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拳武术文化的内涵与传统文化的渊源

心意六合拳又名“六合捶”、“心意拳”、“十大真形”.对内则称“守洞尘技”.为使更多的读者能对心意六合拳和“守洞尘技”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为了探讨心意拳文化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为了弘扬古老的心意拳文化,下面是笔者对心意拳文化的内涵作的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为什么心意六合拳又名“守洞尘技”

在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武术种类中,每门或者每种武术都具有技击和养生的功能,而且差不多每门、每派拳种都有自己的《拳谱》,这些《拳谱》就是武术文化的表现,而且《拳谱》中也都融有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蕴,古老的心意六合拳是对外称呼,而对内也有人把它叫作“守洞尘技艺”,这是从这门拳术的技击和修炼内功而言的.心意六合拳其技击要求每手每式都含有鹰熊二意在内,这就是鹰在天,从上视下;熊在地,从下视上.鹰为进,熊为退;鹰为攻,熊为守;鹰为打,熊为顾.而心意拳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则每形每式每手每招都含有阴阳在内.同样,鹰为阳,熊为阴;攻为阳,守为阴;打为阳,顾为阴.总之,这是心意六合拳的“鹰熊斗智”而形成的俗定称呼!所以我们又把心意六合拳俗称为“守洞尘技”.这种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进与退、顾与打、攻与守就是心意拳的阴阳两仪理论在指导我们,不然,没有这种理论对我们进行指导,要想练好心意拳是不可能的,心意拳的文化也就不存在了.

二、拳名再释义

1.心意六合拳“守洞”的技击和修炼含义.

《心意拳六合谱》内的所谓“守洞”,从心意拳的技击角度来说,“守洞尘技”是“鹰熊竞技”而引发出此名称,所以一般人会单纯地认为“守洞”即为“熊守洞”或者“虎守洞”.因为心意拳的形法是“鹰熊斗智”,或者说是从“鹰熊竞技”而创造出来的拳术,当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故《拳谱》中有:“山麓精灵熊守洞,两掌且防鹰熊争”、“为要提防不胜心,好似猩猩出洞门”、“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劲随身”等,这就是从心意拳的技击上来说的.上面已经说过,心意拳术里熊为顾、为守、为退;鹰为打、为攻、为进,这是心意拳的一般攻守之道和拳义,是心意拳术内涵的一个方面.而心意拳术的另一个方面,或者是说从心意拳术修炼的角度来说,“守洞”则是“闭口扣齿,舌顶上颚”.而实际上,“守洞尘技”是从道家的理、义、法、功、术等修炼方面借鉴过来的,我们不能平淡的、浅显的去理解心意六合拳“守洞尘技”的高深和玄奥内涵.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受初期道家思想影响很大,这可从孔子学道于老子,学成后出山创立儒家学派,这就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出自道家思想的由来.而我们所练的心意拳又是姬隆丰在道家基地之一的终南山所研创,并且在创拳的过程中,道士郑师又给姬隆丰以很大的帮助,所以,心意拳文化内涵中一些道家思想难免要渗透到心意拳术中来.

