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一家人

正因为感受太多爱,生活才有了、有了活力.每一天都充满阳光、朝气,生命才充满意义.组织的爱、家庭的爱、同事的爱、朋友的爱、亲人的爱、社会的爱,都给予我信心与力量,让我时时充满幸福感.

――罗兆梅

一个叫何金兰的普通妇女,48年零2个月躺在床上,整整23年没吃过一顿米饭,却走过了她90年人生之旅,不可谓不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是什么神奇配方,在支持着这位长寿老人的生命延续?

亲情、爱心、孝道、奉献等

这个“感动浙江”的真情故事发生在有“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之美誉的浙江省义乌市的一个普通家庭里.

2006年8月21日,义乌稠城街道向阳社区一位九十岁高龄的何金兰老人在家中安详地辞世.送葬队伍井然有序地排成了一条长龙,大小汽车达46辆,人员达400余人等

72岁的大儿子在母亲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深情告白:

各位亲朋好友及弟兄姐妹:

我母亲的一生是在艰难、困苦、坎坷、折磨、苦难的道路上走过来的,可以用饥寒交迫、贫病交加、酸甜苦辣十二字来形容.但是我妈妈也是一个勤劳、善良、可亲、可爱、善待别人的伟大母亲.她给儿女们没有留下什么物质财富,而是留下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尽管如此,我妈妈还是逃不过疾病的磨难,从1958年下半年起一直病在床上,不见太阳、月亮、星星,不见春夏秋冬.直至2006年8月21日去世,历经长达49年啊!

在这病床上,上苍给了她很好的补偿,为她选了四个可亲、可爱、勤劳、善良、孝顺的好媳妇.她们来自天南地北、四面八方,大媳妇胡锦香来自素有天堂之称的西子湖畔的杭州余杭.二媳妇李秀芬来自有冰城之称的哈尔滨,三媳妇罗兆梅来自山川秀丽、旅游胜地的武义,小媳妇毛兰芳来自本地.她们耐心、细心,日夜服待母亲,从无怨言,从不计较,只有相互安慰,相互支持、相互包容,不分彼此.特别是三媳妇罗兆梅付出的心血更是难以想象.我代表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及妹夫和母亲门下全家从内心深处谢谢罗兆梅.

闻者、视者、知情者、采访者、无不被他们家庭生活中一段段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真情实感所打动,或暗自流泪,或赞叹不已,或四处传诵.

村民:天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人

“服侍48个小时,不稀奇,服侍48天,不简单,服侍48个月,难能可贵,可是何金兰老人却整整在床上“睡”了48年2个月,罗兆梅一家这种尽心尽力,悉心照料婆婆,我想天下找不出第二个.”何金兰老家所在的义乌稠江街道前仓村72岁的老书记陈荣法慷慨万千,如此说.

话题刚打开,不一会儿,村民得知采访罗兆梅的消息后,纷纷放下手中活,自发聚集在一起,争先恐后、异口同声地来诉说罗兆梅,此起彼伏的赞扬声时时回绕在笔者耳旁.

“好,太好了,全世界、全天下也找不出像她这样的人.”

“罗兆梅婆婆命不好,不能起床,但是她福气很好,她家娶到了四个很孝顺的好媳妇,如果没有她们的精心服侍,老人可能早就过世了.”

“一个老师愿意嫁给一个农民,你说,谁能想得到?”

“罗兆梅老师原来在乡校教书,每星期总要回家看望几次,常常带回好吃和好穿的给老人.后来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从乡校要求调到村校教书,别人都为她觉得不值.”

“老人一个星期要吃一只鸡,而且是要母鸡,不要公鸡,在当时经济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连温饱都成问题,但罗兆梅总是千方百计满足婆婆的要求.后来听说吃鸽子好,罗兆梅就买鸽子给婆婆吃,每次都煮得很烂.”

“罗兆梅公公过世后,她婆婆20多年没有吃过一颗米饭,能够活到90岁,你说,简单不简单?听说,罗兆梅每天让婆婆吃鸡蛋、核桃、花生露.每次吃肉,都把肉捣得很细,像糊一样,变花样劝她吃.”

“现在年轻人服侍老人,能够几年如一日,热水、热茶、热饭、热菜能按时送到老人面前已经不容易,可是罗兆梅几十年做到天天为婆婆开小灶,一日三餐、几次点心,像护理婴儿般的呵护婆婆,你说容易不容易?.”

