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会”在南昌大学召开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5月8-10日在南昌大学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党圣元研究员、副书记董晓阳研究员、副所长吴晓都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郭宏安,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长江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申丹,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聂珍钊,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王守仁,南昌大学教授黎皓智、刘婷等出席会议.

与会的正式代表共有178人,代表全国89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出版单位,收到论文或论文提要190篇.从5月8日至10日,三天会期,除开、闭幕式以外,先后召开了3场大会,共22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召开了10场小组会议,近百位学者在分会场作了主题报告.

第十二届年会的议题是:21世纪外国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子议题包括21世纪外国文学国别文学发展的宏观描述和外国文学理论的主潮流与多样性;外国文学重要作家与作品研究和对传统文学经典的新诠释与新解读;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与翻译理论研究、出版与发行研究、流传与接受研究等等.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聂珍钊教授在开幕辞中谈了学风、学术立场和学术研究国际化三个问题.他说,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缺少自我立场、生搬硬套、食洋不化的偏颇.我国的文学批评存在着严重的西化倾向,在文学批评方法及文学话语权方面缺少我们的参与和原创.他谈到了中国学者应有的学术立场,认为我们对于西方的学术研究需要学习、分辨、选择和借鉴,坚持洋为中用,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从我出发.在外国文学研究中,我们对西方文学理论决不能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全盘照收.我们要坚持中国的学术立场,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聂教授对中国学术走国际化道路的意义、途径和立场问题,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在大会和分会场的学术报告中,年会组委会提出的八个子议题均有所涉及.

申丹教授对叙事文学的研究能不断开拓新视野,提出新议题.她的大会报告又提出了“叙事的双重动力”的议题,分析了叙事者对“情节发展”和“隐形进程”的认识及其对揭示作品的主题意义和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王宁教授对西方文论界的“后理论时代”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全新的解释,挑战了美国文论家卡勒的结论,为中国文论跻身国际理论前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郭宏安研究员分析了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基督教真谛》,指出这部作品的意义在于它成为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源泉.吴晓都研究员对普希金研究的理论空间的拓展作出了全新的解析,在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语境的交汇点上探讨了普希金学的“欧亚性”,挖掘了普希金研究的义化内蕴.聂珍钊教授从文学学批评的视野,质疑了“文学是意识形态”的观点,提出“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形成”的文学本质论.陶水平教授探讨了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的内涵及其对我国文论研究的启迪意义.李毓榛教授、余中先研究员、侯玮红研究员、贺元秀教授、刘略昌副教授分别就新世纪以来的俄罗斯文学、法国文学、中亚五国文学、新西兰文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我国的接受作了全方位的宏观描述.曾艳兵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方永兰讲师(成都体育学院)、侯晓艳副教授(宜宾学院)的报告,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闲境,并就走出困境的对策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两天的学术报告分早、中、晚场进行,但大家仍然感到意犹未尽,并自动组织专题论坛在深夜进行.


受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的委托,南昌大学黎皓智教授致闭幕辞.他说,这次年会开得非常成功,收益良多.与会的专家学者体现了老中青相结合,并且以中青年学者为骨干和中坚.他们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探索对21世纪外国文学若干国别文学的发展作了宏观描述,梳理和总结了本世纪以来外国文学学术研究领域的一系列新观念、新理论、新潮流、新体系,对许多传统文学经典进行了新的诠释和解读.他们给本届年会带来的精品成果,基础扎实,观念前沿,论述严谨,学风务实,体现了先进的文学理念、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明确的学术导向.黎教授接着总结了这届年会的几个特征.首先是,年会的议题前沿,视野广阔.覆盖面广,宏观描述与微观揭示相得益彰.议题紧扣当前外国文学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八个子议题的设计庞而不杂,乱而有序,全方位地涵盖了外国文学研究的国别语种、理论范畴、作品解读、翻译出版、流传接受等众多领域,使文学现象的宏观描述建立在诠释文本的基础之上,又把文本解读置于广阔的人文社科观照之下.其次,学术探索性强,创新意识鲜明,敢于挑战权威,新见迭出.所有的学术报告都很精彩,视野通达,思想深刻,或对新作宏观描述,或就某个理论命题作深层解析,或对已成定论的权威观点提出挑战,或就文学作品的翻译、流传和接受进行条分缕析的清理.有对话交流,有诘问答疑,有臧否辩驳,有思想碰撞.第三,研究视野不断拓展和延伸,关注了外国文学研究的许多新课题、新领域和新范畴.对文学研究题材或体裁的选择也好,对叙事、话语、结构、符号理论的探讨也好,对文学史的评价也好,都在流动和变化中实现.文学研究是动态的,文学研究的对象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社会历史的变迁、人学观念的更新、艺术趣味的掣肘,都会参与到文学经典的形成之中.文学研究也是一种思想博弈,我们应该具备大战略思维.第四个特征是,探讨了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关注了外国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行与流传接受问题.第五,年会的问题意识强烈,许多学术论题关注到当前我国外国文学研究面临的困境.不少代表发出了虔诚的诉求和抗争的呐喊,期待清明的文化观念横空出世.当前的学术对人的现实关怀到底体现在哪里?什么是可以信奉之道?什么于人的生存有益、于社会的发展有利?大家呼吁澄清目前学术研究中的这些盲点,使外国文学与文学研究再度引起社会的关切和读者的青睐.

类似论文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侧记

摘 要: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于2014年7月11日-14日在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本届年会提交发言的论文ć。
更新日期:2024-2-27 浏览量:34925 点赞量:9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