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公民教育之

摘 要 :院校公民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院校加强公民教育有着极强的迫切性.分析了院校公民教育理念的缺乏、内容不够完善及环境的缺失等现状,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发展途径:院校公民教育理念的加强;院校公民教育内容的逐步完善;院校公民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

关 键 词 :院校;公民教育理念;公民教育内容;公民教育环境

作者简介:王锦(1973-),女,江苏兴化人,江苏警官学院管理系,讲师.(江苏 南京 21003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SJB6300023)、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PAPD)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05-02

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是指培养当代大学生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健全自律,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公民美德的高素质公民的社会实践活动.[1]院校大学生公民教育是指以现代公民为基础的教育,培养院校学生如何从国家公民的角度认识其自身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倡导的是公民品格和公共精神的培育.

一、院校公民教育的时代价值

1.公民意识的提出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论述新时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问题时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2]这里的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这是中国在深刻理解公民意识重要性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公民意识”的概念,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对公民意识教育理念的认可,而且标志着公民意识教育被正式纳入了国家政治发展目标之中.

2.院校加强公民教育的迫切性

目前,全国共有高等院校34所,其中本科院校12所(部属本科院校3所),专科类院校22所,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专门人才,服务工作和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高等教育更应当对学生加强公民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具有维护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勇于承担公民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建设的能力和素养的现代公民.

二、院校公民教育的现状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就,培养了一批批适应我国机关工作性质、适应时展的高级人才,但在公民教育方面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1.院校公民教育理念的缺乏

(1)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淡薄.公民意识是现代政治制度的文化基础,Chantal Mouffe曾提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公民意识,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对公民身份的自知,而不是其他,看其是否具有自己是国家与公民关系模式中的权利义务主体的意识.院校的学生习惯性地以服从为天职,缺乏平等观念和法治观念,缺乏尊重他人权利和敬畏社会公权力的意识.在这样理念的支撑下,一旦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就可能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随心所欲地越过法律边界,成为谋取个人私利的砝码,从而造成权力腐败现象的层出不穷.正是这样一种权力意志和奴性人格的双重变奏,构成了我们理解现代法治精神的文化心理屏障.[3]

(2)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普遍缺乏,而院校的大学生又有着比其他大学生更为强烈的使命感,要求他们必须对自己生命负责,对社会负责.院校的学生是的预备军,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院校的学生如果没有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则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院校公民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

(1)院校公民教育内容教条化.院校公民教育内容主要表现在以思想政治教育替代了公民教育.以江苏警官学院为例,虽然在开设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含职业道德)”等课程中,有少量涉及公民教育的内容,但是更多的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道德教育.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是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让学生被动感知和接受,在这种课程教育模式下,学生普遍缺乏公共精神,对政治权利的形式表现冷漠,重视个人发展,缺乏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2)院校公民教育方式僵化.公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而不是通过一成不变的说教来进行.现阶段,院校对有关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而西方研究表明,公民教育中传统的说教型教学方法虽然普遍,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被动接受公民教育的同时,很少去思考、去体会作为公民应该享受的权利.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涉及公民教育中关于公民的权利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方面的内容,又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

3.院校公民教育环境的缺失

(1)受中国关系社会特性的影响.正如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关系社会”.在这种社会结构的影响下使社会成为全能型的社会,而作为个人自治领域却表现为不断隐退.国家统一控制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统一安排社会成员的政治生活.院校的学生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公民意识淡薄,习惯于对选择权力和空间的缺乏,习惯于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参与、权利行使的缺乏,习惯于各种利益的表达通过单位和集体来进行.

(2)院校的学校教育与社会、公众处于隔离状态.从形式上来看,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开放式教育,院校的教育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对学生采取半军事化的管理方式.从内容上看,由于公民教育的内涵丰富,不是仅仅通过学校的教育就能实现,还需要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努力协作完成.


三、院校公民教育途径 1.院校公民教育理念的加强

(1)积极培育院校学生的主动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公民意识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法律和制度等外在的规范和要求内化为个人内心的行为规范,是法律与道德最好的调和剂.[1]主动公民意识是指主动的国家意识、主动的道德意识、主动的权利意识和主动的法治意识.院校要积极学习美国,将院校的学生培养成为参与式的公民,培养学生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兴趣,形成高尚的道德观,拓展社会实践渠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接受锻炼,培养具有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使学生在“干中学”中加深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理解,加深对自身远大理想要同时展相结合的理解,加深自身价值的实现与服务社会相统一的理解,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起来,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

(2)加强责任教育,培育合格的公民人格.院校公民教育的最重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力和选择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当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时候,他们才能做出理性判断、理性抉择,同时才能承担抉择后的责任.因此,院校的公民教育是教会学生从反思已存在的道德价值观到正确选择合适的道德价值观的过程.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公民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教育,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责任教育,因为他们承担着更多为社会服务的使命.当代公民教育可以更有效地塑造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最终更好地完成培育现代公民人格的目标和使命.[4]

(3)强化组织公民行为.根据Organ(1988)的研究,组织公民行为应由五个因素组成,分别是利他行为、尽职行为、运动家精神、谦恭有礼和公民道德.组织公民行为有利于形成一种积极的团队气氛,创造一个使人更加愉快工作的环境,并能增强组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创造组织的社会资本,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组织的绩效.[5]院校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院校学生愿意花时间主动帮助同学完成任务或是防止同学在工作和学习上发生错误;让他们不受最低标准的约束,尽早尽量高要求地规划自己的工作及设定完成工作的时间;让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怨天尤人,忠于职守,坦然面对,在危险面前不怕牺牲个人的得失;教育他们尊重每一个人;引导他们主动关心、投入与参加组织中的各种活动,关心组织的发展.

