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三题2007年第3期

先生的院子

到凤凰旅游,只要是爱好文学的人,大都会去看看沈从文的.因为地处湘西大山之中的凤凰城之所以有名,与沈从文很有些关系.我这次千里迢迢专程来到凤凰,就是缘自于沈从文著作的“诱惑”.

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是沈从文的根之所系.当年,沈从文在《凤凰》一文中曾深情地写道:“一个好事的人,若从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寻找,一定可以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叫‘镇竿’的小点.”“镇竿”就是凤凰的古称.

走过凤凰古城东北城墙下石砌的拱门,眼前就是连通城内的中营街.宽约4米的街道全部由青石块铺成,由于年深日久,街面已经被踩得非常光滑.沈从文的故居就座落在中营街10号.

这是一座典型的湘西四合小院.院子的四周用火砖封砌而成,不高的门楣上挂着写有“沈从文故居”五个大字的匾额,是著名书画家黄苗子的手笔.据导游介绍,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曾是湘军中的一员骁将,获得过提督军衔,并出任过云南昭通的镇守使与贵州提督等要职.这座四合小院就是沈从文的祖父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了一座旧民宅后拆除重建的.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也是年少从军,并曾参与和组织过推翻清王朝的起义.后来由于起义失败,清王朝对这一带进行了的镇压,沈从文的父亲不得不远走他乡,家道从此一落千丈.而后的几十年里这座小院几易其主,再加上年久失修,已经到了破旧不堪的地步.直到1988年沈从文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大作家后,这座四合小院才由县政府购回,并拨出专款进行了修缮,现在已作为省级文保单位向游人开放.据说当年沈从文在世时,凤凰县曾派人专程前往北京征求他对修复故居的意见,沈从文却什么要求也不肯提,只是一个劲地说:俭朴为好,俭朴为好.

跨过高高的门槛,走进先生的小院,我似乎也走进了与门外那喧嚣的市声截然不同的心情:沉静.这座一层三进的小院子,占地面积约有400平方米,却有正房、厢房和前房共11间.而且在院子的中间还有一个50平方米大小、用红砂石块铺砌的小天井.透过被岁月涤荡得有些暗淡的花窗,可以看到小小的天井里,摆放着一个很大的太平缸,而缸的旁边则是一片青翠欲滴的花草.小院里的游客不是很多,而且大家也都是静静的,似乎都在心里默默地感受着一代文学大师心中最初的那份美丽.

参观是从前房开始的.在前房中屋的正堂挂着沈从文先生的素描画像.画像极为传神,和蔼的笑容、慈祥的目光,据介绍,这幅画像是沈从文的外甥女亲笔所绘.前房靠右侧的一间是专门陈列并出售沈从文先生各种版本的著作和有关凤凰县历史文化的图书,而靠左侧的一间以及与厢房、正房连通起来的各个房间则陈列着沈从文先生各种遗物、遗照和遗稿等.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这些地方我都是匆匆而过,但是在正房靠左边的小屋里,我却徘徊了很久.因为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就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简陋的故居简陋的摆设.在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靠墙的一角是一张窄窄的木床和一个矮矮的书柜,靠窗的地方是一张古老得简直就像历史的书桌,而在书桌的旁边则是一把许多地方都用绳线缠绕过的破旧的藤躺椅.据介绍,其中那张书桌和那把藤躺椅是沈从文先生生前曾经用过的,而且是在沈从文先生去世后从遥远的北京运来的.但是,就是在这张简陋的书桌上,沈从文先生创作出了闻名世界的《边城》和《中国历代服饰研究》;也就是这张破旧的藤躺椅,为沈从文先生承载了几十年的忧郁与迷惘.

人们常说,每一个作家都有一个心灵的故乡,以让他营造梦幻,寄托情感.在沈从文先生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他对家乡凤凰的回忆,却很少发现他对生他养他故居的记述.在大家的印象里,他似乎对这个四合小院并没有太大的兴趣.那么,沈从文童年时的兴趣又在哪里呢?答案显然就在沈从文先生的自述中.“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有什么稀奇.最稀奇的是那一些人,他们在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等”“新学校临近高山,校屋前后各处是大树等到这学校我仍然什么也没学得,字也没认得多少,可是我们学会了爬树.等各拣选一棵合抱大梧桐树,看谁首先爬到顶.”正是缘于父辈血液中的叛逆基因和一个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童年时的沈从文就是这样一次次逃出小院、逃出学校.尽管他曾无数次付出被父亲痛打和被老师鞭笞的代价,但他始终毫不悔改.甚至他被父亲罚跪在小院的天井中时,他的头脑里却仍然是“一面便记着各种事情,想象恰如生了一对翅膀,凭经验飞到各样动人事物上去了.”1917年夏末,因家道中落,加上沈从文死活不肯再进学校念书,无可奈何的母亲只好同意小学才毕业、年仅15岁的沈从文离开家乡,以补充兵员的名义参加了湘西的土著部队.从此沈从文先后辗转于湖南的沅、澧、酉水流域谋生,而当地奇特质朴的风俗民情又极大地影响和诱发了他的创作.于是在1922年的初秋,沈从文只身来到北京,开始了他终身从文的艰苦生涯.

