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财务指标融入激励契约设计文献综述

摘 要 :在当今管理层薪酬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时代背景下,管理层薪酬契约设计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传统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管理层激励契约受到诟病的情形下,管理层契约设计中指标选择的多样化日渐成为了一种趋势,其中非财务指标的兴起和使用是值得关注的现象.本文从非财务指标融入管理层激励契约设计的角度,重点梳理了非财务指标融入管理层激励契约设计的兴起历程、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和未来的研究趋势,以期为管理层薪酬契约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非财务指标 管理层 契约设计

一、引言

2008年的次贷危机已经过去,然而这场危机的阴影却并没有完全消失.从金融危机后的欧债危机到占领华尔街运动,都显示这场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虽然这场危机涉及到多方面引人关注的问题,然而,管理层的薪酬设计问题却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华尔街的薪酬过高问题.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管理层薪酬问题变得越发尖锐,世界各国再次认识到管理人员激励机制设计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如虽然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但其董事长理查德富德离职时仍然获得了数亿美元的报酬.现代企业已经从工业时代的竞争转为信息时代的竞争,企业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内外部环境.迈克尔哈墨,詹姆斯钱皮(1998)指出,今天有三种力量,它们或者独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驱使今天的企业越来越陷入令大多数董事和经理惊恐不安的陌生境地.这三种力量就是顾客化(Customization)、竞争化(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即所谓的3C.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当前对企业的管理,已经从传统的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智本管理,从硬管理向软管理发展(余绪缨,2003).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业绩评价主要依据的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Johnson 和 Kaplan(1987)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学者已对美国企业管理者的目光短浅和过分依靠财务业绩的急功近利做法提出批评”.这种批评还来自管理者阶层内部,约翰逊和卡普兰在引用了对230位企业首席执行官的调查资料后指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承认,美国企业管理过分关注短期业绩,牺牲了对组织更为重要的长远发展的思考,这是因为他们受到日复一日的短期业绩评价的压力,而“日本、德国、瑞士正在教导我们,需要关心长期性的结果”(Johnson &Kaplan,1987).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这种批评更甚,试图通过深化财务指标的设计来满足资本市场和股东的要求已根本不可能了.Ittner & Larker(1998)指出,对传统以会计为基础的评价指标已知的局限性是多方面的.正如Kaplan和Nordon(1992)指出,财务指标“在工业时代运行良好,但与当今公司试图掌握的技术和能力步调不一致”.Atkinson等(1997)认为:“主要基于财务业绩指标的业绩评价体系缺乏内部管理和控制所需要的焦点和强度.”早在美国2001年频频爆发的财务丑闻中,Stone(2002)就指出“美国公司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投资者对短期季度报表的过度关注,而是因为短期财务目标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导致其对短期目标的过度关注”.美国证券交易所分析师Jeffrey Evans(2002)也指出,伴随着对季度数据的过分关注,管理层总是做出从短期的角度看来更实际的决策,但这些决策更有可能损害到组织长期的健康发展.鉴于这种情况,美国、欧洲等受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国家,经纷纷出台了限制高管薪酬的相关政策,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对国有金融行业以及其他国有企业的薪酬限制措施.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薪酬的高低,而在于设计什么样的激励契约,为薪酬的制定提供相应的依据.因此,研究管理层激励契约的设计问题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梳理了非财务指标与激励契约设计的相关文献,研究了非财务指标融入管理层激励契约设计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以期为进一步拓展管理层激励契约设计的研究思路.