(4)培育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公民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6]奉献是志愿服务的精髓,作为院校更应进一步倡导奉献,教育学生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友爱是志愿精神的润滑剂,院校的学生要懂得欣赏他人,与人为善,平等地尊重每一个人.互助是志愿服务的加速器,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院校的学生不仅仅以仁爱之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同时以自己的爱心和知识唤醒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仁爱,从而影响他们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进步是志愿精神的目标,院校的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2.院校公民教育内容的逐步完善

(1)设置公民教育相关的课程,丰富其传授方式.公民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公共使命,公民教育成为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历史性转型.[7]在我国还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形成完整的公民教育体系的情况下,高校德育肩负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任务,但是大学德育不等于公民教育,因此,高校德育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途径与新方法.[1]

相应课程设置方面,院校的公民教育的课程设计要充分突出人类高尚的价值观念,充分突出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资源,应有强烈的时代感、高度的前瞻性和全新的教育理念,充分突出院校学生作为一名公民的权利、责任和参与意识.同时,加强参与公共事务和自治组织能力的相关课程设计,合理安排显性和隐形课程.可以效仿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开设专门有关公民教育的课程,将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等课程共同纳入到院校的教育课程当中去.有学者通过探索和研究提出,可在课程中渗透由“真理”、和平”、“仁爱”、“正当行为”和“非暴力”五种价值构成的价值观教育.[8]

在院校公民教育课程的讲授方面,可以在教师课堂讲授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直接参与社会各种实践活动,从而将课堂的理论讲授能够很好地和实践相结合,更加深入了解公民教育的精髓.

(2)注重参与公共生活能力培养.公共生活能力是指公民参与公共生活中与人沟通、进行演讲、进行讨论、组织活动、参与选举、处理纠纷、维护权益、向责任部门或者媒体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等能力.[9]此种能力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获得.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使院校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参与能力,学生才能自主理性地提出自己的利益要求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3)注重主动“自律”的向度.生活在现实中的院校的学生,都离不开自律和他律.“他律”属于法制范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自律”属于道德修养和思想教育范畴,建设健全自律的公民社会,这是改造落后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10]每个院校的学生可以通过清醒的自我认识,创造自己的命运,可以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约束自己、管理自己,将教师教育的“他律”转变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自律”,从而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合格的公民.

3.院校公民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

加强当代院校大学生公民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仅靠院校大学生的自身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需要院校、大众传媒、家庭等多方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公民教育环境.

(1)提供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通道.院校要拓展校内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渠道,给学生提供一种积极的,具备高度参与性的公民教育,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和各项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们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接受锻炼,培养院校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果院校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公民教育中,那么他们毕业走上社会以后必然会保留有这种公民参与意识. (2)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培养院校学生的传媒素养.Katz曾说过,没有多种不同声音的是没有意义的,在当代社会,只谈公民教育而不谈大众传媒是没有可能的.Ahonen和Virta认为,信息社会公民的作为和批判思考能力是与利用媒介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密不可分的.在芬兰,传媒教育被视作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在斯洛文尼亚和瑞士等国,教育者专门在公民教育中划分传媒教育部分,帮助学生理解传媒讯息.对于大众传媒的公民教育功能,张志俭教授认为,大众传媒是公认的人们了解眼下世界的关键渠道,传媒在培育高校学生的公民知识与参与能力方面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因此,从形式和信息内容角度考察,在公民教育中引入传媒教育会让公民教育教学更出色.[11]中国传媒大学的刘东建博士认为,大众传媒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是公共议题的“指向标”,是公民教育“授受合一”的演练场.[12]

加强院校学生传媒素养的培养,引导他们参与传媒议题的讨论,发扬“做中学”的精神,培育他们批判性思维技能,鼓励他们质问各种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并以一种积极的、批判性的反思态度做出回应.只有这样,院校的大学生才可以从被动的接收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从而成为明事理的公民.

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新华网,2007-10-24.

[3]侯小丰.“好公民”与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以公民教育为视角[J].学术交流,2010,(11).

[4]叶飞.“权利优先”抑或“责任优先”——对当代公民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5]组织公民行为[DB/OL].http://baike.baidu./view/1447104..

[6]志愿者精神[DB/OL].http://baike.baidu./view/4310371..

[7]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

[8]姚冬琳,黄甫全.公民教育课程化——粤港第一届公民教育研讨会述评[J].学术研究,2001,(4).

[9]胡春娜.当前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四个向度——以苏州市中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10]葛新斌.公民教育:我国现代化历程进程中的深切呼唤[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11]张宜海.21世纪华人社区推行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综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2]王文岚,黄甫全.社会观念变迁与公民教育——两岸学者共同研究公民教育问题[J].学术研究,2011,(3).

(责任编辑:刘辉)

类似论文

关于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管理水平的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现行的成人继续教育无论从教育体制、教学手段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来。
更新日期:2024-4-12 浏览量:58853 点赞量:14276

高职高专院校艺术教育

摘 要:高校的艺术教育一直都是我国教育中的重点话题,这是因为它与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内涵息息相关,这在高职高专。
更新日期:2024-12-22 浏览量:154989 点赞量:32781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摘 要:通过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认为:目前体育院校课程设置基本符合时展的需要,能够培。
更新日期:2024-11-5 浏览量:21142 点赞量:6262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6-000-01摘 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更新日期:2024-2-15 浏览量:32801 点赞量:8439

高中历史学科的公民教育功能

【摘 要】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一直承担着公民教育的功能,本文试从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性三个面解析高中历史教学的公民教。
更新日期:2024-5-26 浏览量:70515 点赞量:15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