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的二维辩证:意志的刚性与执行的柔性

作为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和学界话语体系的一个热词,“社会管理”承担着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及增进社会福利的重任.而要实现对社会的良好治理,管理者必须倚赖科学的管理目标、精心的制度设计和明确的责任落实,并最终体现出刚性的管理意志.由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利益博弈和天生对抗性,管理者的“意志刚性”必然要遭受来自被管理者的激烈冲撞,甚而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暴力抗法、执法冲突等恶性事件,正是这一现象的集中反映.在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管理者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唯有实现刚性意志的“软着陆”,大力推行“亲民管理”和“柔性执法”,妥善处理好“意志的刚性”和“执行的柔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最终实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正和博弈”(亦称为合作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

一、社会管理需要政府管理的“意志刚性”

管理学家西蒙曾经说过:管理的全过程就是决策.这样的决策无疑包含了管理者的智慧和意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公民社会的日益勃兴,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加剧的利益分化和多元的社会心理,使社会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此情形下,肩负着繁重社会管理任务的政府部门,必须在丰富的社会管理实践中不断涵养自己的管理智慧,并熔铸和体现为刚强的管理意志,才能确保实现最佳的管理效果.

(一)社会管理的“意志刚性”何以必要?

社会管理不仅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各社会主体为了在社会利益的分配中获有足够的话语权,以促进本部门(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必然想尽办法逃避或对抗对自己追求私益的管理,甚至不惜妨碍他者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因此,肩负着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使命的政府管理者,在社会管理中必须体现出不容质疑的“意志刚性”,对任何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部门(个人)的行为施以严格的管理,以确保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

1.社会管理过程的矛盾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样,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也充斥着丰富多样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等.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有些矛盾还比较突出和尖锐.如城市化推进中的因征地拆迁纷争、社会分配领域的两极分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过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异质化趋势,等等,几乎社会管理的每个领域都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矛盾,有赖于社会管理者的管理智慧.

2.社会管理目标的向善性

所谓“善”,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体现了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统一.社会管理中的“善”,不仅指社会的共同福利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幸福,这是目的“善”;也指社会管理过程中管理宗旨、手段、方法、力度等的适度和正当性,至少不对社会的长期发展和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成损害,这是工具“善”.社会管理对目的“善”和工具“善”的追求,要求社会管理者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阻止影响“善”实现的不利因素,促进社会意志的统一.

3.社会管理任务的艰巨性

社会管理有着十分广阔的管理谱系.从广义上说,社会管理是指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狭义上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1].“人”的生老病死、教育就业、安全保障、衣食住行、公共空间等全在社会管理的范畴之中.随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加快,原本由政府管理的内容将逐步过渡给社会管理,因此必须有高度发育的公民社会以及主体精神和参与意识充分觉醒的现代公民.这就要求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健全各类社会管理法规制度,推动公民社会建设.

4.社会管理对象的多元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单位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2].而且,社会“人”的构成、诉求、阶层日益多元化,流动性日益增强,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必须由被动、弹性的管理过渡到主动、刚性的管理.就城市来说,不仅有常住居民,还包括外来务工者、自由职业者、个体经营者、流动摊贩、外来旅游者等,由此引发一系列对变动中的“人”的管理,以及由“人”带来的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管理的复杂性不断增大,必须抓紧建立相应的社会管理机制.

(二)社会管理的“意志刚性”何以实现?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而政府应更加注重发挥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能作用,负责具体的组织管理,包括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等[3].总体上说,社会管理的“刚性”来源于管理的法规、标准、目标、计划、政策、制度等.

1.社会管理的法规、标准

在法制层面上,社会管理的“刚性”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从宏观上说,对应社会管理内容的不断增多,国家必须抓紧健全社会管理的法规体系,如社会保障法、社会救助法等;从中观上说,各级地方政府要立地区实际,出台各类规章规范,如盲流管理条例、外来务工人员暂住条例等;从微观上说,各行业部门要着手编制和普及推广相应的管理标准,以统一管理的行动,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如城市管理的市容管理标准、河道管理标准、数字处置标准等.