二、非财务指标在激励契约设计中兴起研究

( 一 )管理创新与激励契约设计中非财务指标的兴起 早期对传统财务指标为核心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批评,主要源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以及欧洲的国际性竞争压力.当时为了恢复美国企业的竞争优势,管理学术界和实务界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会计方法.管理会计领域配合这种建立“世界级制造”的努力,也把关注的焦点从过去相对滞后的财务结果延伸到“过程”环节,无论是“作业成本计算”、“价值链”,还是“非财务指标”,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过程的控制.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营销、生产、研发、财务、人力资源等各职能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孤立地从某一方面研究绩效评价将陷入误区.另外,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取决于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于是单纯地以财务指标作为绩效评价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非财务指标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Atkinson & Kaplan et al,1997).研究发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全面质量管理、顾客中心服务战略、顾客中心制造战略、IT技术、竞争、JIT技术、组织文化和无形资产投资都是引致非财务业绩计量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可能是21世纪的重要特征.Dunk(1992)研究了在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情况下非财务指标的使用问题.Dunk认为,生产流程自动化增加了生产过程的确定性,使得预算的应用环境应该是更好,因此提高了预算中部分非财务指标的使用程度.Ittner和Larker(1995)研究了全面质量管理(TQM)对信息内容和报酬制度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TQM活动的开展会带来信息内容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并且报酬制度中的非财务信息也会增加;在广泛采用TQM的企业中,并没有发现非财务信息的增多及报酬制度中非财务信息的增多给企业带来的业绩改善,但是,在没有广泛采用TQM的企业中,这种关系确实存在.Banker(1996)等选择美国一个零售连锁超市作为对象,研究了顾客中心战略下员工的业绩评价模式问题.研究发现,顾客中心战略的实施要变以行为基础的业绩评价模式为以结果为基础的激励方式.Perera,Harrison和Poole(1997)研究了顾客中心制造战略对业绩评价指标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顾客中心制造战略的实施(以高级管理实践和高级制造技术的应用为依据),会带来非财务业绩指标的更广泛的应用.Hussain和Gunasekaran(2002)研究了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什么因素决定或影响其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问题.Hussain和Gunasekaran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得出了以下11个结论:竞争或增加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技术进步特别是IT技术会创造对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经济不确定性会减少对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组织规模、业务种类、组织特点会影响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外部管制会增加对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财务会计准则可能会抑制非财务业绩评价的使用;社会、经济、政治影响会增加对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管理层的水平和行业经历与非财务业绩评价的使用正相关;管理层对战略的重视会增加对非财务业绩评价的需要;管理层的观念在非财务业绩评价中起重要作用;业绩评价与战略相关联的业绩会更加强调非财务业绩评价. ( 二 )激励契约设计中财务指标的缺陷与非财务指标的兴起 约翰逊和卡普兰(Johnson & Kaplan,1987)强调,比短期利润指标更重要的是一些非财务指标,包括质量、反映速度、新产品特点的评价.Kaplan 和Norton(1992)指出,相对于财务指标而言,非财务指标是企业未来财务业绩的更好的指示器.瓦顿(1995)指出:“非财务指标是体现管理层业绩和公司发展前景的更好的指示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衡量竞争优势的不仅有财务指标,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Banker,Porter 和Srinivasan(2000)也认为,当前的非财务指标比财务指标是企业长期绩效的更好的指示器.Ittner和 Larker(2001)对企业高层执行官的问卷调查表明,短期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在重要性方面的排名比四项非财务指标落后5位,非财务指标在公司管理控制系统中的使用引起了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极大的兴趣.Nagar和Rajan(2001)认为,在当前的质量成本系统的环境下:“对传统质量成本系统的批评建议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补充非财务指标,因为非财务指标提供了与质量、顾客等相关的更好的信息.”以上观点表明,即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相比较,更关注的是原因而不是结果(Singleton-Green,1993),更关注长期的方向(Kaplan & Norton,1992).

