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与博士生精英化培养规划

摘 要:自1977年实行研究生学位制以来,复旦大学是较早在硕士、博士与博士后三个层面上完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人才体系化培养的国家重点高校.多年来,本专业在贾植芳教授与陈思和教授持久性地推动下,一直致力于完善学科发展的总体构建,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至今,该专业在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发展与定位:学科梯队建设及引进国内外优秀专业人才,学科研究方向的专业调整与合理分布,从本科直升硕士、博士的十年连续性精英培养计划制定,四门专业外语能力的打造(含两门印欧古典语言),学生出国留学与教师出国讲学的国际性双项互动,学术研究、学术活动与国际学界的前沿性接轨等.本规划是该专业在国际性学科建制上有效展开人才培养与学术活动的保障.

关 键 词: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与博士生培养计划;精英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01(2010)01-0012-13

一、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已有的工作基础和学术水平

1977年以来,复旦大学中文系在国家实行研究生学位制后,先后开始招收、培养硕士与博士两个层面的研究生.1995年复旦大学中文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正式建立,比较文学专业开始招收该方向的进站博士后科研工作人员.2001年以来,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在硕士、博士与博士后三个层面上形成了完整的学科梯队建设,并且制定了高级专业科研人才培养的方案.

本学科梯队成员由16位学者组成:陈思和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文系主任)、徐志啸教授(北京大学博士)、杨乃乔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邵毅平教授(复旦大学博士)、周荣胜教授(北京大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王宏志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康士林教授(Nicholas,Koss,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博士)、张汉良教授(台湾大学博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梁永安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王宏图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严锋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戴从容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黄蓓副教授(法国巴黎第四大学一索邦大学博士)、王柏华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白钢副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刘震副研究员(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中文系双聘副教授).需要说明的是,该学科报批复旦大学校长办公室正式特聘以下3位教授为该学科方向下的常任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翻译中心主任王宏志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外国语学院前院长、比较文学研究所前所长康士林教授,台湾大学英语系张汉良教授,此3位教授参加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的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并招收与培养博士研究生.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复旦大学是与北京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一起在国内首倡比较文学的单位之一,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属于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上个世纪80年代,该专业由著名学者贾植芳教授领衔,自90年代起陈思和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2007年由杨乃乔教授接任学科带头人.多年来,在贾植芳教授、陈思和教授及学科全体学者的共同打造下,该专业在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进行了坚实的探索并积累了丰厚的经验.

二、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分布

近年来,该专业注意从国内与国外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因此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在研究方向的分布上有着全面整齐的学术特色,力求与欧美最优秀高校的比较文学专业接轨.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分布如下:

1、中外文学关系研究(sindie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neseandforeignliterature):陈思和、梁永安、王宏图、严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域文学关系研究),徐志啸、邵毅平(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域、东亚文学关系研究).

2、比较诗学研究(studiesonparativepoetics):张汉良、杨乃乔、周荣胜、王柏华.

3、英语文学、理论与中英文化关系研究(StudiesonEnglishliteratureandtheory&Studie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neseandEnglishculture):张汉良、康士林、王宏图、戴从容.

4、法国文学与中法文化关系研究(StudiesonFrenchliterature&Studie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neseandFrenchculture):黄蓓.

5、德语学术与印度(佛教)古典语言文化研究(StudiesonGermanschool&StudiesonancientIndianlanguagesandcultures[Buddhi]):白钢(印欧语系及闪米特语系古典语言文化研究)、刘震(德、中、印文学及其语言文化关系研究).

6、东亚汉文学史及东亚汉学研究(StudiesonthehistoryofEastAsianliteratureinChinese&Studies0nEastAsiansinology):邵毅平.

7、跨艺术与文化研究(Inter叭andCulturestudies):梁永安、严锋(含文学与电影、文学与媒体、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绘画、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宗教等方向).

8、翻译研究(Translationstudies):王宏志(翻译与中国现代文学)、王柏华(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英译研究)、白钢(佛教及基督教古典文献的传播与翻译).

需要说明的是,比较文学是一门在知识结构与研究视域上主张汇通的开放学科.在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努力追求学贯古今与学贯中外的目标.在上述8个研究方向下,所有老师均可以在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方向下培养研究生.

三、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培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的宗旨

从本专业整体发展规划来看,本科、硕士、博士与博士后的培养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在未来的学科建设工作中将把各个层次的培养作为持续的工作重点.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术生态来看,这项工作的展开至少有三个维度的重要意义.

