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坛综述

为促进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深入发展,增强学科凝聚力,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于2009年6月22至24日在徐州召开.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张炯教授,徐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徐放鸣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曹惠民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60多位学者和嘉宾围绕“跨文化、跨学科的华文文学研究”主题,就跨地域书写中的诗学问题、跨文化对话中的话语形态、华文文学研究跨学科的可能性以及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反思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对于学科发展有着建设性意义的见解.这次会议是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界的又一次盛会.

一、跨文化、跨学科:华文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作为跨文化、跨学科研究,近年来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暨南大学饶子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不能满足于文本和专业限制,而是应和本次主题“跨”,注重多样性和丰富性,多方探讨从而寻找新意.譬如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二者都是新疆域,这二者之间又是有联系的:华文文学着眼差异性,比较文学注重联系,华文文学要求开阔的视野,比较文学则寻求新的生长点,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二者还有很多共同的学术空间,所以华文文学研究可以从比较诗学的范式中寻找新的阐释.

中国社科院张炯研究员认为,华文文学不仅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还受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风俗人情等方面的非中华文化的影响,因此,华文文学研究将义不容辞地朝着跨文化、跨学科的方向发展.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杨匡汉研究员认为文学文化研究终将回归古典,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要坚持有领地、有立场、有逻辑、有规范的学术研究.

江苏社科院陈辽研究员指出,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不同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华文文学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因此,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华文文学是顺理成章的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於贤德教授指出,海外华文文学对反映民族文化心理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在海外华文文学中,有通过描写移居生活点亮民族精神之火的,有展示异国别样生活的,有以新眼光审视故乡生活的,还有直接表现移民与故土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这些题材都为华文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形象,为国人看世界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福建社科院刘登翰研究员对华文文学学科文化理论的依附性进行了反思,他提出,作为一种集体的弱势文化,我们应该对各地的华文文学研究状况投入更多的关注,并努力设法从华文文学自身的土壤中建构现代文化理论以代替西方文论,如此才能保证学科稳定的研究.华侨大学庄伟杰教授认为华文文学是文化的华文文学、族群的华文文学、个人的华文文学,这是一种多元共生的文学.他强调自主写作,主张从作家本身的主体性上进行研究.中国社科院李晨博士从纪录片中探究台湾原住民文化.济南大学宋晓英教授以华人文学的商业文化现象为切入口,展现出华文文学研究的新思维.旅作家汪洋则以亲身写作经历论证了跨文化、跨地域华文写作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厦门大学朱双一教授从跨文化、跨学科的双重角度阐述了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方向,他提倡对文学性作更宽泛的理解,认为这有利于台湾文学研究视野的开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古远清教授梳理了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的七个不同之处,他认为,强调台湾文学自主性的前提是不能过度,两岸文学终究是同根、同族、同文的,台湾文学填补了大陆文学在时期的空白处,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但绝不可逾越中国文学而独立发展.

二、跨地域书写中的诗学问题

跨地域书写中的诗学问题是促进华文文学发展的重要学术问题.杨匡汉研究员指出,交叉学科理论对文学文化的研究具有推动性.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王列耀教授对学科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华文文学缺少原创性的理论构建,呼应杨匡汉先生所提倡的交叉学科理论,并以圣塔莫尼克学院的吴琪幸教授所论述的“亚纪实”为例,指出应该抓住学科“跨”的特性对研究方向进行深入挖掘,于当代新作家、新作品中发现新问题.刘登翰研究员提出应建立起以华人主体性为核心的华人文化诗学,要突出华人性,即站在华人生存状态的角度建构研究者的身份立场.

中国社科院黎湘萍研究员阐释了“空间方法论”在文学研究中的可取之处.他以培根提出的人类可能产生的四种假象――族类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象为据,认为在华文文学研究中运用空间方法论可以避免陷入假象,偏见,从而在研究过程中开拓出更广阔的研究视域.武汉大学赵小琪教授同样围绕方法论问题发表见解,认为任何学科想要推陈出新都应该寄希望于方法论,并以金庸研究等为例提倡以突破常规的方法理论进行新方向的研究.赵小琪还提出,在台港文学传播中,受众、文本、媒介等是具有互动关系的,这同样也可以成为华文文学研究的一道突破口.