另外,我们还是要从中华民族的原始文化“天地玄皇,宇宙洪荒”和道家“天人合一”的道义中去寻找、去领悟.心意六合拳术的“守洞尘技”中的洞,非山洞、地洞、虎洞、熊洞,在这里,作为修炼者的所谓“洞”,乃是指修炼者的“口”为洞.心意六合拳统称为“终南派”,并不是指此拳为终南山的道人所创,也不是说是姬隆丰在终南山得拳谱而命名的,从文化的渊源和意义来看而是指山为派.姬隆丰在创拳的过程中曾受到终南山的道士郑师的启发,创拳后又得到他的首肯和赞赏,郑师的道家思想不可能不对心意六合拳理论进行渗透.这就说明了心意六合拳中含有的道家思想,并在此拳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练心意拳的人,从平常武林中经常用到门内的行话就可以得知.中国的拳术是有共性的,所以,心意六合拳术则讲究“绿叶红花白莲藕,天下武术是一家”.如果练武之人在江湖上行走,同行们往往一见面相互拭探时就会发问:“拳从何出”一般非入室递帖的心意拳人不知此句门内话,无所适从,可能答非所问,但有师承的心意拳家,自然不加思索地张口就能答出,回话说:“拳(泉)从口(洞)出”.所以,我们练心意六合拳的人都知道,所谓《守洞尘技》的“洞”即是指修炼者的“口”.心意拳谱又称“守洞尘技”,也就是说心意六合拳要内外双修;外练形体,形体要符合内外六合;而内修精、气、神,要守“洞口”,即闭口扣齿,舌顶上腭,气沉丹田.所有道家的修炼都如此,我们练心意拳术的也是如此.另外,口在人的上节,按照人的修炼程序,也必须要从“天、地、人”的天盘开始.做为心意拳的技法修炼也要从人体的上、中、下三盘的上盘开始修炼.

心意拳到了马学礼时代,心意拳术又从汉人的有浓厚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引入到穆斯林,所以,心意拳从汉文化又融进了回教的穆斯林文化,这就是现在心意拳中为什么又有“汤瓶式”的印记的原因.一种拳术,本来没有什么特别属性的,可是它要受到传承者的民族文化、民俗习惯以及学识、修养、道德规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这就使心意拳的内涵中有了诸多文化渊源.

2.心意六合拳的“盘根”:

心意拳的所谓盘根是指盘炼根本,修养灵性.心意拳在技击上是“欺根拔节”的,修养灵根,是指心意拳的“内修外练”.道家的所谓“灵根”,其内是“坚髓骨、炼灵根,片片桃花洞里春”.我们认为不论是对道家还是心意拳武术修炼家,这里所指的“灵根”均是指人类本来的良知良能,是人类的一点轻灵中和之气.练心意拳术的人对灵根的修炼,是指要从拳术的动作中体悟出每形每式的灵魂所在.灵根得到锻炼,愈炼愈明,可以光辉倍增,自然就有“片片桃花洞里春”了.心意拳武术家更有其外的“根”,这个根就是从技击的角度来说,久练可以站立如树,不动如山,也就是功力,也就是“根”.我击敌,要欺敌根,拔敌节,这也就是心意拳的“欺根拔节”.心意拳的“盘根”也就是击敌时像拔一根草一样,轻轻地就将对方这颗草连根拔掉.所以,心意拳不管是练“守洞”还是练“盘根”,这些都是心意拳修炼家必修的根本和关要,也同样是心意拳文化的内涵之一.

三、心意六合拳的思想体系

1.道家思想对心意六合拳文化的影响

前面我已说过,道家思想是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道家思想从春秋时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其它文化及其流派的形成,心意拳也必然要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心意六合拳谱》内有诗曰:“盘根三步岂无因,配合分明天、地、人;要把此身高位置,先从本实炼精神”.大家从此诗一眼就看出,心意拳的理论和道家的思想是一体的,诗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前面我已说过,道家修炼是讲究“天人合一”的,道家的生命观是“我命由我不由天”,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并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而心意拳正好又是道家思想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的,所以,《拳谱》中有“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心意拳的三才(也有人说是三皇)的修炼者也是从人体的上、中、下三盘齐修的,这就是心意拳的天、地、人的“天人合一”.而修炼者的“人根在上,树根在下”,人根在上,所以守洞就要守上面的咀.《拳谱》中告诉我们“盘根三步”,所以,心意拳的修炼理应从“洞”(即口)上先修起.心意拳的修炼先从洞口“守洞”开始,要:“闭口扣齿,舌顶上腭”,扣齿就像我们居家要关门一样,舌顶上腭就是关门以后又把门栓插上一样,这就是心意拳的上部修炼方法.而中部的修炼则是要意守丹田或者气贯丹田,这里也有一个洞口即门一命门,也就是人的生命之门.下部的修炼则要守住另一个“洞口”,这就是人的肛门,心意拳的下部守洞则要“提肛合谷”.《心意六合拳谱》在“周天法”中说到:“紧撮谷道内要提,尾闾上起夹骨齐;玉枕难过目视顶,要下海底丹田基”.心意拳上部的“闭口扣齿”,中部的“气贯丹田”,下部的“谷道上提”都是练功者打通前任后督二脉紧要关口,任督二脉打通以后则全身气血可通,舒经活络.舒经活络气血才能通畅,全身气血流畅,人体精、气、神才能充足.心意拳的“尘技”,尘是地,是红尘的大千世界;而技是身法,是技术,是心意拳的实战搏击术.所有这些修炼都是要从“盘根”开始,一句话,也就是从踩腿的训练开始,要做到“刚柔相济”才行.

