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哥特教堂建筑漫步

教堂是中世纪城市中最主要的建筑.12-15世纪,西欧城市经济日趋繁荣,王室渐渐强大,民众的自主意识也渐渐觉醒,市民文化逐渐地渗入到教堂建筑中,教堂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场所,它还是社会活动的中心.除了举行宗教仪典圣事外,它兼作会堂、剧场,举办基督徒的婚礼、丧礼,和一些民间的节庆活动.宗教的美学观点也发生着变化,虽然最高的美仍然是上帝的美,但感性的美也开始被人们所认识.民众需要艺术,教堂本来就是民众的智慧和劳作的结晶,教堂开始世俗化了.教会虽然大树神学的正统,但世俗文化的熊熊烈火已经扑不灭了.教堂再不属于教会,而属于民众,上帝与人的交流是平等的、亲切的,大教堂应该是城市的保护者,而不是凝重单调、令人敬畏的神庙.

12世纪至15世纪的西欧处在一个经济和社会深刻变革的时期,作为统领人们思想和精神的基督教,也因为市民意识的觉醒,市民文化的萌芽而悄然地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最明显的标志,是教堂的兴建及其建筑形式的改变,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哥特教堂建筑,它是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最华美的乐章,同时也是尾声.

要想讲清楚哥特教堂建筑,不得不提到古罗马建筑中的拱券技术.自从罗马人在建筑中使用了拱券技术后,这一伟大的发明对欧洲建筑的影响无与伦比.无论是中世纪建筑,还是文艺复兴以后的建筑,都缺少不了拱券作为主要的承重结构而存在,只不过随着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拱券技术拓宽了它的局限性,被时间推向了极致,再加上和希腊柱式的配合,形成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产生出许多辉煌的建筑杰作.

遗憾的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的拱券技术和它灿烂的文化一样渐渐被西欧所遗忘.倒是东罗马帝国,随着拜占庭文化的发展,建筑也日益兴盛起来,他们改革了拱券和穹顶结构体系,建造了许多独特的拜占庭式建筑,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便是其中最光辉的典范.

公元10世纪,西欧从动乱和衰败中渐渐恢复了生气.信仰的力量再次引领基督徒们寻找着心灵的归宿,一股朝圣的狂潮席卷着欧洲.络绎不绝的信徒途径法国,翻过比利牛斯山,前往朝圣地西班牙的卡普斯蒂拉(santlagodeCompostela).教堂和修道院成了信徒们朝圣路上的“驿站”,这就是为什么法国在这一时期存留了数量众多的教堂的缘故.建筑教堂成了当务之急,沉沦了近五百年的罗马拱券技术也随着教堂的兴建在法国渐渐复活起来.但这一时期的教堂决不是古罗马教堂的复辟和再现.法国人夏尔德热尔维尔称其为罗曼(Roman)建筑,也有人称之为罗马式建筑,意指继古罗马建筑之后的一种建筑风格.

罗曼教堂建筑在古罗马教堂建筑与哥特教堂建筑之间起到了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例如圆顶,拱券、硬朗的厚墙,敦实、不可动摇的形体,这些古罗马建筑的特征还保留着,其中最主要的是拱券技术.不过在罗曼教堂中,拱的形式和空间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主轴线方向多个拱券并肩而立,拱顶越建越高,教堂的内部空间变得高峻起来.为了平衡拱顶传给柱子的外推力,聪明的石匠们在侧廊加了一种叫做扶壁(Buttress)的结构,拱顶在柱头产生的推力通过扶壁传到侧廊外侧的石礅基础上.这种力的传承方式其实就是哥特教堂中飞扶壁(飞券)传力的雏形.遗憾的是,由于罗曼教堂建筑的种种缺憾,在经历了二百年的沧桑后,它悄悄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与此同时,另一种教堂建筑艺术在悄悄的酝酿成熟后诞生了.这就是哥特教堂.

“哥特”(Gothic)一词的来源众说纷纭,没有一家之规.有人说是源于斯堪的纳维亚游牧部落彪悍的哥特人,但是这些人是异教徒,不会建造教堂,中世纪时虽然其中有些人开始接受基督教,但他们在历史上没有创造过流传于世的建筑形式,更不可能建造出如此巨大、如此生动复杂的基督教教堂.

