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地理学

[摘 要]文学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文学与地域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无论中西,前人都已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文章结合文学接受理论和文学批评四要素理论,试图对文学地理学进行文化与地理、文学与地理等相关方面的探究和阐发.

[关 键 词]文化;文学;地理;文学接受;四要素

文学与地域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无论中西,前人都已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文章结合文学接受理论和文学批评四要素理论,试图对文学地理学进行相关的阐发.而要解读文学与地理的关系,就离不开文化.

一、文化与地理

迈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学》中对什么是文化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做出了自己的界定,在这个领域,他认为,“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经历了不同形成过程的文化是如何汇集到一个特定的地方,这些地方又是怎样对其居民产生意义的.”“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研究人们如何阐释和利用地理空间,即研究和地理环境有关的人文活动,研究这些空间和地点是怎样保留了产生于斯的文化.”“文化地理学必须包括那些推动文化发展的所有机构.”“事实上,文化就是赋予生命以意义的事物.”

对于“文化是什么”这样一个命题,人们的解释莫衷一是,各执一词.但是至少能确定的是,文化不仅是那些象征性强的事件、建筑或者节日,更是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点滴.诚然,“村落、人工景物或某些建筑物的范型具有持久的特征,如果它们是崇拜对象,这种持久性便进一步加强等这些东西从遥远的过去一直留存至今,所以人们对它们尤为欣赏”.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象征;自由女神像、独立日是美国文化的见证;一提起希腊,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浪漫的神话和奥林匹斯山,但它们又何尝能够展现各自国度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伴随历史而来的文化也是博大精深,这样博大的汉文化又岂是一座建筑一个节日可以涵盖得了的,即使是像故宫这样庞大的建筑群,也不过是作为中国千年封建文化的缩影,被人们当作古迹去瞻仰慨叹.

文化与地理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概念,文化具有地域性,同时,文化又具有传承性.文化不是一时代的人的创造,而是同一地域的人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历尽岁月淘洗和传承,共同形成的.就像希尔斯所说,“没有哪一代人创造出他们自己的信仰、机构、行为范型和各种制度”,文化是历代传承下来的,“无论一代人多么有才干,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他们也只是创造了他们所使用的和构成这一代的很小一部分东西”.地域形成文化,要探究文化的起源,就不可避免要回到产生这种独特文化的那片土地,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放眼世界,除了能明显感受到东西文化截然不同外,即使在东方或西方、甚至在某个国家的小地域范围内,文化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反过来,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传承,某地的文化对这个地域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从人们的思维和性格,建筑的布局和构造,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等,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除了文化与地域的相互影响外,文化与地域还是相互交融共同促进的.以我们国家为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有边界的疆土,作为一个内部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度,文化首先在地域内部进行传播与交流,疆界到哪里,先进的中原文化就会传播到哪里,而且与当地落后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部落在和平的汉文化中,休养生息,繁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先进的汉文化促进了落后民族的发展,而被影响地区的文化又丰富扩充了汉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博大的文化体系.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地区各个国家的不同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冲破地域限制,走向世界.

陈正祥先生在《中国文化地理》中列出了中国自古以来各个朝代的人口分布图,还列举了有些朝代的宰相、诗人和词人的分布情况.从这些图中我们很容易能够解读出地域的差别,也能够探索到背后的原因,陈正祥先生以这样一种简洁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一目了然,那些人口密集知识分子众多的地方,无疑都是地理环境相对来说更具优势的地区.具备较好的地理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河流等)的地域,才有可能促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那些地方,文化的起源要比荒凉地区早得多.而文化的繁荣,反过来又促使当地的人们更早启蒙,掌握更多的自然知识,能够更好地改造自然,创造更加舒适的生存环境.不仅如此,文化的繁荣程度还能够映射一个地区的繁荣程度,如中国的文化中心由西北向东南迁移,从这样一个大趋势中,我们就能够解读出南方是如何发展并富庶起来的,而富庶离不开优越的地理条件.

