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二)

181.在中国,作家只能控其“自转”的速率与方向,他不需要,根本不需要去顾及社会以及市场的“公转”轨道是什么以及如何运作的因为在中国式的“太阳系”中,“恒星”太阳之本身就一直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中:五六十年代有一颗,七十年代末换了一颗,九十年代是一颗,二十一世纪伊始又是再一颗.谁能预料说到了二十二世纪来临之际,中国的“太阳”还要换多少颗作家是一种彻底的自我职业,“自转”非但是他的天性,更是他的天命与天定.

而作家在其创作境界上的执着与追求就是一种“定力”,是他赖以“自转”的轴杆和轴心.

182.每个人都可以尝试着去体验每个人,去扮演另一个人――因为人都有其共性,然而,每个人最终都要回到他的自我中去,去演出这个人世舞台上的他自己的那个独一无二的角色――因为人更有其个性.

所谓“不迷做不了,一迷不得了”,优秀的小说家与优秀的演员一样,对于他人角色的进入一旦达到了深切非常的地步时,自拔往往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183.《圣经》向我们透露的一项真相是:神也将他的一个神性切面――圣子基督――投入到他的心爱的作品之中来了――他忍不住要这样做.当作家投入地创作时,其实,他的精魂也早已进入了他的作品中去了.基督需要体验的是人性,故,他是神性与人性的结合,兼备了神的大能与人的凡性.而作家创作的小说人物兼备的是尘世的人性以及某种虚拟化了的文学个性.而如此这般写就的作品常常会被证明是一部成功之作.无他,因为此一刻的作家其实离神的创作手法也已经不很远了.

184.艺术家的演出与展示是为他人,为他人的惊叹,为他人的欢呼,而其独自的深深的沉湎则纯粹是为了他自己,为自己的享受,为自己的修炼.这就是为什么不少艺术家总不热衷于登台和巡展而喜欢去当个隐士,很多作家、思想家的发表欲也会随着年龄、人生与艺术阅历的加深而日趋淡化的原因.

185.小说人物单单是有血有肉是远不够的,有血有肉还要有灵(性).但何谓灵(性)如何刻画灵(性)如何才算刻画出了成功的灵(性)其中的要求以及标准是有着天渊之别的.

心理流程是人物存在于世的一条无形轨迹,它在人物血肉之躯的背景之上隐约流动而过.

186.历史上所有的小说作品无非就是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时代观来演绎的同一只人生故事.你从这一条,我从那一条,通道,企图到达或者接近那个所谓“永恒”的目标.

187.小说对氛围和场景的描写与铺垫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广阔而持久的背景编织,最终是为了能将某个主题的亮点给绣上去.

188.永远只有中性的人物.这里的“性”是指人性.

向“善”的方面或向“恶”的方面太偏执,原则上都不可取.而走其极端的结果更可能会导致败笔.

唯一定要作家作出选择的话,向人性的善面靠近些,可能会让他更具安全感.因为,就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大格局出发,对善的张扬才是恒久的主题.再说了,善相对于恶而言,是更真实的人性,更易感动人的人性.

反之,揭露的风险则会较大.因为更多时,这很可能是作者的一种不肯熄灭的纯私仇心态在作祟,结果酿成了他的某类情绪的偏颇.对他生活中的某个人物或者某桩事件始终耿耿于怀,从而发展为对全体社会的某种含毒素的恶意相向.

一对善良的眼睛于处处都能发现善良.这是一位小说家的美好的创作心态.

189.沉迷美色,这是不少艺术家都很易染上瘾的癖好.沉迷美,可不断令你出好作品,而沉迷色,则又可能会毁了你.

天堂地狱,艺术堕落,天使魔鬼,仅一步之遥,一线之差,一念之别.

190.作品是作家的孩子,是他怀胎十月后临盆诞下的孩子.对于他的每一部作品,作家都怀有一种天性的母爱,且十分伟大.他期望着能将他的孩子们一个个地都推上社会推上世界去,并希望他们个个都杰出都能成功.而自己却甘愿无声地隐没和消失.从前有部电影,叫《生的权利》.当那位贫困潦倒蓬发垢面的洗衣妇的母亲望着她的那个事业闪亮有成的儿子如何在闪光灯和人群的簇拥下缓步走阶时的欣慰与满足之情不是语言可以形容得出来的.她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处境.她不想――绝不想――去与她的孩子抱头相认,她想做的一切就是如此地隐藏在人群的一隅,望着自己的那个已经是功成名就了的儿子的渐渐远她而去的背影.

就是这么样的一种伟大的,无私的母爱,正如作家在哪一天听人说起了他的一部成功的作品,却懵然不知它的作者原来就是谁的时候的心情是一样的.这是一种巨大的莫名状的享受感和充实感,让你那永远也填不饱的精神食欲于瞬间得到了满足!

反之,作品并无太大的作为,作家本人却被人捧上了天去,只有白痴和傻瓜才会沾沾自喜,稍有艺术良知的作家会感到的那种失望无助感和虚无感恰好是那位母亲所体验到的充实感和幸福感的负值.

191.爱艺术与爱人是一回事.你真心诚意地,一生如一日地,只是因为了爱而去爱她,她给你的是一种回报,你虚心假意地,口里说爱,实际上更盼望的是能将她作为一块求功逐名的敲门砖地去爱她,你得到的回报又是另一种.因为爱人与爱艺术这都是心灵感应的事业,伪装等于公开.这很公平也很对称,以终极结果来衡量,其分额的总量分毫都不会有差.

192.产生在某种特殊地形的强大的地压下.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一样,往往产自于强大而持久的生活与心理的内压之下.

与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相同的耐久性和永恒值.

193.你有见识过,欣赏过法国十九世纪末印象派画家们的画稿吗莫奈、塞尚、毕罗沙、雷诺瓦,如今,这些名字的本身就已经变成了某种特定艺术风格和内涵的代名词了.它们甚至对文学创作也保持着和发挥出一种持久而强大的启示和借鉴功能.

印象画派的创作特点是对于事物第一印象(当然是视觉的)的记录能力.而且还越快速便越正确越强烈越不可替代越能显示其别具一格的创造性和随意性,因此也越具有了某种特殊的灵性.

印象派画稿的完成特点却是要耐性地呆在画室内,对其印象记录作出反复而又反复的推敲与精改.而且是改得越精细便越能出效果.因为从某种意义而言,真实效果的体现乃是一种精心改作的结果.只是画家要尽量掩盖这种事后的修改痕迹,而力图保持印象原始记录之一刻的一切特质与风貌.