三、非财务指标融入激励契约设计理论基础研究

( 一 )非财务指标对财务指标的补充作用 1991年,一份对4个国家(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4个行业(汽车、银行、计算机和医疗保健)、584个企业的调查研究报告也证实了非财务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与财务指标相比,非财务指标在决定管理人员报酬时的重要程度, 随管理者的地位有所不同,平均来看,在高层,质量和市场份额之类的指标还不如利润或流指标受重视;而在一般雇员层面,质量的重要性要超过利润等财务指标.Ittner和Larker(1996)定性地调查了203位执行官,了解他们对不同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以及对其重要性的看法后得出,财务指标的质量虽然受到比较多的质疑(只有61%的反馈者确信财务业绩的信息质量),但是在90%以上的单位,财务业绩还是纳入了常规评价并与报酬相联系.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客户满意和运行效率之类的非财务信息在管理者心目中的重要性已经接近甚至超过财务指标.Ittner,Larker和 Rajan(1997)检验了在CEO报酬契约中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使用.及其权重影响因素.他们收集了1993年至1994年间317家公司CEO报酬契约的信息,发现有114家公司(占样本总数36%)在报酬契约中同时采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其余公司的报酬契约只使用财务指标.在契约中,平均使用的财务指标1.7个、非财务指标2.2个.在317家样本公司中,非财务指标的权重为13.4%;在114家有非财务指标的样本公司中,非财务业绩的平均权重为3.1%(中值为30.0%).Ittner和 Larker(1998)展示了一个咨询公司1996年对60家公司实施BSC情况的调查结果,在实施BSC的企业中,平均看财务指标的权重远远高于其他各层业绩指标的总和.似乎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还是处于相对辅助的位置,各层指标之间的“平衡”并不很容易实现.在BSC的实施问题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多重指标之间关系的处理,尤其是定性的非财务指标的量化问题.

