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在中国的兴业银行案例

摘 要 :低碳经济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并引致了碳金融的蓬勃发展.在中国,低碳经济同样是金融部门所密切关注的新兴领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在积极开展碳金融的相关业务.本文将对国内外的碳金融发展进行考察,并在结合兴业银行的碳金融实践基础上,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政策重点.

关 键 词 :碳金融;绿色金融;兴业银行;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8-0035-05

一、问题的提出

1.国外碳金融的迅速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与此相应,在英国政府2003年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迅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虽然早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银行界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就明确提出,环境保护应当置于银行金融决策的核心位置,但由于自身的运作并不直接涉及碳排放问题,金融业曾经一度置身于气候变化问题之外.然而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推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了.一方面,公众对于金融业在环境问题上的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另一方面,低碳经济也给金融部门提供了巨大商机.

由此,“绿色金融”概念应运而生,它的一个具体化就是“赤道原则”,也是一套旨在决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而确定的金融行业基准,自2003年诞生后至今,赤道原则将相对模糊的绿色金融概念变成了可操作的具体规则,已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一个行业惯例.

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用更加具体的“碳金融”来表达相关活动,即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

通常来看,国际范围内的碳金融活动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碳交易”市场机制,包括基于碳排放配额的交易和基于项目的交易.二是机构投资者和风险投资资本介入的碳金融活动.三是碳排放期货、期权市场,尤其是《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碳排放信用之类的环保衍生品逐渐成为西方机构投资者热衷的新兴交易品种.四是商业银行的碳金融创新.在初期,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的常见途径是为碳交易提供贷款支持和服务,此后则逐渐发展出多种方式,包括设计和提供各种碳金融零售产品,以及为企业直接提供融资服务.

在发展碳金融业务方面.国外许多机构做出了有益的创新尝试(见表1).

2.中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且面临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恶化,中国在维护生态安全与发展方面担负着巨大的责任,也已经承诺要承担一定的国际减排义务,因此,碳金融在中国应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迄今为止,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主要在境外展开,而国内金融业进行的碳金融活动,主要是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的各类相关业务.2008年初,中国银监会发布《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环保总局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至此,“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三大措施的基本规则都初步落实,标志着中国的碳金融制度初具框架.其中:“绿色信贷”重在源头把关,对重污染企业釜底抽薪:“绿色保险”通过强迫高环境风险企业购买保险,旨在消除污染事故发生后“企业获利、政府埋单、群众受害”的弊端;“绿色证券”则对试图上市融资的企业设置环保门槛,并通过环境信息公开的手段,对公司上市后的经营行为加强监管.

实际上,国内碳金融活动的核心内容.一直是银行开展的绿色信贷业务.随着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不断出台,银行业对绿色信贷也更加关注.总的来看,在绿色信贷政策实施后,一方面,许多违法企业已难以得到贷款,另一方面,在推行绿色信贷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和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的企业或机构等,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手段,从而有效地扩大了这些行业或企业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国的银行来说,已经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环保责任.同时,发展绿色信贷对银行也大有裨益:一则,可以降低银行的潜在风险,因为如果企业由于环保原因被停产或关闭,会大幅提高银行的信贷不良率;二则,绿色信贷项目将为银行带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是金融机构市场营销的有利手段之一:三则,绿色信贷本身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是未来银行业竞争的重要利润增长点.

由于绿色信贷的概念还存在模糊,而且当前在统计银行贷款投向时,也并未对“绿色贷款”单独进行统计,因此还难以判断这一市场的规模.当然,尽管绿色信贷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但在银行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较小,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仍未建立起来.此外,在目前的政策和监管体制下,商业银行不被允许直接投资于低碳经济项目,也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碳交易排放权的买卖,这样,银行参与碳金融的现实切入点,除了绿色信贷业务之外,还有对参与碳排放交易的项目方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具体而言,国内银行可以利用其在国际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的优势,为企业联系境外潜在的CERs(Certifieated Emission Reduction,核准后的减排量)买家,或者协助企业合理规划项目的资金安排,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另外,国内银行也可根据政策及市场环境,推出与碳排放等指标挂钩的理财产品.事实上部分国内商业银行在此方面已经有所突破.

总之,可以预计绿色信贷将成为中国金融业支持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而影响绿色信贷发展的因素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商业银行自身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和重视,二是政府政策的引导与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二、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创新:以兴业银行为例

众所周知,金融部门是中国经济转轨当中相对滞后的领域.金融企业仍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尚未普遍接受社会责任意识,这也是导致绿色金融理念在金融业推行缓慢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2008年10月31日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就显得极为引人注目.