走出沈从文的故居,我的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既惆怅又欣慰的感觉:惆怅的是马上就要离开先生的故乡凤凰了,不知自己什么时候还能再来这里接受先生的教诲;欣慰的是当年先生终于走出了这座小院,并从这里走向中国,最终走向了世界.

不老的沱江

拜谒沈从文先生,是在一个深秋的清晨.

从居住了一夜的吊脚楼出来,下到虹桥底后向右拐个弯,我便来到了清澈见底的沱江边.江面上的雾气还没有完全散去,近处一字排开的吊脚楼,远处黛色的山峦,都在这种雾气中沉浮、移动.早起的苗族妇女已经三三两两地聚在沱江边洗起了衣服,连绵不断的捣衣声贴着水面飘向远方,一时间,我仿佛通过时光隧道走进了唐诗宋词的意境.

就在这样一种不知今年何年、今夕何夕的恍兮惚兮的感觉陪伴下,我顺着逶迤流淌的沱江一路走下去,不知不觉间便来到了位于听涛山下的沈从文墓地.没有任何的门楼装饰,也没有一块像样的指引牌匾.只有路边的石壁上刻着所谓“养性主人”所题的“听涛”两字,还有民国傀儡总统黎元洪所题的“兴废周知”四个字.沿着一条用青石板砌成的小径拾级而上,不到百米的一个拐弯处立着一块高约5尺的石碑,碑上刻有“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两行竖文.我知道,这块碑是沈从文的表侄、著名画家黄永玉夫妇所立,碑上的字是黄永玉亲笔所题,碑文则出自沈从文自己的著述.再往上走二三十米,我便来到了沈从文的墓地前.

尽管事先通过各种文字,我对沈从文墓地的简单和朴素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真的走到跟前,我还是为沈从文墓地的简陋与狭小而感到震惊.没有凸起的坟土,也没有任何的人工雕饰,大约仅三四平方米的平地上,只有一块不规则的天然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从文墓地的标志.这块石头虽然被人们称之为五彩石,但在我看来其实只不过是听涛山里常见的没有经过任何雕琢的有些自然纹理的山石罢了.石头正面是临摹沈从文的手迹,刻着先生的自白:“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用沈从文自己的这段自白作为墓志铭,显然是对沈从文作品精神取向最准确的把握了.背面是沈从文的姨妹、美国耶鲁大学张允和教授撰书、侄女婿刘焕素教授镌刻的挽联:“小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挽联中暗藏了“从文让人”的意思.这样的碑文,寓意实在深远.

扶青松而览苍山,临流水而听惊涛,我不知道沈从文墓地的设计出自谁手,但可以肯定它是一件匠心独具的杰作.据资料记载,1982年,劫后余生的沈从文携夫人张兆和重返湘西.此次故乡之行,沈从文在听涛山下亲自为自己选择了这块面对沱江的墓地.显然,当时的沈从文已经想到了自己的死,但即使死,沈从文也要守望着这条教他认识美、学会思索的流水.当年15岁的沈从文就是沿着这条沱江走出凤凰的;而71年后,他化成一捧灰,由他的夫人张兆和捧回来,一半埋在了听涛山上的那块巨石下,一半则撒在了曾经印满了他15年少小足迹的这条沱江里.沈从文曾经有过这样的表白:“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在水边.我学会思索,我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我有极大关系.”可以说沈从文一生对水始终充满了依恋,水也成了沈从文笔底不竭的灵感的源泉.一条奔腾不息的沱江,柔美、清澈、恬静,充满着宽容的生命意味,也成就了沈从文柔和大度的人生.

