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摘 要: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元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认为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模式对于探讨和深化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更要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他的优点和缺憾.回归实践理性和推动文化间互动才是正确的法门.

关 键 词:社会主体、主体间、自由主义、现代性

作者简介:郑立,籍贯陕西西安,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2006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3-0000-01

一、主体建构模式是现代社会之根本政治建构术.

对于社会存在及其形态的认识和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是一个元理论问题.诚然其中可以有很多视角可以对之进行剖析和解读.我窃认为其中的地基便是社会主体的问题―即如何理解社会主体是构建社会实在认知的核心命题,它从根本上制约了思维的构造与社会的有机合成.从宏观的历史演进看来,自启蒙以降,社会就被想象成为主体之间在契约基础上建构的产品,虽然左翼和右翼对于它是否存在仍有争议,但是无可争辩的就是主体的优先性.

自由主义作为现代性的思想代言人(我认为社会主义从大的框架上面并没有与自由主义完全对立,尤其是在对于主体性的认同上面,因此这里会将两者融入起来,特此声明),它的根本特点就是个人至上于社会,更有极端如哈耶克与诺奇克者更是主张个人是唯一实在的社会存在物,社会就是虚拟的网络而已.从自由主义论证逻辑来看,自由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中个人是唯一自然的存在,而非人造的物件(这个完全符合逻辑和常识),人们对于社会的需求是次生的,社会只是是个人的衍生产品.假如个人都可以像庄子那样逍遥,或者个人能够完全自律于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中,那么便是理想国度了,无疑“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此至善之境了吧.区别只在于两者是否承认社会的存在,并非两者在个人主体之优先性上存在异议.

人类社会有完美之境吗?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确认自由主义所勾画的社会图式决然不是.在主体性优先的自由主义社会里面,在正当优先于善的根本规则的治理下,我们人类虽然走出了原始森林却在道德与理想生活的追逐上面变得更像侏儒.“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再枷锁之中.”我们解放了主体,也沦陷了主体.在纵欲与虚无之上颠沛流离.这样的理想之境并不理想.因此当代思想界最为波澜壮阔的景观就是挑战自由主义,不仅在西方内部竞相出现了社群主义、共和主义以及后现代等诸多思想;包括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等等异域文化也掀起了波澜.这里暂且不谈其他文化的挑战,就西方思想内部来看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哈贝马斯所提出和倡导的在话语下阐释的主体间性这个社会主体范式的转型.

二、主体间性能否挽救现代社会的歧路?

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书中哈贝马斯这个当代西方思想的执牛耳者以自己的方式发现或者说是重构了当代西方思想的叙述史,把自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家的发展路径进行了主体范式的批判.正如刘擎在《悬而未决的时刻――现代性论域中的西方思想》所评价到的:

哈贝马斯似乎怀着一种力挽狂澜的抱负,力图使现代性的哲学批判“迷途知返”,重新回到黑格尔最初面对的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选择一条被前辈与同代思想大师们错过的出口,一条可能走出现代性困境的新路.因此,这部著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欧洲现代思想史的一次重构.P5

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性问题的核心就是黑格尔发现的“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及其所导致的传统生活总体性的分裂,这也是为什么哈氏的思想谱系史将黑格尔标定为现代性哲学话语的源头的根本原因.他认为青年黑格尔曾经试图用“爱和生命”观念中表现出来的“主体间性”的一体化力量,来反抗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的权威,以主体间的交往来取代主客体之间的反思关系.但是最终黑格尔错过了这个更有潜力的思想路径,而创立了辩证法,以“绝对精神”的概念使哲学重新获得力量.在黑格尔之后哈贝马斯辨识了现代性批判的三种路径:黑格尔左派、和尼采;而尼采的传人又因为思想继承的差异化解为两支:一是海德格尔到德里达,另一支是巴塔耶到福柯.最后哈贝马斯对这个思想的谱系进行了釜底抽薪的打击,即认为它们非但没有解决现代性的困境反而更加的加剧了现代性的悲剧.正如卡夫卡所言的“笼子找鸟”一般,人类进入了思想的死胡同.

因此哈贝马斯认为重新回到黑格尔所站的十字路口,然后选择被荒草淹没的“主体间”道路才能彻底走出困境.无疑哈贝马斯所发展的交往行动理论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和富有原创性的理论之一.而其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试图解决主体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其理论抱负可谓博大.但是我认为他的理论仍然没有走出西方哲学观念中一以贯之的形而上学的唯意志论思维框架,哈贝马斯所主张的主体间性并非我们平素所认为的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共识,而是在应然的角度上面通过商谈理论试图完全解决主客体矛盾的形而上层面的升华,而其最本质的话语系统却离不开西方主流的道德心理学假设.就如哈贝马斯与罗尔斯的对话中所表达的那样,他并不是与广义意义上的康德先验主体思维冲突,只是将独白的先验主体替换成先验的主体间范式而已.而对于社会的认知只是从抽象的虚拟到了更加抽象的具体罢了.

所以虽然主体间范式在理论思维上面貌似解决了一个根本性的现代性的难题,但是在实践中却是另一番景象,西方当代的文化多元主义与认同政治的崛起就是对于这种形而上学的主体框架的反抗.无疑这个范式的转换仍然存在很大的反思空间与实践余地.

总之,在这场主体范式的转换过程中,西方思想尽显其优势与短板.思想的互动应该是要突破文化间的时候了.没有文化间的积极性的互动,主体的认识就不能脱胎换骨,作为中国人我们的责任也就不仅只是复兴中华民族了,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类似论文

电动汽车充电站:距离市场有点远

充电站建设目前还是“秀场”,离“市场”还有一段时间 但电动汽车的推广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作为。
更新日期:2024-10-10 浏览量:130675 点赞量:28356

多元社会背景下大学班主任工作探析

摘 要:班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是大学班级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人才培。
更新日期:2024-6-26 浏览量:83981 点赞量:19027

社会需求状况山东体育学院相关专业课程建设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济南市十家健身俱乐部器械健身教练的素质能力现状和需求状况进行调。
更新日期:2024-1-26 浏览量:24085 点赞量:7327

“人际关系”之盛,法治社会之忧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前不久在谈到外地企业到重庆发展如何应对“人际关系”时,强调一定要想方设法降低企业的“人际关系。
更新日期:2024-7-8 浏览量:16108 点赞量:5089

和谐社会与思想道德建设

一、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在社会中存在,就必须与他人发生关系。
更新日期:2024-10-14 浏览量:129884 点赞量:27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