“罗兆梅婆婆一个人躺在床上几十年,有的早已不成人样,可她婆婆不仅气色好,穿着干净整洁,而且喜欢聊天,丝毫不让人觉得她是个病人,每次我们到她家玩,走到老人房间,从没闻到有异味.”

“罗兆梅放学回家后,总是读报纸,讲故事给婆婆听,报纸上的国家大事和学校里、社会上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一个说的耐心,一个听得有味,婆婆记性非常好,经常转说给别人听,如打倒“”,她能说出王洪文、、、姚文元四个人名字.”

大伙正滔滔不绝地叙述罗兆梅感人事迹时,96岁高龄的陈明英老爷爷在他家人的搀扶下,也一定要来说几句,他颤颤巍巍的伸出大拇指,连声说道,“好!好!好.”

两个小时过去,村民们耳闻目睹的点滴还言犹未尽,久久不肯离去.

学校:她从未提出任何要求

绣湖中学是一所省重点中学,罗兆梅老师多年工作的学校.

“我是1999年才到绣湖中学,过去对罗老师的事情了解不多,她不善于表现自己,从来没有向学校反映家庭的困难,更不要说提出任何要求了.”

绣湖中学党总支书记王鸿湘简单回忆了与罗老师退休前共事的3年多时间,对罗老师的严谨、随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记忆非常深.当时学校有200多名教职员工,学校安排她做档案管理工作,她做事认真仔细,把档案管理的井井有条,连连获得表彰.印象中她对子女的教育也十分舍得投入,两个女儿分别在法国、美国留学.

与罗兆梅同住一个小区的原绣湖中学校长蒋和忠,对罗兆梅奉老孝母的品行十分了解,深有感触说:“罗兆梅几十年来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何金兰而没有半句怨言,大家有目共睹罗兆梅照顾婆婆的艰辛,光这一点就很不简单.我曾多次希望罗兆梅能把自己的事迹在社会上宣传一下,但每次都遭到罗兆梅婉言谢绝.2003年,义乌市向阳社区评选五好家庭,请社区居民推荐合适人选.我就自作主张,以平时对罗兆梅了解到的情况,整理成文章后进行交流,社会反响较大.许多人听后,为罗兆梅一家的感人事迹而流泪.”

原学校副书记、工会主席龚景琪回忆道,“我在一次家访时发现,罗兆梅在客厅陪我们聊一会天后,就起身下楼去忙一阵.我们一直以为她下楼去收拾房子,却不知道三楼还躺着个瘫痪的婆婆.她很少向同事提起家里的事,低调得连好友也不晓得,后来才了解到罗兆梅自嫁入夫家后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婆婆的事情.”

与罗兆梅老师拼班过的刘旭萍老师回忆说,“罗老师当时是英语教研组组长,为了上好课,同时又能照顾好婆婆,罗兆梅每天6点钟起床,做好各项家务后,匆匆赶到学校,中午晚上放学后,连忙往家跑,安置好婆婆饮食起居,就往学校跑,家庭、学校二点成一线,罗兆梅放弃了不少升级评职称的机会,放弃了属于自己一切休闲的时间.为了全心全意照顾婆婆,从没带过学生挣一分钱,这在义乌非常不易.”

“如果没有他们和谐家庭的支撑,没有罗兆梅老师像护理婴儿般的呵护婆婆,他们的母亲也许早已离开了人世.”原绣湖中学教务主任李冬翠对罗兆梅的精神赞不绝口.

“罗兆梅不仅仅是家里的好媳妇,在学校课堂教学中有独到之处,英语教学有声有色,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学生十分关爱,在学校工作放首位,在家庭母亲放首位,曾获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特别是同事间十分和睦,对于一些困难学生,除了精神上鼓励外,还在物质上、经济上,给予补助.学生的思想道德、处世为人,在她的熏陶下,受益非浅.”


现年82岁的原城阳区区校校长、教办主任郑贤明说起罗兆梅的感人事迹就停不住话语.他说,自1969年下半年开始从社校到区校就与罗老师共事,罗老师对婆婆细心护理、精神疗法、精美食疗等她都很了解,让人感叹不已.最难能可贵的是,她从不张扬自己,在工作上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我曾四处写信向新闻媒体要求宣传报道,都被她婉拒.有一次,电视台记者到家门口,她也不开门,采取种种理由加以拒绝.