比较可信的解释是,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把“哥特”作为野蛮的同义词,拒绝从阿尔卑斯山以北传来的东西,同时也用这个词来贬低这种教堂的艺术风格,说它既非希腊,又非罗马,以便区别于他们文艺复兴的精神.甚至有人说“哥特”一词最初出自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笔下.意大利的中世纪教堂建筑是独立发展的,一直保留着古典建筑的性格,这也是为什么在意大利很少看到哥特教堂的原因.不管怎么说,“哥特”一词在长达三百年的时间里,用几百座教堂赋予它以新的含义.哥特教堂以其令世人震惊的和谐与光辉,迎来了中世纪教堂建筑最华美的乐章.

世界上第一座哥特教堂是建在巴黎北部的圣德尼教堂(St-Denis)(1132-1144).圣德尼位于巴黎以北大约四公里处,乘地铁即可到达,那是1998年足球赛法国队取得冠军的地方.从路易国王时代起,那里就成为法国王室的陵寝地,也曾经是法国的精神中心.建筑师是路易六世的朋友、主教苏杰,他的理想是要让教堂内弥漫着来自圣灵的光芒,追求完美的和谐.光当然要来自窗户,而窗户越大透进的光无异更多,这个极简单的道理人人皆知,可要实践起来是何等的艰难.圣德尼教堂实现了苏杰的愿望,其后不久建成的夏特尔大教堂使哥特教堂形成了一种风格,影响着中世纪的教堂建筑.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哥特教堂的结构极其复杂.哥特教堂结构的特点是采用了空间的双圆心骨架尖券体系,即先在相邻的四根柱子上相互组成垂直的拱,然后再向斜对角的柱子伸出交叉的拱,这些十字相交的拱在顶端相切成尖角,叫尖券或尖拱.它们在天棚上形成了连绩不断的交叉穹窿,其压力传给柱子,侧推力则通过支撑在外墙上的飞扶壁传递到建筑物外部柱墩的基础上.飞扶壁造成了哥特教堂奇特的外形,轻盈斜飞在教堂的外墙上,十分抢眼,但它的功能不是装饰,而是将屋顶的重力轻巧地传给外面的结构,这样大大减少了侧厅结构的受力,使中厅可以开很大的侧高窗,侧厅的墙壁不再受力,也可以窗户大开.这样一来,教堂的内部空间显得高旷、单纯、统一.

翻开《圣经》第一页,上帝在创世纪的第一天首先创造的是光:“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哥特教堂按照上帝的旨意,让辉煌的天光从窗户倾泻下来,仿佛瀑布一泻千里,又像云彩一样荡漾在教堂上空,使人目眩,使人敬畏,产生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宗教氛围.天顶上两两彼此相连的尖拱,宛如合十祈祷的双手,感谢上帝将光恩赐给人间.

由于交叉尖拱和飞券的配合合理地传递了侧推力,减少了构件的重量,所以中厅的高度越建越高.巴黎圣母院中厅高32.5m,科隆大教堂竟高达48m.高度的增大扩展了教堂的空间,光的流动与渗透更加随意自然,光线通过图案各异、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窗撒向教堂,巨大的空间弥漫着来自圣灵的光芒,“有”与“无”在此交相辉映,一切世俗琐事显得微不足道,造成了奇迹般的天国幻觉.

哥特教堂艺术中充满了线条的艺术.哥特教堂的结构和装饰都空前规模地使用了垂直线,用垂直向上的竖线条来炫耀上帝的至高无上及神圣的感召力.无论拱、廊柱还是飞扶壁,都有向上延伸的趋势.教堂的外部也披满着垂直构件:屋顶上锋利的尖顶、高高耸立的拉丁十字架,侧墙上轻盈优雅的飞券仿佛吸足了一口气,准备一飞冲天,西面角锥形&# 30340;钟塔凌空而起,直刺苍穹等面对哥特教堂,让人的视觉和情绪都感受到一种强烈向上的冲力和动势,仿佛要摆脱地心引力,飘然欲升,超脱尘世――这正是当时教会所宣扬的弃绝尘寰的宗教精神.