2.社会管理的目标、计划

各级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牵头者和组织者,要及时编制便于社会管理体系各部门执行的各类管理目标和计划,既包括中长期规划,也包括近期重点突破的发展目标,使社会管理呈现出一定的发展层次.目标的制定必须立地实际,科学、全面,兼顾各方面利益,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各时段科学、务实的实施计划,如城市管理中有建设清洁宜居城市的总目标,也有各年度的专项及日常工作计划,如截污纳管、街面保洁、庭院改善、路面修缮等. 3.社会管理的政策、制度


系统、刚性、科学的政策和制度是社会管理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换言之,充足、刚性的政策、制度资源是强化社会管理的重要前提.由于社会管理内容的宽广性,不同的社会管理领域有着自成体系的政策、制度资源,因此,社会管理各部门应把政策、制度建设作为强化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力推人本化、标准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管理.如对流动摊贩的管理,杭州坚持“堵疏结合”,既建立全面的管理制度,对影响道路通行和破坏城市秩序的摊点实施严格管理,同时又坚持“以人为本”,在适当地段和时段开设早市、夜市等,实现集中、规范管理,并在税收、租赁等方面给以政策扶持,使管理与营生的矛盾得以缓解.

4.社会管理的措施、手段

最主要是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制度落实机制.当前,要重点建立六大机制:一是目标考核机制.为确保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和计划的实施,要建立层层分解落实的目标考核制度,以进一步增强社会管理的“意志刚性”.二是利益协调机制.主要目的是引导社会公民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调节不合理的利益关系.三是诉求表达机制.要畅通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使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能准确、便捷地到达相应层面并获得响应.如城市管理部门要经常开展“三进四问”(进广场、进社区、进家庭和问情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绩于民)活动.四是矛盾调处机制.将源头治理和长效管理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各类社会风险和隐患,确保社会稳定.五是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并完善利益补偿和救助保障机制,扩大社会就业,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六是责任监督机制.对社会管理的职责履行、政策落实、行为选择、目标实现等实施全面监督,确保社会管理的和谐、高效.

二、社会管理必须实现“刚性意志”的“柔性执行”

由于发展的阶段性和管理对象的差异性,社会管理的“刚性意志”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因此,必须推行柔性的社会管理才能有效化解这一矛盾,其原因是:

(一)“刚性意志”的刚性化执行会造成大面积“杀伤”

管理的“刚性”是管理高效的前提.但这种刚性化执行却寓于管理的统一性之中.这种管理行为的整齐划一在有效遏制各种社会乱象的同时,也势必挤压了一部分弱势群众的生存空间,如城市中以摊点经营为生的职业者,他们的利益诉求和生存权必不可免地要受到侵占,由此引发与城市管理者的矛盾.

(二)“刚性意志”的刚性化执行容易激发对抗,异化管理本质

由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天生矛盾性,管理者的“刚性”,尤其是妨碍被管理者利益实现的“过度刚性”,必然要遭受来自被管理者的情绪抵触甚至行为对抗,有时,“刚性”的作用力越强,对抗的反作用力也越大.在此种情况下,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必将难以实现,并恶化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认同,形成心理定势,造成恶性循环,使管理双方本应产生的合作关系异化为对抗关系.

(三)“刚性意志”的刚性化执行容易超越界限,产生权力异化

根据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利己乃人之本性,人们从事经济活动,都是“为他”的利己之心所驱动“而付出的”竭诚努力[4].由于社会管理的主体是“人”,因而由“人”执行的社会管理“刚性意志”必然具有与生俱来的自利性.孟德斯鸠有句名言:一切权力都有被滥用的倾向.权力使用到有边界的地方才停止.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说: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因此,社会管理者的“意志刚性”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也有被滥用的风险.如近年来饱受社会诟病的执法现象,固然有被恶意炒作的妖魔化倾向,但客观上说,也有执法主体的“乱执法”、“违规执法”的原因.