舅舅:两块墓碑

何金兰老人80岁弟弟何悦富对笔者说,姐姐下葬时,曾刻好一块墓碑.按照咱们义乌的风俗,媳妇名字是不上公婆墓碑的,但是姐姐的4个儿媳妇实在是太好了,我主张把她们的名字也刻上去,经一家人商量同意,又重新刻了一块墓碑,相信姐姐在天堂有知也会答应这么办的.

政协委员:这个典范一定要弘扬

“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罗兆梅一家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和谐家庭和孝子孝女的典范.”

“罗兆梅对婆婆的服侍 不仅仅是身体的服侍,更是一种心灵的服侍.”

“如此淡泊名利的人,现在很难能找到,这个典型我们一定要弘扬.”

“你们一定要好好宣传报道一下,他们家的故事太感人了.”

几十年来与他们家友好往来的义乌市政协委员何廷永,四处相告,传诵着他们兄弟抢母亲服侍的感人细节.如果不是他的宣传,这个真情故事可能就将永远埋藏在他们自家人的心中了.

老人去世后“二七”的一个夜晚,笔者跟随何廷永终于踏入罗兆梅的家.一进家门就感到一种特别的温馨与和谐,只见白发苍苍的兄弟姐妹们全部聚在饭桌前商议着什么?

当听闻笔者要采访他们如何照顾母亲之时,三儿子陈永生就率先答话,连声拒绝,“没有什么可以采访的,孝敬父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自家人对长辈的服侍再长再多,也是应该的份内事.”

气氛顿时变得十分沉寂,思念之情汇成了一条条奔腾的河流,每个人都在深情追忆着老人生前的点点滴滴.

沉默了几分钟后,现年72岁在杭州临平火车站退休的大儿子陈荣伦好不容易打开了话闸子:应该写一写罗兆梅,自从嫁给永生后,几乎没有享过一天清福,特别是父亲去世后,是她主动承担照顾母亲的重任,衣食住行无微不至,兄弟们有目共睹,有这么好的一个弟媳妇我感到很自豪.

听到大伯如此赞扬,躺在藤椅上的罗兆梅立即起身,走到大伯跟前,掀起大伯的衬衣,指着身上的伤疤,深情地对着笔者说:“拿我照顾婆婆的事和大伯他们照顾家庭的事相比,简直是芝麻小事.其实大哥的付出是最多的,长子如父,在4个弟妹幼年上学,母亲又卧床不起的日子里,是他辍学参加工作,省吃俭用,帮一家人渡过难关.特别是因肺结核在上海动手术,要剔除5根肋骨.手术从早上进行到晚上才结束,竟没有一个家人在他身边,谁能承受他当时的心里负担.这不仅不是扎在人身上的5根鱼刺,5根肋骨再也不能回到他的身上,应该采访他.我只不过是接力棒中的最后一棒.”

此时,在石家庄工作岗位退休、69岁的二儿子陈雄清,忍不住地流下了眼泪,为自己远在他乡工作而不能常守在老人身边而感到内疚,他说,18号赶回义乌后,当时母亲已不能言语,坐在母亲床沿,依在母亲的耳旁,把自己的生活告诉母亲时,母亲露出了一丝微笑,那种滋味,让我心酸那,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我还来不及好好补偿,三天后,妈妈就走了,真的要好好感谢几个兄弟妹妹.”

罗兆梅接着说,二哥千万别难过,你人虽在外面,但心里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家人.罗兆梅告诉笔者,二哥也曾多次要求接母亲到石家庄,但出于母亲身体考虑,出于无奈才放弃要求的.平时他们也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孝敬父母和抚养弟妹.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后,每月工资除留极少生活费用外,全部寄回家里,特别是被关在57干校其间,也再三吩咐同事按时寄款回家,母亲生前穿的不少衣服是二儿媳缝制的,因为妈妈特别瘦,买的衣服都不合身,她就自己做,怕缝纫机线头不平整,老人穿着不舒服,她用手工一针一针给妈妈缝制衣服等

一句句质朴的语言,一声声亲切的呼唤,置身于如此一个不图名、不图利、团结互助、和睦谦让、只有默默无闻奉献爱的和谐家庭,笔者感到从未体验过的震撼.