对于当代的小说创作者们而言,这种艺术创作手法的启示性与借鉴性均十分强大和强烈.

194.速写+素描+油画等于印象派(的油画作品)

诗歌+散文+小说等于(带)印象派(情调、情绪和情趣)的小说作品.

195.整个社会环境,人际结构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畸形的存在形态给作家提供了最佳的创作素材的采矿场.代价是:作家本人必须长 时期地劳其筋骨苦其心智地生活于其中.

196.小说的某个永恒主题是有别的人性主题.正如上帝在《创世纪》里所暗示的那样:女性往往抵受不住物质和虚荣的诱惑,而男人则抵御不住色的.于是,蛇的引诱方式便先从夏娃着手,然后再让已带上了原罪的夏娃去引诱亚当共同犯罪.

撒旦的聪明比神的只差半步.

197.无性之爱是一块冷岩,无爱之性是一堆腐肉,灵肉同位或者错位:小说人物的人性展开与心理演变有多重依据,而这是其中的很重要的一项.

198.其实,何止人生,整部人类史也只有三天.人类的昨天――指遥远了再遥远了的过去,人类的明天――指直到人类可能毁灭的前一刻为止,而人类的今天则短暂到与眼下我们正历经的那个瞬间完全叠合的一刻.

而这,不正是神的一种伟大的艺术构思(或者说,构思艺术)吗

199.长篇小说《立交人生》的结构图解是:它是一部三段(代)体的结构式作品,一代实,二代虚.所谓小说纵横半个世纪,其实只是指其中的那个实的部分.事实上,这就是我们这代人每一刻都在经历着的,无从回避的生存的真相.上一代的生存细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已成年了的你,正如你已干出的或正在干出的一切将影响你的下一代日后的生存与思维模式一样.一代人暴露在时代的聚光灯下,而故意使其两端隐没到黑暗中去.一端是已逝去的,另一端是未知的,它的属性是朦朦胧胧的未来.三代人形成一种规迹全貌,一个完整的历史循环过程.

因为,三是个属灵的数字.所谓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正如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一旦提出,便注定了它将伸展至无限.

200.任何一个人,当他已能明确地辨认出死亡迫近的脚步声在其生命长廊的远端响起时的心理反应有两种:格外平静或万般恐惧.

因为这是交考卷的时候了,因为这是揭谜底的时刻了.对于一个曾交了白卷或一份错误百出考卷的考生,还是对于一个对自己的考题答案早已胸有成竹了的考生,老师要当堂宣布成绩时的心态自然是完全两样的.

就这层意义而言,宗教信仰能为任何一具从高空坠下的生命时刻打开一张心理保护网.而于一位作家的作品而言,凡属生命过程中的任何真实的心理细节都可能在出其不意的一刻,为作家提供某种出其不意的震撼人心的艺术表达效果.

201.我们都爱神,故我们彼此相爱.

可见:相爱(尤其是坚实、恒久的相爱)是始终要有一个爱的共同体的.

202.假如有一部文学作品,其中充斥的是恨,它必不得永恒.只有充盈着爱(无论是用何种形式表达的爱)的作品才有其艺术上的存在价值.而爱越大,作品的艺术值越高,越能经久不衰.因为爱之本身就是一种永恒,是一种属灵的感情.

博爱,是文学创作上效益最大而又投资风险最小的题旨之一.

203.人的最大智慧便是了解自己并无智慧.我们都有一位带领者,而我们的所谓“智慧”,其实只是他的大智慧从某一特定角度折射时的瞬间的闪烁.

204.像所有人种和物种的繁衍一样,艺术作品也是越杂交越能出效果.假如小说家单从小说作品中去琢磨如何写好小说,诗人只从别人的诗作中去汲取诗歌的创作养分,不是不可,但总嫌味觉平淡和平面了些.

小说家要多读些诗品,要让音乐充满,要被月光感动,要为连天的海涛所震慑,或为一具雕塑而大声叫绝.对于一份来自于其他艺术领域内的养料的汲取效果可能十倍其同类.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你拥有的已经拥有,且还可能太多太丰富了,而你所缺乏的却正是那一丁点儿.一位在创作的手法和风格上都别具一格的艺术家往往都是靠了某些域外的艺术养分培育而成的.

唯写生是一种直接从生活的矿源中去汲取艺术养分的创作方法.这种方法适合于一切艺术形式.艺术往往都从临摹入门,经过了长长的写生的通道后再从彻底忘却了临摹究竟是怎么回事的出口,临空腾飞.

205.小说《立交人生》的一大社会题旨是对当今世界女权主义泛滥的一种反动、反向和反问.它委婉而沉痛地提出了:到底男权,尤其是正当、合理,天生就软弱的男权还需不需要社会群体的保护

这是个人之个性全面阴柔化了的社会.阳刚之气被改造,之后逐渐消散和消失,这是近世纪以来女权主义被过度提倡的结果.而女人在男人们也都阴柔化了之后所尝到的苦果可能比男人本身更悲哀.

206.奥古斯汀说:“灵魂喜爱栖息于最美好的事物中.”

因而,你要问自己的问题便成了:究竟,你的作品是否是“最美好”的或至少属于“美好事物”的范畴之内你的作品具备与否让灵魂安栖于其中的水土与气候呢

又,究竟什么才叫“美好”除了“美”,还有“好”.好是指善、真、爱,信心以及对崇高之信念与信仰的提倡.

207.法国诗人保罗说:愿我的诗能被一个人读一千遍,而不是被一千个人只读一遍――这句话传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讯息呢

机会是不平等的,机会与机率不等于成功的艺术,但艺术要成功的因素中却包括了机会以及机率.

208.诗是魂,散文是形.拥有了这个形,再配上了那颗魂,一切复又动态了起来,这便是小说.

209.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实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这,不就是虚构文学的最高境界了吗一部小说通篇读下来,恍恍惚惚,像这像那,但定神一想,又毫不相干,毫不相像.无法对号入座,又总有那么一处空着,虚席以待.颠来复去,复去颠来,虽无法触摸也无从定格,但却让你确信无疑:那便是一个大时代氛围的精气,甚似酷似,笼罩以及充盈,空灵而且逼真,让读者一旦走入其中便再不可自拔,(因为在当年,作家创作它时不也曾不可自拔过)不信服因而也就不行了.

作为小说家的我们所盼望的,就是能写出有如此深广度意境的作品来.

