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鉴赏

摘 要:《黍离》选自《诗经·王凤》,作于西周灭亡之后,描写了古代朝代更迭,黎民苍生的悲惨境地.《黍离》一诗不仅在抒情方式上独具一格,其结构也颇具特色.本文旨在探讨诗歌的思想感情、结构特色以及黍稷这一意象的涵义.

关 键 词:黍离结构意象

诗序曰:“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里,尽为禾黍,闵周之颠震,彷徨不忍离去,而作是诗也.”


清代方润玉的《诗经原始》中卷五:“三章只换六个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

余冠英则在《清经迭》中认为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等

古往今来,对于此诗的主旨和评价有过多种说法,我想黍离之悲,以悲悼故国、哀叹国破家亡之痛为最佳.

《黍离》中体现的感情思想可谓一大亮点,国家残破,物换星移,今不比昔的哀伤境地,让人为之悲痛、感伤.而其结构与抒情方式的特别之处也成为吸引读者探索的一大特点.

从横向来看,“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开篇以“彼”为首,道出了物换星移,今非昔比的心酸,交代出时代背景,为全文垫下了悲情基调;“行麦靡靡,中心如醉”,主人公看到家国的丧失,在茂密成行的黍稷中徘徊,不仅触景生情,忧伤起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主人公的忧伤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他的亡国之痛也非他人可知,忧伤至极,不禁仰天长叹:“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主人公触景生情,情感逐步激发,进而达到极致.

从纵向来看,全诗采用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三章只换了六个字,一唱三叹,将作者的情之深,忧之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从黍之苗到黍之穗,再到黍之实,体现了时间之久,对故国的感情至深,及对安宁生活的殷切渴望.而“中心摇摇”到“中心如醉”,再到“中心如噎”,郁积在诗人心中无处宣泄的亡国之痛一触即溃,终而仰望苍穹,大呼“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体现了王国之痛和对混用统治者的愤恨之情.随着章节的过度,感情达到极致.

通过形式与抒情的完美结合,巧妙之处不点自破.此诗,从横向、纵向的结构自然流利地将感情推向制高点,使读者脑海中不自觉的描绘出衣服苍凉动人的画面:受尽剥削压迫的百姓,遭受着战争之苦,他们国破家亡,背井离乡,四处流浪.当一位老农看到自己曾经赖以生存的庄稼勃勃生机时,他徘徊不忍离去,俯身下去抚摸着曾经属于自己的黍稷,不禁老泪纵横,他多希望有个安定的住所,结束非人的生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撕心裂肺的呼喊是在哀告上天,是对昏暴统治者的控诉.

对于《黍离》来说,还有一个更加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就是为何选择“黍离”这一意象来言志,为何不似“山川满目泪沾衣,六朝如梦鸟空啼”之满目疮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释.

首先,诗以景抒情,选择了卑微的黍稷为意象,很有深意.庄稼是农民辛苦所注,也是希望所存.他们以此为生,与之息息相关,尤其在国破家亡,背井流浪中,看到黍离自然会引起无限感伤.而此诗当中,又着重描写了黍稷的茂盛之态,是丰收的喜悦景象,却引起了农夫无限的悲情,正所谓以乐景写哀情,仿佛可以看到农夫抚弄着禾苗久久徘徊忧伤,以至于“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以哉?”的慨叹,一唱三叹,将愤怨之情淋漓尽致表达出来.

二者,选择卑微、朴素的黍稷,而不写雕梁华宫、壮丽山河,这表现出作者是为民所忧,感叹黎民苍生,展现出百姓饱受战乱与朝代更迭的苦楚,居无定所,背井离乡的处境,以及他们渴望和平安宁、安居乐业的殷切希望,同时表现出他们朴素的爱国思想.从作者写作角度来看,这正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民本思想,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人性的解放,是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的.

因此,黍离之悲,不仅是对国家残破、今不比昔的慨叹,更教育了后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类似论文

《红楼梦》鉴赏

背景介绍18世纪在世界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折期,在这一时期封建体制之中孕育着资本主义,萌发出思想,开始了从启蒙时代向近代社会的大踏步。
更新日期:2024-7-13 浏览量:91332 点赞量:19530

《琵琶行》鉴赏

[关 键 词]:白居易《琵琶行》白居易的《琵琶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
更新日期:2024-11-17 浏览量:140955 点赞量:29597

《梁祝》鉴赏

这次的西方弦乐史把欧洲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音乐作品和作家介绍了一下,让我了解了世界弦乐的发展,还有音乐。
更新日期:2024-8-19 浏览量:103969 点赞量:21980

《西厢记》鉴赏

综合评价《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它与《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一起被。
更新日期:2024-6-13 浏览量:78963 点赞量:16997

《雷雨》鉴赏

综合评价《雷雨》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家长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
更新日期:2024-6-17 浏览量:79169 点赞量:16952

《中秋帖》艺术鉴赏

摘 要:墨迹本《中秋帖》,行笔痕迹清晰,墨色变化丰富,具有鉴赏学习价值 从中既可上窥王献之书。
更新日期:2024-6-16 浏览量:80180 点赞量:17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