罗兆梅的婆婆何金兰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慈善、清贫友爱的妇女,在家里什么活都抢着干,但人生道路却十分坎坷,多灾多难.

罗兆梅的公公陈英贵出身在稠江街道前仓村一个贫困家庭,在他16岁那年,爷爷就去世,身为长兄的陈英贵,不得不过早从事犁耙耕种,农闲时,就到杭嘉湖一带贩运草籽、石灰等来养家糊口.分家后,陈英贵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整天穿着长衫,拿根长烟筒,沉迷于赌场之中,早晨出去,半夜回家,家人劝阻也不听.

1945年,比较内向的何金兰突然不知何故得了一种“怪病”,整天胡言乱语,装神作鬼,每天要有几个亲朋好友来跟从她,搞得全村人都“鸡犬不宁”.家人想尽各种方法,寻医问药,求神拜佛,均无疗效.在昏迷七天七夜,,无计可施之下,请附近村的王先生做一次祷告,难以置信的奇迹发生了,第二天早上何金兰竟然睁开了眼睛,想吃稀饭,家人又惊又喜,奔走相告.

从此后,陈英贵开始重新做人,勤耕好学,回到了过去勤俭持家辛苦劳作的日子.

1958年,有着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何金兰因长期过度劳累在夏末秋初的一个下午累倒在床边,再也没能起来.

生病后,家庭变得更为困难,当时高中、初中、小学均有小孩在读书,别人都劝说,读书读多了也没用,不如叫他们早点挣钱,可是何金兰总是不肯,宁可自己不治病,再穷、再累、卖田卖地也要供儿女读书.

虽然经过多方寻医问药,但疗效均不好,医生也认定,只卧床休养,医治不好了.这一躺就是漫长的48年!

有时爱神的降临,也是如此的莫名其妙.在金华师范学校就读的罗兆梅,一次随同学来到了陈永生家玩,一走进他的家门,仿佛就是前世有缘.

“陈父在烧饭,一见我后,连忙起身,乐哈哈地笑脸相迎,陈母握着我的手,亲切的问长问短,他们的慈爱、他们的乐观,一下子感染了我,使我顿时就有了一种难于言表的温情,这个家庭是有希望的.”特别是罗兆梅看到陈永生正在给母亲梳头、洗脚,眉头都不皱一下,甚至蹲在地上帮老人剪脚指甲,罗兆梅的心中就像波浪一阵阵地掠过,立即被他的行为所感动,随即作出惊人之举,对自己说,这才是我可以终身依托的人,这才是我要寻的同甘苦共患难的另一半.因为,一切美丽的外表、一切浪漫的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悄然褪色,只有爱心,只有善良才会永远闪光.

论长相到社会地位,他没有一点优势可言,但他却有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一颗金子般善良纯朴的心.1968年家境殷实的武义姑娘罗兆梅,学校毕业后走进了生活贫困的陈永生家.罗兆梅来这家时,婆婆已在床上熬过了10个春秋,全部家当除了一桌一床,就是一大筐约有70公分高干净的碎布存放着,婆婆期盼着有一天,自己一双萎缩成筷子般的手还能复原,能给孩子们做鞋穿.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48年2个月,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刹那,然而在短暂的人生历程中,决不是一个瞬间.

罗兆梅说,爱,不是索取、感恩,而是无私的奉献.48年的恒久侍候老人秘诀之一,就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无私奉献.

48年来,每个儿媳们,不管是新婚、银婚,始终陪伴老人同睡一间房,更多的时候是床对着床,甚至于同睡一张床.每当听到母亲稍有声响,儿媳们就会闻声而动,给婆婆最尽心、最贴心的照料.寒冬,垫两条棉被,盖一条鹅毛被,早晚各给老人脚上送上一只汤壶,怀里揣着一个热瓶,用于取暖;盛夏,每天帮老人驱蚊散热,擦身洗澡,从未在她身上碰过一滴生水,全是凉好的开水,以免患上风湿病.

48年来,儿媳们每天重复着送水洗脸、洗脚,梳头更衣,抱下床拉大小便,至今未在床上拉上一次尿屎.每次拉完大小便后,均用消毒液清水冲洗.两小时翻身一次,习以为常,老肤非常有光泽,并从未生过褥疮.