兴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创新,最早是2006年5月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的“能源效率融资项目”,这让兴业银行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双方签署的《损失分担协议》,国际金融公司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以国际金融公司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国际金融公司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对于兴业银行而言,这类项目的回报是多重的.它不仅为其在市场上集聚了品牌效应,更重要的是让兴业银行熟悉了绿色信贷业务的操作,学习了国外机构先 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

此后,兴业银行对节能减排贷款进行了大胆创新.推出了多种新型的产品模式,覆盖了能源生产、能源输送、能源使用等各个环节.这些节能减排贷款模式突破了原有企业贷款注重担保条件、期限较短等固有缺陷,降低了贷款门槛,拓宽了贷款期限,使贷款期限最高可达5年,并可根据项目的实际流,而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对于那些缺乏抵押品的中小企业来说,这些创新较好地解决了它们的融资难题.具体来看.兴业银行进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创新主要包括如下类型.

第一,项目企业直接融资模式.该模式针对的情况是,项目企业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自身发起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对现有设备及工艺进行更新和改进,或引进高效节能的生产线,从而产生的资金需求.在该模式下.兴业银行直接与项目企业建立融资合作关系,通过对项目技术和企业综合实力的审核,制定融资方案.一个成功案例是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的电石泥制纯碱项目贷款(图1).

第二,EMC(节能服务商)模式.在该模式下,融资企业为节能服务商或能源合同管理公司,能源合同管理公司对终端客户进行能源审计并向兴业银行提出融资申请,兴业银行通过对项目技术和企业综合实力的审核,制定融资方案.节能服务商或能源合同管理公司为节能客户提供能效服务与工程改造,进行节能减排设备的选择和采购.节能客户无需出资金,只需将节能效益部分与能源管理公司长期分享,从而大大降低了客户的成本与风险.合同完成后,高效的节能设备归客户所有.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是深圳市精彩实业有限公司的新都酒店节能改造项目贷款(图2).

第三,金融租赁模式.在该模式下,金融租赁公司与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或终端用户)签订节能减排设备租赁合同后,向兴业银行提交融资需求,兴业银行审核后,提供融资方案.此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是与南方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合作.向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与彭桑普公司签署的安装改造合同提供的贷款(图3).

第四,CDM项下信贷模式.CER是CDM项下允许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联合开展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这些项目产生的减排数额可以被发达国家作为履行他们所承诺的限排或减排量.兴业银行协助项目开发商项目进行开发、注册、交易,项目开发商向兴业银行提出融资需求.兴业银行审核后,提供融资方案.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有深圳相控科技有限公司的梅州垃圾填埋场项目贷款(图4).

第五,节能减排设备制造商增产信贷模式.融资企业为节能设备制造商,节能设备制造商与买方签订采购合同后,为扩大产能向兴业银行提出融资需求.兴业银行审核后,提供项目融资方案.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有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高温高压气流染色机项目贷款(图5).

第六,节能减排设备供应商买方信贷模式.融资企业为节能项目的采购方.节能设备制造商与买方签订采购合同后,买方向兴业银行提出贷款融资申请,兴业银行对项目技术和企业综合实力进行审核.提供融资方案.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有深圳市安泰工贸有限公司节能改造项目贷款(图6).

第七,公共事业服务商信贷模式.融资企业为公共事业服务商提供服务的终端用户.终端用户向兴业银行申请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兴业银行审核后,向终端用户提供融资方案,方案的实施将会扩大公共事业服务商的服务领域.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有湘潭新奥燃气有限公司对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燃煤锅炉房改造项目贷款(图7).

在实践中,通过大力推动碳金融业务的创新,兴业银行不仅自身获得了稳定的贷款利息收入,而且充分体现出作为银行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社会形象更加良好,从而获得巨大的企业品牌效应.

三、中国碳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

1.遇到的问题.

(1)政策问题.目前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这就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同时,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发布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影响了绿色信贷执行效果.

(2)市场问题.绿色信贷的需求仍然有限,这种需求不足很可能构成巨大障碍,即:一方面,缺乏需求使得银行开展相关业务的收入难以弥补固定投入,从而降低银行提供相关业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绿色信贷的供给不足,又会进一步降低市场需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技术问题.与普通信贷项目不同,绿色信贷需要对项目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做出可靠的判断,而银行人员常常缺乏相应的技术能力,并且市场中的相关技术评估服务也比较缺乏,这经常迫使银行最终放弃特定的“低碳经济”项目.