二、文学与地理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是很特殊的存在,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批评四要素,即作者,读者,作品和世界.在接触文学地理学的时候,艾布拉姆斯的观点对我也有所启发,研究地域和文学,可以说地域、作者、读者和作品这四者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条理清晰,但又难以拆分.下面将从这四者的三方面去解读文学与地理的关系.

1.地域与作者

我们常说乡土乡音,实际上说的就是地域环境对当地人的群体性影响.在文学领域,作者的心性、思维以及修养,都与其生活的地域相关.表现在不同人的身上,这种关联性大小不一,但不能因为个别表现不够明显的个体而否定整个的文化现象.《离骚》和《诗经》几乎为同时代的作品,但它们之间差异颇大,风格迥然不同,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创作出像《离骚》《九问》这样传之千古的作品,固然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无论政治失意怀才不遇对他创作的影响有多大,要考究《离骚》风格的形成,还必须要放在楚地这样一个大环境背景下去考察.楚地是一个巫术文化盛行的地方,这种文化氛围紧紧包裹着当地的人们,文人更不例外.想象丰富,多彩多姿,迷离惝恍,共同构成了楚地文学的风格,和着楚辞的韵脚,带给后世人们绝美的享受.而反映中原地区生活的《诗经》,由于地域环境条件好,文化底蕴深厚,因此更多的是敦柔教化的内容.在《诗经》这个地域博大的世界里,又因为包括的地区较多,因此还有了豳风、郑风、卫风等的不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地域对作者的影响.

另外,在曹丕的《典论论文》中,他在提及不同诗人有不同的文气时说道“徐斡时有齐气”,这也是对地域影响作者的最好注脚.徐斡生于齐地,不可避免要沾上齐地的风气和神采,齐地的人文教化在他身上也不可避免地要得到展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能够让人明显感觉到这就是徐斡,这就是齐气,实在是需要很高的境界,一个作家的风格要多么炉火纯青才能这么容易被识别!

2.地域与作品

(1)地域对作品的影响

地域影响作者,当然也影响作者笔下的文字.从文学作品中看,这种影响表现得非常明显.

首先,地域影响作品的风格.中学生都很熟悉的《敕勒歌》和《采莲曲》,即使没有文字说明,有一定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的人也一眼能够看出所写景物的不同,草原和水乡,豪放与温婉,本就是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差异.而横向来看,靠近海洋的地区和远离海洋深居内陆的地区相比,文化差异也很大,由于不 ;同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不同的思维习惯,多山狭窄和内陆地区的人们,思维相对海洋地区的人们来说更加局限,缺乏开放性和灵活性.

其次,地域环境还对作品的言说方式产生影响.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各地人们的言说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很多作品中,不时会出现一些地方方言,如《梅》,研究者们根据书中大量的山东章丘方言的运用,虽然不能判定兰陵笑笑生是谁,但至少确定了书的出处.方言的使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还形成了作品独特的风格.

另外,不同的地域物象也只能在特定作者的笔下真实自如地流出.要表现某个地域,写作者一定是对当地的环境有所了解.以我国为例,广阔的地域造成了各地人们的出行方式、服饰特点以及饮食习惯、禁忌等都各不相同,很难想象一个从未在回族聚居区生活过或者从未跟回族人接触过的汉族作家能写出优秀的反映回族人民生活的作品.都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然而,一个作家要写出真实感人的作品,必须要从熟悉的地方去寻找风景,毋庸置疑.