(四)“刚性意志”的刚性化执行恶化政府形象,产生“塔西坨陷阱”

实践证明,社会管理的“刚性意志”超过一定限度必将对社会心理造成损伤,尤其是社会管理中的“自利”行为,使公众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质疑,弱化了政府权威,产生公信力危机的“塔西坨陷阱”(通俗地讲,就是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塔西坨陷阱”的存在不仅使社会管理丧失了群众基础,也增加了日后社会管理的难度.

(五)“刚性意志”的刚性化执行缺乏人文关怀,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社会阶层的多元性直接导致了社会管理的多样性.由于多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现象的存在,社会建设发展缓慢,社会管理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尤为不足.同时,由于社会管理的功利性,因而在一些地方的不同领域,推行的社会管理往往简单机械、整齐划一,刚性化执行已大大超越了社会底层的可承受程度及生存状态,使管理“刚性”披上了“冷漠”的外衣,激化了社会矛盾.

三、刚柔相济:管与被管的两音和谐

“意志刚性”与“执行柔性”是社会管理取得最佳效果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必须正确理解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好实施的分寸和尺度,越界的“刚性”和过度的“柔性”都会使社会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走向反面.具体来说,“意志刚性”是社会管理的必要条件,管理者只有坚定地将其贯彻于社会管理的全过程,才能确保既定目标、政策、措施等管理决策的顺利实施,达到社会管理的目的;但“意志刚性”的权力膨胀、过分张扬、一视同仁等内在属性,容易挫伤民众并殃及自身的执行效果,必须实现管理意志的“柔性执行”.反之,“柔性执行”缓解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和冲突,为社会管理敷上了一层润滑剂,但过度的“柔性”会大幅度稀释“意志刚性”的权威,弱化社会管理效果,使社会管理由“刚性”变为“柔性”以致可有可无的“弹性”.因此,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既有管理意志的“刚性”,也有管理执行的“柔性”,刚柔相济,才能实现管与被管的“两音和谐”,提高社会管理的效果.

(一)提高社会管理者素质 管理者的素质是社会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的先决条件.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法制素质、道德素质、政策执行素质和良好的实践能力,才能妥善把握好“意志刚性”和“执行柔性”的关系,既能把“刚性”约束在合情、合理、合法、合度的范围内,又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亲善形象赢得被管理者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使社会管理始终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确保社会管理“意志刚性”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

(二)管理沟通,决策,刚柔渐趋统一

管理者对全社会的管理必须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要经常深入一线,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想,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中梳理,科学提炼,形成社会管理的各项政策、制度和举措,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与社会各界群众的沟通,反复征询意见,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进一步提高管理决策的开放性、性和科学性,条件成熟时也可以吸收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充当社会的“代言人”,使管理沟通机制化、经常化、规范化.由于社会管理决策中内含了“社会智力因素”的积累,因而确保社会管理赢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既增强了社会管理的“意志刚性”,也减小了管理执行的难度,使社会管理始终在和风细雨中进行.

(三)堵疏结合,体现人文关怀,不搞“一刀切”

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归于和谐、秩序、幸福、美好.当前,我国地区和个人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社会管理对象多元化,也增加了社会管理工作的难度.有鉴于此,社会管理一方面要加大对触犯社会秩序行为的惩治力度,该堵的一定要堵;同时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将政策的坚定性和措施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设法为社会弱势群体营造一定的生存空间,并健全社会保障、救济、扶助制度,受损的给予补偿,困难的给予救助,不公的予以纠正,对社会弱势群体体现充分的人文关怀,安抚失衡的社会情绪.