沈从文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师.1988年若不是他因心脏病猝发而突然故去,是极有可能赢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出《边城》《丈夫》《长河》《湘行散记》等代表作的大作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国出版的现代文学史上,竟然没有他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席位;就是这样一位曾经一生著述达1000多万字被誉为高产的作家,解放后居然没有一部文学新作问世.1949年,由于预感到即将到来的新社会对自己所抱的政治态度的差异,沈从文选择了用刀片割腕,幸亏被他的大儿子发现而救下.随后他被安排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从此不得不向他心中苦苦依恋着的缪斯告别.离开了喧嚣的文坛,选择了一生一世独守文物库房,沈从文当时内心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是他在痛苦中学会了拒绝,学会了放弃,学会了守候孤寂.尼采说:“自从我放弃了寻找,我就学会了找到.”十年的古庙青灯,沈从文的研究成果《龙凤艺术》《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等陆续出版.此后,他开始着手周恩来总理亲自决定编写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的研究编写工作.就在文稿已经成型,样书即将送审之际,“”爆发了.8次抄家,几年积累下来的资料毁于一旦,沈从文重新被打入了冷宫.他被安排去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对此沈从文曾自嘲说:“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1969年11月,沈从文又被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白天是种菜、养猪等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沈从文则就着煤油灯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研究.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条件下,沈从文硬是凭着他超人的记忆,写完了20多万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此书一面世,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并获得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生也默默,死也默默.站在沈从文墓地前,我难以不去思考这位伟大作家一生所走过的人生旅程,是痛苦,是磨难,是煎熬?还是克制,是无奈,是妥协?一生处在风起云涌的政治旋涡中,面对许多突如其来的重大打击,沈从文表面上始终显得异常的平静,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又有谁能够体察呢?1995年8月23日,张兆和在《从文家书》的后记中写到:“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越是从烂纸堆里翻到他越多的遗作,哪怕是零散的,有头无尾的,就越觉斯人可贵.太晚了!为什么在他的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张兆和的遗憾既是她个人的遗憾,也是一个时代的遗憾.但是,历史毕竟是公正的,它不会因为一个时期的扭曲而改变了它最终的发展方向.记得解放后,沈从文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他出版的一本作品选中,他在自己所写的序言里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沈从文当年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根本没有想到,尽管白云苍狗,岁月匆匆,然而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仍然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就像眼前这默默流淌的沱江,川流不息,长生不老.

想到了这一点,我来时原沉积在心底的所有郁闷顿时完全得以释然.

寻找翠翠

到凤凰去旅游,我主要是冲着作家沈从文去的,是冲着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去的,尤其是冲着《边城》里的那个“一双眸子清亮如水晶,天真活泼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的翠翠去的.因为我知道,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但是与许许多多的游人一样,到了凤凰我才知道,其实边城并不在凤凰,翠翠也并不在凤凰,它们都在那个离凤凰约一百多公里远的小镇上,这个小镇名叫茶峒.于是,在参观了沈从文的故居和拜谒了沈从文的墓地后,我就有了事先并没有列入计划的茶峒之行.

茶峒原名茶洞,因沈从文在《边城》一书中将“洞”改为“峒”,后人就一直沿用了下来.茶峒镇现为湖南省吉首自治州的花垣县所管辖,位于湘黔渝三省交接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所以很早以前就被人称为“边城”.据说在古代,有人在四川的秀山县(如今已划归重庆市)杀了人,只要趟过酉水河,进入湖南的境内就没事了.地理的边缘性,再加上这里又是汉族、苗族、土家族居住的交会处和高山与平原的衔接处,从而使得茶峒具备了历史、文化、经济乃至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里自然景观美丽、幽静,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古朴的民风民俗.特别是文学大师沈从文在名篇,《边城》中把茶峒优美的风景、独特的民俗和淳朴的人情等融为一体,勾画出一幅令人神往的田园牧歌般的边城风貌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是前些年由于交通的不便与宣传的不到位,更由于这几年凤凰旅游的强势运作,使得不少人和我一样,误把凤凰当成了边城,而真正的边城茶峒则“养在深闺人不识”,错过了不少的发展机遇,这显然是相当可惜的一件事情.

“由四川过湖南,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是沈从文小说《边城》开篇的第一段文字.说实话,在从凤凰去茶峒的班车上,我的脑海里反复涌现的就是这样一幅比较单一甚至是比较苍凉的图景.然而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原本想象中蜿蜒崎岖的山道已被取直拓宽,尤其是当汽车驶进茶峒古镇时,一条宽敞的“从文大道”展现在我的面前,大道两旁矗立起不少的新房.一问才知道,近几年花垣县借鉴凤凰城开发的经验,在报经上级批准将茶峒镇正式改名为边城镇后,加大投入,突出特色,积极打造边城文化品牌,促进了当地旅游市场的兴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因为我是奔着翠翠来的,所以下了车我并没有听从同车人的建议,去新建好的边城广场与边城公园走走,而是直奔酉水河而去,因为我知道翠翠就在那边的渡口等我.

穿过并不宽敞的街道,转过一个弯,我的眼睛顿时一亮.应该就是这里了.苍翠的山峦,清澈的河流,一半在水一半在岸的吊脚楼,斜晖下用竹缆(现在用的是钢缆)拉渡的方头渡船―――沈从文在《边城》中所描绘的景象都一一呈现在我的面前.只是从高处望去,沈先生在书里所写到的“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的气势已很难寻觅,尤其是“城墙如一条长蛇”的场景也不复存在了.

