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蝙蝠侠》首映击案传播学解读

摘 要:通过回顾“蝙蝠侠首映”击事件,从传播学角度审视了事件的始末,从外界环境和个人因素两个层面入手,通过媒介暴力与仿真超真实、受众框架、媒介依存症与镜中我等理论依据,探讨了犯罪者霍尔姆斯的影响机制和导致其暴行的构成原因.并在事件基础上,为受众和媒体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关 键 词 :传播学原理;媒体暴力;超真实;受众框架;媒介依存症启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038-02

一、蝙蝠侠首映击事件回顾

当地时间2012年7月20日,美国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市“世纪16”电影院举行了《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的首映式.一名黑衣男子在电影放映至战场景时从安全通道进入向观众席持扫射,据美国有线电视网北京时间21日凌晨报道称,此次击案有71人中,12人死亡,59人受伤.该名身份已确定,为24岁的白人男性詹姆士霍尔姆斯(James Holmes),科罗拉多大学神经学博士,他在施袭时穿一身蝙蝠侠戏服,身着防弹背心,带着防爆头盔和护目镜.霍尔姆斯被捕时未抵抗,并宣称自己是模仿《蝙蝠侠》系列中的反派角色“小丑”,并在击案前染了一头红发.

二、蝙蝠侠首映击案的传播学解读

(一)基于“媒体暴力”与“仿真超真实”的解读

在蝙蝠侠首映击事件后,媒介暴力问题又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所谓媒介暴力,一般被认为是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1].随着媒体业的激烈大战,关于媒介中的暴力场景或者暴力手法对于犯罪行为的直接推动,学界一直处在争论当中.但毋庸置疑的是,长期接触媒介暴力对于受众认知、情绪、行为方面是必然会带来影响的,尤其是在青少年方面.研究者Victor(Joanne Cantor,2000)曾经对正在观看的拳击电视节目的犹太儿童情绪状态进行测试,发现经常看电视的儿童的情绪反应平淡,生理上也很少被唤醒.而Cline.V.B等人观察到反复观看媒体暴力会导致唤醒水平的降低,并减少不安情绪.“华盛顿大学一位教授的研究则发现,因暴力犯罪而进监狱的男性囚犯中,有1/4 到 1/3 的人承认他们在犯罪时曾模仿影视片中描写的暴力犯罪手段及技巧.[2]”

因此,在媒介暴力的重复刺激下,受众对于外界环境的感知会出现误区,产生扭曲化、物件化的读解.媒介暴力对于受众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于某些暴力场面的刻画或者是对于暴力英雄的推崇渲染而促使受众产生模仿意识;二是利用暴力元素的反复刺激导致受众的去敏感化,并影响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判断,如对于死亡、伤害的麻木不仁等;三是在长期暴力场面、暴力行为的刺激下导致受众容易滋生暴躁、愤怒等极端情绪.

鲍德利亚曾提出过“仿真、超真实”理论,认为电子媒介造成了人的主体性的沦丧.以蝙蝠侠系列电影为例,该片真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仿真、超真实”.

例如,蝙蝠侠用的道具蝙蝠车实际速度经常达到105英里/小时,连直升机都追不上;片中猛烈的风暴是真正时速达到75英里的大风,有的剧组人员甚至被吹倒[3].这些由于真实而营造出来的视觉奇观加上后期的“仿真”3D效果,能让观众尤其是像霍尔姆斯这样的铁杆粉丝,逐渐在仿真、类像、超真实的内爆中,分不清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的界限,掩盖了基本现实的缺场,造成对自我认知的消除.这种无处不在的媒体暴力和大众媒介营造出来的“仿真世界”是造成霍尔姆斯袭击行为的外部原因之一.

(二)基于“受众框架”的解读

将暴力元素作为导致暴行的唯一原因显然是不合理的,犯案者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缺陷和他们的行为也有一定的联系.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于受众主动解读的框架研究一直是热议话题.受众框架(Audienceframe)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导引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4]”传播效果研究的许多成果都表明,受众在大众传播的信息面前不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结合霍尔姆斯的人生经历,他做出七月二十日凌晨的暴行就不难理解了.

霍尔姆斯2011年进入科罗拉多大学,在击案发生时正在退学手续.在他的邻居和同学的描述中,霍尔姆斯是一个安静、内向甚至孤僻的人,同学们将他形容为“谜一般的人物”,他的名字在任何一个同学社交网站的好友名单里都找不到.邻居说他的住所从不拉开窗帘,极少与他人主动说话.而美国警方之后在一个站发现了詹姆斯霍尔姆斯的一个,霍尔姆斯在网站中发布了一张红发照片并写道:“你愿意到监狱里来看我吗?”

在蝙蝠侠系列电影中,虽然小丑作为反派角色较为出彩,但整部片子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在众多人物出现的系列电影中,为何霍尔姆斯对于这个反派角有独钟呢,受众框架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小丑在蝙蝠侠系列电影中,是最为出色的反派,小丑被塑造成为一个具有“思辨意识”的高智商罪犯,他的某些话语不仅代表了当代社会边缘人物对于社会弊端的质疑和不满,而且他具有诱导性的行为很容易让真正在社会中处于低层的“霍尔姆斯之流”产生相同的行为反应.

