教育公正,也是教师的一种内在信念和道德觉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我们要努力消除导致学校教育不公的各种因素,以增强教育的公正性、透明性,保证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促进其健康成长.

类似论文

如何营造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法治氛围

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
更新日期:2024-5-18 浏览量:71252 点赞量:16599

理想人格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摘 要 :理想人格是一种无法具体描述和实现的假设,在学校教育中不可具体化、不具可操作性 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把理想。
更新日期:2024-2-20 浏览量:32685 点赞量:8193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新变化

王厥轩男 1947年生,浙江绍兴人,党员 现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研究员 曾担任上海市教育局办公室、上海市教卫办政策研究室负责。
更新日期:2024-4-18 浏览量:57394 点赞量:13321

传承优秀文化艺术丰富学校教育内涵

【摘 要】努力用艺术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推进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丰富学校教育内涵,是我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基。
更新日期:2024-6-17 浏览量:83028 点赞量:18874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利用"校讯通"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平台【摘 要】"校讯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让学校和家庭有了。
更新日期:2024-3-1 浏览量:9438 点赞量:3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