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一书首发式在京举办

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近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首发式于2006年12月11日在北京举行.副部长周和平参加了首发式并发表了讲话.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研究员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写作和出版的整个过程.在首发式上发言的还有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刘锡诚研究员、国家博物馆宋兆麟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刘魁立会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华觉明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张振涛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吴文科所长、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邢莉教授、社图司张旭司长、中国傩戏学会曲六乙会长、社图司屈盛瑞副司长.首发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研究员主持.

大家认为,最近五、六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已逐渐形成热潮.在党国务院的重视和关心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全面的整体性的保护阶段.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二、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朝着更广阔的领域、更深入的层面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发展,迫切呼唤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指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研究员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出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

会议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题的基本情况.《概论》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重点课题,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八位学者共同合作撰写.他们是我国近年来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参与者,主持和参与了近年来一系列国际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讨活动并进行过多次实际调研,因此,他们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有深入的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作为国内第一部全面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专著,从理论框架设计到内容论述,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本书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是从基础理论和实用理论两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力图构成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全书分为八章,从“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个基本问题”这七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价值、意义、分类、保护的现状与发展、保护的基本方式与原则、历史经验和国外经验的借鉴等做了全面深入的论述与梳理.

周和平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华夏文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所以绵延至今,重要的就是,我们没有中断文化传承.传承一方面是通过精英和典籍来传承.中国有修史传统,各个朝代都修史.历史事件被整理、记载下来,形成了民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是民间文化的传承.民间、民俗形式存在的文化生动而鲜活,是整个中华文化传统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民间文化的整理和记载工作,早在春秋时代就开始了.《诗经》实际上就是把民间非常丰富的诗歌进行了整理,最终成为经典.即使在上世纪所经历的战乱年代,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段时期,但仍然有很多的文化学者对存在于民间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整理.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改革开放以后,全球化进程加快,那些产生于农耕社会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面临着消亡的严峻挑战.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大家对于文化多样性认识的加深,人们的文化自觉性越来越强.在专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呼吁、努力下,政府逐步加大了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力度.2002年,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以后随着工作进程逐步地与国际接轨,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同时国家从2006年开始规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礼拜六作为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日,目的就是唤起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这些活动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6年国家公布了第一批518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随着国家名录的公布,各地名录体系的建设工作步伐加快了,许多省份已经公布和正在准备公布本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国的这些活动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们积极参加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相关工作.中国是比较早加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2006年6月27日又高票当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成员国,而且2007年5月下旬,政府间委员会的会议将要在中国召开,我们的工作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理论准备的不足.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非常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工作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认识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宽.比如说我们过去讲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类的比较多,那么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又拓展到工艺、民族医药等等领域,它涵盖的方面越来越宽了.一方面工作在不断推进,一方面感到理论上需要加大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在这种形势下出版,适应了工作的需要.因此,我觉得这本书的出版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它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理论上系统地做了一个全面梳理,可以说是国内第一本这方面的著作.全书八章,从导论、概念到价值、分类,包括保护方法都写得非常好.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注重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体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这个思想方法和认识过程.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对于当前的工作是一本管用的书,帮助我们理清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一些不全面的认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它的发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宣传作用,让大家了解它,了解它的内涵、保护的工作方针,了解怎么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它也是一本很好的教材.据我了解,有几十所大学都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课.而现在的情况是,没有很好的教材.这本书应该说作为大学教材也是适合的.理论比较全面,也易于理解.

万事开头难.这本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开了一个好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的时间还不长,所以理论上也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探讨,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去研究.希望全国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同志、理论工作者、专家学者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研究的力度,能够使更多的成果问世,提供给我们的读者,提供给我们的实践工作者,以加大理论对我们工作的指导力度,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沿着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

刘魁立研究员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首先回应了时代的呼唤,有严整的建构,有学理的创建,既是基础理论建设也是对策性研究的一部好书.非 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对象虽然在不同时期都有所关注、保护,但是从来没有成为一个体系,没有从现在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进行总体性观照.所以这个词的出现不仅是一个最近的事,而且是全新的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整体性的视角来观察这样的对象,问题的提出首先不是从理论建设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也不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来的,而是行政的、国际性的.现在,无论是从中央到地方,大家都非常关注,政府与广大民众彼此互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本书应运而生,回应了时代的呼唤.

其二是回答了现实提出来的重要问题.本书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能够启发大家的思考,有很多学理性的发现,同时又满足了实践需求,这是这部书的贡献.特别是在最后有相当重要的一章,关于保护的若干基本问题阐述得详尽而且很深入.对于我们的启发相当大.我觉得正像几位谈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牵涉面非常广,关系重大,不仅关系到我们现在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同时也关系到整个文化战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作出现实的、实际的回答,将影响到我们评价昨天的历史,同时也影响到对明天和未来的判断,关系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关系到人类未来建设.在这样一些问题上,本书有比较深刻的阐述.前四章多半是在学理上建树比较多,后四章在实践问题上作出了更切实的回答.思路清晰,对于问题的认识是深刻的,回答了现实所提出的问题.

其三,本书内部结构严整.一个学科之所以能够独立成为一个学科,首先要有自己的特殊对象,要有自己的内部结构,要有自己的特殊功能、特殊方法,和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文化遗产学的基本的原始面貌,所以说这是学科建设的一个基础性的著作.同时它又有一个比较大的国际背景,不是闭门造车,是从理解整个人类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和前提下,来讨论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建构是严整的,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其四,《概论》综合了已有成果,又在许多地方成一家之言.比如说在定义方面,除了叙述了各家定义,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分类问题上,没有拘泥国际分法,而是根据我国实情,提出了自己令人信服的分类.这部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国际学界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国际上目前似乎也还没有一部成熟的这类著作.概括起来说,这是一部好书,既是基础理论建设,也是对策性研究的一部好书,回答了现实所提出来的一些重要问题,有学理性的创建.


与会者认为,该书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在具体保护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参加首发式的还有:周小璞、查振科、沈悦苓、马盛德、王安葵、王克芬、刘文峰、吕品田、张宏宇、周岩及课题组的其他成员李世涛、程惠哲、刘永明、宋建林、陈飞龙、李心峰、李荣启.

(飞龙)

类似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后记

新世纪开头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
更新日期:2024-7-23 浏览量:94516 点赞量:20749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序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大兴水利工程和旅游业的兴起,在世界范围内因此而毁掉的古迹要远多于两次世界大战对古迹的破坏。
更新日期:2024-2-28 浏览量:33184 点赞量:8152

评季羡林《禅和文化与文学》

近年来著名东方学家季羡林先生在《文学评论》发表《门外中外文论絮语》、《美学的。
更新日期:2024-9-16 浏览量:118633 点赞量:2576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摘 要 我国关于太极拳的申遗开始于2008年,时至今日仍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通过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在拥。
更新日期:2024-12-2 浏览量:21257 点赞量:6058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教材版)出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课题、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由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推出“教材版” 该书作。
更新日期:2024-1-23 浏览量:22194 点赞量:6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