210.名气,尤其是名不副实的徒有其名,于作家不是什么,只是一项负资产,是在天平一端重压下去的负担物――它需要有相应质量与分量的作品来加以平衡.

由此,便给作家日后的创作造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这是一只可怕而又沉重的包袱,是灵性创作所必需的那种飘逸精神状态的负值.背上了这只包袱的作家,一般说来,再要写出或超越在他出名之前的质量来的作品的可能性便会变得越来越渺茫了.

211.泰戈尔说:艺术的产生是情感过剩的结果.可见,艺术的本质是一种输出,是一种高水位向低水位区的流动.

作家与读者间的合理关系以及作家的社会定位由此可见一斑.

212.你听音乐,是美妙神奇的音乐的气氛将你重重地围困,让你成了一座围城.这就对你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情绪气压,气压越变越大,而你,你便从内部产生了一种非表达非宣泄非倾吐不可的强烈,并希望以此来平衡那种来自于外部的压力.

这是件正常事,也是件好事.

然而,只有当你的心灵的和弦调节到了最有灵性的状态,才可能在突然的一刻与其产生共鸣,从而也从根本上解除了你的情绪内压.而对于一位作家而言,与音乐(旋律)产生共鸣和共振的结果是最能让他不由自主,涓涓流出最美好语言与思绪来的一刻.

213.渐渐地,我发现我变了.变得对女人的再美好,再有诱惑力的肉体也难产生出任何兴趣了.我对女人的内心世界更感兴趣.我渴望善良,渴望朴质,渴望美,渴望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温柔与体贴,而不是外在的.我变成了一个已很难得到满足之人了.

214.一切艺术都以其自身的目的为其终极目的.小说作为艺术品种的一种,自然也不例外.这是一项小说家们在考 虑其作品的所谓“社会性”的同时必须予以重视的修正意见和补充提议.

215.一切事物都有规律,但任何规律“化”了的东西却又都是僵化了的和死了的.

怎么来理解呢这是因为规律之本身就指千变万化.无常即最大的规律.“无常”指现象的正面,它的背面是最精细最复杂最准确的无数条规律的经纬线头的编织.这便是天律、神律.

小说创作,无论是在其本身的形式,手法与观念上,还是在它要表达的内容上都应该符合这种规律,体现这种精神.

216.泰戈尔告诉我们说,从艺术的观点来划分,人有两种:完(整的)人和仅仅是个有用的人.

后者是指一位生活和生命的经过者,最多也是个生活的体面堂皇的经过者,而前者才是指对精神生活有所追求、有所思考和有所建树之人.

其实,这两类人并不是能被截然划分的.对小说人物的人性解剖功能之一就是要将这两类人的性格与人格上的互渗性切割清楚,分解明白.

217.小说创作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种单纯的记录与见证.

常听人说:某某作品“见证了一个大时代”,这是贬,不是褒.

我们为什么要“见证”呢我们并不是站在历史的法庭上去指证谁,而是处身于艺术的殿堂里,自我享受,享受自我.我们需要的是迷恋,是陶醉,是飘飘欲仙地去感受去体念,然后再用我们感受到的体念到的去感染我们的读者.我们的目的是要用艺术的手法与建材去再造一个大时代.

而“再造”了,“见证”便也在其中了.

218.真正的爱是奉献,不是控制.因为奉献是给予,无偿的给予,而控制是索取,是强加,是占有.

企图操控人(更何况还是人的感情世界)的爱是病态的爱,是残酷的爱,是比不爱乃至痛痛快快地去恨一场更痛苦的爱――这对爱与被爱的双方都一样.

奉献属神,而操控是撒旦的手法.

小说既要去写那真正的爱,也要去写那病态的爱.但最终还是为了去刻画那真爱.写后者是为了反衬前者,以能使其变得更美丽更动人,更光彩夺目,更具有人性的光明的含量.

219.男女之爱需要性,但用性作为诱饵来垂钓男人的女人是无耻的,更是可怜的.只能说明一个已失去了内在人格魅力的女人的孤注一掷和“奋不顾身”了的绝望.

文学创作中也少不了写性.但以纯性描写作为题材来吸引读者的作者同样是可耻与劣等的,这正好招供了作家对文学这门艺术的追求已再无所作为以及无能为力了的这一桩事实.

220.和谐就是一切.我是指无论何种形式、形态、或达至何种精神层面上的和谐状态.色调的和谐,心情的和谐,自然界的和谐,心情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和谐,即使是再杂乱的地盘再破旧的市容,从高处俯瞰,也都变成了一种和谐一种美.

心弦一旦调至和谐状态,便立即会对外部世界的一切存在产生美妙的感应.从而闪烁出思想的光辉,流淌出感受与感觉的美妙乐曲来.对于一位灵性作家而言,如何运用其意识的音叉随时随地能将他的心弦调节到一种和谐状态(至于什么才叫“和谐状态”,则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他的一种标准和他的一杆秤),便成了他在精神生活层面上的一门恒久而又重要的课题了.

221.和谐即美、即艺术、即真理、即至高者的某个意念准确的传递.

世间任何事物,一旦达至“和谐”,便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小说创作,无论形式、内容、思想、人物、语路、情调都要尽可能地统一在某个特定的和谐状态中.和谐,首先感动了作者,然后再去感动他的读者.

222.既然发明了照相机,而且现代科技已将摄影术推达到了一个极致状态,那为什么还要画家来凑一脚热闹呢这与既然有了电影和电视逼真而又是多角度的场景和场面的记录为什么还需要作家去花笔墨绘声绘色地描写一番的道理是一致的.

其实,世界上能称作为“家”的人群是极有限的:这是出入艺术这个特殊领域的专用签证.

中文的语汇很丰富:“匠”不同于“师”,“师”不同于“家”(当然“大师”和“巨匠”的涵义另当别论).故,作家就千万不要将他的文篇也写成了了无生气的多角度多场景的生活记录和史料的堆积.有无灵性和个性,及其强弱、深浅和浓淡,这是“家”们区别于“匠”们的根本点所在.

223.听音乐很重要,作家听音乐尤其重要,唯我所说的“听音乐”,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煮一杯热咖啡,点一枝烟圈,然后再悠悠然地去“欣赏”音乐.而是要沉浸于音乐,沉醉于音乐,被音乐所激荡,被音乐所折磨,随音乐而哀伤,随音乐而幸福,随音乐而感恩,让组成音乐的种种元素将你彻底淹没,让音乐所掀起的暴风雨把你的心灵世界捣它个天翻地覆的那种“听音乐”.

