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域下的文学与文化坛学术会综述

2007年1月11日至13日,由黑龙江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文艺研究》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现代性视域下的文学与文化论坛”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西区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研讨会.与会学者主要就20世纪欧美文学研究回望与前瞻、中外诗学与全球化、文学与文化,现代与后现代、比较文学理论和学科建设等议题展开研讨.

大会由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杨华教授主持,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张政文教授、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陆建德教授、《文艺研究》副主编陈剑澜编审分别代表主办方发言.张政文教授在开幕词中讲道:本次学术会议的主题,体现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特色和当前比较文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发展趋势.中国比较文学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一支重要的力量,被誉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兴起,世界比较文学的第三次,这其中凝聚了多少人的辛勤努力,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许多人的辛勤工作.早在1998年,乐黛云先生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一文中就指出:“中国比较文学虽然刚刚起步,但充满生机.它没有纯理论演绎的沉重负担,而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厚传统,它正在走向世界,将以崭新的世界眼光重新评价中国辉煌的文学宝藏,从而使它对世界产生更重大的影响并将清理世界文学发展线索,弥补由于对东方文学研究不足而造成的整个文学‘岩系’的断层.如果说以文学之间的影响研究为中心的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成就在法国,以平行研究为中心的第二阶段主要成就在美国,那么,以东方和西方跨文化研究为中心的第三阶段,其主要成就很可能就在中国.”黑龙江大学的比较文学学科起步较早,曾经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早在1982年,中文系就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时在本科生中开设了比较文学课.1984年,我校卢康华教授就与孙景尧教授合作撰写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导论》.老一代学者在比较文学理论、世界文学研究、比较诗学、比较文化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现在我校的比较文学是由一支以博士为骨干的中青年队伍来承担,他们继承了前几代学者的研究领域,并开拓了一些新的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是俄苏文学的研究:注重对俄苏文学进行文化解读和阐释,对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文化研究以及对当代俄罗斯文学思潮的研究;第二是比较诗学研究:对德国古典文艺学和美学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对它进行现代性的解读和重建是这个方向的最大特色.还有对欧洲悲剧美学的研究,对中国古典文论的梳理,在比较文学视野中对雷纳韦勒克的研究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第三是比较文化与跨学科研究:对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的研究,对后现代文化的研究,以及中国近代文化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研究等方面都有专著和系列论文问世;第四是西欧与美国文学的研究:但丁《神曲》的重新翻译,对美国当代诗歌的研究,对欧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就这次大会论及的有关问题,学者们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一、现代性及相关理论问题辨析现代性问题目前是整个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学的各个学科中都争相将自己的论题与现代性链接,几乎言必称现代性.然而现代性毕竟是一个难以澄明的意义领域,内在的缠绕和纷乱难以给文学研究以一种清晰的照彻,其迷雾般的特性给研究的具体展开造成了难以驱散的遮翳与屏蔽,有时造成对现代性的盲目追逐和误读.正因为如此,现代性一直吸引着学术界的关注和学者的探究.本次会议对现代性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来自文艺学、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论题切入现代性这一视域,有对现代性这一概念范畴的细致深入的辨析,又有颇具理论高度和开阔视野的深度探讨.

《文艺研究》杂志副主编陈剑澜在发言中指出:现代性这个概念原本来自于西文,但中西文之间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差异,致使这个概念在使用上出现了混乱的情形,因而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必须首先明确它的含义.华东师大朱国华教授认为,对现代性的定义有着各种不同的话语路径,不妨从最基本的语义上入手,在对现代性这一概念的使用方式上来认识有关现代性论域的理论幅度.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批判美学在现代性问题上的定位,从而为尽可能了解批判美学的内在理路而奠定一个学理上的基础.山东大学谭好哲教授在《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发言中认为现代性与民族性是中国现代文艺理论的学术语境,现代性是其价值追求,民族性是其文化身份的保证.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互为表里.文学理论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研究,能够更好地处理中外思想资源、传统历史关怀,并能避免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黑龙江大学张政文教授在《重构的现代性视域中的康德审美理论》发言中论及康德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他认为康德审美理论在后现代文化场景中的理解转换不仅关乎对康德审美理论的文本还原,更涉及对当代各种思想的理解与评价.实际上,在重建的现代性视域中对康德审美理论的理解转换既体现出对以哈贝马斯行为交往理论的积极评价,也显示出对康德审美理论现代性的坚守,更冀盼着现代性在后现代文化场景中的重生与改写.黑龙江大学郭玉生博士则提出实践美学通过对悲剧与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问题的关联进行反思批判,以实践―创造的自由的视野超越了西方启蒙主义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所构建的审美现代性的狭隘视阈,揭示了现代性的根本矛盾及其解决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陆建德在发言中阐述了文学作为人类自我反思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文化启蒙和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中所起的作用.黑龙江大学于文秀教授指出,现代性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已具有“知识时尚化”倾向,研究者争相运用“现代”、“现代性”等作为转型期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话语,有时难以顾及是否真正能把握现代性、在何种层面言说现代性、现代性之于文学之意义的明晰表述等,通过具体例子考察一些研究性文章存在的将现代与后现论混同的现象和对现代性的僵硬理解和僵化套用.黑龙江社科院郭淑梅教授则就东北城市扩张与电影文化兴起之间的关系谈了自己的观点.