从以上可以说明,虽然心意拳文化中有道家思想因素在内,但并不表示道家思想占主导,心意拳传播和实践是武术的实战和养生、防病健身以达到延年益寿这样的一个目的,可以说它是具有自然的属性的,是唯物的,辨证的,科学的.在这方面的理论是源于道家而又高于道家的.心意拳之所以长久不衰地被本国人和外国人所喜爱,所接受,正是源于此.

2.儒家思想对心意拳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组成离不开道家思想和儒家的学说,所以,儒家的思想也必然要影响中华武术,特别是心意拳武术.这在《心意拳谱》中可以找到:“闻孔子不语力者,盖尚德不尚力也.然夹谷之会,必用司马.且曰武门有由,言不入于耳,是武力诚不可少也.于是顾其身家,顾其性命,为拳尚也”.我们知道孔子学自老子而创造了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而心意拳也特别讲究“中和”之气的修炼,这就是儒家思想对心意拳文化的影响.据说孔子从老子学道毕业时,老子要考一考孔子,可他张着嘴就是不讲话,要是平常人肯定不知所措,可是聪明的孔子马上明白了,说:“啊!老师,您老这么一大把年龄了,舌头(柔)依然存在,可是牙齿(刚)早已掉完了.这说明世间纯刚不行,但如果太柔当然也不行,必须要刚柔相济才行”.老子点头,承认孔子悟出了“刚者易折,柔者易制”的道理.所以,孔子按照道家学说和老子的暗示,总结了“执其两端用其中”的思想,创造了“中庸之道”的儒家学说.心意拳武术文化也悟出了“刚者易折,柔者易制”,所以,心意拳特别讲究“刚柔相济,阴阳互补”.这也就是心意拳的内外兼修.所以,心意六合拳的修炼要“闭口扣齿”(刚),“舌顶上颚”(柔);二者相合就形成了心意六合拳的“刚柔相济”的修炼理论.

心意拳文化中不光充满了道家思想和修炼方法,其中还多处借鉴和引进了儒家思想和修身养性的修炼方法,其最主要表现在儒家的“中和”上.我在“练功习武,中和为的”一文中指出,“中和”之道的修炼是心意拳的最高境界.“中和”是我国传统哲学中最早的范畴之一,它是具有中华民族的强烈色彩的,孔子对“和”有很高的指示,是他提出“执其两端用其中”的“中庸之道”.在其后的传统养生学上,西汉的儒家董仲舒就提出过“中和养身”的理论,他曾说:“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从以上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心意拳文化的影响.

心意拳对于养气的原则是“有气则有力,无气则无力”.所以《拳谱》中有“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千日宝,万两黄金不与人”.而管子也说过:“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而孟子的名言:“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这些名言更明明白白地引用在《心意六合拳》谱中,说明心意拳理论和儒家学说的统一性.

3.兵家思想对心意拳文化的影响.

心意拳文化中不光有道家和儒家思想在内,而且还多处引用了兵家学说,这其中特别是孙子、诸葛亮等人的军事思想.如“天人合一”,不管道家、儒家皆如此.心意拳也是如此,所以《拳谱》中说:“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而军事家诸葛亮曾说:“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他在“兵势”一篇中曾经说道:“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可见兵家思想和心意拳文化是一致的.