一旦音乐之蛹开始在你心中蠢蠢欲动,并终于破茧而出,蝶化成为文字的这一刻,你便成功啦!你使两样东西同时升华了:一是文学,二是音乐本身.

224.《二泉映月》是国乐创作上的极致.所谓极致,是指一种凄美的,然而又是飘逸得无从着落的情绪如何在与音符的对应关系上终于找到了一处最适合的落脚地,从而将其间的融合度扩张到最大值,同时,也将其间的不可转换性收缩到最小值.

假如有一日,有一位作家尝试着要将此段情绪作一次再创作,将之转化为一则文篇,然而,他又仅仅拘泥于、纠缠于、周旋琢磨于“泉”、“月”、“映”这些字眼意义上的相互关系的话,其实他已从根本意义上败笔了.他误解了,他误解的根源在于:相对于这段情绪的美学含量而言,二泉映月,这四个字以及通过对这四个字的字面理解而唤醒的一幅意境联想图并不是唯一的,甚至还可能不是最佳的曲名表达,它只不过是在那一刻间进入作曲家思想的首选而已.

要知道,我们说它的曲调凄美无比,指的是一种旋律化节奏化和音符化了的情绪的流动,而不是指“二泉映月”这个命题的单纯的文字涵义.恰恰相反,再美的东西,一旦被命题,反倒可能被一道无形的,预设了的框框所框死――无标题音乐的产生与流传或就缘于此.

故,如何用文字的流动来表达《二泉映月》已经用音符之流动来表达过了的那同一种情绪,这才构成了文学与音乐间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转换关系.

225.相对而言,女性是更有心理内涵的一种性别.故,凡热衷于追求人性刻画深度的小说家都会不期而然地将其关注的焦点转向女性多过于男性.渐渐地,在他们的笔下,男性成了陪衬.

他们爱女性,并不是指那种世俗意义上的情与性之爱,而是在心理矿源的开采上,女性能为他们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人性显示.应该说,作家更爱的是他的作品,更关心的是他作品中的人物的刻画深度,就这点而言,女性往往能成功为一位挑大梁的小说人物.

226.为小说人物取名往往是信手拈来的,带点灵感式的冲动.事实上,第一时刻映入小说家脑屏幕上的那位人物的名字通常就是最恰当最合情理的一个.因为作家在其冥想的子宫里将“他”或“她”怀胎和孕育时,这个名字其实也同时在悄悄地分肢与发育中了.

而人物一旦完成取名,他(或她)在小说中的命运和结局其实已在某种意义上开始清晰,定型,和轨迹化了.这是一件很奇特的事,带点儿悬,也带点儿宿命.――难道我们就不感觉自己的名字与自己的宿命有点儿关联么

你最了解,至少,你比谁都最先了解你要创作的那些人物,了解他们的性格与人性基因的组成.故,你才是那位最有资格替他们挨个取名的人.从另一种从属关系上来说,尽管你笔下的人物有男有女,有儿童有成人,有 身强力壮的有风姿绰约的,有年老蹒跚甚至行将就木的,但他们统统是你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

227.凡小说人物都是生活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上的:这是他们赖以存在的明亮的背衬.当时代的舞台布景开始慢慢儿地拉扯而过时,人性的本色光谱便开始幻变了,它幻变成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之色了.

228.文学创作,第一要有灵性,第二要有个性.

没有灵性的个性很怕人,像是一把钝刀,切不开肉来,但还非要使蛮劲不可.

没个性的灵性太轻太飘,雾白茫茫的一片,还不知道几时才能雾散峰出.坠入五里雾中的时光,暂短的一刻或者很美妙,但长久了让人感觉焦虑.

灵性加上个性,才是配上了翅翼的天使,随时起飞、随时收翅.她的任何举态从任何角度来观察都是美的,都很有看头,而且叫人看了还渴望能再看多一回.

既无灵性又无个性的作品是一堆粪土,只等他日飞鸟能衔来一粒种子,窝下它,为了有朝一日好让别人的感觉在这片土壤中发芽、抽枝、开花、结果.

229.马克思说,作家在其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作品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与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的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其实,这并不是我们的,而是生活本身的,能耐.在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以及道德家”的眼里口中笔下的生活本身就已经被扭曲了,扭曲成了他们所希望变成的模样.而在优秀的作家的笔下,生活还是生活,是最真实最本色的生活.而靠生活真实的本身来发言的能耐能不大么

230.地球之外有个外宇宙,人心之内有个内宇宙.有这么个广袤得不着边际的外宇宙就有这么个广渺得不着边际的内宇宙,这种平衡与鱼儿以其腹腔内的小小气泡来平衡巨大的海底水压的道理是一致的.二十世纪初,正当人类的外太空探险工程开始起步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学科也同时启动了.科学家告诉我们说:外宇宙有黑洞,弗洛伊德告诉我们说,内宇宙也有黑洞.外宇宙已经被发现了和正在被发现许许多多神秘的、不可解的现象与规律,内宇宙也同时被发觉隐藏有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神秘的意识和思维角落.对此双课题的同步研发,其每一寸的进展都是平衡的,是从零坐标朝两端的均衡伸展.因为只有如此,人类精神世界的承受力才不至于严重失落,乃至于崩溃.

当然,我们不是太空物理学家,我们是作家,我们写小说.因此,对于人的内宇宙的开发重任,除了弗洛伊德们,同时也落在了我们的肩上.

231.泰戈尔说,假如我们能够完全了解贝多芬的人格所在,我们也能成为贝多芬.这里说的“人格”是对贝多芬的人格,艺格,灵格和世格(包括其入世与出世之格)的统称.

但我们不是贝多芬,我们只能是我们自己.

还有一个“假如”:这是我的说法.假如让贝多芬、肖邦们有一日能读到我们所写的小说的话,他们也许也会说:如果我们完全了解那些作家们的人格所在的话,我们也能成为他们.但不是,贝多芬、肖邦一样成不了我们.

这种所谓的人格上的互不了解是位差不是格差.艺术与艺术家在其表达形式上的偶然同位是虚幻的,短暂的,稍纵即逝的,差位才是恒久的和固有的.

232.设想有这样的一种小说和小说家.小说家只是想讲,讲完了也不知道他都讲了些什么而小说就在这样的磕磕唠唠中走完了它的全程.

就像演话剧,演着演着,演员就走来了,走进了观众中间去,他让观众与他一起参与了一回演出.

