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的哲学基础

摘 要:面对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有必要用生态道德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藏传佛教生态与儒家生态在哲学基础上的不同点,主要通过藏传佛教的“本体论”与儒家的“以人为本”,及藏传佛教的“因缘论”、“六道轮回”说和儒家的“天人合一”体现出来,二者的相同点都是尊重生命和保护自然.

关 键 词:生态本体论以人为本因缘论天人合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疯狂攫取,人在为自己带来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失衡.生态危机已成为有关全人类生死存亡的棘手问题,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类不仅用法律、政治等手段而且需要用生态道德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藏传佛教与儒家思想虽不属于同一个范畴,但在生态的视域中研究二者在哲学基础上的异同点,有助于找出更有利于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式.

一、藏传佛教的“本体论”与儒家的“以人为本”

对于藏传佛教与儒学之间的区别,梁漱溟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儒家从来不离开人说话,其立脚点是人的立脚点,说来说去总还归结在人的身上,不在其外.佛家反之,他站在远高于人的立场,总是超开人来说话,更不复归到人的身上――归结到成佛.等其不同彰彰也.”这就说明了藏传佛教的最终归趣是佛,而儒学始终围绕着人展开,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是关于人的学问.

佛教分为大乘和小乘,大乘佛教中又分为显宗和密宗,由印度传入西藏并广为传播的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佛”已不像小乘佛教那样是一个接近于现实的“圣人”,而是在相当程度上被本体化了,由于成佛是佛教的最终目的和最核心的问题,因此,当“佛”被本体化之后,藏传佛教的整个思维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抽象的本体就成为其始终环绕的中心.人的终极目的既然是成佛,要想成佛,就必然会按照成佛的规定去要求自己,放在生态中,就是要遵守众生平等的原则,尊重大自然的生命.

而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中,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人”的发现,他罕言“性与天道”而注重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而把眼光转向现实人生,以对人事的探求代替了对天道的信仰.儒学在相当程度上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关于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生哲学,这种“以人为本”,强调了其社会性、群体性,多从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角度入手,以“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为基本框架.孔子之后的儒家哲学也基本上是按照孔子所开辟的道路前进的.孔学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仁”,而如何才能用“仁”的思想关照社会呢?也就是说既然人是群体性的人,就不仅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仁”的思想施之于万物.


二、藏传佛教的“因缘论”、“六道轮回”说与儒家的“天人合一”

藏传佛教生态观深刻的基础是“因缘论”,其“因缘论”认为任何事物均处于相互作用和互为条件的关系之中,无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靠因缘,就如藏传佛教宗喀巴大师所讲:“一切事物皆待因缘而生,若离因缘则无所有.”“从来没有一样事物不是因缘存在之物”因此世界就处于永恒不断的链条之中,藏传佛教有“六道轮回”一说,即人死了之后有六条道路可走,至于究竟归于何道,要看此生的业绩了,为善者走的是善道,为恶者走的是恶道,若想死后能得到好的归宿,今生就要拥有慈悲之心,多多行善,行善的范围包括世间万物,在行善的过程中,真正的践履了“众生平等”的理念,由此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对于藏传佛教而言,儒家讲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学者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儒家认为宇宙万物是矛盾变化的统一体,只有把相异的或相反的事物按其内部规律统一起来,才能带来和谐的局面,推动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在儒家学者看来,“和”是“天”、“地”、“人”三者关系的统一,是人、自然、社会的相互依存,这种多样的统一性,是在承认事物差异的基础上,互相聚合、靠拢,延伸到生态方面,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地把人的存在与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注重二者的和谐.

在儒家学者看来,人与自然界不仅仅只是外部的依存关系,而是一种内在的统一关系,自然界是和谐的统一体,有其固有的秩序,其和谐的破坏,皆由于人没有顺应自然,天、地、人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生态系统,它们分工合作,不能破坏,否则就有“自然之罚”,就像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生态危机.由此可见,儒家的“天人合一”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三、二者的相同点:尊重生命,保护自然

由以上的分析也可看出,藏传佛教与儒家都没有把征服自然视为己任,而是将人与自然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人类的“爱”倾注于自然万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者都属于非人类中心主义.二者都认为山水、草木、动物等都是有生命的,是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于生态环境要有爱惜之心、保护之心,这并不仅仅表现在保护自然环境不被破坏,保护野生动物等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生命的内在价值和权利的认同上.

藏族宗教生态观念认为,大自然也有其生命特性,不仅具有生物生命特性,而且具有精神生命特性.大自然有其自己的生命权利与生存功能,作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生命权,顺从自然生存的规律.而儒家十分推崇“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界就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系统,人与其它动植物一样,都是这个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些都证明了儒家思想中对自然万物生命的肯定.由此可见,二者对待生命的内在价值和保护自然的根本观点是一致的.

总之,面对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损坏的今天,有必要将藏传佛教与儒家的生态思想进行整合和整理,从哲学基础上外在的不同点中找到内在精髓的一致性,以使人们懂得只有尊重自然、爱护环境才能达到互利互生,从而用一种长远的眼光看待人类的发展,使人类的行动更符合社会整体的利益.

作者简介:米会娟(1986-),女,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10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类似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哲学基础

摘 要 :从中国传统哲学理论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能够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
更新日期:2024-10-9 浏览量:19888 点赞量:5876

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哲学基础

【摘 要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包括经济学、法理学,社会学,经济法学的交叉热点问题之一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谢。
更新日期:2024-10-23 浏览量:131817 点赞量:28482

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摘 要 :李达的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这表现在:其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其方法论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其。
更新日期:2024-6-7 浏览量:13943 点赞量:4437

老子社会自治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础

【摘 要】老子社会自治思想独特而深刻,主要内容包括统治者“无为而治”和百姓自治 其政治哲学基础是“道”论,以̶。
更新日期:2024-8-22 浏览量:107610 点赞量:23712

实证主义法学的方法与哲学基础

【摘 要】文章分析了实证主义法学的方法论及其哲学基础,并探讨了西方实在法形成过程及其对西方现代法治。
更新日期:2024-3-10 浏览量:44279 点赞量:10734

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摘 要: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丰富,实为政治化孔子之思想 董仲舒教育思想的。
更新日期:2024-9-20 浏览量:118484 点赞量:25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