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骄傲的中国水陆坦克

[编者按] 由于广大读者朋友对中国63式水陆坦克已经耳熟能详,故在《水陆坦克史话》中不再介绍其性能数据等内容,仅仅采撷有关63式水陆坦克的几件鲜为人知的片段,以飨读者.

出于PT-76胜于PT-76

人们常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用到水陆坦克上,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的63式水陆坦克是“出于PT-76而胜于PT-76”.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气象和地形条件十分复杂的国家,尤其是南方,丘陵地和水网稻田地多,河川纵横,气候湿热,单靠一种中型(主战)坦克,不能满足不同地区的作战需要.但在196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仅有一个水陆坦克团,装备的是从国民党军队缴获来的美制老“水牛”(LVT-2).说是“水陆坦克团”,但实际上装备的是二战时期老掉牙的水陆两栖装甲输送车,装备陈旧,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沿海和南方地区作战的需要.

1958年8月,由我军装甲兵司令部和二机部六局共同下达了水陆坦克的设计任务书,研制代号为“211”水陆坦克.任务书责成哈军工四系(装甲兵工程系)和二机部60研究所分头进行设计方案论证.经过2个月的紧张工作,2个设计组分别完成了方案论证.1958年11月,召开了水陆坦克的方案评比会议.参加评比的方案为哈军工四系的“斜轴式”和60研究所的“水道纵贯全车式”.会议决定成立统一的设计组,初步确定以哈军工四系的方案为基础,合并两方案的优点,开展进一步的设计工作,并确定由陕西615厂负责样车试制.

统一设计组于1958年11月下旬赴陕西615厂,开始了全面的设计工作.经过3个月的日夜奋战,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技术设计任务.615厂随即投入了211水陆坦克的样车试制任务.全厂投入了技术工人233人,日夜三班连轴转,终于于1959年4月1日完成了第一辆样车的试制任务.到1959年6月,工厂共完成了3辆样车的试制任务,随即在虢镇一宝鸡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库、广州、武昌等地开始了一系列陆上和水上性能试验和演示性试验.

1959年11月25日,朱德元帅、贺龙元帅、罗荣桓元帅、陈毅元帅、叶剑英元帅、陈赓大将在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的陪同下,参观了211水陆坦克等的表演性试验.老帅们谈笑风生,饶有兴趣地观看国产铁骑的精彩表演,频频点头致意.随后,老帅们接见了全体参试人员,给他们以极大的鼓舞.

211水陆坦克上装的是85毫米坦克炮,比原型PT-76上的76毫米火炮口径要大,威力也大得多.后来的一系列陆上和水上射击试验表明,85毫米坦克炮装载在211坦克上取得了完全的成功,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最大的考验是水上横向.由于85毫米火炮的后坐力加大,坦克的横向抗倾覆力矩小,弄不好水陆坦克会发生侧向倾覆.水上射击试验的那一天,参试人员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开炮的那一刻等.水上射击试验开始后,坦克炮长平稳地将炮塔转向横侧(时钟3点的位置).指挥所一声令下,炮长按下发射按钮,炮弹闪着火光飞出炮膛,但见211水陆坦克横向晃了几下便恢复了平稳.远远地看台上一片欢呼,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1961年5月,时任装甲兵副司令员贺晋年同志在江苏苏州市主持召开了水陆坦克设计方案审查会议.会议决定对原211水陆坦克进行全面改进设计,设计牵头单位为装甲兵科研所,总设计师为杨楚泉同志(有关对杨楚泉同志的采访详见本刊2004年第1期《江河湖关情》一文),副总设计师为杨祖燕、周复生、曹明先同志.重新设计的211水陆坦克对原样车进行了60项改进,小批量生产了30辆,解决了水上航速低、高速航行时车首扎头、水密封性差等重大问题,为后来的定型试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2年5月,615厂完成了2辆正样车的总装任务,随即运抵苏州开始国家定型试验.2辆正样车共完成了陆上行驶里程2 500千米,水上航行169摩托小时,横渡长江和10小时内河连续航行的任务,后又完成了2650千米的补充试验.试验表明,211水陆坦克具有强大的火力和较好的陆地和水上机动性,操纵灵活,平均行驶速度高,有一定的抗风浪能力,保养维护较方便,已基本具备了设计定型条件.经申报后,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于1963年3月批复,同意211水陆坦克定型,正式命名为1963年式水陆坦克,简称63式水陆坦克.

63式水陆坦克是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独立研制的两栖战斗车辆.它的火力和陆地及水上机动性均优于苏联的PT-76水陆坦克,令国人扬眉吐气.63式水陆坦克曾荣获1964年国家经委、国家计委颁发的新产品“国家二等奖”,其水道夹层冷却装置同时荣获国家“科学发明奖”.总设计师杨楚泉同志荣获提前晋级的奖励,设计组长朱洪慈同志荣立二等功,9名同志荣立三等功,13人受到嘉奖.

每当设计和试验人员回忆起研制中国第一代水陆坦克的艰苦历程时,无不为之动容.当时,朱洪慈同志写下了一段令人难忘的诗句(调寄《西江月》):“秦岭脚下伏虎,渭水河上降龙,为海马南北怒吼,虢镇喜聚群雄”.这段诗句写出了刚刚走出哈军工校门的莘莘学子们的壮志豪情.

