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构建与文化传承

摘 要:作为兼具物质与文化意义上的遗留与延续,古村落在中国的文化史、建筑史等诸多领域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村落由于同时有着文化氛围、财富发掘、血缘脉络以及农业文明等大量社会发展的关键元素,使人们在探寻中华文化的渊源时无法绕避,无法对其中所蕴含的各类物质和精神的资源置之不理.本文对包括文化层级、文化结构等在内的古村落的文化构建和文化传承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古村落文化结构的现实,给出了维护古村落文化传承的具体措施.

关 键 词 :古村落 文化构建 文化解构 文化传承 文化保护

作为古代“聚落”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村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自从进入农业社会之后,聚居式的生活方式代替了原有的“迁徙式”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脚步逐渐固定下来.虽然也会因为气候、自然灾害、战争等进行人口的迁移,但是相对而言,人类已经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逐渐的发展壮大着.同时,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带来的是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一年成村,三年成都”.聚落最终分化成了村落和城市两种生活区域,而村落便是现今社会农村最为原始的形式.当然,部分村落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消退,有的最终发展成了城市,有的退出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但是,广阔的中华大地上最终还是遗留下来了一定数量的古代村落.


一、古村落的文化构建

在古村落的文化构建体系中,组成要素是全面的.其中,既有物质文化的明显印记,也有制度文化的隐形影响,既有行为文化的自觉约束,也有精神文化的集体感悟.

1.物质文化构建

古村落的物质文化属于显性文化,一般包括空间布局、建筑风格、景观园林以及传统工艺等诸多方面.这些要素是古村落物质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中所彰显的文化标记是十分明显的,有的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社会理想,有的散发着村民的审美情趣,有的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时代的精神.这些文化印记将古村落的文化风貌表现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2.制度文化构建

制度文化是古村落文化中的隐形文化之一,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强制性”的制度.目的是维护村落的稳定和发展,要求所有的村民必须严格遵守,如有违者,将按照制度的约定进行惩戒,没有徇私的余地.这些制度对古村落的发展是必需的,它维护着村民之间的关系在一个正常化的轨道上发展,同时约束着村民的行为,使其能够在共同行为准则的指引下行为和做事.

3.行为文化构建

行为文化也是古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隐性文化.行为文化是“软性”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该种文化在古村落的发展进程中作用锐减,甚至不起作用.与此相反,古村落的行为文化由村民活动本身构成,是一种“超生理性”的文化.在对村民个体和群体的约束力度上,有时要强于制度文化,任何村民对其务必遵守.这种行为文化是无形的、非物质性的,需要个体自律才能实现,而这便成为了古村落“软性”的约束,即行为文化.

4.精神文化构建

与其他的历史古迹不同的是,古村落的文化气息弥漫其中.虽然可以通过感官获知其历史传承,但是要想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就必须对其吐纳的精神气息进行分辨,精神文化是古村落文化整体构建中的灵魂所在.古村落的魅力不但表现在其外在的建筑、街道和祠堂方面,深入其中便会发现,古村落给人以震撼其中、聚合内敛、浓厚轻盈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气质.而这便是古村落精神文化的所在,是古村落魅力和风格的集中展现.

二、现代人类行为对古村落文化的解构

1.显性文化遭到破坏

在人类的早期文明中,社会的进步往往是单向的.即人们只对未曾涉足的领域进行探索和垦荒,而对已经建立起来的文明和已经获得的进步则进行长久的保存,不存在为了获得新的进步而对已经获得的进步进行破除.

在人类现代行为中,情况似乎正好相反,获得进步已经不单纯是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来实现,一定数量的以获取更大进步为旗号的人类行为,往往是在“破立之间”完成的.这虽然不能以破坏既有文明一概论之,但是,对既得文明的一概破除就显得得不偿失了.比如,部分地方误解了“新农村建设”,将农村的管理和建设都以“新”字为标杆,道路要新、房屋要新,结果许多古村落之中的古房舍、古祠堂被拆倒重建,许多古街道、古牌坊被翻弄一新,古村落的物质文化顷刻之间化为乌有.