48年来,为了解除母亲的孤独之心,儿媳们花尽心思,让母亲快乐,要么给母亲读报纸,要么给母亲讲故事,正因这样,婆婆虽常年卧床,对于外界却并不隔阂.在六十年代,家境非常困难的时候,三儿子陈永生人虽在金华读书,心却想着床上母亲的孤单,掏出自己最低生活费的钱,买了零件,组装了一架小型简易的“两用机”,放在母亲的枕头边,既能自己打开听戏,又能拔亮小电灯在床上吃饭.

48年来,生活条件并不富裕的儿媳们对自己穿衣、吃饭十分勤俭,但对老人却从不吝啬,喜欢什么,有求必应,做到一天一花样,天天为她开小灶等

“我母亲能够活到今天,简直不可思议,也许是上帝的保佑,娶到了如此4个孝敬的媳妇,特别是罗兆梅,她的服侍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世界上也只怕只有她能够做到如此?”何金兰惟一的女儿,现年66岁退休老师陈桂春如此评价几位嫂子与弟媳.

陈桂春还细细谈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母亲是一个非常爱干净的老人,虽然常年躺在床上,但她穿短裤一定要白色,看到一点黑点,就会感到不满意,因此,大家洗衣服都要洗得雪白,非常干净.

俗话说“相见好,常住难.”除了对老人日常护理的劳累外 ,最难处的是老人的倔脾气.有一次,罗兆梅坐在她的床边,抓了两把刚洗完的头发,以除水份,她就发问:“你是否生虱了?”罗兆梅笑了笑后,马上移开,连忙解释.

2001年冬天,母亲突然病重,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认为没有希望了,下了病危通知书,眼看婆婆就要过不去,罗兆梅提出回家疗理.

回家后,罗兆梅简直像一个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量体温做护理,用各种营养素配置好流汁,用手敲开牙齿,一滴一滴慢慢地灌下去,整整一个月后,母亲竟然又开口了.

别人都希望卧病在床的老人早点死,可是罗兆梅却期望她多活几天,她认为:“老人是块宝.”有时做了好东西,像哄孩子似地叫老人吃下,相劝道:“只要身体好,才能给我作伴.”老人当小孩,这话果然不错,她怕失去我们的爱.

几十年来,罗兆梅做到天天为母亲开小灶,一日三餐、几次点心,调配着各不相同营养和口味,定时定量,养成规律.即使和他们共享一条鱼,也要选块最好的,另用猪油专为她烤;即使在20年前,中饭一顿还和家人同吃米饭的时候,也不是从大锅里取,而是用小盒子,另在火里为她独煨,因这样的饭香.而且每顿饭后,均兜上葡萄糖两小勺,用刚烧的开水泡好1小杯送到她嘴边.

一天夜晚,笔者曾经受到罗兆梅老师的盛情邀请,前往她家吃晚饭,当时心想,不会是山珍海味,四菜一汤总会有的,可是一看饭桌上,顿时傻了眼,摆的却是一盘榨菜炒肉和一盘花生米,后来加了一个豆皮鸡蛋汤来款待我这位稀客,真是意想不到,原来她们平时生活本就是如此节俭.

在老人弥留的最后18个月,罗兆梅对老人进行了最为细致的照料,每天早上让婆婆吃鸡蛋、核桃、花生露.每次吃肉,罗兆梅都要把肉捣得很细,有时象糊一样,变着花样,如包水饺、馄饨、豆皮包等给她吃.老人想吃西瓜,她就把西瓜中间最甜的部分挑出来晾凉了以后给婆婆吃......

护理中每天的洗虽简单,但持久重复的劳动也决非易事.罗兆梅对老人洗头、洗脚、洗脸均十分讲究,头、脸、脚、身要用4个脸盆,不能互用,洗头先用洗头膏,后用消毒液,最后用醋进行三重奏洗头,使老人的头发永远保持清爽.由于老人曾经有过裹脚的历史,脚趾连在一起,罗兆梅每次洗脚都用棉签球醮着消毒液进行消毒后清洗.

洗澡,每次都要花一、二个小时,像婴儿似的抱着洗,先用塑料纸垫上,再用棉布垫上,洗半身转半身,然后把身体摆放舒适,盖好棉绒,以免受凉.有时累得罗兆梅喘不过气来,但她从没有厌倦之情.