( 二 )非财务指标作为财务指标的前导性指标(leading indicator) 当前所给出的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使用的另外一个主要理由是非财务指标是财务指标的先行指标(Kaplan & Nordon,1992;Ittner & Larker,1998).1998年美国《会计研究杂志》连续发表两篇文章(Ittner & Larker,1998b;Lambert,1998),标题的核心部分都是同一个问题“非财务指标是财务指标的前导性指标吗?”,可见当时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主张业绩评价采用非财务指标的学者声称,对未来财务业绩的预见能力是非财务指标的主要优势所在.但是一些经验研究显示,很难把非财务指标与未来的会计业绩或股价相联系.2000年,美国《会计评论》上发表了Banker,Porter 和 Srinivasan(2000)的文章《包含非财务业绩的激励计划的经验调查》.他们指出:“最近很多公司用诸如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和市场份额等非财务指标来评价管理业绩,并据此决定管理者的报酬.使用非财务业绩指标的主要理由是,与财务指标相比,非财务指标是未来财务业绩的更好的指示器.在评价和激发管理业绩方面都有价值.然而至今为止,仍然很少有关于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之间关系的研究,现存的一些研究提供的经验证据也不一致.”与Banker等人的研究相一致,虽然近年来关于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之间关系的经验研究已经很多,然而研究发现,非财务指标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此外,与其他评价系统一样,利用“游戏”优化个人业绩的雇员会产生不当的行为(Fisher,1992).因而,大多数检验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的经验研究表明了两者关系是混合性的(Ittner & Larcher,1998a;Banker, Portter & Srinivasan,2000b;Amir and lev,1996).Amir和Lev(1996)对移动通讯行业的研究表明,在个别基础上,财务指标在解释股票价值方面高度不相关,而非财务指标则显现出高度相关.Ittner和Larker(1998)则从三个层面研究了顾客满意度和财务业绩的关系.首先从单个顾客层面进行了研究.对于顾客行为从三个方面进行度量:一是顾客保持率,;二是顾客购买金额;三是顾客购买增长率.研究发现,顾客满意度与上述三个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次是从分部的层面进行研究.Ittner和Larker选了一个银行作为研究对象,用统计方法检验的结果表明,分支机构的顾客满意度与分支机构的收入总额、毛利和销售利润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最后是从整个企业层面进行研究.Ittner和Larker在这个层面上研究企业整体的顾客满意度与股票市场价值的关系.就企业整体顾客满意度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系,Ittner和Larker采用发现了二者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就顾客满意度的信息含量,发现这个非正常报酬率与企业的顾客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然而在另一篇文献中,Ittner和Larcker(1998)独立检验了电讯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随机抽取的潜在市场份额很大的样本企业.研究表明满意度指标和股票市场存在关联,客户满意度和未来的会计业绩的关联仅在有限的程度上存在,尽管满意度指标部分地反映在当期的会计账面价值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客户满意度指标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与行业特点相关,其他学者后续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发现.Banker,Potter 和Srinivsan(2000)从旅游行业经营的旅馆采集的数据支持了客户满意度与未来财务业绩高度相关的观点,但是研究发现,客户满意度指标与长期财务业绩的关联度较强,与短期财务业绩的关联度较弱.这一研究表明,非财务指标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考虑行业的因素,而且还要考虑二者之间的时间跨度问题.Hughes(2000)检验了在电力设施行业中污染指标(非财务指标)与权益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关联.作为企业未来可能承担的环境债务的替代,污染指标在环境破坏的可能性增大时呈现出价值相关性,反过来却不成立.换言之,它们可以用来反映重大的未发生的环境负债.Said,HassabElnaby 和Wier(2003)在文献回顾中列举了一系列研究,发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公司提高了同期会计的或市场的业绩,还发现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预示了未来财务业绩的改善.但是,也有文献发现不同的结果,如Ittner和 Larker(1997)发现,质量战略和质量控制措施(包括业绩评价和报酬)对业绩影响的结果很不一致,如“使用质量为基础的经济报酬”在计算机行业有正向影响,而在汽车行业则表现为负面影响;其他控制措施对业绩的影响也是不清晰的.Banker,Porter 和 Srinivasan(2000)从两个方面研究了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第一,非财务业绩是否是财务业绩的先导指标;第二,在激励方案中采用非财务业绩是否会影响业绩(包括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为了研究这两个问题,他们选择了一个连锁酒店,这个公司直接管理的旅馆有20家,全部在美国,另外在全球范围内有200家间接管理的旅馆(使用统一品牌和管理模式).这家管理公司直接和间接管理的旅馆在对旅馆管理者的激励方案中,以前没有非财务指标,只有财务指标,后来,在新的战略构想下,对直接管理的20家旅馆的管理者激励方案中包括了顾客满意度指标,并且是主要指标,但间接管理的旅馆还是按原来的激励方案.