横渡琼州海峡的壮举

1964年7月起,装甲兵部队陆续组织了多次63式水陆坦克的使用试验和战术演练,以进一步检验63式水陆坦克的战术技术性能.尤其是1966年2月至4月间进行的横渡琼州海峡试验,更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

应当说,水陆坦克靠自身的力量来横渡10多海里宽的海峡,是有一定风险的.在浩瀚的大海里,小小水陆坦克很像风雨飘摇的翰海中的一叶扁舟,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冲击.在此之前,装备水陆坦克的部队在内河和近海地区的航行试验中,曾发生过水陆坦克沉入水底的严重事故,而近海航行比内河航行要困难得多,这无疑给人们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横渡海峡的重要战术意义,又要求指战员和科研人员必须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勇敢的探索.经装甲兵司令部批准,1966年1月31日,由装甲兵科研院、256厂和水陆坦克团组成了63式水陆坦克横渡琼州海峡试验小组,参试人员共20多人,2辆63式水陆坦克.为了试验的安全和顺利进行,他们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和艰苦的训练.参试人员克服了晕车晕船、观察困难、海浪冲击等一个又一个困难,一次又一次将水陆坦克的航行距离向前延伸.经过2个月的适应性训练,参试人员达到了可连续在近海航行5小时以上的高水平.最终于1966年4月6日,一举实现了63式水陆坦克横渡琼州海峡的壮举.直接参试人员为:车长邹化杰,驾驶员黄 守平,测试员王鸿鸣,车内观察员王景林,他们为提高63式水陆坦克的性能做出了贡献.


试验表明,63式水陆坦克在风力5级、浪高1~1.2米的情况下,可顺利通过14.5海里宽的琼州海峡,水上射击的命中率达37%,显示出63式水陆坦克具有良好的水上通过性和一定的水上战斗能力.

偶露锋芒

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广州军区水陆坦克团一营参加了战斗.对越自卫还击战分为东西两线.参战的坦克中,以62式轻型坦克为主,但广州军区的水陆坦克团也投入战斗.水陆坦克团一营装备给陆军125师,从广西水口关出发,向距中越边境12千米的要地进发,进而钳击高平.战斗中,水陆坦克一营配合步兵强渡巴望河,打开突破口,然后大胆地向敌侧翼迂回,经三天激战,共击毁敌火炮7门,火力点148个,火箭筒47具,较好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全营荣立集体一等功.

战后,根据实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63式水陆坦克进行了若干改进,使63式水陆坦克在防护性、零部件可靠性和使用方便性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应当说,水陆坦克的强项是两栖作战.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几乎百分之百是陆地地面作战,而且差不多是当作“主战坦克”来用的.实战表明,在特殊的地形和对特殊的敌方作战,水陆坦克仍然可以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63式水陆坦克还曾参加了镇守西沙的军事行动.1974年1月22日,广州军区独立坦克营2连奉命派出9辆63式水陆坦克装上登陆舰运往西沙群岛,28日到达西沙永乐岛海域,经过几天的努力,从舰上下水的几辆63式水陆坦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登上甘泉岛、珊瑚岛和金银岛,并很快进入了临战状态.由于西沙军民的紧急备战,使南越当局始终未敢轻举妄动.63式水陆坦克在固我南疆、保卫西沙的军事行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一代中国水陆坦克

10多年前,我国在63式水陆坦克的基础上,又设计出新型的63A水陆坦克.但从名称上看,似乎63A水陆坦克是63式水陆坦克的改进型.但是,从技术性能上看,完全可以认为63A是全新一代水陆坦克.不妨认为它是中国的第二代水陆坦克.20吨级的战斗全重,105毫米坦克炮,焊接式炮塔,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更强大的动力装置,更强大的抗风浪能力,这些使它的战斗力比起63式水陆坦克有成倍地提高.

63A水陆坦克的研制成功还表明,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水陆坦克生产国.美国和俄罗斯都不再研制和生产水陆坦克,有它的国情.中国继续研制和改进水陆坦克,也有中国的国情.这一点人们自然是心知肚明.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水陆坦克还会得到适度的发展.

类似论文

中国骄傲2023年第17期

北京奥运会让所有的中国人感到自豪,也让世界开始用新的目光看中国,这也是100年来中国再次站在世界舞台的标志,也许在另一ߑ。
更新日期:2024-1-27 浏览量:20010 点赞量:5258

2023年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经济的表现如何一定程度上也受世界经济走势的影响。
更新日期:2024-10-3 浏览量:18295 点赞量:5277

2023看政治:全民共筑中国梦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
更新日期:2024-7-16 浏览量:93465 点赞量:20487

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现状的经济学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奢侈品规模化经营,奢侈品在中国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与。
更新日期:2024-4-22 浏览量:58586 点赞量:13778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文献述评

摘 要: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既有研究主要从对实践模式的梳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治理理论、社会资本以及社区自治五个方&。
更新日期:2024-5-23 浏览量:69760 点赞量:15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