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面向能力培养

[摘 要] 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在我国大学教育的自身特点,分别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群体系及评价模式几个方面提出了面向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并对课程群设置及创新型分段教学模式提供了参考案例.

[关 键 词 ] 计算机基础 能力培养 创新型分段教学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逐步从工业化走向信息化.高等院校已认识到提高计算机运用能力对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要性,并在加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不断加强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养.如何提高大学生信息运用能力,已成为现阶段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1],经过近20年的探索,高等院校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在信息运用能力培养的定位上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因此导致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能力评价等环节上的不足.

(1)高等院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培养定位较低

很多计算机基础教学都是以常用软件来展开,其思路是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实践.因此,培养定位局限在知识的获取层次上,而没有培养学生真正的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致使学生不能使计算机成为学习、研究本专业知识的有力工具.

(2)忽略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性

由于不同地域计算机的普及程度存在差异,致使新生入学时,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尽相同,计算机知识及信息运用能力也相差很大;不同专业教学对象的计算机要求各不相同,而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学生间的差异,因此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3)师生互动较少

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多媒体方法,课件进行演示,其容量大,重点不易突出,学生感觉消化不良;在实验教学上,课时较少,而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较多,无法完成相关实验内容.同时学生遇到的问题与教师沟通较少,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4)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信息运用能力重要的一环,但目前许多高校计算机知识的考核只注重理论,而不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即理论和实践不能统一,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面向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

(一)教学方法

1.协作式教学方法

所谓“协作式”是指教师协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并结合教学内容开发计算机应用作品,参加相关竞赛(如黑龙江省计算机应用作品竞赛).学生是在相互协作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讨论式教学方法

所谓“讨论式”是指就某一课程的某一专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以答辩方式汇报,各小组间可以互相提问进行辩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该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和互补,并通过提问和辩论,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3.案例剖析式教学方法


该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在讲解软件的运用时,依据不同专业设计不同案例,展示给学生并演示其设计和运用过程,使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让学生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主动学习状态,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强调实践环节在教和学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结合以往教学改革成果,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理念,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建立“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1.分类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依据农科院校实际情况,从专业应用计算机的角度出发,对专业进行分类.按照调研结构对我校专业划分为大农学类、农林经济管理类、农业工程类等六大类[3].并结合学生所属专业类别,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教学任务,将计算机技术融合于学生的专业中,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明确,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该教学模式既充分考虑了学生专业特点,又给予了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型分段教学模式

目前,我校各类专业按照三个阶段围绕各类竞赛展开教学工作.第一阶段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开始计算机基础课程群,该阶段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大赛贯穿始终,培养学生对信息社会的基本认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第二阶段是以程序设计知识为主,开设程序设计课程群(如VB、VF和C语言),该阶段主要围绕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和黑龙江省计算机应用作品竞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是在前两阶段基础上,依据各专业需求开设相应课程群,教学内容与专业领域知识紧密结合,如大农业类开设农林类课程群,该阶段主要围绕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和黑龙江省计算机应用作品竞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

(三)课程群体系的建立

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对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1+X”课程设置模式的实践,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能力培养范畴的同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进行建设,打破了课程内容的归属性,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实现等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所学专业选择某个课群中的一门课程学习.根据课题组调研结构和计算机学科自身的规律和发展设计了课程群体系,每个课群覆盖一个计算机技术领域,如表1所示.

(四)评价模式的构建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反馈活动,是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调整和控制的重要手段[4].只有不断的完善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信息运用能力的评价体系,才能逐步优化培养过程,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了使考核评价方法更加科学有效,课题组在原有课程教学过程性评价、终期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实践评价,即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获取学分抵消实验成绩.这种评价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加充分地体现学生运用计算机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提高大学生信息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无论在理念还是在方法上均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本文在分析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对我校各专业所需计算机基础知识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群体系及评价模式方面提出了面向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为提高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柴水英,黄小莹.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改革探索[J]. 福建电脑,2008(3):203-204.

[2] 苏中滨,孙红敏,赵洁.农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9-61.

[3] 苏中滨,孙红敏,赵洁.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类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09(6):39-41.

[4] 朱利娜.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6):60-6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类似论文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校各专业基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目前各个行业都需要用到计算机,这也就对大学生在校计算机基础学习提。
更新日期:2024-9-17 浏览量:120931 点赞量:26880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微

摘 要现在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比较高,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将计算机课程列为学生公共必修课,但਷。
更新日期:2024-9-11 浏览量:117330 点赞量:25295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摘 要:作为大学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不ࡤ。
更新日期:2024-11-13 浏览量:142153 点赞量:30334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普及,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更新日期:2024-12-3 浏览量:21070 点赞量: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