第一,复旦大学硕士生招生人数及在校群体的数量大于博士生,硕士生是一个年轻且充满生机的学术研究后备力量群体;对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成功培养,可以吸引本校及国内外其他重点高校的中文、历史、哲学、外语等院系的优秀本科生报考,从而进一步提高该专业硕士生的招生质量.

第二,对比较文学硕士生的成功培养也为本专业招收优秀的博士生提供后备的人才资源,从而提高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从本专业的优秀硕士生中为本专业直接遴选博士候选人,这将是本专业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策略.遴选优秀的本科生直升硕士研究生,遴选优秀的硕士生直升博士生,这种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连续培养模式将是未来打造专业人才与精英人才的重要工程之一.

第三,比较文学是一个国际性专业,仅美国就有70多所高校设有比较文学系,30多所高校设有东亚文学系,我们鼓励比较文学专业的优秀硕士生到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大学等世界一流的高校申请奖学金,攻读比较文学或东亚文学的博士学位,把优秀的人才输送到国际学术界,也以此扩大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在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和影响.近30多年来,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与硕士生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他们在学业上的成功发展为复旦大学与中国学界在国际学术领域赢得了荣誉.

四、硕、博士生的培养规划及课程设置

基于上述三个维度的考虑,我们拟定了以下关于比较文学硕、博士生的培养方向、计划及课程设置.

根据国内外比较文学界当下拓展的主流研究方向及复旦大学中文系师资梯队的专业分布,我们对比较文学硕、博士生的培养设置为如上8个研究方向.由于比较文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前沿学科,这门学科要求研究者在知识积累上尽量做到接近学贯古今与学贯中外,以及可以熟练地使用两门以上的外语进行学术对话,因此,我们对比较文学硕、博士生的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及培养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调整.

(一)关于比较文学硕、博士生语言学习的要求.

从复旦大学比较文学硕、博士生培养的8个研究方向来看,学术语言主要涉及汉语、英语、法语、德语、古希腊语、拉丁语、希伯莱语、日语、韩语、梵文等10多种语言,这10多种语言的课程均可以由本专业的教师开设.根据语言关系、文化关系与区域关系,我们把上述8个研究方向分为五个模块:“中西文学、诗学及其文化关系研究”(1.中外文学关系研究;2.比较诗 学研究;8.翻译研究)、“世界文学及其文化关系研究”(3.英语文学、理论与中英文化关系研究;4.法国文学与中法文化关系研究)、“德国语言文化与南亚文化关系研究”(5.德语学术与印度[佛教]古典语言文化研究)、“东亚文学及其文化关系研究”(6.东亚汉文学史与东亚汉学研究)、“跨艺术与文化研究”(7.跨艺术与文化研究).

分布在这五个模块的硕、博士生在听、说、读、写四个层面熟练地掌握第一外语之后,必须利用复旦大学及其比较文学专业丰富的学术资源选修第二外语,在自愿的前提下,鼓励有余力、有能力的研究生选修第三外语或一门以上的辅助性古典语言,选修语种可以根据研究生涉及的研究方向自定.

1、在上述五个模块中,要求使用印欧语言的每一位硕、博士生,必须掌握两门外语,对有能力的硕、博士生鼓励他们选修一门以上的辅助性古典语言.第一外语是学习英语的硕、博士生,必须另外选修第二外语,如法语、德语等,建议有能力的硕、博士生可以选修第三外语.关于法语、德语等第二外语的开设,除去可以选修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所开设的“第二外语课程”外,还可以选修比较文学专业选修课中作为文学经典阅读的法语、德语课程(由黄蓓、白钢与刘震开设).

对于第一外语或第二外语是学习印欧语(及闪米特语)的硕、博士生,要求他们必须在古希腊语、拉丁语、希伯莱语等中任选一门辅助性古典语言,对于有能力的硕、博士生鼓励他们选修第二门辅助『生古典语言;在硕士阶段选修过一门辅助性古典语言的博士生,鼓励他们选修第二门辅助,性古典语言.