(2)作品对地域特点的反映

地域对作品风格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过来说,一部作品,其内容也彰显了作者所生活地区的风貌.有的人一生安土重迁,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或相近的地方,这样的作家写出来的东西会更具代表性,能够全面具体地反映地区的特色.而有的作家,因种种原因流离漂泊,他笔下的作品可能就不仅仅反映某个地方的情貌.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书中为我们展现的风景既有繁华的北京城,又可见温柔富贵的扬州、南京旧影,试想,生活在北京城中的宝玉,何曾会见到有船来接林妹妹


作品中所描写的内容,也是我们考察和研究当时当地风俗和人文的重要手段.蒲松龄曾记录过家乡淄川的“海市蜃楼”,如果没有这样的文字记载,现代人可能很难知道几百年前还出现过这样的盛况.还是一部《红楼梦》,书中大量关于服饰、饮食及建筑的描写,虽然作者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作者的笔下管窥一二,了解当时的风俗,还原当时的生活原貌,这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提供了借鉴.一部《徐霞客》游记,更是以“登峰造极”的方式记录下了千年以前中国大地的山水风貌和风土人情,成为文学上和地理上同样宝贵的资料,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3.地域与读者

西方接受美学将读者作为接受者来界定,在传统的研究当中,对读者这一接受群体的关注较少.作为文学批评中较为特殊的一方,由于读者的知识水平、阅读经验及个人经历等因素的不同,他们在面对同一文本时可能会做出截然不同的解读.

与作者一样,对于生活在某个特定领域的读者来说,地域对其造成的影响并不亚于对写作者的影响.一个相对独立或者偏远的地区,由于环境因素的制约,当地的人们形成某种思维模式是可能的.这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在解读文本时就会产生潜在的作用,虽然意识不到,但却无处不在.例如前面提到的方言问题,吴越地区的方言对大部分没有在南方生活过的北方人来说是较难理解的,同样地,又怎么能够强求闽粤地区的人们听得懂东北话甚至有很多地方,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最纯正的方言在农村也渐渐消失,能说、会说家乡话的青年人越来越少了,不知道这是文化的幸事还是一大悲哀.

对一个地区的文化不了解,就有可能造成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障碍.且莫说西方国家的风俗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就是在我国,由于多民族国家的现状,一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其它的民族可能闻所未闻,更不用说懂得背后的文化渊源了.懂得是一个过程,要想读懂,首先就要将其放在他们特有的文化语境中去解读.还有的读者凭借自己的生活习惯去读作品,对其中的遣词用句不甚了了,于是依着自己生活地区的习惯妄自进行改动,造成了很多作品出现了版本问题,我们也难以去还原旧貌.

当然,地域并不是只有限制作用,“人的每一行为信仰的背后都有一段发展史,它们是一系列的传延和修改以及对当地环境的适应的暂时最终状态.虽然每个人的信仰和行为都承载着过去的成果,但是许多人对此却视而不见”.在一定条件下,地域文化有助于读者正确解读文本.

[参考文献]

[1]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3.

[2]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E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类似论文

文学地理学的理与体系建构

我与梅新林先生本无交往,以前只是陆陆续续地注意过他的一些论文和著作,另外在上海的一次学术会议上,。
更新日期:2024-4-27 浏览量:57960 点赞量:13284

“天地之物”:文学地理学批评之根

文学地理学批评是邹建军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提倡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研究作家与作品等文学现象,以推进中外文学。
更新日期:2024-9-11 浏览量:118821 点赞量:26047

唐代边塞诗的文学地理学

摘 要:本文以文学地理学为理论视角,对唐代边塞诗的边塞地理观念、意向地理空间进行简要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唐代边塞诗中浓。
更新日期:2024-12-3 浏览量:20190 点赞量:5495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

摘 要:典故是文学作品中,构成其丰富语言和内容的关键之一 与其它的常规手段相比,典故均具有更加深刻į。
更新日期:2024-8-13 浏览量:104774 点赞量:22600

文学文摘要范文链接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的作业是专家围绕作文教学设计的,老师们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有的老师。
更新日期:2024-11-20 浏览量:142042 点赞量:30031

怎样引领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探幽揽胜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微处和不经意处停下目光,仔细寻觅僻静幽雅的胜景,从中获得一种新。
更新日期:2024-2-21 浏览量:34249 点赞量:8945