何金兰曾生过一次痔疮,大小便十分难熬,罗兆梅不怕苦,不怕脏,每次都要用手按摸后轻轻打开屁股,把药放进去,以缓解病情发作.老人因为器官萎缩,忽然有一次二三十天屎尿拉不出来,她为了不影响到丈夫和家里人休息,晚上一个人用手把屎一点点抠出来,用掉好几包卫生纸,再清理、消毒,忙到鸡鸣时分等

陈桂春最后感叹道,请保姆一天都做不到,可她却寸步不离几十年,为婆婆端过多少次尿,洗过多少次澡,数也数不清,常常连买菜也是小跑着来回,这样的儿媳真是天下少有!

“人都是有感情的,我婆婆躺在床上48年顽强地生存着,首先是她自已有强大的信念支撑着,再就是亲人时时刻刻的关爱着.我服侍婆婆就像每天回家抱孩子一样习以为常,你想,当你看到怀里的孩子乐呵呵时,你的心情将会怎样.”罗兆梅为了让婆婆忘记烦恼、快乐生活、经常为婆婆讲故事、说笑话,为她“洗脑”.

“其实,我考师范是受我小学老师的影响,工作后,学生是我的最爱.”罗兆梅带着神奇目光向笔者倾诉,她跟婆婆的心是相通的.

“那时我妈妈特别配合我,在幕后默默支撑着我的工作,她一天4次大小便很有规律.而且奇怪的是,当我工作忙的时候,她身体很少会出现异常情况.只在周末或寒暑假时她身体才会变得更虚弱,这才使我工作家庭两不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事业.直到2002年退休后,我感到没有了学生牵挂,可以全身心地照顾妈妈.”

“现在他们把照顾婆婆的功劳几乎都归功于我,这样的美誉对我来说实在是有些愧疚难当,这让我怎么对得住大家.你们想想,我今年才60岁,如果说是我照料了婆婆48年,那我不是12岁就做了儿媳妇了?”罗兆梅忐忑不安地对笔者解释道.

“事实上,照顾婆婆48年是一家人的‘接力赛’,应该是我们整个大家庭的人,特别是大哥付出最多,我只是这个家庭的五分之一,只不过是接力棒中的最后一棒.”

俗语说:“一男一女一枝花,多男多女是冤家.”

何金兰从上世纪80年代起,曾经几易其家,不过和被儿女赶来赶去、无处安身的不幸老人不同,何金兰是被几个儿子抢来抢去赡养的.谁有能力,有条件就谁上.其实,没能力,没条件的也上.兄弟之间,服侍老人你多我少,从不计较,不用“除法”搞平均按轮流,而是协作、互助.

别人都说,母亲生病,洗衣服侍是女儿的事,可是,在他们家却把惟一的女儿“拒之门外”.但女儿对母亲的爱同样虔诚.父亲去世后,她担心母亲在家寂寞,每天吃完晚饭后都会去陪母亲.特别在物质严重贫乏的时代,葡萄糖是紧俏商品,女儿就从不同渠道从上海、杭州等地四处采购来孝敬母亲.

1983年,一直挺健康的父亲突然去世,本来虚弱的婆婆,哪能经受得起这突如其来的刺激,本来还能自己睡着用餐的,现在不能了,本来是一日三餐的,现在需要少吃多餐了.从那时起到去世,整整20多年就没吃过一顿米饭.由于当时3个哥哥均在外工作,并且只住很小的公房,而且上班又不容耽搁.刚转业回家务农的小儿子陈雄顺把这付重担接了过去,白天汗流浃背,从地里劳动回来,又要给老母弄这忙那,到了冬天,还没有电灯、电视的农村,已是夜深人静,可他们还得守着老人,直等一口一口喂完了半夜餐,才能各抱着一个二岁一个三岁的孩子进被窝.

其时,罗兆梅为照顾婆婆,也千方百计从象山小学调到前仓村小教书,课余也总是与小叔子一起,尽力服侍婆婆.

有一次,多年未曾回家的二哥,看到兄弟们如此艰辛地抚养着母亲,于心不忍,一定要多出一些抚养费,以求心理平衡,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可是罗兆梅夫妇知晓二哥的生活并不富裕之时,千方百计加以拒绝,并在春节之时,还悄悄地寄去了2000元,让二哥度过了一个欢快的春节.