古希腊语、拉丁语、希伯莱语等初级课程分别在一年级、二年级的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开设.关于古希腊语、拉丁语的选修,鼓励硕、博士生到本校其他院系选修相关课程,除此之外,古希腊语、拉丁语与希伯莱语由本专业的康士林、白钢开设.同时,在硕、博士生期间的第一个暑假和第二个暑假,将把在本校其他院系与本专业学习过古希腊语与拉丁语的优秀同学,选送到台湾辅仁大学外国语学院及比较文学研究所,在其面向国际学界开设的为期45天的“西方中古文学课程班”进行古希腊与拉丁语的强化深造.在这个课程班上,复旦大学的比较文学硕、博士生主要学习高级水平的古希腊语、拉丁语课程,还包括学习美国学者用全英文讲授的西方中古文学及其文化思潮的课程.另外,我们也提供机会把学习英、法、德、古希腊、拉丁、希伯莱与梵文等语言的硕、博士生推荐到美、英、法、德、印度等相关高校与科研机构,使他们有机会完成语言与学术上的进一步深造.

2、在东亚文学及其文化关系研究层面上,要求硕、博士生必须学习英语与日语(或韩语),此外,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导师的建议再辅修一至两门与自己专业研究相关的外语,并且推动日语与韩语优秀的学生到日本、韩国高校及学术机构进行学术交流.

3、在德国语言文化与南亚文化关系研究层面上,要求硕、博士生必须学习德、英、法中的两门外语,同时必须学习一门相关研究方向的辅助性古典语言,如古希腊语、拉丁语、希伯莱语、梵文、亚述一巴比伦语、巴利文、古代伊朗语(古波斯语、阿维斯特语)、苏美尔语、吐火罗语、阿拉美语(古叙利亚语)、赫梯语、古代阿尔泰语(古突厥语、中古蒙古语),对于有能力的硕、博士生,鼓励他们选修第二门或更多门辅助性古典语言;在硕士阶段选修过一门辅助性古典语言的博士生,鼓励他们选修第二门辅助性古典语言.

德语、法语除选修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所开设的“第二外语课程”,还可选修比较文学专业选修课中作为文学经典阅读的德语、法语课程(由白钢、刘震与黄蓓开设),此外,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由刘震开设,相关研究方向的其它语言由白钢开设.

需要说明的是,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专业所开设的多种辅助性古典语言,对五个模块的研究生均可以通选,并鼓励他们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与兴趣,尽可能地通选、多选.如因专业研究及出国留学的需要,可在外语及其语种的选修上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上培养规划的设置,目的在于推动本专业的硕士生尤其是博士生接近国际比较文学界研究生培养所要求的四门外语的水平,推动他们努力获得应有的国际性知识结构及语言能力,为未来从事比较文学、比较文化、跨学科研究及相应的工作,真正能够在汉语与相关外语汇通的深层文化语境结构中进行整合『生思考,也为愿意到北美、欧洲和日本申请攻读比较文学或东亚文学博士学位的硕士生提供很好的语言能力及知识结构的准备.

同时,我们也要求硕、博士生在三年读书期间打好中国古代汉语的扎实基础,因此,在课程的设置及选修时,要求与鼓励他们利用复旦大学研究生培养的学术资源,选修古代汉语研究、古汉语语文综论、文献学、音韵学、训诂学、语义学等研究生课程.

(二)关于比较文学硕、博士生基础课、专业课与选修课程的要求.

由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被国家教育部整合在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方向下的二级学科,所以国内学术界把“世界文学”研究理解为汉语语境下的外国文学研究或翻译文学研究,这一研究方向也属于比较文学研究,因此我们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统称“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方向下的硕、博士生,其学位论文选题无论是定位在汉语本土文学及其理论思潮研究,还是定位在外域文学及其理论思潮研究,我们都要求每一位硕士生必须打好中国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及现当代文艺理论思潮的功底,同时,也要求他们学好外国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及现当代文艺理论思潮.这是针对国内早期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所面对的困惑:论文选题定位于中国文学及其理论思潮的学生不熟悉外国文学及其理论思潮,定位于外国文学及其理论思潮的学生不熟悉中国文学及其理论思潮.我们要求比较文学的硕、博士生,无论是研究中国还是外国的文学及其理论思潮,均应在中外文学、中外理论思潮及其历史、文化背景的汇通中,考察中外文学及其理论思潮之间的深度关系,在准确的比较文学学科意识上,以国际化与深度化的比较视域展开研究.所以我们要求比较文学专业的硕、博士生充分利用本校丰富的学术资源,必须选修关于中外文学、文论及其相关语言、历史、文化两个方面的基础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在知识结构的打造与积累上努力接近双向的汇通而不能有所偏废.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我们首先是汉语比较文学研究者,从事的是汉语语境下的比较文学研究,汉语文学及文献学基础对每一位比较文学硕、博士生来说,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求硕士生尤其是博士生利用复旦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及哲学系的学术资源选修经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版本学、目录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课程.