二、比较诗学与外国文学研究的新拓进比较文学研究近年来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此次会议的诸多发言即证明了这一点,与会者就比较文学理论和创作及学科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展开研讨.北京大学陈跃红教授在《现代学术意识与“比较”研究的多重意蕴》发言指出,比较文学只是作为现代学术表征的比较潮流的学科表现之一.这里所谓的比较,决不是简单地和随便地把任何两个东西放到一起来比较就行,而是一种代表着现代文化需求和现代学术精神的方法取向.“比较”不仅仅需要参照系,更需要解决为何而比较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关注这种比较是建立在何种文化立场和观念基础之上.复旦大学杨乃乔教授就比较诗学中的比较视域和他者视域问题展开,认为比较诗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主张中外诗学研究之间的相互看视,主张中外诗学双方之间互为他者,就像镜与灯一样,可以相互镜照与相互照亮.同时交集理论能够有效回答视域融合及比较研究如何可能的学理观念.天津师范大学孟昭毅教授在题为《东方比较文学研究与生态文化失衡》的发言从宏观角度指出在当前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的研究中出现一种类似生态文化发展一样的失衡状态,不少比较文学研究,形成东方的一种缺失.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就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立场、方法与途径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黑龙江大学张奎志教授对中西方审美体验观念进行比较和论析.上海财经大学中文系祁志祥教 授对中西文学概念的含义作了词源学上的辨析.黑龙江大学胡燕春博士就韦氏的诸种文学研究思想在中国学界的传播与接受历程、形成的影响及其对于当下相关研究的启示等问题予以具体的阐释.李鸿雁博士则就中西审美客体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教授指出译介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透过两种语言的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探究不同民族文学、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碰撞,以及在语言转换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失落、增添或扭曲.译介学不仅为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关系、文学影响、文学接受展示了一个巨大的研究空间,它同时也为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与会专家还就法国和俄罗斯等国的文学及文艺理论状况进行研讨.余中先的《世纪末的法语文学》认为80年代以来的法语文学处在一个相对低谷的时期.它在世界文学的格局中一向占据的中心位置已经逐步让位于其他国族的文学.法语文学的再崛起需要时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吴岳添教授在发言中分别就左翼文学与无产阶级文学的区别、左翼文学与法共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法国左翼文学的影响等问题展开独到阐述.北京师范大学吴泽霖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俄苏历史比较诗学在当今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它的历史类型学思想、文学影响的规律性的思想、总体文学建构的思想和跨学科研究的思想对我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吴晓都对20世纪初中俄文学革命进行了比较研究.黑龙江大学孙超博士对当代俄罗斯大众文学的定义、特征及体裁进行了集中论析.


此外,黑龙江大学的张曙光教授、郑永旺教授、荣洁教授、杜萌若博士、张鹤博士、王熙恩博士、李琪老师及哈尔滨师范大学赵晓彬教授等在大会发言中分别应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外国文学文本进行个案解读和分析.

三、文化研究及后现论近年来文学研究的边际在不断拓展,文化研究势头越来越猛,以至于许多人担忧文学研究正在消解自我并出现合法性危机.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在《再谈思想史与文学史》的发言中对近年关于文学史与思想史关系的讨论作了梳理和评述,指出这是一个很有普遍性,并且意义深远的问题.整个文学研究的模式,即“思想史”(“思想优先”)或称“主题学”的文学研究方法,是我们的优势和传统.对这一根深蒂固的传统提出挑战,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上海师范大学孙景尧教授从比较文学所面临的挑战和危机出发谈到文化研究的冲击,他说,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以后,西方学界出现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批评和文论研究浪潮,并对比较文学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以致使一些学者惊呼,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比较文学是“生存还是死亡”(tobeornottobe)孙先生赞同西方学者的观点,即这并非是要宣布比较文学学科的死亡,而是要在其内部革新,从而使这门行将衰落的学科经过一番调整后重新走向新生.张晶教授则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给与回应,他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前美学界非常关注的一个论题,这个命题在某种意义上说,覆盖了当代整个社会的文化层面.要引入价值论,因为价值论可以为我们看待相关的文化现象提供一个理性的视角.

与会者还对后现论进行研讨.吉林大学王学谦教授就后现论作了专题发言,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崇尚怀疑和否定,追求的是生命自由.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生命性的哲学思潮.黑龙江大学马汉广教授认为米歇尔福柯1984年撰写的两篇关于启蒙的文章,是对他一生思想探索的总结.他从话语理论出发,结合自己多年来在疯癫、精神病学、人文科学史、、性史等方面的研究,对启蒙和现代性提出了卓有见地的批判.他思考启蒙和现代性问题的视角与方法,对我们反思现代性的合法化危机乃至于现代性的重建都有重要的意义.黑龙江大学管小其博士提出后现代领军人物福柯和中国的庄子同样践行了“关怀自身的生存艺术”,创造了思想深刻名留青史的艺术杰作并奠立了一种艺术化生存之美学范本.

大会研讨历时一天半,会议内容充实,气氛活跃,既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又有又意义的深度探究.既有主题性的发言,又有热烈的交锋,收到预期的效果.上海师范大学孙景尧教授在大会闭幕式上作了总结发言.

类似论文

“认同”视域中的文学

摘 要: 学界对于“文学”的本质性论述历来都陷入一种丰繁复杂的表述之中,本文将文学这一独特。
更新日期:2024-12-24 浏览量:155174 点赞量:32820

网络技术视域下的国际网络文化产业管理

摘 要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文化产业的管理进程也在加速,其全球性特征也愈加明显 由于网络技术本身į。
更新日期:2024-3-26 浏览量:47813 点赞量:11915

当代音乐学视域中黄河流域音乐文化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主办,西安音乐学院承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七届年会于2012年7月13日至15日举行,来自全国传统音乐学领域的2。
更新日期:2024-4-14 浏览量:57743 点赞量:13671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马晓芳(1988―),女,回族,宁夏吴忠市人,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
更新日期:2024-7-3 浏览量:16293 点赞量:5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