不少学者还通过具体性的研究来阐述跨地域书写中的诗学问题.闽江学院王金城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生代诗人关注的都市主题入手,辨析了“都市精神”与“都市诗”的内在关联.华南师大凌逾博士从比较研究的角度辨析香港作家西西对卡尔维诺的书写策略及其文学意识的借鉴和超越.

三、跨文化对话中的话语形态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是文化交流的传输带,文学的话语形态同样是此次讨论的一大重点.南京大学刘俊教授针对华文文学跨文化的话语形态,提出可以把文学创作的语言选择作为华文文学的研究渠道.他认为在现行体制下所产生的文学学科之间本来是相通的,应该扩大视野进行研究,这样才不至于被体制所约束.


山东大学黄万华教授对华文文学语言问题进行了论述.他认为,部分方言在海外华文文学中保存得相当完整,甚至比大陆文学的还要好.南京晓庄学院杨学民教授从汉字思维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建构进行研究,并从汉语角度提出了华文文学的学科建构问题.

江苏社科院刘红林研究员结合《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的栏目设置肯定了华文文学研究跨学科的可能性,同时也对跨学科的研究提出了限制性的要求.她认为,所跨的学科必须具有文学性,而对它们的研究也必须与文学有关.中国社科院李娜博士认为,跨文化研究是研究对象――华文文学本身特质的要求,而台湾原住民文学正具有跨族群、跨语言等特点.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彭燕彬教授和济南大学刘丽霞副教授分别结合宗教、文化对华文文学进行个案研究.

四、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反思

华文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学科建设上一直存在着无法彻底解决的种种难题,在这次大会中,该议题成为众多与会学者讨论的热点.

徐州师范大学方忠教授提出了他对学科建设的反思,认为华文文学的多元交叉性同时也意味着它的边缘性,这一性质导致了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不确定性.针对学科的规范性问题和方法运用,他认为当下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学科的自足,以开放的观念、方法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台湾佛光大学黄维教授倡导以一种中西合璧的方式从事华文文学研究,从而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发扬光大,“让雕龙 5104;为飞龙”.郑州大学樊洛平教授针对学科建设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关注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多种文化命题,其次从华文文学的教学现状、学科建制看华文文学教育的尴尬和困惑,再次是必须重视史料累积和理论建构,让研究论文真正做到有史可依.王列耀教授认为学科理论建设必须深化.不论是从应用学科的交叉性理论出发还是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出发,华文文学都有待建立起自己原创性的理论框架和对其他学科有启发性的思维方式.

除外,吉林大学白杨博士针对华文文学所存在的学科理论建构问题和学科焦虑问题,认为有必要进行史料钩沉工作.中国社科院张重岗博士探讨了台湾文化史上诗史观念的成立,提出了“诗与文学如何进入历史”和“孤寂的政治美学与文化污化意识”两大问题.

在大会学术总结中,刘登翰研究员认为“跨”体现了华文文学的学科特质,对这个特质的认识将有利于我们建构华文文学学科的自洽性理论.作为一门尚未成熟的新兴学科,华文文学研究既年轻又稚嫩,既热情又冲动,它需要新老两代研究者们共同的扶持与创新,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正在加入到研究队伍中,这是应该庆幸的,也是此次会议一个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收获.

类似论文

“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坛”致词

尊敬的徐州师范大学校领导、各位学者、各位朋友:今天,“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在历史文化名城徐州顺利举办,。
更新日期:2024-12-24 浏览量:157642 点赞量:34029

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坛致辞

尊敬的徐州师范大学校领导、各位学者、各位朋友:今天,“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在历史文化名城徐州顺利举办,首。
更新日期:2024-7-19 浏览量:94725 点赞量:21004

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坛致辞

尊敬的徐州师范大学校领导、各位学者、各位朋友: 今天,“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
更新日期:2024-4-12 浏览量:57079 点赞量:1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