后来,罗兆梅调到城阳区校教书,为了方便照顾婆婆,把老人接到学校,让老人住宿舍,自己住教室.开学之时,身为长兄的陈荣伦,知晓此事后,以“父亲式”的口气“强制”把母亲接到临平,当时车站内住房十分紧张,一家人挤在一间三十多平方的公房,生活可想而知.1986年陈永生城区房子还未结顶,二话没说,又从大哥手里“抢”回了母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3年,陈永生给车撞成骨折,罗兆梅自己又患了肾结石.杭州的大哥闻讯后,不由分说,又要把母亲接了去,并说一肩扛三个担,要累垮的.还善意地骗她,他老婆正好分得了新房,自己又刚退休,闲着没事呢!当时罗兆梅考虑到自己挂心的学生,课堂教学压力较大,也就让了.谁知,过了两天,在杭州上学的女儿来了一封信,信里只有一句话:“妈妈,奶奶是被接到工地去的.”天哪!罗兆梅晕了,她知道女儿是看到奶奶的景况后哭着写信回家的.

原来,刚刚调到临平的大嫂,根本就没分到什么房子,大伯也不是“闲着”,而是在帮他老婆舅管工地.天下竟有那么高尚的谎言!!因大伯他们了解罗兆梅的心,如不用谎言,母亲是绝对接不走的.

世上的爱是相通的,母亲虽住工地,但精神是愉悦的,大哥的老婆舅把老人视为自己的母亲,给她特地提供了生活上所需的一切.在临平的大嫂,不顾晕车呕吐的痛苦,每个星期天,往返60来里,把炖好的鸡、肉、鱼等等好吃的,拎过来给婆婆,弯腰曲背给老人梳洗,收拾后把一大包要洗的脏物背了回去,总把疲劳无言无语地留给自己,有了这样一颗爱心,就什么都变无为有.临平火车站领导知晓此事后,十分感动,特意安排房间,供老人使用.

眼 看着大哥的儿子要成家,为了不给大哥夫妇增加压力,1995年10月6日,罗兆梅就匆匆忙忙赶到杭州接母亲,可大伯无论如何也不肯,罗兆梅就苦苦哀求道,“义乌是婆婆的家,落叶总是要归根的.”千说万说终于将何金兰又接回了家中.

然而,命运并未眷顾这个多舛的家庭.2004年,从市食品公司下岗后自谋职业的陈永生在一次搬机器的过程中砸伤了脚,送到富阳医院治疗,祸不单行,罗兆梅服侍丈夫在买菜时又摔断了脊梁骨,手也摔成了骨折,但从地上站起来的罗兆梅脑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希望自己的伤不要太重,不能耽误了照顾婆婆的任务.面对如此困境,大哥大嫂一再坚持,第三次把婆婆接到杭州,可是等罗兆梅伤愈稍有力气之后,又急匆匆地赶到杭州,把老人接了回来.

“母亲生前曾三次到杭州大伯家小住,每次回义乌后,里里外外衣服全是新的,还会带不少柔软的被子回来.我们都笑说是新娘子回家.”

孟母三迁为教子,何金兰老人三进杭城是儿女们抢尽孝.

当笔者问罗兆梅,几十年如一日服侍婆婆的动力何在?

她没有回答,而给笔者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位小伙子,幼年丧父,是他母亲用泪水把他拉扯长大,又给他娶了媳妇,可这位母亲不幸双目失明了,媳妇一天比一天厌弃并容纳不下她这位瞎婆婆.于是,有一天儿子背上沉重的瞎母,一步一步往深山密林处移,树叶沙沙地从他俩身边划过,母亲虽然两眼不能再看见什么,可心里明白、亮堂.当儿子把她放在一块石头上的时候,她用颤抖的手摸着儿子说:‘儿啊!你回去的时候,顺着我折过的树枝行,当心走迷了路,回家与媳妇好好过日子,别惦着你娘.’大山的岩石都被感动了!儿子一把将自己的母亲搂回到怀里等

世上的母爱就是这样的无边,作儿女媳妇的难道就不能作些奉献吗?