本专业规定硕士生必须修满46学分,在三年级上学期(即第五学期)所有的学分课程必须修完,否则不得毕业;按照中文系研究生管理规定,硕士生在第五学期的11月底必须向研究生办公室提交硕士学位论文的初稿,逾期者为自己放弃正常毕业;按照中文系研究生管理规定,全部硕士学位论文必须报送外校盲审(仅指应届毕业不准备直博的硕士生).

关于硕士生课程学分的获取,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修完一门基础课、两门专业课、一门选修课,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修完一门基础课、两门专业课、两门选修课,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修完两门专业课、三门选修课,第二学年开始选修第二外语.这样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就把“培养规划”要求和推荐的课程全部修完,以便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有充分的时间撰写学位论文、申请出国留学、考博或直博.当然,我们要求硕士生一般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就进入学位论文的思考、准备与写作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比较文学专业导师为硕士生所开设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每学期必须超过培养规划指定的门数,以便学生根据专业方向选修适合的课程与门数,因此,本学科鼓励导师每学期多为硕士生开设不同门类的专业课和选修课,即使学生选修人数为1人,也按正常上课工作量计算.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在“复旦大学中 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生与博士生课程表”的“开课学期”一栏中,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开课学期,可根据学生需要与导师建议,于春、秋季两个时段及时调整开设,以便为导师开课与学生选课提供方便自由的空间.

本专业规定博士生必须修满26学分,在三年级上学期(即第五学期)所有学分课程必须修完,否则不得毕业;博士生在第六学期的3月初必须向导师及研究生办公室提交博士学位论文送审.按照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管理规定,全部博士学位论文报送外校盲审.

(三)比较文学硕、博士生的课程设置

硕士生课程的设置与要求(共46个学分):

1、学位基础课两门,每门3学分,共6学分.

2、学位专业课六门,每门2学分,共12学分.

3、专业选修课六门,每门2学分,共12学分.其中一门是全校跨一级学科选修课,两门是中文系跨专业选修课,三门是比较文学专业选修课.

关于全校跨一级学科选修课.要求从事“中西文学、诗学及其文化关系研究”、“世界文学及其文化关系研究”、“德国语言文化与南亚文化关系研究”的硕士生,原则上必须到历史系选修一门相关的西方古典语言,如古希腊语与拉丁语等;要求从事“跨艺术与文化研究”的硕士生,原则上必须到新闻学院选修一门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要求从事“东亚文学及其文化关系研究”的硕士生必须到本校其他院系选修一门相关课程.关于以上选课的具体问题,还可以征求导师的意见.

关于中文系跨专业的选修课.要求从事“中西文学、诗学及其文化关系研究”的硕士生,在中文系相关专业选修一门中国古代汉语或文献学、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批评史的课程,再选修一门西方文论或西方美学的课程;要求从事“世界文学及其文化关系研究”的硕士生,在中文系相关专业选修一门西方文艺学的课程,再选修一门西方语言学史或西方语言学理论的课程;要求从事“德国语言文化与南亚文化关系研究”的硕士生,必须在中文系相关专业选修文献学和音韵学课程各一门;要求从事跨艺术与文化研究的硕士生,在中文系相关专业选修一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课程,再选修一门西方文艺学的课程;要求从事东亚文学、文化关系研究的硕士生在中文系相关专业选修一门文献学的课程,另一门选修课征求导师意见.关于以上选课的具体问题,还可以征求导师的意见.

关于比较文学专业选修课.要求本专业硕士生按研究方向,在本专业方向下开设的选修课中选课,建议有能力的硕士生在此三门选修课之外更多地选修与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同时鼓励本专业导师为有能力的硕士生开设更多的专业选修课.

4、第二外语一门,一学年共2学分.本专业硕士生必须按研究方向选修一门第二外语,复旦大学研究生院为全校研究生提供的二外课程共四种:法语、德语、日语、韩语.

5、公共课五门,共14学分.政治4学分、第一外语4学分、专业外语2学分、讲座2学分、实习2学分.

博士生课程的设置与要求(共24学分):

1、学位专业课三门,每门2学分,共6学分.具体内容按研究方向和导师建议而自行决定.