心意拳讲究刚柔相济,而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也如此.如他在《将刚》中说:“养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长”.他还说:“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这和心意拳的“天地交合,云蔽日月,武艺相战,蔽住五行”的道理是一致的.可见心意拳文化从诸葛亮军事思想中借鉴许多.心意拳术讲究动静,而诸葛亮在《将诫》篇中说:“静如潜鱼,动若奔獭,击崩若摧,合战如虎”.练兵用武道理一样.

《心意六合拳谱》在引用古人的军事思想时,是古为今用的,尤为习武练武者必然要具备的素质和条件.

我们说练习心意拳,从小的作用来说是可以强身健体,从大的意义来说学好心意拳则可以强国强种.一个上乘武术家也就是能领兵打仗而成“万人敌”的将军.所谓“万人敌”,就是《拳谱》内说的“智”与“勇”也.谱内说“其实贵和,和者智与勇合”.一人敌则是自身之武艺也,万人敌则是领兵为将之道也.所以,《心意六合拳》谱内的“将才”篇则是完全引用了诸葛亮的“论将”篇.还有《六合拳序》中“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苍,浩渺如沧海,元耀如三光”.这段文字基本是引自诸葛亮的“治军第九”(见《诸葛亮文集》).另外,《拳谱》中有“将才论”一节,可以说基本上整段文字都是录自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此处不赘引了.以上可说是心意拳文化中的兵家思想的体现.

4.祖国医学思想对心意拳文化的影响

心意拳是综合诸家之长的优秀的内家上乘拳法,其内涵不可能不受到祖国医学理论的影响.从我们心意拳谱内容来看,心意拳的拳理与医学理论是相通的.祖国医学提倡“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上古天真论)《素问》中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心意拳谱则说:“天有阴阳能下雨,拳有阴阳则能克敌制胜”.可见这些医学理论与心意拳理论是一体的.所以,《》里称“人与天地相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医家的理论是“阴平阳秘”而精神乃治,这和心意拳的“三分练,七分养”的道理同.历史上,有很多道家也是医家,如彭祖,是有名的道家长寿者,也是一位医家(传说他活到767岁,一说800岁),他曾说过:“以和为贵”.而练我们心意拳术的心意拳武术家马梅虎也活到119岁,可算是长寿之佼佼者了,他的长寿与他长期修炼心意拳的得益是分不开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心意拳讲究“中和之道”的“守洞”的重要.所谓“和”,“心惟静则和,心惟静则亲清”,通过“静身存神”使元神变盛,使真气充盈,精神专注,意念集中,就有可能激发人体内的特异功能.而医家也是非常重视“中和之道”的,医家的“守洞”就更重要了,祖国医学所注重的病从口入,就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医学还是非常重视的.故心意拳既体现了祖国的医学思想,反过来更充实和发展了祖国的医学理论.

5.融会贯通,独立成一家

心意六合拳秉承了我国道家“天人合一”和儒家的“中和之道”的思想,兵家的“兵行诡道”思想,医学家的“人与天地相应”的思想,所以,心意拳讲究“阴与阳,刚与柔,进与退”等中和之道的修炼.而《拳谱》说:“武势者,其实贵和也,而和之中智与勇备也”.“武者,非与人争,扫平之事也”.也就是说大到战争,小到人与人斗,最终的结局是把事情摆平,也就是说战争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和,这就是人类的和平;而两人相斗,最后也还是要和的,这就是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心意六合拳的宗旨是“得中和之理,会中和之精”.用武力最后解决最终还要“以和为始,以和为终”的.心意拳文化正是融进了我国道家、儒家、兵家、医家等诸多家学说,所以它的包容量很大,因此它可以称为中华武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心意拳也成为我国武学宝库中难得的一门上乘拳法,心意拳文化也就不愧为中华武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门好的武学和拳种,一个绝好的心意武术家,它不光有绝顶的武技(勇也),还要有很好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智也).二人相较技时则心意拳家对敌方要首先“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这就是心意拳观察敌人时的“心意”.将要对敌人动手时则要表现出“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首”的样子,这就是心意拳的“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中有真意”的智者形态.这样让敌人看不出自己的内意,这就是“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的诱敌斗志.“君与臣,将与兵合一气,盖乾坤并无反意”,这样“兵战杀气,无不取胜”.