(四)稳步实施,注重“刚性意志”执行的梯度

由于事物的两面性,一项管理措施的出台,往往既能使社会一部分人受益,也会使一部分人受损.因而,要建立社会管理“刚性意志”的试错机制,每一项社会管理政策、计划、措施的出台,必须坚持先期试点、稳步铺开、逐步完善的原则,在颁布初期应先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和领域搞好试点,待时机成熟时再向全社会推广,并逐步纠正试行中的不足和问题,如此,才能有效避免因社会对政策的大面积抵制而产生的动荡,化解政策执行的风险.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现社会公平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为此,必须充分尊重人的各项权利,尽力满足“人”各方面的合理诉求.当前,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阶层中的“五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有些是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性,有些是由于社会分配的不公平性,累积到一定程度都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隐患,是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因此,建立深层次、广领域、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分配不公和机会不均等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社会公众,是一项紧迫任务.

(六)体现先进理念,寓服务于管理

要适应我国政府体制的服务型转向,进一步树立先进的社会管理理念,逐步从“习惯管控”转到“为民服务”上来.“服务”理念的确立,一方面能使社会管理者牢固确立公仆意识,增强控制“意志刚性”过度膨胀的自觉性,防止管理意志的扭曲和管理权力的私有化;另一方面,也能使社会管理者在管理执行中主动俯下身子,设身处地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将管理过程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过程.

(七)加大法规宣传,安抚社会心理,营造和谐管理氛围

社会管理法规意识的淡薄和社会心理的失衡,是社会管理容易诱发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社会管理中,既要加大对管理者自身的法规教育和宣传,从根本上杜绝“执法违法”的现象;也要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以及宣传册、橱窗等载体,深入开展社会管理法规的普及运动,增加公众对相关法规知识的了解和把握,既能用法规知识为自己维权,并始终在法规的范围内从事社会活动,也能通过强大的民意加大管理者滥用权力的压力,促使管理者掌好权,用好权.同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滋生的两极分化、社会不公、权力腐败等消极现象引发的“仇富”、“仇官”等社会心理,既要强化源头治理,也要通过强有力的宣传进行安抚,力求让民众看清主流,看见希望,看见政府为此付出的努力,从而营造和谐的社会管理氛围.

总之,在社会管理中,唯有正确把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运动,妥善处理好管理者“刚性意志”和“柔性执行”的辩证关系,才能避免社会管理本质的异化,使社会管理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产生双赢的管理效果,发挥在社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并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实现自身的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

类似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和矛盾哲学深化社会管理

【摘 要 】矛盾哲学是辩证思维方法的精髓所在,通过缜密推敲社会管理创新的矛盾哲学意蕴,可以深刻认识其创新动力和“创稳”思。
更新日期:2024-4-8 浏览量:13210 点赞量:4743

法律监督理念更新与社会管理

摘 要:社会管理创新顾名思义是指新时期政府管理社会的新方式,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之一 而从广义上说社会管理又ߎ。
更新日期:2024-6-17 浏览量:81800 点赞量:18267

嘉峪关:信息化提升社会管理

嘉峪关市设立了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三个中心,初步实现了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模式 在。
更新日期:2024-11-10 浏览量:142072 点赞量:30411

网络社会管理体系构建的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网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 构建一个良好的网。
更新日期:2024-11-16 浏览量:142421 点赞量:30364

我国社会管理体制面临的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成长,新的社会组织不断发展,新的社会需求不断提出,新的社会事务ߎ。
更新日期:2024-8-12 浏览量:106117 点赞量:23309

我国机关的社会管理工作

【摘 要】文章从探讨当前我国机关的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出发,详细阐述了机关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 。
更新日期:2024-7-11 浏览量:92652 点赞量:20261

社会管理报道刍议

【摘 要】我们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这种空前的社会变迁,使我们跨入了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期,“触点多”“燃点低。
更新日期:2024-3-15 浏览量:42672 点赞量:9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