(4)成本问题.在需求有限的新兴节能减排市场,前期市场投入成为重要的进入壁垒,并且绿色信贷主要是针对技术改造项目,其金额较小,银行所获得利润更低.因此,如果银行自身缺乏足够的技术能力.那么其相关项目收入甚至可能无法弥补可变成本,这会导致市场严重萎缩.

(5)风险控制问题.绿色信贷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贷款,这也带来了更高的风险.为此,银行除了需要对项目的可行性做出准确判断之外.还要防范贷款企业的道德风险,这就对绿色信贷项目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

2.发展前景.

目前,国际碳排放市场的规模在持续增长.据预测.2012年时的排放权交易市场总值将达到2.2万亿美元,而2050年将达到15到30万亿美元之间的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无疑会在上述市场中获得相应的份额,而这对于国内金融机构而言则是巨大的商机.同时,人们对国内绿色信贷市场前景的信心,还来自于中国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决心.一方面,节能减排已经被中国政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另一方面中国已承诺到2020年碳减排40%到45%.

现在,愈来愈多的银行认识到,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和谋求银行自身经济利益是不矛盾的.对银行来说,未来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前景将集中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传统的绿色信贷领域.由于未来国家的低碳经济政策将为清洁能源生产、环保设备制造行业、污水处理企业等带来巨大商机,这些领域将是绿色信贷业务介入的重点.另一方面是相关的中间业务,可以预计银行将在推动与企业的融资业务合作同时,积极探索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模式,加大信贷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投资理财、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为低碳经济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除了银行业之外,证券业、保险业也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其中,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将成为绿色保险的主要内容.而绿色证券则表现为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以及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过程中,将必须符合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此外.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私募基金、投资公司等也将成为碳金融的重要参与者,它们会通过股权投资或者项目直接投资,从而推动低碳经济项目的建设并从中获得合理回报.

3.政策应对.

面对全球碳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都应尽快“进入角色”.

第一,从政府和监管部门角度来看,首先是要全面提升国内碳金融的发展水平.具体而言,一是应加强绿色信贷需求的培育,改革、税收、环保等体制,为绿色信贷的推进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二是促进行业规则或惯例的统一,协调绿色信贷业务中的内容、标准和程序,从而便于相关交易有可靠的预期和参照.三是增加政府投入和推动,提高银行业发展绿色信贷项目的技术水平.四是出台鼓励和优惠政策,支持银行业在碳金融方面的业务创新.

此外.政府还应尽快推动碳交易机制的设计,完善交易场所、交易平台和交易产品等,理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关系,并且针对未来我国可能承担的碳排放责任,深入研究萁在国内各区域间的成本分担和利益补偿机制,

第二,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当前金融业可利用的低碳发展政策仍然非常有限,更多只是由于所支持的企业或项目获得国家政策鼓励,而间接得到风险控制或成本降低.但即便如此,在银行发展绿色信货业务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政策,也仍然会大大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和盈利水平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依据国家政策的要求,进行碳金融业务的机制改革与创新,在业务流程中引入环境评价因素,建立健全人才机制、信息机制、考核机制,从技术方面保证自己的业务变成“绿色”的,保障低碳经济政策的落实.

(责任编辑:周智立)

类似论文

碳金融在中国的之路

摘 要:碳金融作为新兴的一个金融领域,具有广大的发展空间 借助碳金融可以为我国低碳经济项目。
更新日期:2024-8-11 浏览量:104144 点赞量:22354

中国应抢占碳金融市场先机

早在两年多前,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全球风险报告》将全球能源紧缺危险列为世界目前所面临的三大危险之一。
更新日期:2024-4-14 浏览量:56585 点赞量:13062

对我国商业银行低碳金融的

低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催生的一种新型的金融创新模式,这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金融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目前在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
更新日期:2024-4-2 浏览量:10737 点赞量:3718

中国碳金融体系建构问题

摘 要 :在低碳经济浪潮的推动下碳金融市场迅速崛起 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碳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交易平台和。
更新日期:2024-2-9 浏览量:8691 点赞量:3171

银行在低碳金融中的与风险防范

摘 要:文章介绍了低碳金融的概念,阐述了各银行应对低碳金融采取的创新措施,通过诠释各种风险的含义,分析银行在实施低。
更新日期:2024-12-25 浏览量:156910 点赞量:33627

防范商业银行碳金融风险其建议

摘 要:我国碳金融体系的建立刚刚起步,在碳金融实践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诸多风险与问题 因此,客观认识和积极应。
更新日期:2024-10-10 浏览量:130488 点赞量:28263

中国碳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一、碳金融市场发展的起源与交易结构 碳金融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是指所有与碳减排有关的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
更新日期:2024-9-9 浏览量:17393 点赞量:4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