非财务业绩指标包括顾客回头意向(对入住的客人以问卷调查方式得到)和顾客投诉(千人投诉率),激励方案中的财务指标是经营利润,由营业收入和可控成本组成.研究发现,顾客回头意向高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会增加成本,并进而增加利润;顾客投诉高会减少收入并增加成本,并进而减少利润;激励方案中包括非财务指标(顾客回头意向和顾客投诉)会优化这方面的非财务业绩,并进而提高非财务业绩.在包括非财务指标的激励计划执行后,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同时得到改善.Nagar 和 Rajan(2001)讨论了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关系.他们对《财富》500强中一个制造集团的11个工厂检验了产品质量指标对未来销售额的含义,结果指出,无论质量的财务指标(如外部失败成本)还是质量的非财务指标(如废品率或按时交付率)都是未来销售额的前导指标.有关质量的非财务运行指标发生的变化,在随后的季度会影响销售额;而外部失败成本对销售额的负向联系出现在2-3季度之后,他们还发现外部失败成本增加1美元,相联系的销售额下降26美元,近似于损失利润10.40美元.Sedatole(2003)使用来自医疗服务公司的资料,说明业绩指标体系的构造可能改变质量与未来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Srinivasan(2005)研究了一家美国连锁酒店的非财务指标在管理者激励计划中使用后的作用.研究者主要用两个指标考察了客户满意度:以顾客的评价卡片代表的回头率以及抱怨水平.研究发现,作为激励契约一部分的非财务指标的改善伴随着短期的收入和利润的增加,非财务指标的改善与收入和利润变化之间的时滞为6个月.Eelke Wiera(2008)通过与财务业绩指标相对比,检验了两个非财务指标(员工满意度和及时送货率)对未来财务业绩的相对和增量信息含量问题.研究发现,与滞后的财务指标相比,这两个非财务指标并没有相对的信息含量,然而,这两个非财务指标对未来的成本和收入都具有增量的信息含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非财务指标具有信息含量,并且对未来的财务业绩具有前导性作用,但它并不能替代财务指标.以上混合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是与环境相关(Kaplan and Nordon,1992;Ittner & Larker,1998),而理解影响二者的相关环境因素对于在管理决策中是否使用和将其纳入管理控制系统显得就很重要.Lambert(1998)认为经济环境的特征,如竞争水平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沿着这种思路,近期Banker和 Mashruvala(2007)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该观点.他们认为除非有效识别公司经营分部所处的竞争环境,否则无法理解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之间的真正关系.在那些面临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强调非财务指标是有意义的,然而对那些处于缺乏竞争并且顾客缺少相应选择的经营分部来说,非财务指标的意义就很有限.Banker等通过对一个零售商店处于不同竞争环境下的非财务指标的采用和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验证了他们的观点. ( 三 )其他相关理论 非财务指标还可以在估值中有所帮助(Amir & Lev,1996;Rajgopal et al.,2000).Fullerton和McWatters(2002)研究了JIT的实现程度与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之间的关系.Fullerton和McWatters认为,在JIT等高级制造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的作用受到限制,应该要求非财务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企业的JIT程度越高,越倾向于使用非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评价,越倾向于使用非财务业绩作为激励的基础.Krolick(2005)研究了CEO报酬方案中会计指标的选择与无形资产投资的关系,他认为,如果企业无形资产投资多,而这些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没有反映,基本上都作为费用处理了,所以,董事会对CEO的报酬方案中会计指标的选择可能只从利润表中选择数据,而不会将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联系起来确定会计指标(如投资报酬率等).那些无形资产投资不多的企业,董事会在确定CEO报酬方案中的会计指标时,可能会将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联系起来,如选择投资报酬率、股权报酬率等.对于非财务指标融入激励契约设计的相关研究,近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Junani Vaivio(2006)的研究认为,随着现代企业中知识型员工“隐形知识”(Tacit Knowlege)的重要性,经理为了能够使自己不被边缘化,在业绩评价中引入非财务指标就是必要的,因为非财务指标可以将一些“隐形知识”揭示出来.Ittner和Larker(2008)指出非财务业绩指标应该将其研究边界拓展到企业非财务指标在实务中应用的演变,非财务业绩指标作为风险管理目的,非财务指标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非财务指标在内部使用和信息对外披露的关系等领域.Bouwens和Van Lent(2007)的实证研究已经表明,公司对非财务业绩指标的使用与部门间外部性的程度之间正相关.这表明公司使用非财务业绩指标的部分原因是为了鼓励跨部门边界的战略协同.Baiman和Baldenius(2009)的研究发现,将非财务指标纳入激励契约,可以促进部门间的合作行为.Verbeeten等(2009)研究了组织的战略竞争优势是否与所采用的特定的业绩评价指标的使用及其有效性相关,通过对荷兰201家公司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公司的特殊竞争优势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使用相关.Hansen(2010)提出了一个通过在业绩评价系统的设计中融入非财务指标,并将分部经理的外部性行为内部化,从而消除外部性的理论框架.

