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学诉求

摘 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多元一体的现代社会.在开放的世界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塑造健全的国民人格、成熟的公民人格、独立的个性人格,促进人的现代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人学诉求.

关 键 词 :和谐社会;人的现代化;国民人格;公民人格;公民资格;个性人格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6-0066-04

中国是由背负着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传统,在抵抗西方列强侵略中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因此,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社会和人的现代化,是现当代中华民族的根本任务.我国目前正经历着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变,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的转变,这就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特殊性和任务艰巨性.它既要建成具有共同的现代性的社会,也要批判超越封建的、资本主义的前现代性和反现代性,不断生成社会主义的价值特殊性.实现人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学诉求.如何把建立在物的孤立性基础上的“人的依赖性”转变成“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1]并不断扬弃物对人的束缚,逐渐促进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在开放的“世界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实现个人与民族国家的良性互动,形成健全的国民人格;不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形成成熟的公民人格;不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良性互动,形成自由的个性人格,并不断整合国民、公民和个人的价值意义,形成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多元一体的人性结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主题内容.

一、健全的国民人格

中国是封建社会制度延续几千年的农业国,传统之国家是家国同构、君国交织之国,个体不是以个人的名义与民族国家对话,而是以臣民、子民的身份依附于王权,由此,形成专制国家与“天下”力量的长期对垒.个体始终处于分散孤立的自然状态,由此也缺乏制衡君权、健全国家的主体力量.[2]近代政治革命的人学意义就是要实现从臣民、子民向国民的转变,形成健全的国民人格.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风起云涌,建国的政治实践,莫不为此.但是,受封建主义的纠缠,民族救亡的重压,过分突出了个人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担当,而相对忽视了民族国家对个人的承诺保护.因此,如何调适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利益关系,形成健全的国民人格,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人学主题.

所谓国民人格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所普遍具有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国民人格反映了人的整体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包括道德品质、认知品质、意志品质、情感品质等几个基本构成要素.健全的国民人格是与现代市场经济和政治要求相一致的创新型人格模式,是一种现代型人格.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人格发生了许多重大而积极的变化,首先,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国民人格产生了巨大的改造作用.它有效地提高了社会效率并创造出了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提高了国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同时提高了国民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密切了人与社会的交往和社会互动,从而提升了国民的素质和人格.其次,社会转型推动了国民人格的现代化.政治上,国家提出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战略目标和原则,国民的意识和法制观念日益强化,政治参与能力不断提高,加速着国民人格由传统道德人治型向现代法治型转化;文化上,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对国民人格产生了重大的改造和优化作用,如科技教育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建设的加强促进了国民的思想解放、价值观念更新和市场经济需要的道德素质的形成.

然而,国民人格现状总体上与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人格不健全问题仍普遍存在,这种情况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主体制约力量.当前,我国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社会的全面转型使得人们产生各种困惑、迷惘、焦虑等情绪,理想状况与现实状况之间、公众的心理期望值与实现值之间存在着差距,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上采取不正确和非理性的态度等常会促成片面人格,如果公众的心理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调适,片面人格就会发展为一种扭曲的、病态的人格.另外是从众人格.它主要表现为附和他人,甘于中庸,习惯跟风,崇拜金钱,崇拜权力和权威,习惯于不是以贡献和成就而是以权力和地位来衡量人的价值.经济水平不高与国民的政治意识淡漠是从众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在道德素质方面,当代中国人存在道德价值观念与行为层次之间的矛盾冲突,即人们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主流道德评价,表现了相当高的道德素质,但在行为取向上却又犹豫甚至背离;在意志品质上,中国人具有较高的坚毅性和忍受力,但同时又往往压制自己的兴趣而迎合社会公众的期望,独立性和果敢性不强.在情感品质上,一般认为国人比较敏感,情绪稳定性比较差,常有挫折感,习惯于迎合社会的需要而掩饰自己的真实心理.

由此可见,塑造健全的国民人格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关系多样化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化,带来了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多元性.道德品质是人格结构的核心,要塑造健全的国民人格,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我们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的指导原则和方针.只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其引领和整合作用,和谐社会才能发育和成熟,健全的国民人格也才能培养和塑造.