因此在既有倾向、相关经历的作用下,霍尔姆斯只会在偌大的蝙蝠侠系列电影中注意到小丑这样的一个孤僻、古怪且同样智商超群的反派,只能理解小丑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报复社会的所作所为,只能记忆小丑和他那近似于邪教领袖洗脑般的仇视社会、质疑爱和美好的诡辩,从而学习模仿小丑的方式造成了当天凌晨的悲剧.

(三)基于“媒介依存症”与“镜中我”的解读

“媒介依存症”在现今全媒体社会中的“感染者”绝对不在少数,在2010年的传播学界中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媒介即控制”,从英尼斯(Harold Innis)所表述的“时空的偏向”到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所谓“感官的偏向”,以致于波兹曼(Neil Postman)提出的“技术垄断(Technopoly)”,都表达了他们对于“工具性理性”取代“人的理性”的种种隐忧. 击案的主角霍尔姆斯身上就充满着“媒介依存症”的病理现象——孤僻没有朋友,内向较少于人交往;沉迷网络,特别钟情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作案方式模仿电影情节,身着戏服犯案.这种对于媒介、网络的过度依赖,造成了其与现实社会的疏离,内心仿佛是易碎的容器,拒绝外界的进入也不愿意进入外界,他最终性格上的扭曲和行为上的乖戾与这种媒介依存症是有着相关联系的.

同时,在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人际传播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 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镜中我”概念——“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


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4].

因此,极度缺少人际交往的霍尔姆斯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就缺少了一面镜子,无法通过他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行为.而对于媒介以及虚拟世界的过度依赖更使得霍尔姆斯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出现了极端化和单向度的失衡倾向.此种“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互动欠缺导致他在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难以形成与社会道德、社会规范相一致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观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惨案的发生.

三、蝙蝠侠首映击事件带来的启示和反思

(一)提升媒介素养,规避媒介冷暴力

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在被媒介包围的世界中,电视中、电影中、书刊杂志中不断的涌现为了吸引人眼球而出现的暴力元素如凶杀、击、抢劫等,因此,我国媒体在相关事件中也要有所借鉴:一方面,在报道含有暴力元素的新闻或事件的过程中,我国的媒体应当担当起“人民喉舌”的责任,尽量减少对于犯罪手法、犯案方式的细节性的描述.同时,提升大众媒介在营造社会价值,规范行为准则方面的正面效用,发挥其“社会化作用”,宣传主流价值观,树立真正道德标杆.另一方面,提高媒体从业人员自身职业道德,切实践行新闻专业主义,履行“把关人”职责,把握报道的倾向性,切勿为了扩大销量、收视率、票房而渲染事件的暴力噱头、刺激性场面等等.

(二)拓展全民关注点,给予社会边缘人物更多关心关注

在美国之前发生的一系列击暴力事件中,犯案者都有着一定的共同点.因对朱迪福斯特的过度迷恋而行刺美国时任总统里根的约翰欣克利是个孤僻、古怪有点自闭的人.而2007年发生的在弗吉尼亚大学桥园击案的凶手赵承熙,据同学们的描述是一个不怎么说话,每天呆在电脑前没有什么朋友的“孤独者”.而霍尔姆斯更加是个在任何一个校友社交网站的好友页面都找不到他的名字的异类.这类社会边缘人物,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排挤、孤立.缺少交流的人物才更容易当情绪积累到顶点之后,通过意想不到的方式宣泄出来.因此,媒介在进行报道,或者是制造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对于社会边缘人物的聚焦力度,引起社会成员对于弱势群体或边缘人群的关注,缓解或消除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成员的和谐相处,减少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三)增强受众的辨别意识,自觉抵制媒体失范影响

除了对于媒介加以规范以抵制媒体暴力和其余失范行为的影响之外,受众也要增加自己的主观判断的能力,增强主体性地位,坚持受众在传播中的本原位置、保持主体间的差异性多元性,把握自身拥有的各项权利,成为积极能动的信息使用者、接收者.在法律道德规范的引导下,提升媒介素养,形成独立自主的信息接受模式和理解记忆模式,净化媒介不良信息的影响,提炼媒介优质信息的内核,养成科学良好的信息咨询接收习惯,培养合理的受众—媒介的沟通传播模式.

类似论文

鲁迅《野草》中的人物心理解读

三、深藏不露的“爱” 文学界和评论界对《野草》中“爱”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更新日期:2024-7-2 浏览量:15229 点赞量:4868

2023年CPA《会计》考试大纲样题解读

编者按:CPA考试牵动着数万会计人的心 不论是正在积极备战的考生,还是在6CPA战线中执业十余年的老兵,。
更新日期:2024-8-21 浏览量:107883 点赞量:23856

《“导读式”语文教学案》的与实践

【摘 要】集体备课是新课程教学所倡导的备课形式,因为它可以集思广益,弥补个体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但由于缺乏相。
更新日期:2024-12-25 浏览量:157666 点赞量:34005

美国《2023年消费者金融保护法》

摘 要: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国既有消费者金融保护制度的不足,加深了各界对金融领域的公平、安全和效率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彰显出保护消。
更新日期:2024-7-24 浏览量:95482 点赞量:2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