哥特教堂的装饰和雕塑也体现着“高、直、尖”的原则,它与建筑本身风格统一、优美和谐.教堂的大门、华盖、壁龛等所有细部,尖券都代替了半圆券,顶部锋利、奇突,增强了建筑物的上升感.雕塑内容丰富,最出彩的是人物,其身体比例一般都修长纤细,双腿直立,两臂贴身,肢体拘谨,神态凝重,长袍悬垂自然流畅,褶纹自上而下呈流线形,刻工一丝不苟,精美绝伦,局部与整体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哥特教堂的平面沿用了罗曼教堂的平面形式,即拉丁十字式,从空中俯视,像一个平放在地上的十字架,据有耶稣基督殉难的象征含义.在希腊文中,十字形的垂直线是“PHOS”,意指“光”;水平线则是“ZO”,意指生命,所以十字形是一种非常和谐的形式.教堂的大门在西面,祭坛在最东端,中厅将它们联成一体,再加上两侧伸出的袖廊,形成一个十字形的平面.罗丹曾说:“人体有建筑学上的轮廓,人体孕育着建筑等”所以有人把这种十字形平面比作人体的外形:纵向长长的中厅是人的身体,横向的袖廊是手臂,而祭坛则是心脏.信徒由正门进人教堂后,由西向东走人中厅,像是进行一次“生命之旅”.中厅两侧的柱子调整着人们凌乱的脚步和匆忙的思想,中轴线强烈的方向性把人的目光顺畅地引向祭坛,那里即是目标也是终点.在教堂简单的平面形状中,让人感悟到的是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暂时与永恒,这些既对立又统一的自然法则.

从审美的角度看,哥特教堂建筑属于崇高的美学范畴,具备力量、宏伟和庄严的特点.德国哲学家谢林说“哥特风格乃是未加工形态之树木的反映”,“哥特式建筑完全是自然的、素朴的.是对自然之简单而直接的摹仿等”.受自然界启发,想一想哥特教堂很少有直角和猛烈弯折的线,再加上镂空技术造成的虚多实少的光影变幻,的确像一株盘根错节、枝叶茂密的苍天大树,实现了“艺术较为完满地表现自然”的法则.

森林,地球上最初的庙宇,森林,也许是建造大教堂最初的灵感.哥特教堂中带尖拱的柱廊仿佛一株株比直的树干,天棚上交叉尖拱形成了穹窿像茂盛的树叶,在天顶散开,敞日遮天.置身于大教堂,一如在大自然的森林中:“等有其自己的气候、自己的芬芳、自己的光、自己的明暗、自己的影.”还有那管风琴发出的天籁之声.人自从失去天堂,总喜欢跪在树荫下忏悔,把树看作自己祈祷的庇护者.哥特教堂把这座神秘的森林移植到建筑中,赋予它以更崇高的意义.至此,哥特教堂建筑进入了一个完美的理性时代,它凌驾于城市所有建筑之上,遥遥可见,气势凌人,主宰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时间的消失,上帝的永恒、宇宙的和谐,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难怪有人说罗曼教堂沉重、幽暗,让人压抑,恐惧,想到的是地狱;哥特教堂轻快、明亮,让人祈祷,期望,想到的是天堂.

哥特教堂的建筑风格不断完善着,这种会说话的石头艺术迅速地在欧洲蔓延开来,盛行了几百年.法国是哥特教堂的发源地,夏尔特大教堂、亚眠大教堂、拉昂大教堂、兰斯大教堂等一曲宏伟的石头交响乐响彻法国上空.德国、英国、西班牙步其后尘,相继建造了不少这种风格的教堂.其中最为世人瞩目的是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莫奈用颜料把变化不定的光与空气捕捉于画布上的卢昂大教堂、英国戴安娜王妃举行婚礼和葬礼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以及在二战期间险些被炸为灰烬的德国科隆大教堂等