四、非财务指标融入激励契约设计研究现状

( 一 )非财务指标的绩效后果研究 张川、潘飞和John Robinson(2006)以76 家国有企业为样本,系统分析了非财务指标“客户满意度”与企业财务业绩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客户满意度高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从客户满意度提高带来的两方面作用来看,企业更可能是通过提高单位产品的利润率来提高盈利,而不是通过增加销售来提高盈利能力能力.陈华敏(2006)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非财务指标的绩效后果进行了研究,着重于从两方面进行了论证:一是从信息经济学和权变理论出发,研究非财务指标绩效后果的理论依据;二是从实证上检验非财务指标和公司绩效后果之间的关系.张川、潘飞和John Robinson(2008)则从理论和权变理论出发,研究了非财务指标的绩效后果,文章以 158家中国企业为样本,分析了非财务指标采用程度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表明,不管企业具有什么样的权变特征,非财务指标采用的程度越高都会带来越好的企业业绩.而且,相对于选择差异化战略的企业而言,选择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采用非财务指标后会得到更好的业绩后果.

( 二 )非财务指标的选择与公司战略研究 张蕊(2002)研究了企业战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其论著以业绩评价的实质是对企业获利水平和竞争能力评价为主线,指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随经营环境得变化而演变,而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必然是适应“新经济”环境条件下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的指标体系设置包括财务指标体系和非财务指标体系.陈佳俊(2003)运用权变理论研究了企业战略与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他在博士论文中指出,企业竞争战略要与经营环境相适应,而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是经营战略的函数.只有当业绩指标随着竞争战略这一权变因素进行调整时,才能保证企业战略与业绩评价之间的相关性.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内生于企业战略管理系统,必须围绕企业战略所涉及的各方面设计业绩评价体系,必须能动态地激励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必须具有监督反映和引导企业行为的功能.李雪等(2009)指出,与财务指标相比,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更能体现上市公司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态势,能更准确地揭示出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和成长趋势,从而能够更全面地、多角度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可以避免单独使用财务指标评价上市公司业绩所导致的上市公司短期经营行为的弊端,因此在分析和评价上市公司业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苏文兵等(2009)利用调查数据,采用实证方法对企业评价指标的选择及评价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外部的市场压力、企业的竞争战略、规模和分权程度对企业是否采用非财务指标进行考核有显著影响,而业绩评价效果的好坏则受到非财务指标的使用程度、评价指标对企业战略的反映程度、考核的激励程度及其严厉程度等因素的显著影响,财务指标的影响不明显.

( 三 )非财务指标与战略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 这一部分研究并不是单纯以非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对象,而是在战略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包含了对非财务指标的研究.杜胜利(1999)系统研究了企业业绩评价,全面构建了业绩评价理论框架和业绩要素系统,并提出了业绩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四个区分,还提出了由财务评价指标、过程评价指标、客户评价指标、研究开发评价指标、质量评价指标、员工评价指标等要素组成的指标体系.尚志强(1999)以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目标是服务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李苹莉(2001)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立足于经营者业绩评价,构建了影响经营者行为的企业内外因素的分析框架,提出了设计经营者业绩评价方案的基本模式.马璐(2004)的博士论文研究具体解析论证价值评估模型,提出了绩效指标选择的“价值相关分析法”,建立了激励相容模型和委托关系下绩效评价的博弈分析模型,剖析了绩效评价系统存在的逻辑以及在激励报酬契约设计中的作用.王化成、刘俊勇(2004)的研究构建了业绩评价的理论框架,将业绩评价理论构建为相关理论、支持理论和核心理论三个层次,并以业绩评价为划分标准,将业绩评价模式划分为财务模式、价值模式和平衡模式.李灿(2005)的博士论文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对战略业绩评价系统、业绩目标的表述、评价标准的设立、指标体系的选择、业绩评价模型的建立及业绩分析框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认为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动态反馈回路,评价的基本功能是计划与控制,评价主体是战略制定者,评价客体是企业经营战略,企业组织的内外环境影响着业绩评价系统的运行;在战略业绩评价体系中,作为中心的业绩目标必须适应战略特征,具有权变性、动态性和长远性;战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是财务指标和竞争力业绩指标组成的.张悦枚(2005)的博士论文将绩效评价方法划分为关键问题学派、价值学派、社会学派和战略学派,其论文在价值增长管理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价值增长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五、结语