罗兆梅的言传身教,不仅感动乡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下一代.两个女儿十分争气,大女儿去了美国,从事音乐工作,二女儿去了法国,从事书画艺术.虽出国求学工作,但对奶奶十分孝顺,常打问候奶奶.平时常寄钱寄物给奶奶,让其过上更舒适的生活.就连刚去美国不久的孙女,把勤工俭学的钱,寄回家给奶奶装上空调,换上绸衣.说是小时候奶奶曾教过一首儿歌:“穷人穿布衣,富人穿绸衣.”咱让奶奶先富起来.女婿得知奶奶爱吃土花生,而本地又不易买到,就让国内自己的父母专为她老人家种上,远远寄过来.在北京的孙女,刚跨出大学门不久,就相继给奶奶床前换上数码大彩电,又捧回微波炉,好让奶奶在床上也能看到全世界,烧点、热点什么也方便,而且也为妈妈留点休息的空间,而自己脚上却还穿着塑料凉鞋,在当今的大都市,还有哪一位女大学生的脚是穿塑料鞋的呢?就连小叔子的女儿才三四岁,每逢大人给奶奶洗脚时,总不去玩,在旁留心看着,到了要剪指甲的程序,懂得主动及时把剪刀递了过去.

今年听说奶奶病危的消息后,罗兆梅两个女儿不远万里带全家赶回探望.

罗兆梅一家对老人的真情,甚至连法国籍的二女婿也深受感染.今年7月,罗兆梅的二女婿来义,几乎整天陪伴在奶奶身旁.由于语言不通,他就用手抚摸历经苦难、饱经风霜的老人,让她体会到亲人间那种最浓最真的呵护.

在8月21日老人临死前,罗兆梅在美国工作的大女婿认为老人不会一时去世,因要事匆匆赶回上海之前,对着皮包骨头、弥留之际的老人慈祥的脸庞,从额头开始,亲吻奶奶的头部,以示对老人的最大尊敬,并跟奶奶说“奶奶,以后,我们在天国还会再见的.”

奶奶点点头,露出一丝微笑,这感人肺腑的场景令围观者无不默默落泪.

送完女婿上火车的陈永生回家后,母亲已经进入弥留状态,他紧紧地抱着母亲的头嚎啕大哭,“妈妈,妈妈等”深情呼唤,大声疾呼.并要求在家滞留一夜,以期盼母亲的再度复活.

再久的服侍都是有限的,而这种爱的价值是永恒的,它是做好万事的源头,亲情是一剂延续生命历程最好的良药.

大爱无言,爱是一种奉献,一种舍弃,一种牺牲,一种心甘情愿的舍身忘我.

2006年,谁最让浙江感动?谁是老百姓心中的骄傲?

“让孤独者解除孤独,让无助者不再无助,一家人就是一个生命的堡垒.”真实震撼人心,事迹催人泪下,11月10日,“浙江骄傲――2006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评选活动提名人物推选会在杭州举行,义乌市绣湖中学退休教师罗兆梅一家几十年如一日,尽心尽力,悉心照料瘫痪在床长达48年之久婆婆的感人真迹被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主办、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承办、11个城市30余家媒体联手打造的“浙江骄傲――2006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入选为20名候选人之一.

责任编辑:天野

类似论文

义乌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问题

摘 要:义乌在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背景下,小额跨境电子商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小额的跨境电子商务变得更加容易,据。
更新日期:2024-5-4 浏览量:12776 点赞量:4326

印度式义乌骗局

一边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头衔加冕,一边却是比普通市集更脆弱的赊销经营链,两相牵扯下,作为行走。
更新日期:2024-7-19 浏览量:91810 点赞量:19573

义乌电子商务

【摘 要】传统的经营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使商品信息的传播超出地域的限。
更新日期:2024-8-20 浏览量:103924 点赞量:21942

义乌乡村的红糖故事

2014年1月5日,坐落在义乌市佛堂古镇老街上的义红红糖文化艺术馆正式开馆 去年冬天,初霜已降,义乌乡村的早晨一片寒意 薄薄į。
更新日期:2024-7-24 浏览量:93319 点赞量:20142

“我们都是一家人,谁能见死不救!”

5月12日下午2点过,在映秀镇打工的巫山农民陈凤菊正在睡午觉 突然,她感到房子在剧烈摇晃,随即听到一阵紧似一阵的“轰隆。
更新日期:2024-12-18 浏览量:156601 点赞量:33752

义乌小商品的大通道

2006年2月6日上午10:00,中韩客运班轮“紫玉兰”从连云港开航 在此航班上,运载着从义乌出口到韩国的小商品共计20个标箱。
更新日期:2024-4-10 浏览量:54628 点赞量:1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