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答礼仪看中日两国社会交际文化的相异性

摘 要:赠答礼仪是社会交往过程中民族心理的一种映射礼物的包装是赠答礼仪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通过了解和分析中日两国礼物内容及包装的不同侧重点,进而剖析中日两国人民在赠答礼仪中所体现出的社交心理:中国人注重“人情”,日本人则注重“义理”.

关键字:赠答;中日;交际;相异

所谓的“赠答”,即互相赠送礼物.在当今人类社会中,人们通过相互赠送礼品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好感与敬意,用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协调与周围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赠答习惯不仅具有了强化集团内部家人、亲戚、近邻之间关系,同时还具备加强地域共同体的意识,维持集体内部秩序的作用.因此“赠送礼物”已经成为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在当今人类社会中,赠送礼物作为一种交流的媒介,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并且逐渐成为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日常交往时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方式.

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某个时期,在人与人日常的接触过程中,小到走亲访友,大到两国邦交,总避免不了要通过相互赠送礼物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好感与敬意.因此,一个民族的“赠答礼仪”文化可以很好地体现出该民族在交际过程中特有的社交心理与意识.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赠送礼物的内容、形式不尽相同.本文正是通过对中日两国赠送礼物过程中的侧重点进行考察,进而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两国国民社交心理的异同:在日本,人们出于“义理”的原因,相对于所送礼物的内容更注重礼物的外在包装;而在中国,人们则出于“人情”方面的原因,更多地考虑所送礼物的内容,通过送礼来维系人们之间的感情.

一、日本的赠答礼仪

1、日本“赠答礼仪”的历史变迁

在日本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赠答礼仪的内涵及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们在节日时赠送礼物,在亲人朋友结婚、升职、乔迁之时也会赠送礼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元”和“岁暮”,其形式及内容的变化印证了日本赠答礼仪的历史变迁.

中元节是每年7月15日,又称为“中元御礼”或“仲夏御礼”.年过一半的“中元”,被认为是可以把善恶区别开来、原谅人们所犯过的罪过,并用来祭祀神灵的日子.“中元节”由中国传到日本以后,与“盂兰盆节”结合在一起.到了江户时代,祭祀结束后,人们把祭祀给祖先的供品分给亲戚、近邻与朋友,以达到“人神共食”的目的.然而,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中元节”赠答行为中的“共食意识”已经逐渐淡漠.十五世纪以后,“中元节”已不再仅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同时也开始出现了为了为健在的父母祈福消灾,把鱼类等作为礼物赠送给父母的习俗.发展至今,现在的“中元御礼”主要是下级向上级、晚辈向长辈、孩子向父母赠送礼物,用意在于感谢他们平日里对自己的恩惠和照顾.“岁暮”则是在年末,从12月份开始.以前也曾经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常常赠送祭祀品给除夕未能回家的人.现在人们常在这个时候来表示彼此之间的感谢之情,主要是上级送下级,长辈送晚辈,家长送孩子等.

2、日本赠答礼物的包装特点及其社会文化因素

日本人在赠答礼仪中,“相对于礼物本身的内容更注重礼物的包装”这一特点,恰恰体现出了日本人心中的那句中国老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对于日本人来说,赠送的礼物不一定要多贵重,重要的是自己对对方的心意,心到,则诚.相反,由于日本人很在意“还礼”,如果在赠送礼物时赠送过于贵重的东西,不仅对对方来说是一种心理负担,还很有可能就会在对方还礼时给对方造成困扰.日本的这一赠答特点与心理,不得不说是与日本人的“义理”有很大的关系.

在日本镰仓时代以后,宋学的“义理”作为哲学概念首次传入日本.从江户时代初期开始,日本的知识分子开始对其系统地学习,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将哲学概念的“义理”做了很大改变.而后随着武士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适应现实社会、寻求新的精神支柱,日本社会就逐渐形成了道义性的“义理观念”,“义理”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武士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17世纪中叶以后,庶民文化逐步代替武士文化,从此“义理”又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在庶民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普及.

