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失范行为产生的社会学探析

摘 要:文章借助默顿“失范”理论分析学术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在于目标与手段的失衡,而目标与手段的失衡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亦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是功利主义价值观和现实需要,客观方面的原因是学术体制不完善.而文化传播使学术失范行为得到进一步强化.

关 键 词:学术失范动因

一、“失范”概念

1897年,迪尔凯姆首次将“失范”概念引入社会学,用失范这一概念描述当社会规范和价值处于矛盾、冲突时,在个人和社会中都会出现的混乱状态.所谓“失范”,就是“代表了社会秩序紊乱和道德失衡的反动倾向”,意味社会中存在的“反常”状态1.继迪尔凯姆之后,科学社会学的代表人物顿继承和发展了失范理论.默顿把失范看成是“规范的缺席”,即人们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认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控制人们行为的效力.在理解社会失范方面,默顿认为有两个因素极为重要:以文化或规范的方式描述的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手段.他认为,当社会成员经过社会化教育而愿意采用社会为其提供的正统手段追求正统目标时,二者就处于平衡状态.反之,目标和手段之间就出现了失衡.默顿把这种失衡称之为社会失范.目标与手段的失衡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亦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表现为认识主体对规范的不遵从,客观原因则是社会规范的缺失或不健全或规范过于严厉.

学术失范是指发生在学术领域中的越轨行为.即在学术共同体内,其成员通过采用违反学术规范的方式,达到学术目标的行为.失范理论对于认识和防范学术中的越轨行为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在学术共同体中每个学者都渴望成功,而成功的唯一标志是依据学者对学术领域贡献的大小,并由学术共同体的同行所认定.当学术共同体的成员经过职业化培训,采取正统手段能够达到目标时,正统目标和正统手段之间就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而当一些学者经过努力难以达到目标时,便会采用的和正统手段有悖的不合理手段,于是学术失范行为就产生了.


二、学术失范产生的主观因素

1、功利主义价值观是学术越轨行为产生的思想根源

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现代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产物.功利主义价值观以功利为核心,把片面求利视为人的本性,承认人欲的合理性,并把它夸大为“人”的最高行为准则,把追求个人利益看成人类一切行为的目的和归宿,强调只要能够达到目标,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在这一价值观念支配下,每个人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去追求自身利益.

价值观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便会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在科学已高度体制化和职业化的今天,学者从事学术研究的目的呈多元趋势,并不是简单地为学术而学术.诚如爱因斯坦所言,“在科学的庙堂里有许多房舍,住在里面的人真是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也实在各不相同.”他把从事科学的人分为三类.第一类人是爱好科学,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第二类人之所以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在祭坛上,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第三类人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动机.2如果学者把从事学术研究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科学研究就会慢慢背离科学精神的要求.当功利主义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价值取向,大多数学者便不再抱定为学术而学术的本体价值,而是趋向于学术功利主义的学术价值观,而学术分层及学术上的“马太效应”更加剧了这种价值观的盛行.于是,学术功利主义价值观充斥学术领域.

2、现实需要是学术失范行为产生的催化剂

需要是行动的心理诱因,人们谋取利益,是建立在人们需要的心理基础之上的.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从生存的本能需要、安全的需要到对于名利、地位、归属等自我实现的需要.学者作为一群知识层次、智力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他们会更倾向于追求名利、地位、归属等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他们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在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上,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期望享有较高的社会荣誉和学术地位.如果学者的外在利益得不到保障,外在失衡就会导致内在的失衡.同时,学术腐败付出的成本低、时间短、收益大,可谓是一种高收益的经营行为,这就使得某些意志薄弱、信念不坚、贪图名利的学者迷失在自我的里,良心服从于一些低级需要的满足,最终走向学术越轨的道路.3因此,如果说功利主义价值观是导致学者学术越轨的潜在原因,那么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导致学者学术越轨的直接原因.当学术成果与学者的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并被作为衡量学者水准的主要标尺时,学者便铤而走险采取非法的、不合理的手段去追求所谓的“学术成果”,致使许多学者虽置身于学术活动之中,却致力于非学术目标的追求,导致学术越轨及学术道德的堕落.

三、学术体制不完善为学术越轨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如果把个别学者的学术越轨行为归因于学者自身道德水准不高的话,那么,当学术越轨行为达到一定比例,就不再是个别学者的品德问题.大规模的学术失范,学术体制肯定难辞其咎,是当前学术体制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我们的管理有可能鼓励学术失范行为,至少是鼓励那种打擦边球的行为.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当前的学术体制对学术失范行为的影响.

内部规则对学术越轨行为的影响

默顿认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共同构成了现代科学的规范结构,而保证科学规范得以实现的内部规则是论文评审、同行评议、重复实验.但这三项仅靠学者自律的内部规则是否能够真正保证科学规范的实现呢?

在论文评审中,由于专家审稿不够严格,专家选择存在局限性,审稿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经常受到质疑.认人不认稿、迷信权威的有之,对权威与新生的科学力量不同等对待的有之,人情稿有之,通过“寻租”、“造租”方式降低标准发稿的有之.致使一些高质量的论文未发表,低质量的却发表了.