2、专业选修课两门,每门2学分,共4学分.其中一门是全校跨一级学科选修课,一门是中文系跨专业选修课.除修得两门规定选修课的学分外,按研究方向和导师建议加选本专业方向下的博士生选修课,选修科目与学分,可按博士生需要与导师建议自行决定.鼓励更多地选修与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在“中西文学、诗学及其文化关系研究”、“世界文学及其文化关系研究”、“德国语言文化与南亚文化关系研究”三个模块中,建议在硕士阶段没有选修过古希腊、拉丁等古典语言的博士生(主要指外校考入的博士生),利用一门全校跨一级学科的选修课时间,在历史或其它院系的研究生课程中选修一门古典语言,如古希腊语、拉丁语等,以打造自己的古典语言功底.

3、第二外语一门,一学年共2学分.凡在硕士阶段没有选修过二外的博士生,按研究方向必须选修一门第二外语;凡在硕士阶段已经选修过二外的博士生,按研究方向及导师建议必须选修第三门外语.复旦大学研究生院为全校研究生提供的二外课程共四种:法语、德语、日语、韩语.这四门第二外语课程均可作第三外语或第四外语选修.

需要提示的是,所有博士生课程必须在第五个学期结束前选修完毕,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规定博士生在第六个学期不得再选修任何课程,除非延迟毕业.

4、公共课五门,共12学分.政治2学分、公共英语4学分、专业英语2学分、讲座2学分、实习2学分.

5、直升博士生在博士阶段所选专业课与选修课不得与硕士阶段课程重复,因此对其课程选修提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本专业鼓励学生在规定的选修课门数之外,按研究需要及导师建议,在本系及相关院系多听、多选,以扩大学术视野,夯实学术功底.我们还将延请一部分外国专家来开设,以扩大硕、博士生的学术视野及提高他们的外国学术语言的使用能力.


五、关于推动比较文学硕博连读与出国留学的方案

一、关于推动复旦大学中文系与外语等院系本科生直升比较文学硕士生的技术准备.

本专业将从本校中文、外语、历史与哲学等院系招收直研本科生,同时面向国内外其他重点高校相关专业招收直研本科生,这将是本专业提高招生质量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为提高本科生在比较文学专业下直研的学术质量及招生的有效性,我们将通过教务与行政的管理及宣传手段,为相关本科生直研提供在比较文学研究方向下进一步深造的培养规划、培养信息与选课要求.

第一、鼓励本系有志于比较文学专业方向下直研的本科生,在读期间辅修外语第二专业相关课程,并获取作为第二专业的相关书(大专或本科,含英、法、德、俄、日、韩);鼓励外语学院有志在比较文学专业方向下直研的本科生,在读期间辅修中文第二专业相关课程,并获取作为第二专业的相关书(大专或本科).这样就可以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学与两种文化的本科或大专学历背景上,为比较文学专业的直研提供有效的前期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准备.

第二、鼓励中文与外语学院直研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的本科生,在读期间,按研究兴趣选修第二、第三门外语,为未来直研提供外语能力上的前期准备.

第三、在中文系的本科课程和辅修大专学历的专业必修课之外,要求直研比较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选修指定的中国语言文学基础课程,包括汉语语法学史,汉语修辞学史,古文字学,汉语史,汉藏比较语言学,汉语词汇学,欧美语言学史,语义学,语源学,语言学工具书使用,版本目录学,中国文学史料学,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论,古代文论范畴与体系,佛教文化与文学,唐宋古文精读,唐代政治与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论,中国古代文学接受史研究,东亚古代文学关系史,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钱钟书研究,中西比较诗学等课程.这些专业选修课程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当下本科生教学执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和《汉语言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所提供.比较文学是国际化的精英学科.它所要求的语言能力与中外知识结构的准备是相当严格的,所以,我们努力从本科生的语言能力与中外知识结构的培养中树立培养目标,并把这种培养模式从本科、硕士、博士生一贯到底,如此方能在比较文学这个专业方向下培养出一流的跨语言、跨文化、跨民族与跨学科的国际性优秀青年学者.

二、关于推动硕博连读的规定与技术准备.

从2010级开始,本系比较文学研究生的工作重点定位于硕博连读培养.这项工作将按照教育部新的规定逐步进行.一般情况下,本专业的硕博连读生,将分硕士阶段(2年)和博士阶段(4年),申请成功的硕士生不再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不再参加博士生统一录取考试,但必须修满“培养规划”对硕士生所要求的全部学分.基于我们的培养目标,鼓励博士生把获取学位的时间延长为4年或5年,为写出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论文提供充分有效的准备.

本专业将从2009年起逐步完成从本科直升硕士,2010年起逐步完成硕博连读的专业化培养方案,以10年以上& #30340;专业连续培养机制在比较文学方向下打造优秀专业学者,为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部门提供具有多种语言能力和深厚中外文化功底的专业人才.