姑且定下神来想一想:如此写作法,产生出来的会是一部怎么样的小说作品呢――而且,作者还是个在艺术与哲学层面上都有着极高悟性与灵性的人之异数的话呢

233.有一位作家将小说比作树木,棵棵都是恣意生长但又舒展无比的树木.

这是个很好,很恰当,也是很形象的比喻.各树各长,各形各状,却千姿百态,风景互成.总是协调总是平衡总是舒展总是美.而这,便也应该是优秀小说的呈现姿态了.

愈舒展的小说(包括情节、人物以及语言等各方面)愈可能是部成功的小说,因为,读者在阅读小说作品时需要的正是那种美妙的舒展感.

234.创新一词的语病不在“新”字上,而在“创”字上.新不是人求的,而是从旧之上一步一步走过来,一级一级踏上去的,是不想新,也不得不新起来的新才是基础坚实的新,才是不会塌方的新,是继往开来的新,是承上启下的新,是真正意义上的新.

235.文学说到底是一种美学.唯美是从.这是一匹缓缓展开的,色泽与质地都非常华美的织锦缎,任何哲理,任何感悟,任何见地,任何宗教理念都是缀于其上的绣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错落有致地添上一两个亮点,叫人忍不住地要击掌喝彩一声罢了.


236.艺术作品中的美之蕴藏是需要用心去慢慢儿咀嚼和品味出来的――这是个享受的过程也是个辛劳的过程.就像登山,假如没有攀登上黄山极峰时的那番辛苦和气喘吁吁,哪可能换来白茫茫的云海上观摩日出之一刻的辉煌与惊喜

237.只有小说才是所有文学品种中最全面,最具整体性,最完整发育了的形态.

诗歌是形而上的小说,散文是形而下的小说,而剧本,则是一种还没等发育成熟就已急不可耐地及将其临盆了的小说.

238.母亲老了,很老很老了,母亲已到了近百岁的高龄了.但奇异的是:一向理性、坚强、智慧的她的身上出现了明显的童性.她的语言举止表情以及思路都在向童性靠拢,变得幼稚,变得可爱,变得可笑,变得不可理喻,甚至变得缺乏了正常成人的思维逻辑.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高了一度境界的童性的再现,是时钟在经过了一周运行后的向着零点的归靠.

这是一种具有什么样含义的生命现象啊,我惊异了,我思考着等

239.亨德尔巴赫时代的音乐强调的是神性,故其绝大多数作品使用的都是(十二)平均律.

浪漫派时始了,音乐作品也开始强调人性.其现象是:以提琴演奏的指法为例,半音阶往往是尽量偏其指于上阶音符而产生.

到了现代,肢体,甚至被过渡渲染夸张了的动作和表情语言也都融合到了音乐中去,使音乐变成了一种介于音乐以及其他表演艺术之间的不伦不类.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了人性中的某种隐性偏执是非常强大的,而且压抑不住,这便是一种真实.不仅在音乐,就是在其他文艺形式中也会顽强地表露出来.

240.假设有两种光,红光与蓝光.这里说的“光”,是指作家在创作时贯一保持的那种心态.在红光笼罩下创作,还是在蓝光的笼罩下创作出来的作品的情调与境界截然相反.

前者焦躁,急功近利,渴望一鸣惊人,渴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者平静平和,怡然自得.一切人物与情节都会退火,变得内敛,变得含蓄.作品则会于不自觉中向着一种境界靠拢,那便是:自然,也就是禅境.因为自然即禅,禅即自然.

这是小说创作,也是一切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故,小说家们要时刻对自己保持一种内控,他要尽量地让自己保持在一种冷色调的情绪状态中去进行观察、思考和创作.

241.当杂乱的色块凝聚成一幅画面,无序的音符流动出一首旋律时,七巧拼版式的文字便结构出一部小说来了.这是上帝的三副笔墨,蘸着同一种诗的韵汁,为人类留下了他的意涵与符号.

它们之间原是留有很多可以互通的机关与暗道的.

242.其实,这三者间的关系也是互为等同的.没有上帝没有生命,没有上帝也没有艺术,而没有生命又哪来的艺术生命才是艺术的水土,艺术的大气层.

而艺术则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一种诠释和喻示.

艺术从生命中生长出来就像不知从哪来的野生鱼苗哪一天会突然被人发现在池塘的水草间蹿游起来一样.

如果承认小说创作是一门十足的艺术的话,那么它便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自生自长的艺术.

243.画家最爱画的是自画像.画来画去,就对着 镜子画起自画像来了.

作家最爱写的是带自传体性格的小说.写着写着,自己的影子就融化进作品中去了.

当画家面对着镜子时,他首先抓住的就是自己的那付眼神,既熟悉又陌生(应该说是:太熟悉同时又太陌生了!)这是谁呀于是他的创作冲动就产生了.对他来说,它们才是这世间存在着的最采之不尽,掘之不竭的人格矿藏了.无他,因为只有艺术家最了解他自己,无论是天分还是缺陷,都一样美,一样完整,一样地真实无比.

而当作家面对着自己构思出来的小说人物时,他本人的心像便倒映于其中了.起初是模糊的,但随着作品情节的推进,便变得愈来愈清晰起来.到了最后,作家其实已无法再能分清谁是他的小说人物而谁是他自己了.是他走进了他的小说里去了呢还是他的小说人物走进了他的血液中去了

正如张爱玲所说:当我死时,他们都将在我的(渐渐冷却下去的)血液中再死多一次.

这是艺术家的自恋情结么说不清.

244.所谓意识流(小说),绝不是指一种离了谱的乱弹琴,它是要有个厚重的写实背景为其创作基础的.无形,但绝不存在,且严谨无比.

就如一江向东而去的春水,当她貌似放任自在地奔流而过时,你难道就从没有思想到那座默默承载和保护着她的河床吗坚定坚实坚强而且严密到滴水不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是共同构筑了那种黄河入海流的磅礴气势的.

而一旦入海,作品便从此获得了那种可以融入那片无边无际的蔚蓝色的广阔天地中去的彻底的自由度了.

245.为意识流而故意去放流意识的作品,就像是一条还未形成河床的河流,思潮汹涌而至,流淌过,但最后还都散没在了广袤的沙土之中,无迹可寻了.

246.从今天的回首里,应当承认,当我在《上海人》中塑造一个从内到外都十分完美的女性形象时,我是怀着某种不太纯真的心理动机的.其潜在目的有二:一是取悦读者,为了吊起他们的那种可望但不可即的阅读胃口,二是为了满足作者我自己――满足自己的那种带理想主义色彩的,对于虚幻人性海市蜃楼式的憧憬与渴求.