各国的哥特教堂虽然都用了相同的建筑语言,如交叉尖拱、飞券、骨架券、拉丁十字形平面,垂直线条等,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都融入了自己的风格,不但因地而异,也因时而异.如英格兰的哥特教堂立面上水平划分很突出,比较舒缓,常常没有塔,但有许多尖拱,也有的没有尖塔,却有个长方形的高塔.德国的哥特教堂仍保留着古罗马式的厚重结构,水平线很弱,直线密而且突出,这一状态一直持续到1248年科隆大教堂的兴建.西班牙由于摩尔人近八百年的统治,受阿拉伯文化影响较深,因此,西班牙的哥特教堂建筑掺入了伊斯兰建筑风格,其装饰很独特.法国普遍地将玫瑰花窗用在建筑物外墙栏杆和龛之间,直径长达十几米,有人说它象征着天堂,暗示着太阳,雅致的花窗调整着教堂沉闷的气氛.而自认为是古罗马后裔的意大利人则在保持罗马传统的同时小心翼翼地借鉴着哥特风格,因此,在意大利很难见到“纯粹”哥特式的教堂.如米兰大教堂,其一百三十五座尖塔无疑是哥特建筑的元素,但有些部分已经带有文艺复兴的风格了.


到14世纪与15世纪,哥特建筑在欧洲各国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受英国“装饰风格”的影响,建筑变得复杂繁琐,垂直线条被各种装饰物缓和了,弯曲盘绕的山花、华盖,拱顶花纹变成拧绞的长春藤,尖券平缓了,线脚呈现出复合曲线式.小尖塔和小圆柱被刻着华丽花卉和植物的图案掩饰起来,垂直感消失了,教堂被繁冗的装饰所淹没.对细节过分的重视影响了整体的和谐,与13世纪以前朴素、明快、清静,体现着理性精神的哥特教堂风格已纪大相径庭了.

艺术是永恒的,却没有永恒的艺术形式.哥特教堂建筑也有自己的生老病死,荣辱兴衰.15世纪哥特艺术在批判的声浪中寿终正寝,这除了哥特教堂建筑风格变得日益复杂繁琐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运动的人文主义精神造成了哥特教堂建筑的衰竭,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16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场革命,它使几百万人改变了信仰的形式和对命运的认识.路德(1483-1546)提出的“基督徒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对中世纪宗教统治的挑战.

宗教改革迫使中世纪的教堂建筑不得不做出改变,其中主要受到冲击的是哥特教堂,“新教自始至终是世俗性的”.哥特教堂虽然已经有了世俗化的因素,但它难以彻底地脱离宗教艺术而存在.新教很快修造了自己的教堂,新教的派别五花八门,新教的教堂建筑也五花八门,追求鲜明的个性,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建筑风格,但却充满了生命力.心灵要自由,艺术也要自由,这是伟大的新事物,中世纪艺术便一去而不复返了.

哥特教堂建筑没落的速度要比它成熟的速度快得多,哥特教堂经历了近十个世纪的酝酿、积累,才日臻完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其衰败下去却只消百年.

今天,当我们在欧洲旅行时,无论走在国际性的大都市,还是在偏僻的小城镇,我们的脚步都会在不经意中漫步到一座哥特教堂前.面对它巨大的体量,以及石头建筑呈现出的坚实厚重的稳定性,首先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震撼,而后,当我们细细地欣赏它时,我们会对哥特教堂的建筑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而肃然起敬.能够想象出几百年前哥特教堂建筑的鼎盛时期吗那应该是一段值得回味的记忆,它为人类留下了一份弥久的感动.

类似论文

向欧洲人学习建筑节能

据统计,我国现有的近400亿平方米建筑,基本上都是高耗能建筑,建造和使用建筑直接或间接消耗的能。
更新日期:2024-5-10 浏览量:67528 点赞量:15036

感受西藏寺庙与欧洲教堂别样的建筑之美

摘 要:建筑美学的特征,建筑之美在于他植根于自然环境,又服从于自然环境 多样的建筑形式,各异的建筑风格适合于&。
更新日期:2024-3-19 浏览量:47013 点赞量:11751

教堂建筑设计理念的

【摘 要】青岛在一个多世纪的近现代历程里,建筑受到了西方文化强烈的冲击,城市逐渐形成了具&。
更新日期:2024-8-23 浏览量:105557 点赞量:22628

教堂建筑环境视觉

摘 要:教堂是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举行弥撒礼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 宗教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
更新日期:2024-3-5 浏览量:8232 点赞量:2728

哥特复兴建筑与哥特文学文艺观的比较

摘 要:本文从社会人文背景为着眼点,发现哥特复兴建筑与哥特文学文艺观的共同点和可比性,使哥特文学有更准确的艺术定位 关。
更新日期:2024-2-8 浏览量:10865 点赞量:4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