三、关于推动比较文学硕士生到北美、欧洲及日本申请攻读比较文学或东亚系等专业博士学位的技术准备.

本专业每年招收硕士生10名左右,其中6名左右的硕士生来自本校或其他重点大学的推荐直升本科生.推荐直升的面试录取工作是在进校报到前一年的10月中旬进行的.面试完毕后,我们即要求初录取并希望出国留学的本科生,回校后利用近一年时间强化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及报考“GRE”,以便在第二年9月带着“GRE”高分到复旦大学报到注册;同时也对当年4月份参加全国硕士生考试的面试硕士生作出类似要求.以便在两年后申请赴北美攻读比较文学或东亚文学等专业的博士提供必要的语言准备.对希望到英、澳、法、德、日、韩等留学的学生,也要求其在硕士生初录取时,提前进入相应的外语资格考试准备中,如赴英、澳的“雅思”,赴法的“TCF",赴德的“TestDaf"、“DSH",赴日的“日语能力考试”,赴韩的“韩语能力考试”等.我们注意到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学科在过去近30年的硕士生培养中,充分推动自己的硕士生到欧美和日本高校申请攻读比较文学与东亚文学等专业的博士学位,从北大走出的留学生在欧美与日本学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北大这一举措应该成为我们未来工作的目标和重点.

六、关于硕、博士生开题与答辩的规定及要求

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的开题与答辩集体进行,也鼓励博士生学位论文与答辩集体进行,以进一步推动导师与研究生在集体开题与答辩中的学术互动,开题与答辩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与完成.硕、博士生在学位论文开题与答辩前,除遵守与完成《复旦大学研究生学习和申请学位的主要管理文件选编》及《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精英化培养规划》所要求的各项指标外,要求一、二年级的硕士生必须旁听硕士生学位论文的开题与答辩,要求一、二年级的硕、博士生必须旁听博士生学位论文的开题与答辩,以获取相应的学术信息、学术经验及学位论文写作的技术方法等,不得无故缺席.

七、比较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精神及国际化的学术取向

本专业硕、博士生培养规划的制订及课程的体系性调整,也为本专业教学与科研梯队的调整带来了新的机遇.本专业在未来的学术建设中倡导如下精神:

第一,主张对硕、博研究生与博士后研究人员进行人品与学养的同步锻造,提倡“首先做人其次做学问”的为人为学之道.我们认为人品与学养是共在的,一位学者只有在人品上做到仁爱而向善、诚信而谦卑,才可能在学养上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因此在为人之道上坚守道德规范与在为学之道上坚守学术规范在此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鼓励研究生在自我完善的同时,树立敬业和奉献的精神,有意识地为本专业、本民族乃至人类的思想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强化团队精神”与“淡化导师制度”.“强化团队精神”,可以有效地推动学术在本专业内部的交流与互动,也可以推动学术在本专业与相关专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关于“淡化导师制度”,按复旦大学研究生培养的规定,每位研究生应择取于一位导师的名下,但我们主张在学术培养的整体语境下淡化导师制度.宏观地讲,本专业每位教师都是所有研究生的导师,每位研究生都是所有教师的学生,淡化导师制度可以使所有的研究生与所有的导师之间获取最大的学术资源空间,也便于使比较文学专业的博士生与博士后培养逐渐向导师组培养制过渡,最终进一步打造比较文学专业的学术团队精神.淡化导师制是为了配合中文系关于博士生培养的改革方案,即博士生培养将以导师组建制进行,副教授作为导师组的重要成员全程参加博士生培养工作,同时也参加博士后在站工作人员的指导.从国内外高校择取优秀博士进入复旦大学本专业的博士后流动站,完成进一步学术深造,这也是本专业在学科建设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

在未来的5到10年内,本专业将进一步加强师资梯队的建设,同时也将为硕、博士生开出一批更具有前沿性与专业系统性,并进一步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课程,努力把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专业打造成在国内高校居于领先地位的学科,并努力使这一学科引起国际学界同行更多的关注及认可.

类似论文

专业硕士课程青岛农业大学,专业硕士课程教师

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试大纲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更新日期:2024-12-25 浏览量:159180 点赞量:34787

翻译专业硕士烟台,烟台大学翻译硕士专业硕士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目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目录招生专业专业学位类别招生规模考试科目 5801580101英语。
更新日期:2024-2-23 浏览量:35865 点赞量: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