“一般说来,科学家想要让自己的成果得到认可,就意味着要由他所认识的同行来评价他的工作是否得到认可”.4同行评价作为对学术活动的一种评价方式,为当代科技发达国家普遍采纳.5然而,在我国,评审专家的遴选、评议的内容和程序、回避制度等等都存在漏洞,甚至有些违背常识的违规操作也成为评价过程的惯常行为.并且,大多数鉴定会的评审专家名单是由申请鉴定单位提供的,这就为评审过程中发生“公关”、“交易”等失范行为埋下了隐患.并且,专家的科研能力对他们能否成为同行评议专家严重不相关.华中理工大学曾对60个鉴定委员会的490名签名委员逐个分析,发现行政人员占38%,也就਷ 9;说实际上平均每个鉴定委员会中只有3名真正的同行专家.6

用重复实验方法本来很容易检验出行为,但在现实中却并非如此简单.首先,在热衷于创新这一思想的支配下,学者根本就不想去进行重复实验.因为重复做出证实他人的实验是毫无价值的,是无法为自己赢得荣誉的.学者重做别人实验的目的只是想在别人实验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这自然就不是毫无改变地重复原来的实验.其次,学者尤其是基层学者是受雇于一个层级分明、纪律严格以及人际关系复杂的学术组织里,他是不会不考虑学术权威而无条件地实行怀疑主义的.所以,把重复实验作为检验手段,似乎有点夸大其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默顿保证科学规范结构的内部规则仅仅是一种理想模式.事实上“没有一个科学家和科学团体完全适合于它的理想行为的模式.他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是完全排除了外部社会环境,其他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以及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对这四项基本原则的冲击的.”7

外部规则对学术越轨行为的影响

作为外部规则的学术评价是指以目标管理为主的量化考核体系,它强调用目标检查工作的进度和评估工作的成效,根据成果实施奖惩.如,政府的各种资助,学者的职称评定,津贴的分配制度都规定,必须要出版多少本著作,在国家一级期刊上发表多少篇论文,还要有博士学位等等.在目标管理体制下,“论文数量、科研课题数量、科研成果、经费多少”成了衡量学者学术水平的唯一标准.人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偏好,学者也不例外.按照“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个人利益在最小化的情况下,反叛行为就会发生,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并且,在目标管理中管理者只瞄准目标能否实现,而对于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并不关心;各种学术奖励也都是对达到学术目标的奖励,而不是对于遵守学术规则的奖励,这就为学术越轨行为提供了空子.于是,原本一潭静水的学术界也不再清净:既然量化管理,有人就大量制造数量;讲SCI,有人就拼命制造SCI.因此,过分强调目标管理而忽视过程管理是学术越轨行为产生的客观因素.在学术目标管理体制下,学者们不得不疲于应付这些“量化”指标,使得科研活动被异化,一些学者为达到“量化”指标,不惜铤而走险,做出一些违背学术规则的事来.显然,不尽合理的制度很可能是导致学者心态失衡的主因,是重数量、轻质量”、“重审批、轻监管”的学术体制为各种学术失范行为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制度空间与土壤.

四、文化传播使学术失范行为强化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来的.而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结果、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如果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越轨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制止或制裁,其他人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效仿这种行为,乃至造成越轨行为的泛滥.因此,任何例外于社会秩序、规范的越轨行为,都会导致普遍化的越轨后果.在学术界,如果在学术地位的获取中有权力或者人脉关系的介入,在研究成就中存在明显或模糊的越轨迹象,学术精英的“榜样”效应就会对学术界中的后来者提供潜在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是一种不妨被称作“保护伞”的效应,即仿效者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有“榜样”作为先例可以实现风险规避.

综上所述,学术失范行为的产生是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要消解学术失范行为,应以建立与完善学术内部管理制度为主,辅之以外控机制.如果学术管理制度不完善,同时对违规行为又不能给予有效的监督、惩治,那么,学术规范就会被践踏,从而使学者在竞争中失去理性而不负责任的涉险.只有完善当前这种简单、粗放的管理体制,建立一种更为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体制,才能从源头上根治学术失范行为,才会出现默顿所期望的情景:当科学体制卓有成效时,承认和尊敬就会给予那些最出色完成了自己任务的人们以及那些为公共知识积累做出了真正开创性工作的人.

类似论文

硕士生学术失范与辅导员职责

摘 要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现象比较严重 学术失范的特点呈现多元化,其本质是学术要求过高,但研究生个人。
更新日期:2024-9-23 浏览量:119262 点赞量:25851

心理学视野下的学生失范行为其教育策略*

失范行为理论研究领域从青少年违法行为逐步扩展至违反校规校纪、违反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各种失范行为 学生常见失范行。
更新日期:2024-8-21 浏览量:108617 点赞量:24254

生学术失范行为防范机制

摘 要:本文从完善研究生学术失范防范机制角度入手,为所在研究生管理部门遏制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从制度建设方面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更新日期:2024-7-11 浏览量:92361 点赞量:20140

基于生成长背景之学术失范

摘 要 :研究生成长背景深刻影响着研究生学术道德成长方向和轨迹 为进一步挖掘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形成与存在的。
更新日期:2024-10-26 浏览量:131553 点赞量:28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