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的另一种言

摘 要: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重写文学史的重要收获”,无论是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概念辨析与文学理论形态上都可称得上是一部新型的、个人化的文学专著,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

关 键 词:洪子诚;一体化;典型性

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后,对文学史的重新梳理与写作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而不断延伸的当代文学能否写史却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之后也不乏有一些较为全面系统的文学史著作出现.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个人化的著作,跳出了按各个时间阶段的文体、主题等把作家作品进行分类叙述的写作框架,拓展了当代文学研究新的历史视野,被称为“重写文学史的重要收获”.

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概念进行了独特的描述,他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是指1949年以来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因此它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就深层的历史发展来看,它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解体的文学时期.于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章中,洪子诚用“文学的‘转折’”这一描述把现代与当代文学的两个时期连接起来,使现当代文学整合起来,从而获得一种潜在的历史延伸.

《中国当代文学史》以“一体化”为中心,展开了对当代文学的出现与发展过程的论述.洪子诚将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分为“50-70年代的文学”和“80年代以来的文学”上、下两编.在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里,以“一体化”的实现为叙史情节结构和文学史观来统领全局,这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学史叙述中对50-70年代文学“断裂”的武断判定,将其复原为一个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性的历史“延续”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一体化”的文学规范与体制是如何建构的:它通过50-70年代的文学环境的变化来确定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具体来说,它通过刊物和文学团体使作家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家自身被高度组织化,使作家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它通过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来保证规范的文学体制的确立和实施;它通过作家的整体性更迭使文学结构发生变化,作家的位置也相应地发生变动、转移,文学写作“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继而形成了“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它通过诗的路向的选择来提出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诗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当代诗歌核心理念;通过叙事诗的潮流和政治抒情诗的形成与变迁来对现实历史进行统一的叙述;它通过小说家的分化、小说题材的分类、体裁的“两极”状况及形态的单一化趋向来强调文学方向和作品基调、风格的统一性;通过“农村小说”、“革命历史小说”、“都市小说”、“工业题材小说”及徘徊在主流之外的文学、散文、杂文、话剧、历史剧等的命名与变化来展现在高度“一体化”语境当中所涉及的文学各个方面的特征及其意识形态含义.另外,洪子诚还指出在“一体化”格局的构造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着矛盾与冲突的,如频繁出现的批判运动、左翼文学内部的矛盾、对规范的质疑等等.而“走向‘文学’”、“重新构造‘经典’”中革命样板戏、直接配合政治运动的诗歌创作、规格化倾向小说的出现则更加显示了“一体化”文学格局的走向,直至在“分裂的文学世界”里所出现的手抄本形式的“隐在的文学”、“白洋淀诗群”、“天安门诗歌”等特殊文学潮流,这些为80年代出现的重要文学思潮作了准备,也预示了“一体化”文学格局的行将解体.下编“80年代以来的文学”主要是通过“拨乱反正”时期文艺政策的调整、新文艺方针的实施、给作家作品“落实政策”、伤痕文学、朦胧诗、现代派文学的论争、对异化、人道主义、主体性等理论和创作问题的讨论与批判等方面描述了“一体化”这种特定的文学规范逐渐解构的过程,继而在“思想解放”、“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等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概述各个体裁领域内的文学状况以及作家为建立多元化格局所进行的文学实践等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当代文学研究体系便建立起来,洪子诚通过文学“一体化”的全面实现到逐渐削弱作为文学史叙述情节结构,体现出了一种新型的文学史观.

在具体的写作框架安排上,洪子诚主要是从文学思潮流派、文学作品及其现象、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等方面拓展开来,各章节的论述内容围绕一个中心话题,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分别置于不同的章节,从不同侧面加以评述,这样结合起来使得论述趋于圆熟.全书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问题进行论述,论述的过程不只是为具体的文学现象或问题所贯穿,而是把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审查,对文学思潮史进行了重新梳理.在对文学史发展过程的整体把握当中,不仅讨论文学创作,而且讨论了文学生产、文学建制、文艺政策与方针、文艺思潮、作家作品的命名等,并将这些作为文学生产环节性的因素,借此勾勒出当代文学不同的历史轮廓,而洪子诚对作品出版发行情况的翔实统计,更以史料的真实再现了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从而增加了文学靠近历史的可能性.

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以特定的历史建构与深厚的理论涵养使其兼具了教科书与学术著作的双重特征.作为创新的文学史著作,它有着特色之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偏重于对历史的叙述和思索而相对忽略对文本的品评和反观,专注于一些专业问题上的深入而对基本文学史知识的介绍无法做到详备;对于“一体化”格局的论述,“上编”环环相扣、逻辑紧密的论证是比较成功的,而“下编”却相对缺乏“上编”的深度与学术严整性,不如“上编”精彩和透彻.尽管如此,从总体上来说,作为当代文学这一学科整体水平的标志性的研究著作,《中国当代文学史》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所提供的框架结构与理论形态是值得当代研究者们共同借鉴与反思的,这将有利于中国当 代文学这一学科研究的不断稳固与发展.


类似论文

传统话语与当代文学的商人形象建构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学者巴柔认为:“形象并不是,至少并非绝對是与当时的政治、历史及文化现实相吻合的,但它却和一。
更新日期:2024-1-12 浏览量:20744 点赞量:6169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

摘 要: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相比而言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却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经典的建立为众多学者诟病。
更新日期:2024-3-27 浏览量:44280 点赞量:10087

书法与当代文学

近年来,一些有书底的作家在文学创作之余,拿起毛笔进行书法创作,一些有文学素养的书法家在书法创作之余,写诗。
更新日期:2024-5-9 浏览量:10984 点赞量: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