但在《立交人生》中,我克服了那种虚假的心理因子,更多地转向于真实的人性,无论是美是丑,(有时:美即丑,丑即美,丑美本是同一体),都将之作出立体的忠实的展示.于是人性描写中的泡沫成分开始消退,人性露出了它的真容.

这也是我个人的生活与生命经历所引致的一次创作取向上的大改观.

247.有一种现象:越是优秀的摄影家越会倾向采用原始的摄影器具、材料和方式去捕捉灵感.而他们最成功最有内涵的作品往往仍是黑白照片或类黑白片.

这是因为他们的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天生悟性启迪了他们某个朦朦胧胧的真理:虽然科技是他们的创作手段,但就本质而言,艺术与科技原是天敌.科技的不断拓展往往演变成了艺术能量的倒退.故,在对科技的利用上,他们始终是存有一份戒心,掌握着一个分寸感的.这个分寸感就是绝不能让科技来窒息了他们的艺术灵性的发挥.

只有蹩脚的摄影者才会持相反的创作取态.好像色泽艳丽了影像逼真了场景壮观了效果神奇了就可以弥补了些什么似的.

248.所谓“时间”是由“时”与“间”的两重概念所组成.“间”是间段的间,间隔的间,但也不能表示说完全没有“空间”的含义在其中.而“时”,只有在“空”这个概念同时存在时才会有意义――反之亦然.

我们写小说,就是在时空的元素中编织故事.时与空是组成作品的一横一纵的两条基轴,或者可以这样说,时空是组成小说的每一个生命细胞的基因.故,如何发掘出这对基因在碰撞与遇合刹那间所产生的最大潜能,这是决定一部小说是否能辐射出巨大艺术能量来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为最大能量往往储藏在最小单位量中.这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思考哲学――不是么

249.诙谐说到底是一种机智:不但是语言上的,更是思维上的.在小说的叙述语言中,这两种语风互为表里.或者可以这样说:只有当这两种语风藤叶茎茎叶藤地缠绕在一起分不清理还乱时,才是最能体现作家创作风格之一刻.它与庄严、优美、深刻并列为四大语格金刚.

250.有些作家的语言很锋利――太锋利了,就像一把“嗖”风而过的钢刀,于手起刀落间,就将事物的本质内核一劈为二了.这样的语言读起来当然很过瘾,但也很可怕.

怎么说呢这会让你时刻保持着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惊感,就像要你长时间去面对一束能穿透你内心的目光时,你或许更宁愿去与一个儿童瞎嗑唠点什么来得更放松更快活些.

故,作家的语言(尤其是小说语言)的味觉是需要有某种调配技巧的.有时,略现钝拙一点的语风会令读者产生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锋而不利光而不耀的语风之获得决不是件易事,这是作家的文学境界在不断的修炼与提升中对其语言提出的一种要求.

251.当小提琴的歌喉加入并歌唱起来时,你的心一下子便醉了.她那飘逸如仙的歌声就像黎明时分第一线透入你深沉黑暗心房的金色的曙光,顿时,一切都被赋予了闪亮的生气和生命.而整个乐队是一片宽广无际的海面,波涛涌动,此起彼伏.它们轻托着小提琴的琴声,宛如一叶泛舟,让她在这和声的海面上附和着波浪,高低颠腾,流线圆滑,自由自在.

在小说的长篇累牍的叙述过程中,这种协奏曲式的作者自白独奏是很有一种特殊的存在价值的.你对自己的要求是:你是否也可以经常找到那种机会呢找到在你的小说中插入一段有着优美语言境界的文字表述来润彩一下你的作品的艺术光泽和提升一下你的作品的艺术含量的机会呢

无论是对读者阅读兴趣的撩拨,还是对其审美品味的迎合,这无疑都是一帖极为有效的刺激剂.

252.写作初学者的语言很可能是平庸无奇,单纯单调的如同喝了一杯清水一般的淡然.当然,有时还会疙疙瘩瘩不很通畅.

而大家的呢大家的语风似乎也只能用这几个字来形容――当然除了不会不通畅以外.

不同的是:组成文篇的语言分子结构发生了奇妙的变异.有时,一个并不显眼的字眼的稍稍变化、变动、变奏,哪怕只是挪个位,就能为读者带出一大片神奇的想象天地来.而这,当然就不可能是写作的初学者所能为的了.其实原理很简单:语言的使用非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经常想做一件荒唐事:就是将一位高小或初中生描写月亮的作文中的某一段与一位大师的同类描写并列在一起,看看有没有奇迹发生

253.有这么多善良的人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就有这么多卑劣的人同时也生活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生命是一种何等色彩斑斓的存在啊!假如我们能创作而不去创作,能写小说而不去写小说,任这些宝贵的素材流于失散,岂不构成了一种最大的,不可饶恕的生命之浪费了吗

254.同性有同性间的怜悯,也有同性间的嫉妒,而怜悯有多大嫉妒也有多大――这其实是一回事.

异性无法理解的嫉恨在同性间很有可能转变为另类的同情与怜恤.一个立点的问题,往往可以将怜悯转化为妒嫉,也可以将妒嫉转化为惺惺相惜,或者同病相怜.嫉与怜其实是有着 极其类似的心理基因的.

小说家必须理解:在这世间只有两种性别,但却存在着千花百样带上了不同性别符号的爱与憎,怜与嫉,是与非.

255.有一位记者问一位纯文学作家说,你搞这样的文字创作,会不会有寂寞感和不可沟通感

暂不管被问者的答复是什么,我倒要借这一提问说一说我自己的感受:就本质来说,任何思想劳作者其实都不会寂寞――永远不会!(尽管在他人的目光中他们是如此)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太丰富了,而且愈是深刻的思想者的内心世界愈丰富愈色彩斑斓.

他为什么会寂寞呢作家是自己在与自己对话,在与他创作的出来的小说人物对话,他有说不尽的话要倾吐,因此他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倾听者来聆听他的诉说.他活在他的世界里.

小说创作的合理状态应该是这样的:作家虚构了一个世界,是喜欢他作品理解他作品精神的读者们一个个自愿地走进他的世界中去,活在其中,融合在其中,陶醉在其中,而不是作家为了某个功利的目标,预设计谋地去将他的读者引诱到他的小说中来,让他们读时兴致勃勃,读后随即忘怀.