所有这些,也都是心意拳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起着巨大作用的结果.

四、心意六合拳的渊源

我国武术历史悠久,远可追溯到三皇五帝,而后到春秋战国,一直沿汉、魏、唐、五代,均有记载,到明、清时已经达到全盛.

心意拳虽然是明末清初的姬隆丰在终南山“以化捶”所创,而《心意六合拳谱》也是姬隆丰得自道家,把道家思想引入融合进心意六合拳术中,这是有目共睹的.经考证,笔者认为,心意六合拳虽创自明朝晚期到清朝初,但“心意”一词的出现和拳法的渊源和存在却应是从很遥远的时始.

中华武术是我们祖先对自然界没有正确的认识时就有的,但那是初级阶段,而心意拳的出现却是人类最早对自然界有意识的认识过程.

人类在没有姓氏时,是把动物当作“神灵”图腾来崇拜的,如黄帝相传是“人首蛇身”,在他和炎帝作战时就驱使熊、罴、貔、貅、虎参加战斗,这就是最早的“仿生”雏型,而黄帝也就以有熊氏为姓.后来的历史上,先祖们均以动物作为氏族的偶像是不难理解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化,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步成熟和提高,人类对熊、虎的威猛,鹤、雁的凌空翱翔有了新的观察,因而对这些动物的体态和行为加以模仿,希望自己的身体也像这些动物一样健壮和灵巧.人类看到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就幻想能变成一只小鸟,能够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就想像鱼儿一样在水中无拘无束的游动,这也是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对自由的向往.于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像“熊经鸟升,鸱识虎顾”这样的养生和拳术的发展.

到了东汉年间,安徽毫县人华佗把前人的多种“导引术”归纳总结为《五禽戏》,这就是后来少林寺少林拳龙、虎、豹、蛇、鹤五拳的借鉴和雏形.三国时期曹操就曾经作过《龟虽寿》的诗,其中:“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腾蛇乘雾等”等与人练功有关的动物诗,充分喻义了要想长寿,须要向龟学习,学习它们的不争不怒,善于调息的修炼方法.

到了晋代,导引术和武术出现了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曲、鸟伸、天挽、地仰、猿据、兔惊等十来种练功方法,已初步具备了龙行气、蛇行气、龟行气、鹜行气、雁行气、哈蟆行气等有关气功和武术雏型,所有这些,也可以说是心意拳雏形.

到了隋唐,有了太极拳、八段锦等,于是导引术和武术就有了大鹏展翅、孔雀开屏、白鹤亮翅、大象活腰、金龙探爪等具备心意拳雏形的基本形法.


另外,我们也可从我国的兵法上探出心意拳的雏形和发展.姜子牙的兵书《六韬》就用文、武、虎、豹、龙、犬作命名,其中就有四种以动物命名的篇章,可知古人对自然界的动物感兴趣,并加以研究,引用.

作为心意拳术,虽然到了明末清初才出现,但作为“心意”一词的词汇在我国文献中却出现的很早.如《太平经》中:“心意,天机枢纽之机也,不可妄动也”.就出现了“心意”一词.我在怀远禹王宫中查阅《道藏》中得知,《太平经》成书于后汉,是我国道教初期的经典著作.可见心意拳渊源还是很早的.