下到渡口,只见旁边的摩崖上刻着两个一米见方的大字“边城”,下镌“沈从文”三个小字.由于从勾勒和镌工上都看不出沈从文书法的神韵,心中便以为是旁人从沈先生的手稿中临摹的.这时刚好一艘摆渡船从对岸缓缓驶来,驾渡的也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但是要比翠翠的爷爷年轻许多.明明知道翠翠不可能在船上,但是我还是向船上下来的乘客问起了翠翠.

“翠翠?”一个乘客看了我一眼,笑了笑说:“翠翠已到广东去打工了.”旁边的一个小青年更是把头一歪:“翠翠早就到城里去坐台了.”在大家的一片笑声中,一位好心的游客给我指了指,我才发现翠翠原来就立在离渡口不远处的沙洲岛上.这是一尊汉白玉雕像,据说是由著名画家黄永玉亲自设计的.远远望去,沙洲岛犹如一只巨大的渡船,翠翠和她身边的大黄狗正屹立在船尾翘首期盼,仿佛在静等着心上人的归来―――这美丽、忧伤的画面再现了小说《边城》的永久魅力,也无疑将成为每个到过茶峒的人的脑海里一幅永远抹不去的剪影.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也值得社会学家认真研究的现象.世界上有不少的地方是因为有一个伟人的存在而声名远播的,但却很少有像茶峒这样的地方,是因为一个并不曲折的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一位故事中的淳朴女孩而让无数人朝思暮想,流连忘返的.这其中的原因也许正像作家祝勇所说:“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是的,翠翠是那么美好,正因为在她的身上集中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美,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前来寻找翠翠.如果《边城》里的翠翠真的像刚才那两个乘客所开的玩笑那样,被现代社会琳琅满目的物质所诱惑,跑到城里去打工甚至坐了台,那么她还会是那个令人浮想的纯真而可爱的姑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我相信谁也不会到劳动密集型工厂的流水线上或是灯红酒绿的里去寻找翠翠的.

翠翠是美丽的,然而翠翠又是悲哀的.谁都知道她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殉情而死了,她相依为命的爷爷也已老去了,一心爱着她的天保为她“淹坏了”,而她痴痴爱着的傩送却远走他乡,迟迟不见归来.说实话,《边城》我已不知读过多少遍,但每读一次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此刻,当我终于圆了自己多年的愿望但又即将与翠翠告别之际,我心中久久喑哑的一根弦遽然又被拨响.我忍不住在心里大声问道:翠翠,你已经等了将近一个世纪了,难道你还将这样永远等下去吗?显然,翠翠并没有听到我的呼唤,她仍然是那样站立着,痴痴地眺望着远方,等待着“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青人”.

那么,那个年青人究竟会不会回来呢?恍惚中,我似乎又隐隐听到了沈从文说的那句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我的心中悚然一惊,顿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责编 晓骏】

类似论文

古意二题2007年第12期

春 水 很多年以前的一个正月初五的早晨 雪下得很大,是那种大片大片纷飞的干净的雪,雪花在纷纷扬扬的。
更新日期:2024-9-22 浏览量:117936 点赞量:25193

散文三题2023年第3期

行走在天地之间 如果离开你居住的地方,登上一座山远眺,或走向田野,在田埂上漫步,你会觉得大自然是人类的摇篮 因为大自然。
更新日期:2024-4-20 浏览量:55995 点赞量:12547

环境智能2007年第3期

W Weber University of Munich,Germany J m Rabaey UC Berkeley,USA E Aarts Eindhoven, Netherlands (Eds ) Ambient In。
更新日期:2024-10-12 浏览量:128857 点赞量:27369

随笔二题2007年第5期

民国以来的离奇失踪案 民国以来有许多怪怪奇奇的失踪案子,说起来每每令人难以置信 抗战前期,中国军方布置了一批谍报人员,。
更新日期:2024-1-23 浏览量:19418 点赞量:5100

推荐2007年第3期

卡姿兰防晒润白两用粉(SPF20) 蕴含维生素A、E等多种高效保湿成分 全面保持肌肤水分,轻松缔造水润柔滑妆容 富含维C衍生物和紫外线过滤元。
更新日期:2024-7-19 浏览量:92062 点赞量:19666

杂凑四题2023年第3期

一个很费钱的制度 飞行员的生命很值钱,培养费多少是可以量化的,领导干部的生命也很值钱,却不大好量化,多用R。
更新日期:2024-11-11 浏览量:140942 点赞量:29800

随笔二题2007年第4期

论抽烟 抽烟缘于孤独――许多人是这么说的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就产生了怀疑:世界上孤独的人那么多,伟。
更新日期:2024-12-19 浏览量:154272 点赞量:3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