2.隐性文化遭到

毋庸置疑,在保护古村落的遗存方面,农民群体是其中最为直接和主要的力量,尤其是对古村落隐性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护方面,村民无疑是直接的参与者和主持者,现实并非如此.

一方面,农民对村落隐性文化的认识不高,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对保护文化资源则存在着较为模糊的认识,甚至在文化保护和物质生活改善两者之间进行权衡的话,农民难免会选择后者;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对此类问题的宣传、讲解和教育力度不够,致使对这一问题难以形成广阔层面上的群体认识.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如今的部分古村落逐渐失去了其“古”的韵味.“古”,不单纯是经年的石板路、苍老的祠堂,还应表现为一如既往的生活态度和始终如一的文化心理认同.但是,我们确实看到了这些本应坚守的物事,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正在逐渐地消退,“文脉还在,文化息声”,这种尴尬的局面实在让对古村落神往的人们有所失望.

三、古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增加经济方面的支撑

对古村落进行经济扶持,使其获得一定的经济保障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提升保护活动的力度,增加相关人员的保障动力.一方面,可以考虑选择相应的地区,由当地政府或民间组织带头,建立保护发展基金,资金的来源可通过政府拨付的形式获得,也可通过村民集资、社会筹集等多种渠道进行;另一方面,古村落的保护工作还应将其推向社会,将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展示出来,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社会资金的加入,争取到更多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帮助. 2.以发展促保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几乎这个社会的任何地区的人类生活都或多或少地印上了“经济”的痕迹,现实性和物质性已经成了绝大部分人生活追求的主题.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古村落的村民,一直保护古村落的中坚力量发挥其主导的作用,在保护古村落这一问题上应将村民的现实需求考虑其中,这样更能充分的调动这一群体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最大限度的扩充保护群体的范围.为此,需要“以发展促保护”,应使村民能够看到和体会到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与其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政府要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科技的投入和示范,带领村民一起对古村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使村民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另一方面,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工作应考虑“新旧分制”这一新的方向,这样不但能够为古村落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还能将村民从原始的发展脉络中释放出来,更快地完成向现代生活的转变.

3.多学科联动

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一的建筑学或人类学意义上简单的工作,它涉及历史、考古发掘、经济管理、建筑规划、民俗宗教等诸多学科.因此,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工作,一方面要集合多方面的专家力量共同参与,另一方面,还应对古村落需要保护的层面进行仔细的分析,确定其最为薄弱的环节和层面,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唯有如此,才能把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工作做得更加长久,更有成效.

古村落是文化遗产中极为特殊的一种形式,它兼具有形物质文化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于一体.因此,古村落在延承历史脉络、凸显民间文化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致使古村落的文化保护工作陷入了艰难的境地.一方面是外来力量对古村落文化的无意践踏,另一方面是内在村民对古村落文化的“不以为然”,两相作用的结果便是这一特殊的文化符号在历史命题上显得越来越模糊,有逐渐消退的风险.基于这样的忧思,本文对古村落的文化构建和解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据此给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当然,本文的研究结论毕竟是局部的、有限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给出更多、更有价值的补充.

类似论文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摘 要】:古建筑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并突出了建筑、艺术、科技及美学上的价值,对于现代社会。
更新日期:2024-6-4 浏览量:13467 点赞量:4277

清代金陵津逮楼的历史文化内涵

【摘 要】清代,金陵以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地位而人文荟萃,私家藏书之风由来已久,起于六朝而盛于明清 “甘熙宅第”。
更新日期:2024-7-21 浏览量:95126 点赞量:21124

历史文化名城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靠秦岭,南依巴山,中部是美丽富饶的汉中盆地,母亲河汉江自西向东流经其内 这里自然和人文景观名扬中外,地理物。
更新日期:2024-11-27 浏览量:141856 点赞量:29674

传播学视域下古村落的水文化探究

【摘 要】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为契机,拟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区古村落水文化传播的内容,探讨古村。
更新日期:2024-8-21 浏览量:107735 点赞量:23780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地方历史文化之我见

摘 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精神,是我们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而要提高效课堂,。
更新日期:2024-7-1 浏览量:16103 点赞量:5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