2.加强社会组织建设.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现代人无论从生理上还是智力上,很难以个人的形式来满足需要,只能以群体的形式来增强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需要的能力和可能,群体和组织作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价值导向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我国社会缺乏西方市民社会自发形成的历史过程,结果形成了高高在上的权威主义的政治、行政、法律制度,与之相制衡的各种社会力量极不成熟,因此形成了强大的国家和弱小的社会的格局.社会组织发展的迟缓,严重地影响了国民在日常行为中习得先进的行为方式与合理的公共道德要求的机会,并且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操练健全国民人格表现出来的行为的场所,使健全国民人格的意识难以现实化.因此,要在立法和行政上加大力度,使大多数国民可以被组织或自愿加入到各种民间社团、协会之中,从而利于构建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在组织内部营造发挥价值导向的良好环境,以促成健全的国民人格的塑造. 3.注重国民心理调适.认知、情感、意志品质是人格的构成要素,所以,国民心理调适是塑造健全的国民人格的必要途径.面对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收入差距的拉大和社会地位的变动,人们会产生焦虑心理、受挫情绪、相对剥夺感等心理失衡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危及社会安定的群体不良行为,也与塑造健全的国民人格的方向相背离.这就需要注重国民心理调适,一是引导国民在理性地认知个人与社会的基础上,依靠调整、控制自己的心理,来提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和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二是指导国民自觉加强个性修养.个性修养高的人,能适应变革的环境、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能够了解、发展、完善自我.因此,自觉加强个性修养是提高人们心理调适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加强社会总体心理调适.社会总体环境是国民心理调适的外部环境和大气候,良好的外部大环境有利于调节公众的心理.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国民品格和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增加主流文化面向实际的开放性及宽容性,大胆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文化.塑造健全的国民人格还有其他许多途径,如将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统筹社会的发展为塑造健全的国民人格创造物质基础等.

二、成熟的公民人格

所谓公民人格,指的是公民在社会的、政治的、法律的公共生活领域中应当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对公共事务有着强烈的关怀、富有公民道德、热心政治参与是公民人格的体现.公民人格包含着公民对于公民身份、政治共同体、公民彼此间的相互认同.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拥有宪法和法律所承认的公民身份并不等于他们就会自觉地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每个社会成员只有行使了公民责任和义务,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3]公民人格是公民责任义务的统一体.培育成熟的公民人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1.形成公共生活领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传统社会的宗法血亲关系缺乏广泛的社会联系,只能形成“私民”社会,因而,成熟的公民人格形成的前提性条件是不断生成公共生活的社会领域.培育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人的全面的社会联系,使人走出孤立性的生存空间,真正形成“物的依赖性”,是产生现代公共生活领域即公民社会的根本动力;国家通过政策法令以及资金投入,加大社会建设的力度,扶持公民社会的成熟,是公民社会生成的重要条件.因为国家任何时候都比社会强大,况且中国尚未形成成熟的公民社会,社会非常脆弱,国家扶持必不可少;另外,社会通过自身努力,形成宏观调控机制,不断完善自组织机构,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是形成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途径.

2.确立“公民资格”.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由于宗法自然经济的分散封闭性,造成了人们社会联系的贫乏、公共生活领域的缺失.社会不能形成公共利益,也就不可能生成公民资格,只有“私民”及其生活领域.“公民资格”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未曾出现过的.“公民资格”产生于古代希腊的“城邦国家”.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市场社会的崛起,“公民资格”慢慢地充实起来,并从社会中的一小部分团体逐步地向全体社会成员扩展.公民资格一词在英语世界中可以从“公民权利”、“公民身份”、“公民品德”等角度来理解.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公民资格”的历史演化进程,它表现为三种基本的权利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制度安排的发展过程:首先是“公民权”.其既是指公民有信仰、思想和表达的自由,也是指公民有自主签订契约和占有财产的权利,特别是公民有诉诸法律、以求公正的权利,与此种“公民权”相关联的制度安排是法院.其次是“政治权”.简单地说,就是公民享有政治上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与此相关的制度安排是议会、国会等.最后是“社会权”.公民享有享受由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最低限度的好处的权利,公共教育和医疗卫生之类的社会福利是体现社会权的基本制度安排.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三种权利给人们提供现实能力、潜在能力和机会,并且公民资格作为这些权利的集合为公民提供了一种社会地位.另外,甘斯通将公民资格理解为公民道德,他认为负责的公民资格要求四种类型的公民品德——一般品德、社会品德、经济品德和政治品德.[4]公民资格之所以强调公民品德的存在,就在于某些共同价值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可,成为制度体系的心理支撑,并成为正式规则之外指导人们行动的原则.这些共同价值渗入资源和风险分配的规则制定和执行过程,捍卫着公民个体的自主性,公民品德意味着每个公民把他人当作平等者来对待,保证所有公民都有参与公共事务的同等机会;意味着公民在自尊的基础上相互尊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调和”,每个人的发展都不能以他人为手段,而是以他人的发展为自己发展的前提.

确立公民资格理论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首先,在目前乃至未来相当长时期,公民资格仍然主要是民族国家的公民资格,公民资格中诸项权利的实现不得不依赖于民族国家.其次,公民资格理论有利于我国建立以公正和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策体系,有利于社会权利的法律化和制度化.公民资格中的平等原则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特别是社会权的普及化会大大缩小贫富差距,增进社会和谐.再次,公民资格的确立,有利于社会成员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真正树立公民共同享有并共同享受的权利观念,真正把传统社会中塑造的道德义务型的片面人格改造成肯定个人利益的权利享受的主位人格,使人真正从神域回归世俗,由“空心人”转化为“社会人”.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公共理性精神,是形成公民人格的文化途径.公共理性精神是对权利、责任义务意识为主体内容的公共意识批判反思所形成的更具有普遍性、根本性和精华性的意识,是自觉的公民意识.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元价值进行反思批判、整合创新形成的共性价值,根源性、精华性的价值,是自觉的价值精神,因而,它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理性精神是相互涵括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公共理性精神的根本举措.在十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其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们倡导的公民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它既肯定了现代公民社会的一般价值诉求,又与社会主义国家富强、、文明、和谐的价值精神与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精神互依互渗,彰显出中国特色,即尊重个人和服务社会的内在统一.全社会各阶层各行各业,努力培育个性鲜明的行业核心价值观,在具体工作岗位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不断生成公民社会的公共理性精神,把公民人格提升到自由自觉的境界. 三、独立的个性人格