如今,所谓的“义理”,即指非直系亲人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亲属,但是与其交往会有一种与家人或自己“内部人”交往的感觉.当求他人办事或与其他人相处时,例如:赠送礼物,不管这个人是朋友还是同事,是家人还是客户,两个人之间都存在一种“义理”.正是由于“义理”深深地植入于日本人的意识当中,日本的“赠答习俗”才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日本原始村落社会中,严格遵守“赠答规范”的人才被认为是真正懂得人际交往中“义理”的人.因此,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赠送礼物的话,就是对亲属、近邻和朋友等尽到了“义理”.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的话,就不能失去了“名义”和“信誉”,即做事不能违背“义理”.然而,像安达正嗣曾指出的那样:“人们的赠答行为由提供礼物的义务、接受的义务、还有还礼的义务等三部分组成.”在日本,“赠送礼物”并不是止于“送出礼物”,当人们送出礼物后,对方还会进行适当的“还礼”.日本人在赠送礼物时,会考虑到是否会给对方“还礼”造成困扰.事实上,接受他人的“义理”就等于背上了无形的债务,日本人在接受他人的礼物后,会产生一种心理负担,所以日本人在收到礼物后一定会还礼.人类学家本尼迪克说:“所谓‘义理’就是无论如何都必须返还的规则,而且‘义理’的返还必须是等质等量.”所以,与赠送礼物时相同,在日本如果不能合适地进行“还礼”的话,也同样会被人们认为是不符合“义理”的行为,就同样有可能会被周围的人疏远,也会得不到集体的承认和认可.


因此,在日本社会,无论是“赠送礼物”还是“返还礼物”,“义理”意识都贯穿于其中,并深深影响着日本人的“赠答行为”.

二、中国的赠答礼仪

中国赠答礼仪的历史变迁:

在中国悠长的历史长河中,赠送礼物 的场合、种类、赠送方式等内容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例如,在中国古代社会,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古代的生产力低下,食物便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最需要、需求量最高的东西,作为赠送礼物频率最高的就是食物,比如米,鸡蛋等.但时至今日,“食不果腹”的时代早已过去,如今人们赠送礼物时,会更多的考虑对方的喜好,然后选择一些贵重、昂贵的东西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人.2、中国赠答礼物的包装特点及其社会文化因素

虽然在中国的不同时代,人们赠送礼物的内容、形式或赠送礼物的时间会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礼品的选择方面,中国人普遍会选择一些价值比较高的物品来赠送给对方.而在礼品的包装方面,中国就没有像日本那样有许多约定俗成的东西,礼物的包装也没有像在日本那样那么受到重视.一般来说,都是用包装纸进行简易的包装,有时为了美观可能会装饰上一些彩带或者小饰品等小物品,但整体来说不会像日本那样精致、那样用心.

在中国,人们之所以更注重所送礼物的“内容”,其实跟中国人送礼的“功利性”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很多时候中国人向对方赠送礼物是由于有求于对方,如果赠送给对方的东西是较为低廉的物品,就有可能会让对方认为自己被看轻,进而会觉得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而且,当今中国社会,即使是“非功利性”的送礼,所送礼物的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衡量双方之间关系的一种标准.“礼物越重,情谊越深”.而这,不得不说与中国社会的“人情”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日本人相同,中国人在收到礼物的时候,也会觉得有一种“负担”,而与日本人相对,中国人在“往来”的过程中,考虑“人情”往来多一些.对于“功利性”的赠答,为了还清这种所谓的“人情”,就不得不为赠送礼物的人办事,满足赠送一方的“求”;而对于“非功利性”的赠答,中国自古以来有“礼尚往来”的说法,中国人正是通过不断的“赠送”与“返还”来维持彼此之间的关系.收到别人的礼物,就欠了别人“人情”,但又不能为对方“办事”,那么就得找机会,赠送给对方略高于收到礼物的礼物,加重一些去回个礼,但是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就这样,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

三、中日两国社会交际文化的相异性

赠送礼物作为一种普遍的交往形式,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然而,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的不同,人们的意识结构就不尽相同,因而就会产生不同的“赠答礼仪”.同样,反过来,通过对一个民族“赠答礼仪”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其中所反映出来的该民族人们的心理.对赠答礼仪中“内容”或“外在”的侧重点,正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的相异性:日本人更注重“义理”,中国人则更多地受到“人情”的影响.

类似论文

礼仪教育与人文社会的可持续

礼仪教育与人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通过礼仪教育与人文社会自身形式与内容的发展。
更新日期:2024-12-27 浏览量:156585 点赞量:33418

礼仪是一张社会名片

当今世界,礼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礼仪与发展同在,与进步共生 而文明礼仪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中国素有“礼仪之邦”。
更新日期:2024-11-4 浏览量:18312 点赞量:4903

中国社会保障文化

摘 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对有关国内外文化传统进行审视和扬弃的同时,培育和启迪适合于中国国情的。
更新日期:2024-10-9 浏览量:17319 点赞量:4589

小学语文教学在儿童社会交际中的作用

【摘 要】儿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朋友,朋友多了可以培养儿童的责任。
更新日期:2024-1-19 浏览量:21767 点赞量:6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