历代的战将或者民间武术高手们,在他们年高时必将自己的高超武功传留给后人,在教授时总是从基本功开始,尔后也逐步择其“绝活”传给徒弟,这样一代一代就形成上乘心意拳法,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练的古典心意拳.我们心意拳术不去追求所谓的鬼神迷信,拳术注重对自然界的动物行为进行模仿是有它一定的道理的.现代科学注意到某些动物具有超过人类的特异功能,成为仿生学的研究对象,并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如鹰的眼睛能在3000米的高空看清几十平方公里以内的猎物,这就是我们心意拳要学习鹰形的原因.

历史上历代心意拳武术家给后人留下的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心意六合拳》拳谱,研究它的文化内涵,对我们今天的广大心意武术爱好者,对丰富我们的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强国强种,健康人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来说,绝对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五、学习心意拳,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1.从心意拳中学习什么

我们知道心意拳中主要是“十大真形”和它们的“十大灵法”.在心意拳形架中有动物爬行类:龙、蛇;有禽鸟飞行类:鹰、鹞、鸡、燕;有走兽类:虎、马、熊、猴.这些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虽为动物,其特长是人类不能比拟的.动物在自然界都有各自的真灵和真性,人善走不如熊、虎、马;善飞不如鹰、鹞、燕、鸡;爬不如猴、蛇类.如虎的登山勇猛,熊的力大无穷,马的俊美飘逸,猴的灵活多变,所有这些都是人类要学习的.它们的一些本领比人类大,与我们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所以,我们一面要学习它们的优点和长处,一面还要和他们交朋友.人类由于受到红尘世界的污染,人的本能灵性在逐渐地泯灭,人的灵活不如猴类,勇猛不如虎、豹,力大不如熊类,疾快不如骏马,人类没有翅膀不能像鸟儿那样飞翔,不如鱼儿那样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一切都是人类需要向动物学习的.我们练心意拳的人有一句口头禅说“学习动物拳,打挑领,放丹田;一去天朝前,再去地朝前”.所以我们在学习心意拳时,要学好拳术中动物的灵性和捕食技巧,还要研究动物,既要学习这些动物的长处和灵性,也要学会和动物相处,并和动物成为好朋友.

2.学习心意拳,爱护动物,保护好环境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赖以存活的土地和空间对我们人类和动物来说是越来越少,动物被人类捕杀和吃掉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所以,这是动物的悲哀,也是人类的不幸.当前保护动物,关爱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好环境,保护好人类自己和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空间,是我们人类自己的头等大事.我们在学习心意拳的同时,也一定要学会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保护自然,保护环境,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也是我们学习心意拳的目的之一.

类似论文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综述

摘 要:近三十年来,学界就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传统文化对思想政。
更新日期:2024-8-12 浏览量:106982 点赞量:23735

心意拳的中和之道

练习心意拳,要懂得“中和之道” 所谓“中和”之道,乃阴阳和合也,阴阳均衡,二气得调之谓 人在天地之间,能秉承天地之气,。
更新日期:2024-2-12 浏览量:30089 点赞量:7190

蔡玉明五祖拳的文化传播

摘 要 :以大浯塘村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族谱和拳谱文献与口述资料,解读了五祖拳创始人的文化传播 蔡玉明通过建立群众。
更新日期:2024-10-22 浏览量:130807 点赞量:27985

刍议创意产业之于武术文化传播的价值

摘 要 :文章以科技时代创意产业为背景,以武术文化现代化转型为视角,分析了传统武术文化如何更好地在科技时代传承与传播这。
更新日期:2024-1-19 浏览量:22144 点赞量:6610

岭南武术文化在广州市小学教育中传承的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市小学武术开展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
更新日期:2024-5-2 浏览量:14120 点赞量:5047

少林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

【摘 要】少林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代表,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原大地上蓬勃发展,经久不息 少。
更新日期:2024-2-7 浏览量:8560 点赞量:3176

武术文化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价值

【摘 要】武术文化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价值,是人们在于现代社会发展条件下对武术文化新的价值认同,也是武术被继承和创新发展&。
更新日期:2024-12-13 浏览量:155812 点赞量:3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