传统社会是宗法家族社会,传统文化是崇尚宗法共同体价值的文化.个性的缺失,是传统农业社会及其文化的根本缺陷.近代社会革命的历史洪流,唤醒了沉睡的个性,但是,民族主义的话语又使个性的独立价值处于为民族国家而奋斗牺牲的从属地位,个人所体现出来的是它的工具性价值,而不是目的性价值.以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把解放中国人民的个性作为奋斗目标,但更重视中华民族的个性、阶级的普遍个性,而不是个人独特的个性.现代社会既是充分社会化的社会,也是充分个性化的社会.养成独立的个性人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个性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系统中能动地形成的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动机、意志、气质、情感等,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在人的个性品质中,既有惰性、保守性、依赖性等不良个性品质,也有独立性、开拓性、进取性、坚定性等积极个性品质.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不断发展与完善自身的历史,是人们向往、追求个性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历史.社会越向前发展,社会生活就越丰富多彩,这样就越要求社会成员追求个性全面而自由发展.追求个性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社会充满活力的源泉,也是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当前,我们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

人的个性全面发展,要求树立主体性思维,把开发人的个性作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


1.要树立现代意识.从中国改革的艰难曲折实践可看到,传统的陈旧观念对中国现代化已构成极大障碍和阻力.所谓独立、自主,就是自己做主,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在市场体制条件下,每个人只有确立并不断增强主体意识,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争取主动并富有活力,才能自觉地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权利,才能在现代社会有所作为.

2.要建构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宽松的、包容的社会,人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要有和谐宽松的社会氛围.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是个体自我塑造与全社会大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首先离不开社会客观环境.第一,要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经济“土壤”.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人的个性形成的基本因素,因而经济因素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不同性质的经济土壤促成不同类型人的成长,传统自然经济所造就的只能是传统类型的人,现代市场经济所造就的必然是现代类型的人.市场经济比自然经济更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是适合人的现代性生长的土壤.第二,要建设政治,营造人的个性发展的政治“气候”.所谓政治气候,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主要是社会政治制度.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对人活动的一种约束力量.政治制度使人真正实现了自由、平等,使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权利行事,真正成为自己的主宰.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广大人民群众需要开放和开明的政治生活,依法充分享有权利,依法参与政治事务、参加国家和社会管理,真正能当家作主人.此外要构建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是专门培养和改造人的活动,它对于每个人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文的经济政治环境,旨在营造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平等、和谐、自由的关系氛围,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处于创造性劳动的自由状态.这是个性完善发展的社会土壤. (下转第72页)(上接第68页)其次,在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要不断创造出更多的自由劳动时间,留给个人自由活动的私人领域.这培养个性化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形成多方面多领域的自由创造的活动领域,并使个体通过积极独动性,在占有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自我超越,完成自我实现.

总之,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不断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有意识的选择性相结合的过程,决不能超越历史条件而盲目追求个性自由.只有把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和人的发展状况相结合,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出自由劳动时空,拓展个人自由创造的社会空间,通过制度安排和文化活动,鼓励个人在积极投身公共生活领域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主动开辟私人领域,追求创造个性化的人生,才能使个性化不断发展.

四、结语

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语境中,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人.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话语体系中,我们认为,人还不是纯粹的个人,而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相统一的人.也就是说,这里的人既是中国各民族所有成员,也指每一个中国人,不分民族、宗教信仰、性别、年龄、地域,平等地对待彼此,使他们拥有自由平等的全面发展的主体资格.从人的发展的社会内涵上剖析,就是要在国民、公民和个人三重维度增益发展人性的价值意义,拓展人性健全的社会领域,整合人性的内在结构,形成互渗互动的良性人格.具体地说,应以独立个体为人性发展的底色基础,构建以公民资格及其理性精神为主体内容、以国民及其民族精神为保障、以健全个性为方向的三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整体性结构.这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性基础.

类似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 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在分析我们党为什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更新日期:2024-9-10 浏览量:116774 点赞量:25058

新农村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和谐发展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
更新日期:2024-6-11 浏览量:82219 点赞量:1869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生态价值取向

摘 要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之一, 它着重把握生态问题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 试图找到一条既能消除生态。
更新日期:2024-2-1 浏览量:10027 点赞量:413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价值和现实意义

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
更新日期:2024-7-11 浏览量:95699 点赞量:21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