256.一部再庞大、再复杂的小说,相对于生活之本身都只是一本简化读物.

惟小说作者能运用他独特的视角、立点与创作手法去突破一双单一的生活眼睛在观察上的局限性,从而开拓出了一个广阔的,具有全方位观察角度的,物质和心理、现实与虚拟相交织的小说世界,他打开了许许多多本来绝无可能被打开的人性盲角.

这,便是写小说的好处了.以及,小说家们的思想劳作之所以能优长于生活本身的那一层最有说服力的理由了.

257.艺术家的孤僻是因为他长期只与他的艺术对话的缘故.他变得愈来愈少与人群对话了,他愈来愈投入愈来愈深刻地与他的缪斯直接对话.他能不孤僻吗他是逐步逐步演变成这副模样的,而他对这个演变过程毫无意识也毫不察觉.就某种意义而言,他的孤僻是他艺术成就的标杆和象征物.

258.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是那个最敢说真话的人,他不会有顾虑,也不懂要去顾虑点什么他只会说真话――为了他的创作和他的心爱的作品他已习惯这么做了.

开始说假话,说迎合之话的艺术家其实已是在悄悄地蜕变之中了,最后,他变成了一个只是含有某种艺术气质的普通人.

259.每一种乐器(尤其是小提琴),都是拥有一颗活生生的灵魂的,它们是有生命的,它们有它们自己的灵性与个性.当它们歌唱起来时,轻响浓淡,笑泪哀怨,它们便在那个刹那间与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心灵契合了,它们成了他的一位最具资格的代言人了,他们是一体.他们共同地拥有了一种东西,一种叫作灵性的东西.

这与读一部小说的情形相类似.当那些印刷在纸页上文字一行行地在读者你的眼过时,作家的心魂便在字里行间浮现了出来:若隐若现,时清时朦,乍动乍静.它是什么它又是谁它只是一部小说,不错,但也是小说家的灵魂在与你直接对话.

260.因为他们不能相信:一个举世瞩目文学(艺)大奖的潜在获得者竟然就生活在他们的身边!甚至还是个与他们朝夕相处,可以任他们随意骂几句奚落几句也不回口之人.他们总觉得自古伟人、大师、巨匠什么的一般都很遥远(无论在时空概念上都如此),而且还应该达至某个几乎神化了的标准才像话(他们不知道,其实,这是后人们渲染的结果).但同时,他们却又无论怎么也摆脱不了对你日常生活太平凡太琐碎了的记忆细节的缠扰.他们自己大小也是个作家,或是个艺术和文字工作者什么的,他们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你为什么又是那样呢他们想不通这个问题.他们也忍受不了和承受不了你之存在的这一桩事实,这令他们心理失衡,心态扭曲.

但他们不明白:一个艺术(尤其是文学)潜在成功者的生活姿态往往就是这么样的一个常人(或者说是个貌似常人的非常人),反过来说,他正因了这种常人的凡性才令他拥有了会在某一天成功的可能性.

再说了,他不生活在你的周围,他总之要生活在谁的周围的.平凡不过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本色的生活,才是能出感觉的生活,是令他沉浸于其中如鱼归塘的生活,也是他赖以成功的基础水土.

261.对于一个女人,男人做好做坏其实都无所谓,有所谓的只是你平素里是怎么样来“调养”她的而她,又是怎么样来面对和接受这种“调养”的

没爱情这回事.但也有爱情,这么回事.爱情,最是在双方一时冲动间的表白语,但我们不可能一世都生活在梦里.

卿卿我我的爱情小说是没有经历过生活沙场的少男少女们的虚幻之梦.之所以太轻薄、太软性,太缺乏质感以及重垂感,这是因为它们至少在某一点上还没能达到真实人性的发掘深度.

262.有时,作者思路的故意“跑神”或者“走穴”,都是现代小说结构上的一种为了增加其哲理光通量的建筑设计方案.

徒然插入一段精彩精辟的议论、感悟或者论述,与主文貌离神合却又暧昧衔接.对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兴趣而言,这是一座“飞来峰”,之上是很能做些文章的.让你面对几尊年代不详、满布青苔的石窟佛像作出一番煞有其事的考证.日后,这很可能就成为了你的那次阅读旅程中的一个最难忘的风景亮点.

263.小说创作灵感的一处(最)重要的生长点便是作家的故乡.无论其童年少年的岁月是艰难还是快乐,只要当他回到那块土地上时,一篇感人小说的思绪便会像幽灵一般萦绕在他的四周了.

谁无故乡故乡是人之情感百脉的交汇点――对于一个敏感于环境的作家尤其是如此.

但奇特的是:梦中的故乡往往比现实中的故乡更美好更具素材的开掘价值,而远离后回首中的故乡又比太逼近或生活在其中的故乡似乎更能唤起作家的某种创作冲动.故此,故乡的时空定位对于一个正处于创作酣态中的作家来说,便成了件很有点儿讲究的事情了.

264.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强烈的自娱色彩.

因为文学创作都是以自娱作为始发点的.经过了长年累月所谓社会功能所谓为艺术为人生所谓人物个性技巧所谓时代背景所谓历史深度所谓这所谓那的折腾后,又会回到自娱的终点.

因为作家说,他累了,他什么都不想去想,什么都顾不上了,他只想写他自己想写的.人说人的,人评人的,市场上卖不卖得出去更不是他所要关心的事.而恰恰就是到了那个火候上,作家一生中最成功最高境界的一部作品反倒因此而诞生了.

265.故乡的空气中有某种气息,故乡的土地里有某种埋藏,故乡的人群间有某类基因,故乡的方言中有某种调门,等等、等等.

作家就像条老狗,寻着嗅着,嗅着寻着,就寻回到他的故土来了.他不想这么着,但也这么着了.这由不得他.其实,他应该还有其他什么选择的,但,这是他的终选.

人,其实都是有这么样的一种习性的.作家,只是更敏锐更敏感些罢了.因为,在其生命的进程中,作家对人性的了解需求始终比常人的更大更强更迫切,夸张一点来说,简直是有点儿贪得无厌了.

而如此的一种故土,如此的一种故人,如此的一种气息与氛围,如此的一位作家,如此写就的一部小说,能不充满人性,能不感人至深么

266.愈当人的外表道貌岸然衣冠楚楚彬彬有礼一丝不苟时,其内藏的人性便会越变态越畸形越扭曲,这是另一种平衡.毕加索只在他的画作中将它表象化形象化具象化和外化了,而人,便不认识他自己了.