Ittner 和Larker(1998)在《业绩评价创新:趋势和研究含义》一文中指出:“传统的以会计为基础的业绩计量系统被认识到的不足已经推动着一系列业绩评价创新,从改进的财务标准(financial metrics),如经济增加值指标,到整合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计分卡’.不过,尽管这些创新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接受,却很少有研究检验这些新计量方法在经济上的适当性、在采用中出现的实施问题,或者由于它们的使用带来的业绩结果.”随着近10年来理论界对非财务指标融入激励契约设计的研究,这方面有了一些进展,然而,Ittner和 Larker(2008)在《拓展非财务指标的研究边界》中继续指出:“与公共和私人部门不断增长的对非财务业绩指标的使用相一致,研究者正越来越关注对这些指标的选择、使用以及他们的业绩后果.尽管这种关注产生了使用多样的设计方法的大量有益的研究,然而,研究者当前面临着以下挑战:如何显著地拓展非财务指标的研究范围以防止该领域研究的停滞,增加我们对业绩评价实务和利益的理解以及对组织面临的业绩评价问题做出反映.”

A.S. Reliance on Budgetary Control, Manufacturing Process Automation and Production Subunit Performance: A Research Note.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1992.

[10]Fullerton, R.R., and C.S. McWatters. The Role of 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Incentive Systems in Relation to the Degree of JIT Implementation. 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2002.

[11]Henri,J.F.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 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06.

[12]Holmstrom, B.,and P. Milgrom. Multi-task Principal-agent Analysis: Incentive Contracts, Asset Ownership, and Job Design.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s, 1991.


[13]Hussain, M.M. and Gunasekaran. An Institutional Perspesctive of Non-financial Management Accouting Measure: A Review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2002.

[14]Ittner,C.D.and D.F Larker. Quality Strategy, Strategic Control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1997. [15]Ittner, C.D., and D F Larker. Innovations 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Trend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1998.

[16]Ittner,C.D., and D F Larker. Are Non-financial Measures Leading Indicators of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 Analysis of Customer Satiac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8.

[17]Hanson, A. Non-Financial Performance Measures, Externalities and Target Setting: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Resolutions Through Plann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10.

[18]Ittner, C.D., and D.F.Larker. Extending the Boundaries: Nonfinancial Performance Measures.Handbook of Management Accoungting Research: 2008.

[19]Malina, M.A., and F.H.Selto. Communicating and Controlling Strategy: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Balanced Scorecard.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1.

[20]Verbeeten.F.H.M., and A.N.Boons. Strategic Priorities, 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nnalysis in Dutch Firms.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 编辑 聂慧丽 )

类似论文

毕业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关于普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分析、综。
更新日期:2024-1-12 浏览量:20105 点赞量:5883

服务设计文献综述

摘 要服务设计已经在设计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论述了服务设计的概念和时代背景,介绍。
更新日期:2024-8-20 浏览量:104577 点赞量:22279

下载计算机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系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姓名:学号:题目名称:企业库存管理系统指导老师。
更新日期:2024-5-23 浏览量:71528 点赞量:16596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文献综述

本文按历史发展的顺序研究古代建筑文献,梳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重点分析成熟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献 通过。
更新日期:2024-5-9 浏览量:12509 点赞量:4021

商务礼仪其课程设计文献综述

摘 要:礼仪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商务礼仪特指在商务活动中的礼仪要求,随着现。
更新日期:2024-2-21 浏览量:32790 点赞量:8249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文献综述范例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的阶段,是知识深化、拓宽、教学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全面总结,也是。
更新日期:2024-2-17 浏览量:32722 点赞量:8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