小说家们又该如何来面对和思考这种现象与情势呢

267.其实,所谓故乡故土并不一定是要指谁的出生地,它只是一种概念上的定位.任何一块能唤起足够的对以往岁月回忆场景人物和情节联想的土地都对这个称谓具备了一种拥有权.

小说家只是 渴望能写出令他的表达欲获得充分满足的作品,能达至此一目的的一切细节对他都无比重要,而一切地方他都不妨把它唤作为他的第一、第二乃至第三第四故乡.

268.一个再贫困再落后再不毛之地的故乡与一百个再富裕再光鲜再国际大都市的异乡之于一位作家意味着什么可以如此来打个比方:

他可能曾经遇见过一百个令他醉心令他倾心令他神魂颠倒的情人,但还是挡不住在某一日他仍要回到他的那位与他渡过了那段同甘共苦岁月的糟糠之妻的身边去.这才是他真正安全感的泊锚之地.而他所讲的最感人的故事往往也都因她而起.

269.文学理论家告诉我们说:人物的个性是条只容单人通过的羊肠小道,而不是可以让六辆十卡并行驰过的宽敞的柏油马路.

那人物的人格通道呢严格来说,人格是没有通道的.自古华山一条道,但小说家说,他就偏要出奇制胜,他要从那满布荆棘的后山攀援而上,去占领那辉煌的峰顶.

270.都市生活变得越繁华越五光十色越物欲横流,人性世界也会随其同步形变,变得越扭曲越光怪陆离越不可理喻.

一般来说,越接近大自然的人性越趋于单纯,而最单纯的人性只存在于禁果还未被偷吃的伊甸园里――但人类究竟有过这一天么无从考证.

271.一个稀奇古怪的人性世界,在大都市:纽约、、香港、上海――千千万万条的大街小路横巷窄弄里,人性就以那么样的一种的姿态呈现了出来.

这便是作家的那种带的目光所见到的一切了.他说:这是一幅多么奇特而又美妙的画面,但却经常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其实,小说家永远不要企图去摸到自己的什么所谓的“头脑”,进而也不必要去让读者摸着他们的“头脑”――这种努力毫无意义.他的职责就是要用文学的笔法,将这种复杂得不可理喻的也无从解释的人性关系呈本貌原貌全貌地展示出来,正是为了去让人体念那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而他,便也就出色圆满地完成了他的任务了.

272.肖邦的夜曲集是作曲家忧郁病态美的集中体现.美,美得简直让人无法承受.这是一缸人性的酸蚀液,再坚硬的心肠再坚强的神经再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一旦沉浸其中,也都会在瞬刻间化为乌有.

人性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这是肖邦的表达方式,也是音符的.

一个单独的音符或者没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一旦变成了一串,且高峰低谷般地流动起来时,便有了这种神奇的效果.

那文字呢小说呢作家呢

273.有时候,是人生存环境中存在着的某种稍纵即逝的诡异气氛,还有就是那种人性在作辐射状时形成的雾状气场,虽说这是两种飘忽得带点儿虚无的东西,但因为它们与人性本质之中的某种存因相合拍,故在小说家们的眼中,它们便成了一种十分珍贵的创作素材,成了他们力图要去捕捉的感觉.

而一部成功得带点儿灵异感的小说,就是要把这两种看上去似乎是南辕北辙的氛围加以精心调和,让他们互相渗透,充分融合.就像是经过了混音处理后的音响效果,往往就能为一个特定的时代泼墨出一幅色彩和调子都十分强烈而又独特的背景画面来.相对而言,再将动态化了的人物一个个绣上去的工作就会变得自然、方便和容易处理得多了.

274.语言的美丽、动人、深刻以及诗化绝不单是语言本身的使用技巧所致.纯语言的本身根本无技巧可言.这是思想在它碰撞的火花中对语言反复淬火反复锤炼的结果.当内压巨大而又找不到表达出路,甚至都快感到绝望了的思想在作出拼死探求探索时,这种语言的效果便出乎意料地显示了出来.

思想,才是语言这个庞大体系的原始发动机.思想时刻在告诉语言,说它做到了点什么,还没做到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做到和做得更好.语言表达只有在思想的一个满意的点头动作之后才能真正安下心来.

但有时,语言也可以充当思想的领路竿.当思想由于太疲惫而突然变得盲目时,语言的流动惯性竟然能使它老马识途地将思想带领到一个可以令它重新睁开眼来认识世界的境地.

作家的思想与语言间的奇特关系有时显得有点悬乎,有点不可理喻,但还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关联的.

275.与其说大段大段的小说叙述语言是一种黏合剂,还不如说它是一种绝佳的溶化剂.将作品的人物、情节、对白、场景以及作者本人的哲理与思辨的文字发挥等种种元素都倒入其中,然后溶解,然后搅和,然后――然后便形成了一锅黏稠而又均匀的风格稀粥,尝一口,让人感觉风味别绕,永世难忘.

[责任编辑吴曼]

吴正,作家、诗人.著有长篇小说《上海人》《长夜半生》,诗集《吴正诗选》《百纳衣诗选》,散文随笔集《黑白沪港》等二十余种,约三百五十万字.

类似论文

低年级写字教学的小小体会

摘 要: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字,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睿智与灵魂 我通过对小学生学写汉字的教学,教小学生掌握了写字。
更新日期:2024-12-10 浏览量:154453 点赞量:32947

小小一支笔

“妈,我的那支考试笔怎么不见了?我记得明明是放在桌子上的呀 ”从外面回来的我,在一阵胡翻乱找后问道 我。
更新日期:2024-11-12 浏览量:139592 点赞量:29097

小小学习共同体趣味科学小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构建一个个小小学习共同体”是科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如今,小组合作学习。
更新日期:2024-12-13 浏览量:155394 点赞量:33312

小小病牙可致大病

一颗牙齿患病,其危害有可能不光是牙齿本身,还会影响人体全身的健康 下面有几个病例,也许有助于你认识一下牙源性口腔病灶对全身。
更新日期:2024-5-7 浏览量:11076 点赞量:3344

《我是小小营养师》幼儿教育活动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本课对饮食和营养的学习,使幼儿对健康有一个正。
更新日期:2024-8-28 浏览量:109357 点赞量:24342

白助理(小小)

白亮当了局长助理,科员邝文恭喜道:“科长,你以后当了局长我就沾光了 ”白亮笑了笑,他心里明白,上级让他当局长助理,只因几。
更新日期:2024-12-17 浏览量:152759 点赞量:31848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